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5.2解方程(1)-

小学方程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5

5.2解方程(1)-。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5.2解方程(1)-》,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5.2解方程(1)

学习目标

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过程

◆前置准备

解方程3x-2=7(除了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你有其它的解法吗?)

◆自主学习:

1.下列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2x+1=3x移项,得2x=3x=-1

B.4x-2=-5移项,得4x=5-2

C.-0.5-3x=0.25x移项,得-0.25x-3x=0.5

D.x=1.5x-7移项,得x-1.5x=7

2.解下列方程:

(1)3x=2x-1(2)5x-1=2x

◆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例1和例2,然后与同伴交流你的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合作讨论解方程步骤、思想方法。

◆例题解析

1.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2x+1)/3与(5x-1)/6+1的值相等?

2.已知a:b:c=2:3:4,a+b+c=27,求代数式a-2b-2c的值。

◆当堂训练

1.用移项法则解下列方程:

(1)2x-2=3x+3(2)(3x-1)/5=1-(x+2)/2

学习笔记:

1.我掌握的知识

2.我不明白的问题

课下训练:

1.已知某数的1/3等于这个数减去4,那么这个数是()

A.4B.2C.6D.8

2.当x=时,代数式3x-2与4x-5的值互为相反数。

3.若-2x3m-1-6=0是x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则(-1.5m)2007=。

4.习题5.3第1题。

(1)(2)

(3)(4)

中考真题(2004,眉山)小李在解方程5a-x=13时,误将-x看作+x,得出的解为x=-2,则原方程的解是()。x=

A.x=-3B.x=0C.x=2D.x=1

相关知识

“解方程”(一)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演示操作,提出目标
师:(天平演示)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有什么问题我们要研究呢?
(1)运用等式性质把X等于多少求出来。
(2)“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学习目标,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展示成果,理解归纳
(一)小组内个人展示
1.学生自学课本例1、例2,并完成“做一做”。(教师深入指导,收集信息)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讲评。
学生:(1):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学生;(2):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学生演示: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为:100+X-100=250-100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X=150
师:是的,同学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
100+X=250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二)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算法展示
A:X+3=9B:3X=18
解:X+3-3=9-3解:3X3=183
X=6X=6
C、方程的检验方法。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出现的错例展示。如:书写格式等。
三、激发冲突,验算结果(把这个环节融入学生展示中)
师:你发现“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吗?
师:在解方程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以上X+3=9和3X=18方程的解呢?
师:怎样验算?让学生说出过程。(分别说出以上两方程的验算过程。)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拓展知识外延
1判断题
X=3是方程5X=15的解。()
X=2是方程5X=15的解。()
2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3填空题
X+3.2=4.6
X+3.2()=4.6()
X=()
4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游戏练习形式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解方程”(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出示洪泽湖的图片——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2、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3、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1)根据已知条件,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具体找出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正确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洁提出目标让学生明白知识点。】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1、学生独立解决例3、例4,小组内个人展示。

小组内展示内容主要有例3、例4:

(1)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2)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

2、全班展示

(1)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x+0.64=14.14

引导质疑:还有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吗?(以此引出第二、第三种方法:14.14﹣x=0.64与14.14﹣0.64=x)

学生: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

学生: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师: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展示例4,其他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教师辅导解释。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延伸

1:P61页“做一做”的题目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6、8、9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及时有效地巩固知识】。

解方程(第三课时)导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解方程(第三课时)导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七(1、2)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3)
主备教师任思安副备教师李浩伦上课时间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解含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三节课中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过程与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并灵活运用解答相关题目,体验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知”基本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解题,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方法,灵活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教师让学生解方程:1/7(x+14)=1/4(x+20)此方程与上两节学的方程有何差异?学生拿出练习本解方程,学生发现该方程的未知数系数是分母。学生顺利地将方程中的分数系数通过去分母化成整系数,将“新”问题转化到“旧知识”的基础上。




(初步探究)教师讲解通过两种方法解该方程:
解法一:1/7(x+14)=1/4(x+20)
先去括号,采用上节课的方法.
解法二:先去分母,后去括号
去分母,得4(x+14)=7(x+20)
去括号,得4x+56=7x+14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84
系数化为1,得x=-28
学生听教师讲解解法一并自己动手接触方程的解。
学生再通过教师讲解解法二先去分母后去括号。最后求出该方程的解。进一步体会需要去分母的方程是如何从“新”转化为“旧”的。





(合作学习)教师在讲解解方程时,应提示学生到:“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为多少?当我们找到最小公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去掉分母的时候下一步是什么?然后呢?最后是系数化为一。”
教师让学生总结一下解该类方程的一般步骤?
这样就对于解类似的方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回答去掉分母后要去括号,然去移项合并同类项,最后要系数化为一。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解含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三节课中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深入探究)教师讲解例题
例1、
解:去分母,得(教师问道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4(x+2)=5x
去括号,得
4x+8=5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X=1学生回答教师问题4、5的最小公倍数是20。在去括号时等式两边都要乘以20.去括号,得4x+8=5x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1正确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方法,灵活解一元一次方程。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学习诊断)练习:1、(2x-1)/3=(2x+1)/6-1
2、(x+1)/3-(x-2)/6=(4-x)/2学生拿出练习本,都能独立通过正确的解方程方法解出两道习题的解。正确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方法,灵活解一元一次方程。




(梳理归纳)师生共同小结。学生们能将近几节课学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方法给予适当的小结归纳。使学生理性地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思想与解法思路。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课后习题知识技能1、2、3.解一元一次方程(3)
1、例题
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3、例题
4、例题
教学反思1、从课堂练习反馈看,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掌握很好,相当一部分同学解题过程规范、解法灵活、计算准确,尤其是采用本课时的授课方式,较以前由教师直接讲出效果要好。
2、在解题过程中仍然有个别同学对分母的实质理解不够,对分数线的“三重”作用把握不好。
将分数线的括号作用忽略了.这方面仍需教师给予同学足够的关注,使他们尽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