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量的表示教案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5

数量的表示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数量的表示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5.3数量的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掌握代数式的书写规范;
3.能解释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通过书写规范的代数式,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风。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景写出代数式;
教学难点:列代数式表示整数。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用字母表示数”和“代数式”的基础上引入的,与前两节一样也是本章重点内容,主要是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来表示,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学生掌握好这一内容为今后列方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培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的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境活动1
1.某工厂9月份的产量为a,10月份比9月份增长了5%,10月份的产量是多少。
2.练习本和铅笔是我们常用的学习用品.每个练习本0.45元,每支铅笔0.3元.如果这个学期共用练习本a个,买铅笔b支,那么,买练习本花去______元,买铅笔花去______元,练习本和铅笔共花去______元。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问题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起]

究活动2
每个具体问题都可能涉及到几个量,我们可以用代数式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进行“一起探究”。
经过一段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小亮和大华的计算机打字速度都有了提高,小亮的打字速度达到80个/分,大华比小亮每分钟多打10个字。
(1)小亮和大华a分钟分别能打多少字?
(2)b分钟大华比小亮多打多少个字?
3)将同为c个字的两篇文章分别交给小亮和大华打,若要他们同时完成任务,则小亮比大华要提前多少分钟开始打字?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给予肯定。
注意:指导学生找出表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
训练学生列代数式的能力。

流例从A地乘火车到北京,普通票的价格为40元/人,学生票的价格为20元/人,星期天,A地的育才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⑴如果有教师14人,学生180人,那么卖单程火车票共需要多少元?
⑵如果有教师x人,学生y人,那么买单程火车票共需要多少元?
⑶如果教师人数恰好是学生人数的,那么表示买单程火车票的钱数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教师的人数或学生人数)有几种?怎样表示?教师和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解答。
注意:第⑶题,没有表示教师人数的字母,也没有表示学生人数的字母,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
在做第⑶题时,对学生的其他想法应予以鼓励,适当引导。进一步训练学生列代数式的能力。

第⑶题还要注意渗透主元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字母的选取是灵活的,在没有字母时要大胆的设出字母;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一个量可以表示另一个量。

新活动3
实际问题可以用代数式表示,反过来一个代数式也可以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1、请同学们说一说a+5的实际意义。
2、数学思考:如果有3人参加会议,每人都与其他人握手一次,那么共握手的次数就是3。
显然在三人中,每个人都与其余的2人握手一次手,总计为3×(3-1)=6。但A与B和B与A属于同一次,因此,实际握手的次数为3×(3-1)/2=3
(1)如果有4人到会,共握手多少次?5人呢?m人呢?
(2)3个球队进行单循环赛(参加比赛的每一个球队都与其他所有的队各赛一场),总的比赛场次是多少?4个球队呢?5个球队呢?m个球队呢?
学生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注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使学生认识到代数式与实际情景的密切联系。

填空:
(1)一批小麦的出粉率是85%,
(a)a千克小麦可以磨出面粉千克。
(b)要磨出面粉b千克,需要小麦千克。
2、一个两位自然数,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为9。
(a)设十位数字为a,则这个数可以表示为()。
(b)设个位数字为b,则这个数可以表示为()。
3、甲、乙两个口袋分别装有同一种粮食a千克和b千克(ab)。要想使两个口袋装的粮食一样多,应从甲袋向乙袋倒入多少千克粮食?
三、辨析:
1、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地开出,速度为80千米/时;一列快车从乙地开出,速度为120千米/时。
(1)如果两车相背而行,在它们同时开出x小时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2)如果两车相向而行,在它们同时开出x小时(未相遇)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整数的表示方法。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整数的表示方法。

及时强化。

让学生广泛联想,建立代数式和各种问题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符号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回顾与反思活动4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你认为怎样才能列出符合实际情景的列代数式?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整理本节知识。
布置
作业课后习题(P150)1、2、4、5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5.3数量的表示(第一课时)
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来表示,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效果好,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再选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对尖子生进行拔高,体现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5.3数量的表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不同的角度列出表示同一问题的代数式;
2.能够用代数式表示实际情景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草坪面积的计算、方针点数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通过探究规律,渗透归纳与猜想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学习中,要尊重他人不同的观点;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准确地找出规律是本节的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用字母表示数”和“代数式”的基础上引入的,与前两节一样也是本章重点内容,主要是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来表示,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学生掌握好这一内容为今后列方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培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的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境活动1
请看下面问题:
学校有一块边长为a的草坪,正中间纵、横各有一条宽为1米的小路(如右上图),草坪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问题: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出草坪的面积?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并给予鼓励。
回忆列代数式的方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1、小红、大林和小明是怎样计算草坪面积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你认为他们做的对吗?
2、进一步讨论三种方法的异同?
3、请同学们取a=5,8,10验证三个代数式的结果是否相同?
教师: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同,三个结果都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小红和大林是把一个问题分成几部分来解决的,而小明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的,这两种方法都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究活动2
左图是由点组成的n行n列的方阵,右图是每条边上n个点围成的空心方阵。
左图中方阵的点的总数为n2;
右图中方阵的点的总数为n2-(n-2)2。
请同学们们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1、请你解释右图空心方阵的总数为什么等于n2-(n-2)2
2、计算图中空心方阵的总点数,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计算空心方阵的点的总数。

问题2、不要让学生先看后边给出的方法,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多想一些方法,再点评一下是分析法还是综合法。问题1、一要引导每一位同学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计算空心方阵的点的总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要引导同学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
引导学生体会到:对同一个事物或问题,由于着眼点不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新活动3

请同学们做课本的练习(P152).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兵1、(2005年宿迁市)观察下列一组数的排列:1、2、3、4、3、2、1、2、3、4、3、2、1、…,那么第2005个数是
A.1B.2C.3D.4
2、一个正整数数表如下(表中下一行中数的个数是上一行中数的个数的2倍):
第1行1
第2行23
第3行4567

则第6行中的最后一个数为【】
A.31B.63C.127D.255
3、把数字按如图所示排列起来,从上开始,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中间用虚线围一列,从上至下依次为1、5、13、…,则第10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订正。

这些题目训练学生观察、归纳能力。思考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
回顾与反思活动4
今天,我们学习了很有趣的知识,也体会了很重要的方法,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整理本节课涉及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P153)1、2、3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5.3数量的表示(第二课时)
情境分析:例
n2n2-(n-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把数字、面积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加工整理,来和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效果好,如果题形再丰富一点,再增加一些难度会更好些。

扩展阅读

数据的表示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据的表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3数据的表示

1.扇形统计图
(1)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表示总体,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面积的大小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它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的统计图.
特点:能直观地反映每组数据占总数的百分比,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画法:(1)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体数量的百分比;
(2)利用百分比计算出各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3)绘制扇形图;
(4)标明各部分的名称和相应的百分比.
应用:①透过扇形图能读出各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在已知总数的情况下能求出各组数据的个数.
②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扇形占总体的百分比乘以360°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例1】如图是某中学七年级(3)班全体同学年龄的统计表:
年龄/岁13141516合计
人数/名41525650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绘制扇形统计图表示该班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
分析: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首先计算出不同年龄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然后计算出不同年龄的人数在圆中所占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最后画出扇形统计图.
解:分别计算出不同年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及相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13岁:450×100%=8%,360°×8%=28.8°;
14岁:1550×100%=30%,360°×30%=108°;
15岁:2550×100%=50%,360°×50%=180°;
16岁:650×100%=12%,360°×12%=43.2°.
根据这些数据画出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定单位长度的长方形表示一定的数量,并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条形图,然后,把这些图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图形.
条形的宽度相同,长度不同,通过条形高的长短来体现各组数据个数及各组数据间的差别.
特点:①它能直观地反映每组中数据的个数;②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之间的差别.
缺点:不容易看出各组数据占总数的比例.
应用:通过条形统计图能读出各组数据的个数,进而能求出总数据个数及各组数据间的差,以及各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等.
【例2】对某校八(2)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的一次调查得到下表:
参加的体育项目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足球
人数1510520
(1)该班有多少名学生?
(2)根据上述统计表,请用条形图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
分析:画条形图时,要注意单位长度的选择.
解:(1)15+10+5+20=50(名).
(2)根据所提供的统计表,画出条形图如图所示.
3.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也是描述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频数直方图能直观地了解各组数据中的频数分布情况.
画频数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找出数据的变化范围
通过观察,首先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找出数据的变化范围.
(2)决定组距与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根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来决定组距与组数.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一般来说,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不超过50个时,可以分成5~7组;当数据在50~100之间时,一般分成8~12组.
组数可以根据最大值-最小值组距来计算.
(3)决定分点
有些数据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已知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一组的起点稍微的减小一点.
(4)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数据分组,二是划记,三是频数.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整理可得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的横轴由数据组成,纵轴由频数组成.每个小长方形的高表示相应小组内数据的频数.
【例3】王大爷开了一个报亭,为了使每天进的某种报纸适量,王大爷对这种报纸40天的销售情况作了调查,这40天卖出这种报纸的份数如下:
136,175,153,135,161,140,155,180,179,166,188,142,144,154,155,157,160,162,135,156,148,173,154,145,158,150,154,168,168,155,169,157,157,149,134,167,151,144,155,131.
将上面数据适当分组,作出频数直方图,说明王大爷每天进多少这种报纸比较合适?
分析:由于这组数据的最大值为188,最小值为131,所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188-131=57,所以取组距为10,分六组,依次为:130≤x<140,140≤x<150,150≤x<160,160≤x<170,170≤x<180,180≤x<190.
解:(1)列频数分布表:
份数(x)划记频数
130≤x<140正5
140≤x<1507
150≤x<160正正正15
160≤x<1708
170≤x<1803
180≤x<1902
合计40
(2)画频数直方图,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王大爷每天进150~160份比较合适.
注:分组不同,组距不同,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也不同.
4.合理分组的方法
分组是列频数分布表和画频数直方图的前提,分组不同,所画出的直方图也不同.
对于一组数据,分组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根据组距分组,首先计算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根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适当地确定组距,根据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组数(收尾法)来确定组数,然后分组,整理数据.
二是根据组数分组,先根据数据的个数和实际需要确定组数,再根据最大值-最小值组数=组距,取适当的数作为组距,然后分组,整理数据.
三是根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再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大约确定一个适合的利于计算的数为组距,如5,10等.
只要能正确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并且能包含所有的数据的分组方法都可以.
【例4】育才中学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同年龄的40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厘米):
168,160,157,161,158,153,158,164,158,163,158,157,167,154,159,166,159,156,162,158,159,160,164,164,170,163,162,154,151,146,151,160,165,158,149,157,162,159,165,157.
请将上述的数据适当分组整理,列出频数分布表,根据频数分布表的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身高段?身高的整体分布情况如何?
分析:由于有40个数据,最小的数据为146厘米,最大的数据为170厘米,其差为24厘米,可将数据分成5组,整理数据列出频数分布表,可从总体上把握数据的分布情况.
解:列频数分布表如下:
身高x(厘米)划记频数
146≤x1512
151≤x156正5
156≤x16118
161≤x16611
166≤x1714
合计40
由频数分布表可知,大部分学生处于156厘米到166厘米之间,占抽样调查人数的72.5%,低于156厘米和高于166厘米的学生比较少,分别占17.5%和10%.
5.频数直方图与扇形统计图综合应用
在统计图表的综合应用中,频数直方图与扇形统计图组合是出现较多的题目,它们之间的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能多方面地反映数据间的内在关系.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直方图能直观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也能清楚地反映各组数据中频数的差别,扇形图侧重反映了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因而,它们之间互相补充.
直方图和扇形图综合运用主要表现在,根据直方图中频数的个数和对应的数据在扇形图中所占的比例,能够求出数据总个数,进而根据数据总个数确定直方图中未知组的频数个数,补全直方图,求出扇形图中的百分比值,或圆心角度数等.
【例5】某学校开展了向贫困地区捐赠图书的活动.全校1200名学生每人都捐赠了一定数量的图书.已知各年级人数比例的扇形统计图如图①所示.学校为了了解各年级捐赠情况,从各年级中随机抽样调查了部分学生,进行了捐赠情况的统计调查,绘制成图②所示的频数直方图.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从图②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均捐赠图书最多的是几年级?
(2)九年级约捐赠图书多少册?
(3)全校大约共捐赠图书多少册?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捐赠图书最多的是八年级.
(2)九年级的学生有1200×35%=420(人),估计九年级共捐赠图书420×5=2100(册);
(3)全校大约共捐赠图书1200×35%×4.5+1200×30%×6+2100=1890+2160+2100=6150(册).
6.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应用
条形图和直方图都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方式,它们图形类似,都能直观地反映每组中数据的个数(频数),也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频数)之间的差别.
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数据描述方式,在描述数据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1)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高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是固定的;频数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各长方形的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
(2)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频数直方图的各长方形通常是连续排列的,而条形统计图则是分开排列的,中间有空隙.
(3)条形统计图是直观地显出具体数据,频数直方图是表现频数的分布情况.
【例6】向阳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收银台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段本超市顾客在收银台排队付款的等待时间,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6分钟到7分钟表示大于或等于6分钟而小于7分钟,其他类同).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6分钟的人数为().
A.5B.7C.16D.33
解析:频数直方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各部分数目的多少及数量大小.由频数直方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顾客等待时间为6~7min的有5人,等待时间为7~8min的有2人,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6分钟的人数为5+2=7,故应选B.
答案:B

物质组成的表示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物质组成的表示”,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学生制作好5个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元素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装盒,通过观察、想象、比较、模型化、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初步学会用元素的概念去学习化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补钙食品的包装盒,是学生明确补钙食品多种多样,有效物质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含有钙元素,钙元素就是所有物质中钙原子的总称。学生观察包装盒,对有效成分进行归纳,找出补钙食品的共性——含有钙元素,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对元素的认识。
二、元素符号
在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符号。
[活动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为研究模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晰以下问题: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
2、金属、非金属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3、熟记18个常见的元素符号
4、对元素符号进行分类

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物质的分类
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1、列举一些学生较为是熟悉的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单质、化合物概念。
2、小实验: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和菠菜,通过实验使学生明晰元素与物质的不同。

学生将具体的物质进行分类,形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
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做”,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这样,即可加深学生对分类思想的认识,又可帮助他们对“世界上的三千多万种物质仅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时刻关注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思考讨论式的探究学习课,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建立物质的元素观。
本节课有两大特色:
——通过分子模型的制作与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对元素的认识。
——通过排列“纸牌”的活动,明确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幅幅“纸牌”非常愉快、轻松地掌握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组织本节课的这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时,因问题的发散性较强,所以需要教师做好及时的调控和引导,使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溶液组成的表示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溶液组成的表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学案
知识归纳:
1.溶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解了别的物质的物质叫。溶液质量=+。
2.溶质可以是、,也可以是。溶剂有多种,可以是水、汽油、酒精等,但在一般情况下都指的是,除特殊说明外。如:盐酸中的溶质是,溶剂是;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碘酒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3.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它是指之比。
4.在实验室如用食盐晶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0g,则简要步骤为:计算、、。这些过程中所需的仪器主要有。
5.实验室将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在稀释前后质量不变,稀释后的稀硫酸溶液质量=质量+质量。
6.在实验室用98%的浓硫酸配制1000mLl0%的稀硫酸,则简要步骤为:
和。所需的实验仪器有:。
方法研习:
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A.稀硫酸B.泥水
C.碘酒D.牛奶
2.溶液中下列数值关系正确的是()
A.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B.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D.溶剂的体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3.某同学在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的实验中,称量时将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用游码),食盐放在右盘,量水时仰视读数。这样配制的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等于5%B.大于5%C.d~5%D.不能确定
4.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A.加人固体氢氧化钠10gB.将溶液中溶剂水蒸发一半
C.加入1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D.蒸发掉50g水
5.消毒酒精中酒精的体积分数为70%~75%,则消毒酒精中的溶剂是()
A.水B.酒精C.酒D.说不定
6.25℃时向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g氯化钾粉末,完全溶解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将()
A.增大B.不变C.变小D.无法确定
7.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图6-2,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③④①②⑤D.②①④③⑤
8.现有80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钠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硝酸钠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溶剂的质量为;
(2)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钠,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则应加入硝酸钠g;
(5)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则应加水g;
(6)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5%,则应加水g。
9.图6-3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O.9%生理盐水的全过程:
(1)请找出图6-3中的错误:
①;
②。
(2)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于O.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至
少举出3点):
①;②;
③。
10.汽车、电机车一般要使用铅酸蓄电池。某铅酸蓄电池用的酸溶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现用1L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该稀硫酸。问:
(1)1L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其中溶质的质量为;
(2)将1L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成28%的稀硫酸,需要蒸馏水(密度为
lg/cm3)L,配得稀硫酸的质量为kg。

拓展探究:
1.海水淡化可采用淡化膜分离技术。如图6-4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赶往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增加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2.4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的作用相同,看图6-5),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6mL(见下表)。则服用多少毫升的滴剂等于服用了6mL用量的糖浆?()

每5mL糖浆中含扑热息痛125mg
安全用量
2~4岁6mL
5~6岁8mL
7~8岁10mL
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3倍
每5mL滴剂中含扑热息痛250mg
安全用量
1~6个月O.3mL
7~12个月0.6mL
13~24个月0.9mL
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3倍

A.3mLB.6mLC.9mLD.12mL
3.过量的铁与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A.铁B.硫酸铜C.硫酸铁D.硫酸亚铁
4.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以增加水的导电性。若用含水92%的稀硫酸25g,通电进行电解,一段时间后稀硫酸中含水为90%,则发生电解的水的质量为()
A.2gB.4gC.5gD.2.5g
5.在七年级《生物》课本中,有一个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实验。实验中用于刮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牙签,要预先在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里消毒。怎样配制400g这种消毒用高锰酸钾溶液?
6.洗涤沾有油污的脏衣服时,要先用适量的洗涤剂洗去脏衣服上的油污,“拧干后再清水漂洗留下来的溶有油污的洗涤剂。一般较薄的衣服经过“拧干”,湿衣服尚留有100g“水分”。若第一次“拧干”后湿衣服上的“水分”中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欲用4500g清水漂洗掉这件湿衣服上的洗涤剂,请通过计算回答:是用这些清水一次漂洗好,还是将这些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后分三次漂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