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上册《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三课时复习教案

小学三年级英语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

八年级物理上册《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三课时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三课时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会叙述大气压,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会进行大气压的测量,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2.能说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教材39页—45页,完成“中考新突破”66页“考点解读”部分考点3、考点4。(10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图7-40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大气压强

例1、在托里拆利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如果把玻璃管倾斜,下面哪种情况正确:

A.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不变

B.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竖直高度不变

C.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和竖直高度都不变

D.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和竖直高度都变

分析托里拆利实验,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可以用P=ρgh计算.当玻璃管倾斜时,大气压强仍与管内水银柱竖直高度产生的压强相等,所以竖直高度h不变,管内水银柱变长.所以B正确.

例2、如图所示:把塑料吸盘挂衣钩的吸盘紧贴在较光滑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在解释这个现象时要用以下四句话:⑴大气压强把塑料吸盘紧压在墙上;⑵把挂衣钩的吸盘紧贴在墙上,塑料吸盘与墙壁间的空气被挤出;⑶吸盘与墙之间产生一个很大的摩擦力;⑷所以挂衣钩可以挂住衣服。按照下列哪个顺序排列这四句话,可以把这个现象解释得最清楚:()

A.⑴、⑵、⑶、⑷B.⑵、⑴、⑶、⑷

C.⑶、⑵、⑴、⑷D.⑵、⑶、⑴、⑷

考点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例: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物理知识说明,

乘客为什么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

三、当堂训练:中考新突破67页基础训练2、5、9、12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延伸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二课时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二课时复习教案

“压强、液体的压强”练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学生做题,教师点拨达到本章课标要求。

复习过程

一、课堂巩固:(25分钟)

1.如图所示,画出各图中A物对支持面压力的示意图。

2.如图A、B、C、D四图中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分别为FA、FB、FC、FD,则FA=__________,FB=__________,FC=____________,FD=____________。

ABCD

3.桌面受到的压强是500帕,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事例中采取了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办法?

⑴载重汽车的轮子装得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房屋的墙基做得比墙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铁轨道常铺在枕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刀的刃要磨得很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液体内部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体质量越大,所产生的压强越大B.不同液体内的不同深度,压强可能相等

C.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下的压强总大于向上的压强

D.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6.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而形状不同的A、B两个容器中装有等高的同种液体,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压力的关系为:PA_____PB,FA______F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倒入等质量的三种液体,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液体对烧杯底压强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P甲>P丙>P乙

B.P甲<P丙<P乙

C.P甲=P乙=P丙

D.因密度未知,所以无法比较

8.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等质量的不同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9.如图所示:在水槽中放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并在管中注入与水不相溶的油,恰好使距水槽底部相同高度的A、B两点的压强相等(A为油与水的分界处),则距水槽底部相同高度的C、D两点的压强大小关系是:()

A.PC=PDB.PC>PD

C.PC<PD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重为3000牛的机床,用四只脚支在地面上,每只脚的底面积为0.005米2,求机床对地面的压强。

11.如图所示:容器的底面积是100厘米2,内装某种液体,液体对B点的压强是235.2帕,求:⑴A点受到液体的压强;⑵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二、当堂训练(20分钟)

“中考新突破”71页“中考经典检测”题目5、7、9、10、11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课时复习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课时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课时复习教案

“压强、液体的压强”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阅读实验会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能用压强知识解释现象能进行压强的计算。

3.通过阅读实验会说出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的关系,会用p=ρɡh公式计算,知道连通器。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教材29页—37页,完成“中考新突破”65页“考点解读”部分考点1、考点2。(10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压力和压强

例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12所示的因素有关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显示压力作用的效果。比较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例2、如图所示:一块砖的质量为m,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S;若A、B、C、D各图中砖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分别为FA、FB、FC、FD,压强分别为PA、PB、PC、PD,则:

FA=________,FB=_______,FC=_______,FD=________。

PA=________,PB=_______,PC=_______,PD=________。

例3.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理课本对桌面的压强约为:()

A.1000帕B.200帕C.50帕D.2帕

例4、下列情况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鞋底刻有花纹.B.图钉尖进入墙时要用力按.

C.钢轨下面铺上枕木.D.用钝了的刀,磨磨刀口可以变锋利了.

分析、增大压强的途径是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鞋底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而铺枕木是增大受力面积,反使压强减小.

考点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

例1、下列有关液体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同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越大,说明容器内液体重力越大.

B.相等质量的液体对不同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可以是不相等的.

C.密度较大的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肯定比较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分析液内压强大小只与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没有直接关系,选项A错.选项C只考虑一个因素,也错.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是指由液体产生的压强,并不是指液体某处的实际压强大小.

例2、.将质量为10千克的酒精倒入底面积为100厘米2的容器中,酒精深1分米,则酒精对容器底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多大?(g取10牛/千克、ρ酒精=0.8克/厘米3)

三、当堂训练:中考新突破57页基础训练13、14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评课稿

玲玲老师的《液体的压强》一节课,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恰当的运用了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齐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玲玲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另外,在这节课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习,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启发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