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中体西用”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2、“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时间:鸦片战争后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冯桂芬(1809--1874)清江苏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在苏州办团练,升右中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逃至上海,参预组织由江浙官绅及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之会防局,协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建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用资本主义的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其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曾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所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
高二历史知识点-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是xx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相关阅读

高二下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案


高二下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案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面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中国各阶层所作出的反应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化。总体来说,中国人最先提出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持排斥态度的;在随后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里,虽然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有了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有了一些改造。
本课的两目内容存在着内在的关联:面对西方思想的传入,从坚持"中体西用"到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变化,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是破坏,破坏了中国主权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另一方面则是建设,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
一、中体西用
面对西方的侵略,西方文化对中国冲击日益强劲的形势下,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最早作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本目介绍了"中体西用"主张提出的背景、经过及其实践。
(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强,先后发动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大规模的战事,并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在遭到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进攻的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日益强劲的冲击。
(二)"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过
1、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寻求抵抗西方侵略对策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优越性,于是提出了以学习西方科技为核心的思想。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洋务运动兴起时期,冯桂芬第一次正面论述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伦常名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不得改变;而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则是有益于国家发展的。
早期的维新派人物郑观应也有类似的观点。
这些人物虽然没有正面提出"中体西用"的概念,但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中体西用",由此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实际上已经提出来了。
3、"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提出:
维新运动时期,该概念被正式提出。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立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赞成维新的清朝大臣孙家鼐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其中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详细地阐释了他的"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但在这一时期,"中体西用"思想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
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
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
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易混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高二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高二历史《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二十:西学东渐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3、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体用之争: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4、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郑观应。
5、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潮兴起的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形成;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6、维新思潮代表人物: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世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传布西学;
梁启超:《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冲决纲常礼教网络的维新志士,《仁学》。
严复: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7、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思想交锋: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二十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新起的原因: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一战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蔡元培在北大奉行“兼容并包”的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
5、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广大青年的觉悟起到巨大作用。
6、“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与批判旧礼教: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我之节烈观》。
7、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见p91。
二十二: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2、1905年孙中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民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详细内容见p94。
3、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详细内容见p94。
5、新三民主意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二十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2、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井冈山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4)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5)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6)1965年《论十大关系》;“八大”认为国内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7)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8)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的典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中共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9)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二十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要历史转折。
3、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一国两制;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1992年南巡讲话: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p101);发展才是硬道理。
4、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7、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点概述
主要知识点是三民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注意比较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
知识点总结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常见误区提醒
(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
(3)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比较。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好习惯。
高二历史知识点-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