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化学衣料的学问教案

高中弹力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

高二化学衣料的学问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化学衣料的学问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jAb88.COM主题4课题1关于衣料的学问
教学目的
1.掌握纺织纤维的分类、组成、结构及性质、用途。
2.学会根据各类服装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衣料。
3.能根据不同的衣料,选择适当的洗涤剂及熨烫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纺织纤维的分类、组成、结构及性质、用途。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139页
思考:
1.做服装用的衣料都是有哪些纤维材料制成的?你知道这些纤维材料的化学成分各是什么?
2.用不同衣料做成的衣服,洗涤和熨烫方法有何不同?
【板书】一、服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纺织纤维可以分分为几类?2、纺织纤维的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
总结:
1、纺织纤维的分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2、纺织纤维的组成和结构:
主要成分: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结构:分子呈长分子链状
【板书】1.天然纤维:
植物纤维——棉和麻
主要成分纤维素(C6H10O5)n,分子具有极长的链状结构,属于线性高分子化合物
动物纤维——丝和毛
主要成分蛋白质,长分子链状结构
【板书】2.化学纤维:
人造纤维——黏胶纤维
主要成分纤维素
制备:将不能直接用来纺丝的纤维素溶解在烧碱和二硫化碳里制成黏液后喷丝。
合成纤维:
制备:以空气、煤、石油等作为起始原料经化学合成而生产出来的纤维。
种类:成纤维六大纶:锦纶、涤纶、腈纶、维伦、氯纶、丙纶。
缩聚反应:生成高聚物的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的反应。
加聚反应:直接聚合,没有小分子生成的反应
交流研讨:
1.内衣选用什么衣料好?外衣选用什么衣料好?混纺衣料的优点是什么?
2.哪种天然纤维织物保暖性最好?那种合成纤维织物保暖性最好?高寒地区解放军战士冬季穿什么衣料的衣服好?
3.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都可以用粘胶纤维织成。这三种纤维有何差别?
【板书】3、各种纺织纤维的性能
棉织物:迅速吸水、快速干燥,产生凉爽感,穿着舒适,具有良好的水洗性,不起静电
丝织物:吸水性强,手感柔和,光泽强,不起静电,不起“球”,但容易被虫蛀
羊毛织物:保暖性能强,弹性良好,吸水性较缓慢,很少静电,但容易起球,容易被虫蛀
人造纤维跟天然纤维相似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吸湿性差,透气性差
混纺衣料: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按一定的比例混纺,充分发挥各自优点,舒适、美观、耐穿
【板书】二、服装的洗涤、熨烫
知道下列标识的含义吗?
思考:1、如何选择洗涤剂
2、棉衣料应选什么性的合成洗涤剂或肥皂
3、毛 料应选什么性合成洗涤剂
4、衣料为什么会缩水?
(棉、麻、丝、毛、黏胶纤维衣料缩水率大,合成纤维衣料缩水率小。)
5、什么情况下要干洗
(毛料纤维结构比较疏松,加之毛料衣服衬料与布料浸水后收缩的程度不一样,水洗后衣服会走样,且再也无法恢复原状.因此,毛料衣服适于干洗.)
6、干洗去污原理是什么?(相似相溶原理,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结构相似,即可溶解,除去污渍。)
7、衣服的熨烫的原理?(利用材料的热塑性进行热定型处理)

精选阅读

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材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本章则着重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均属于热力学研究的范畴。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引出了“活性物质”,比能量,比功率自放电率,记忆效应,等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电池,对他们的性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采取由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各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就某一类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归纳,并指派一位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做好引导,协调,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

教学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节教材内容,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搜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知识。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直接的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的能量形式,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原电池”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面我们一起回顾有关原电池的知识。

【复习回顾】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前提:有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构成条件:有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

有电解质溶液

构成了闭合回路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发生还原反应

【过渡】

原电池装置尽管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是能量转化效率太低,而且缺乏实用性。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都是科技人员在原电池这一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应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的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供能稳定可靠、电容量大、工作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的各种实用电池。各种化学电池的性能也不尽相同,如何判断一种电池性能是否优劣下面我们请各组发言同学上台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各类电池。同学们注意对比不同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和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种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进行小结

碱性锌锰电池比酸性碱性锌锰电池存放时间较长,电压稳定。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二次电池(铅蓄电池)进行小结

铅蓄电池在所有二次电池中可充电次数最多,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比能量”低,笨重,废弃后会污染环境。

电极反应:(放电时)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SO42-(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电极反应:(充电时)不能自发进行

阴极:PbSO4(s)+2e-=Pb(s)+SO42-(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小结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过80%,远高于普通的燃烧反应,而且排放的废弃物也很少,有利于节能减排。燃料电池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电极反应:

负极:2H2-4e-=4H+

正极:O2+4H++4e-=2H2O

总反应:2H2+O2=2H2O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电池?

你设想未来的电池应该具有那些特点?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二化学《硝酸》教案


高二化学《硝酸》教案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硝酸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硝酸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硝酸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一些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硝酸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硝酸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硝酸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硝酸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结论问题(硝酸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硝酸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硝酸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硝酸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硝酸的化学性质①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金属与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硝酸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硝酸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硝酸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硝酸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硝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硝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浓硝酸、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掌握法

高二化学醛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三章第二节醛

授课班级

课时

知识

技能

1、掌握乙醛的结构及乙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2、了解醛类和甲醛的性质和用途。3、了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

过程

方法

通过实验来学习乙醛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实验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重点

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难点

醛的氧化反应

第二节醛(aldehyde)

一、乙醛(ethanal)

1.乙醛的结构

分子式:C2H4O结构简式:CH3CHO官能团:—CHO或(醛基)

2.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易燃烧,能和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3.乙醛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碳氧双键上的加成)

(2)氧化反应

乙醛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催化氧化:2CH3CHO+3O22CH3COOH

①银镜反应(silvermirrorreaction)

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银氨溶液的配制)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实验现象:反应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银镜。

②乙醛被另一弱氧化剂——新制的Cu(OH)2氧化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实验现象: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棕黄色,最后变成红色沉淀。

4、乙醛的实验室制法二、醛类

1.概念及结构特点:分子里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①醛类的结构式通式为:或简写为RCHO。

②分子式通式可表示为CnH2nO

2.醛的分类

3.醛的命名

4、醛类的主要性质:

(1)醛被还原成醇通式:R-CHO+H2R-CH2OH

(2)醛的氧化反应:

①催化氧化2R-CHO+O22R-COOH

②被银氨溶液氧化R-CHO+Ag(NH3)2OH→R-COONH4+2Ag↓+3NH3+H2O

③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R-CHO+2Cu(OH)2→R-COOH+Cu2O↓+2H2O

5.醛的主要用途

6、醛的重要代表---甲醛(formaldehyde)

(1)甲醛的结构

分子式:CH2O结构简式:HCHO

(2)物理性质:甲醛又称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3)化学性质

①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HCHO+H2CH3OH

②具有还原性。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HCHO+2Cu(OH)2→CO2+2Cu2O↓+5H2O

(4)用途

三、丙酮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入]前面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乙醇在加热和Cu做催化剂的条件下,氧化成什么物质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回答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讲]醛是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引发室内污染的罪魁祸首—甲醛及乙醛都是重要的醛,今天我们将学习醛的结构与性质。

[板书]第二节醛(aldehyde)

[问]乙醛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具体地来认识一下。

[板书]一、乙醛(ethanal)

[投影]乙醛分子的结构模型

[讲]乙醛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类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因此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有两组峰,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因此峰面积较大或峰高较高的是甲基氢原子,反之,是醛基上的氢原子。

[讲]分析—CHO的结构。由于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碳原子,使得C=O双键的电子云向氧原子偏移,C—H键电子云向碳原子偏移,C=O双键是不饱和的极性键,C—H键是极性键。因此,在化学反应中,C=O双键和C—H键都可能断键。乙醛分子中的醛基对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

[板书]1.乙醛的结构

分子式:C2H4O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HO


官能团:—CHO或(醛基)

[设问]乙醛的结构简式为什么不能写成CH3COH?

[投影]

[讲]因为在乙醛的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羟基。

[板书]2.乙醛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纯净的乙醛溶液,打开瓶盖,观察乙醛溶液的色、态及嗅一下气味。)

[学生活动]观察、闻气味,说出一些物理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指导阅读]乙醛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将分子量、沸点、溶解性与丙烷和乙醇进行比较。

[板书]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易燃烧,能和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

[过渡]从结构上分析可知,乙醛分子中含有官能团—CHO,它对乙醛的化学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试推测乙醛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3.乙醛的化学性质

[讲]烯烃和醛都有不饱和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C=O双键和C=C双键结构不同,产生的加成反应也不一样。因此,能跟烯烃起加成反应的试剂(如溴),一般不跟醛发生加成反应。

[板书](1)加成反应(碳氧双键上的加成)

[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乙烯和H2的加成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学生活动]思考,描述乙烯和氢气加成时,是乙烯结构双键中的一个键断裂,加上两个氢原子。

[问]当乙醛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时应如何进行呢?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总结出加成反应的规律:C=O中的双键中的一个键打开。

[投影]

[板书]

[讲]我们知道,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得氧(即氧化)、失氧(即还原)开始认识的。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通常还可以从加氢或去氢来分析,即去氢就是氧化反应,加氢就是还原反应。所以,乙醛跟氢气的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乙醛加氢发生还原反应,乙醛有氧化性。分析碳基对醛基上氢原子的影响,推测乙醛可能被氧化,乙醛又有还原性。根据前面所学的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特点可知,乙醛的催化加氢也是它的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

[讲]乙醛易被氧化,如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乙醛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乙酸,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反应制取乙酸。在点燃的条件下,乙醛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板书]乙醛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催化氧化:2CH3CHO+3O22CH3COOH

[讲]乙醛不仅能被氧气氧化,还能被弱氧化剂氧化。

[板书]①银镜反应(silvermirrorreaction)

[投影]演示实验3-5: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此时得到的溶液叫做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温热。

[投影]

[讲]由于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所以这个反应又叫做银镜反应。反应最终生成物可巧记为:乙醛和银氨,生成某酸铵,还有水、银、氨,系数一、二、三。

[讲]银镜反应常用来检验醛基的存在,工业上可利用这一反应原理,把银均匀地镀在玻璃上制镜或保温瓶胆。配制银氨溶液是向AgNO3稀深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直到最初生成沉演恰好溶解为止。滴加溶液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最后得到的溶液不是银氨溶液。银镜反应的实验条件是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煮沸。制备银镜时,玻璃要光滑洁净。玻璃的洗涤一般要先用热的NaOH溶液洗,再用水洗净。

[投影]实验注意事项:1.试管内壁应洁净。

2.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3.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

4.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量(防止生成易爆物质)。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银氨溶液的配制)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实验现象:反应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银镜。

[讲]做本实验要注意:配制银氨溶液时,应防止加入过量的氨水,而且随配随用,不可久置。此外,另一种弱氧化剂即新制的Cu(OH)2也能使乙醛氧化。

[板书]②乙醛被另一弱氧化剂——新制的Cu(OH)2氧化

[投影]演示实验3-6: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的溶液2mL,滴入2%的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到沸腾,观察现象。

[投影]

[板书]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实验现象: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棕黄色,最后变成红色沉淀。

[讲]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实验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就是

[投影]

[讲]实验中看到的沉淀是氧化亚铜,由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乙醛被氢氧化铜氧化。实验中的Cu(OH)2必须是新制的,制取氢氧化铜,是在NaOH的溶液中滴入少量CuSO4溶液,NaOH是明显过量的。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可用于在实验里的检验醛基的存在,在医疗上检测尿糖。

[问]分析上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乙醛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醛基?

[讲]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氧化,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醛基的存在。此两个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板书]

[讲]乙醛能被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这样的弱氧化剂氧化,由此可知乙醛的还原性是很强的,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氧化剂氧化,高锰酸钾、溴水因被还原而使溶液褪色。

[板书]4、乙醛的实验室制法

[投影]知识拓展

[问]如果结构简式为CH3CH2CHO,CH3CH2CH2CHO应叫什么名称?你能否概括出什么是醛?

(学生思考回答:丙醛、丁醛。并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醛的概念)

[板书]二、醛类

1.概念及结构特点:分子里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设问]①饱和一元脂肪醛的结构式的通式应如何表示?②醛类的分子式通式应如何表示?

[板书]①醛类的结构式通式为:或简写为RCHO。

②分子式通式可表示为CnH2nO

2.醛的分类

[投影]

[板书]3.醛的命名

[讲]选主链时要选含有醛基的最长碳链;编号时要从醛基上的碳原子开始;名称中不必对醛基定位,因醛基必然在其主链的边端。醛类的同分异构,包括碳链异构,醛基的位置异构,以及官能团异构(醛与碳的酮、烯醇为同分异构)。

[投影](甲醛,又叫蚁醛),(乙醛),

(丙醛)(苯甲醛),(乙二醛)

[问]醛类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官能团?它对醛类的化学性质起什么作用?醛类物质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示]结合乙醛的分子结构及性质分析。

[板书]4、醛类的主要性质:

[讲]醛类分子中都含有醛基官能团,它对醛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推测出醛类物质可能能和H2发生加成反应,与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应。

[联想启发]如果醛类物质有这些化学性质,则体现了醛基有什么性质?

[板书](1)醛被还原成醇

通式:R-CHO+H2R-CH2OH

[投影]

[讲]醛基上的C=O键在一定条件下可与H2、HX、HCN、NH3、氨的衍生物、醇等发生加成反应,但不与溴加成,这一占与C=C双键的加成不同。但我们要格外注意的是,加成物中带正电的基团与氧相连,而带负电的基团与和氧相连的碳相连。醇的催化加氢反应也是它的还原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可以利用醛基与HCN的加成来实现碳链的增长。

[投影]

CH3-CHO+HCN

[板书](2)醛的氧化反应

①催化氧化

通式:2R-CHO+O22R-COOH

[投影]

[板书]②被银氨溶液氧化

通式:R-CHO+Ag(NH3)2OH→R-COONH4+2Ag↓+3NH3+H2O

[投影]

[板书]③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

通式:R-CHO+2Cu(OH)2→R-COOH+Cu2O↓+2H2O

[投影]

[板书]5.醛的主要用途

[讲]由于醛基很活泼,可以发生很多反应,因此醛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工农业生产上和实验室中,醛被广泛用作原料和试剂;而有些醛本身就可作药物和香料。

[讲]在醛类物质中还有另一种比较重要的醛即甲醛,今天我们来学习甲醛的结构及性质。

[板书]6、醛的重要代表---甲醛(formaldehyde)

[讲]甲醛,又叫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质量分数在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具有杀菌和防腐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在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0.1%~0.5%的甲醛溶液来浸种,给种子消毒。福尔马林(formalin)还用来浸制生物标本。此外,甲醛还是用于制氯霉素、香料、染料的原料。

[板书](1)甲醛的结构

分子式:CH2O结构简式:HCHO结构式:

[讲]结构特点为羰基两侧是对称的氢原子,与其它醛类物质不同,甲醛分子中相当是含有两个醛基。

[板书](2)物理性质:甲醛又称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讲]根据乙醛的化学性质思考甲醛应有哪些化学性质。值得注意的是,在氧化反应时要注意甲醛中有两个活泼氢可被氧化,相当于两个醛基。

[问]谁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3)化学性质

①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HCHO+H2CH3OH

②具有还原性。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HCHO+2Cu(OH)2→CO2+2Cu2O↓+5H2O

[板书](4)用途

[讲]甲醛在工业上,可制备酚醛树脂,合成纤维、生产维尼纶等,也用于制福尔马林。以上学习的是醛类的概念及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讲]除甲醛外,我们常见的醛还有苯甲醛。是有苦杏仁气味的液体,沸点是178℃,工业上称其为苦杏仁油,它与糖结合存在于杏仁、桃仁等果实的种子中,苯甲醛是制造染料、香料的重要中间体。

[讲]丙酮的官能团是羰基,主要化学性质:可催化加氢生成醇,但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

[板书]三、丙酮

[讲]丙酮的分子式C3H6O,结构简式CH3COCH3。酮的通式R1COR2。酮是羰基直接与两个烃基相连,没有与羰基直接相连的氢原子,所以不能发生氧化反应。丙酮易挥发、易燃烧,可跟水、乙酸及乙醚等以任意比互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

[投影]丙酮的化学性质:CH3COCH3+H2→CH3CHCH3

[讲]酮能与H2、HCN、HX、NH3、醇等发生加成反应,酮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也不能被新制的Cu(OH)2氧化,因此,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来区分醛和酮。

[讲]饱和一元醛的通式:CnH2n+1CHO或CnH2nO,由于醛类物质都含有醛基,它们的性质很相似。如,它们都能被还原成醇,被氧化成羧酸,都能发生银镜反应等。饱和一元醛、酮互为同分异构体,它们具有相同的通式CnH2nO,从分子组成上看比乙烯多一个氧原子,其通式也可以看做CnH2n-2·H2O,它们燃烧时耗氧量与同碳原子的炔烃相同,生成的水与同碳原子数的烯烃相同。

[总结]指导学生对这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如:醇、醛、酸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

[投影]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银氨溶液的配制,银镜反应的条件和现象。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乙醛发生此反应的条件和现象。学生讨论,分析,推测(学生热烈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板书)(学生积极思考,猜测应该是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回顾: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3、形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记忆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