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共3套济南版)

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3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共3套济南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2.2.1《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共3套济南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
2.学科:初中生物学
3.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4.课时:第2课时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鱼和家鸽骨骼标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四、教学方法:
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在自学结合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其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群动物特征的比较,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变温动物?接下来学习恒温动物。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
活动一:鸟类
合作探究:
讨论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1.家鸽的体形是怎样的?
2.家鸽翼羽和尾羽的排列各有何特点?
3.家鸽的骨骼、肌肉各有什么特点?
4.家鸽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飞行生活有什么意义
老师点拨:
1.家鸽的体形式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候的空气阻力。
家鸽的翼羽、尾羽排列需要老师点拨
2.翼羽、尾羽生有若干排大型的正羽,覆瓦状排列成扇形。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过渡语:家鸽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又有哪些适于飞翔生活呢?
课件展示家鸽的呼吸结构模式图:认识一下鸟的呼吸器官;阅读教材P85,讨论肺和气囊的功能。
教师总结讲解: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别,表现在鸟类的体内有非常发达的气囊,气囊与肺相通。气囊的存在,使鸟产生了特殊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释疑解难:鸟类气体交换的部位是气囊吗?
点拨:鸟类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而不是气囊。气囊起到了辅助呼吸的作用,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具体讲解双重呼吸的过程:当家鸽飞行时,两翼上下扇动,这样就促使气囊扩张和收缩。当两翼举起时,气囊扩张,外界的空气就进入肺里,其中大量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也有一部分气体进入气囊。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空气又经过肺而最后排出体外。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进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拓展气囊的其他功能:
辅助呼吸
散发体内过多热量
减小身体比重
减少内脏之间的摩擦
课件展示家鸽的消化器官,阅读教材P85,讨论这些结构的功能。
提出问题:
1.家鸽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结构特点与飞行生活相适应?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嗉囊:暂时储存和软化食物
肌胃:充分研磨和初步消化食物
腺胃:分泌消化液
小肠: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
直肠:极短,随时排出粪便
课件展示几种鸟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总结鸟类的共同特征
鼓励学生总结出特征如下:
1.有角质的会喙
2.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
3.有的骨中空,有的愈合
4.直肠短,能减轻体重
5.体表被覆羽毛,具有保温作用。
活动二:哺乳类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87—88页,思考下面问题,主要的内容在书上标记出来,完成后展示出自学的成果。
1.家兔的体毛具有什么作用?
2.胎生、哺乳对家兔的繁殖有什么意义?
3.家兔的门齿、臼齿各有什么?这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4.发达的神经系统对家兔的陆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参照图2.2—24师生共同总结:
体表被毛;具有保温作用,牙齿分化,食性复杂;大脑发达;体内有膈,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教师总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恒温动物。
(三)课堂总结: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学完各种动物,你们认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有什么区别?
生活环境体表呼吸运动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四)课外拓展
假如你是鸟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候鸟不挨冻、不挨饿、不遭捕杀?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每一类群学完之后加上同类的其他动物的介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增加了热爱动物与生物学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总之,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性,营造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生物奥秘。

相关推荐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重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
(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课前准备:
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1.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回忆。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鱼、乌龟、蜥蜴、蛇等,它们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又有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些动物。
板书: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呢?
教师明确:常见的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2分钟

鱼类
: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鲫鱼开腔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理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你知道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鲫鱼有哪些特点适应水中生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鲫鱼,进一步认识鱼的特征。
一、分组实验:《观察鲫鱼》
:观察时结合课本80页图片,并完成下列观察内容。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体表。 
(1)体色:观察鲫鱼的体色,比较背部和腹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种体色与水生环境有什么关系?
讨论:将深灰色的鲫鱼放到黄泥水的池塘里,它的体色会改变吗?

(2)体形:观察鲫鱼的身体呈什么形态?想一想,这种体形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
讨论:你知道鲫鱼的体形特点,在仿生学方面有什么应用吗?
(3)体表:
a、观察鳞片的分布,想一想,鳞片有什么作用?鳞片上的侧线有什么作用?
b、用手摸摸鲫鱼的体表,细心体会一下,感觉如何?想一想,这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

2.观察鲫鱼的鳍:
(1)对照课本80页,认识鱼的各种鳍。
成对存在的(偶鳍)有哪些?
成单存在的(奇鳍)有哪些?
(2)用镊子轻轻碰触小鱼,观察鲫鱼的运动,是什么提供了鲫鱼前进时的动力?
(3)用皮筋扎住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然后观察鲫鱼的运动有何变化,推断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
3.观察鲫鱼的鳃: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规律,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同时张开或闭合?
(2)在鱼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从何处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
: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4.观察鱼的骨骼标本,结合图2.2-13,思考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作用是什么?
二、总结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内容观察结论与水中生活的关系
体形梭形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体色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不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人发现
体表鳞片上呈瓦状排列,有粘液起保护作用,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侧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感知水流方向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运动器官
鳃红色,呈弓形呼吸器官
除了鲫鱼外,你还知道哪些鱼类?
三、鱼的种类
多媒体展示:常见的鱼类图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鱼吗?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它们有那些共同的特征适应水中生活呢?
学生看故事并回答问题。

学生依据观察顺序,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并作出回答:

背部深灰黑色,腹部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是保护色。
身体侧扁、梭形,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鳞片坚韧,有保护作用;侧线可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体表粘滑,可减少游泳阻力。

学生展示交流探究结果:胸鳍、腹鳍可保持鱼体平衡;背鳍能保持竖直方向平衡;尾鳍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

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与鱼的呼吸有关。
由许多块脊椎骨构成的。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学生列举出常见的鱼类。

讨论归纳鱼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1.终身生活中水中;2.身体呈梭形;3.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4.用鳃呼吸;5.用鳍游泳。

通过观察活体鲫鱼,逐步认识鲫鱼的外形和结构特征,了解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表格形式对知识归纳鱼类的主要特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总结能力,巩固新知识。

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动物,通过观察,学会归纳,提高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0分钟鱼类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和内部结构决定了它们必须生活在水中,地球上还有一类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类脊椎动物。
两栖类
两栖类是由古代鱼类进化而来的,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其实,它们与鱼类一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青蛙就是常见的两栖动物。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问题:
1、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2、蝌蚪和青蛙的呼吸器官各是什么?

3、用手摸一摸青蛙的皮肤有何感觉?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如果我们在青蛙的体表涂上一层油脂,结果会怎样?

4、青蛙主要以什么为食?

5、除了青蛙,你还知道哪些两栖类动物?
(先让学生列举,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两栖动物图片)

6、你能说出什么叫两栖动物吗?

:两栖动物能不能生活在干旱地方?为什么?
1.它的生殖离不开水
2.它的肺不发达,还要靠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可以分泌粘液,既能保持体表湿润,又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渗透给体内,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视频展示:蛇、龟、壁虎、蜥蜴、扬子鳄等几种爬行动物的图片。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爬行类
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只不过后来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思考下列问题:
(1)图片中的动物与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
(2)爬行动物的皮肤与青蛙相比有何不同?
(3)爬行动物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4)你知道爬行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吗?
(5)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有利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是: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生殖都是体内受精,陆地产卵,卵外有卵壳。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学生互相表达交流。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
幼体用鳃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皮肤湿润裸露;能分泌粘液。结果青蛙会缺氧。
害虫。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学生列举:两栖类动物还有蟾蜍、蝾螈、大鲵等。
凡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通过观察爬行动物图片,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通过问题设置,不断提高学生对爬行动物的认识。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8分钟一、比较归纳
让学生填表比较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等方面的异同,
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
幼体成体
生活环境水中水中水中、陆地陆地
呼吸器官鳃鳃肺、
皮肤肺、

运动器官鳍尾四肢四肢
体表特征
鳞片
粘液裸露、湿润
干燥、鳞片或甲
共同特征体内都有一条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思考:为什么寒冷的冬天很难见到青蛙、蛇等动物?它们为什么要冬眠?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如青蛙、蛇等动物需要冬眠。
二、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认真归纳总结。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来自于()
A、尾鳍摆动B、腹鳍和胸鳍摆动
C、尾部和躯干部摆动D、胸部和躯干部摆动
2、青蛙冬眠时,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是通过()
A、皮肤B、肺C、皮肤和肺D、皮肤或肺
3、两栖类与爬行类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脊柱B、是否用肺呼吸
C是否为陆生动物D、是否能用皮肤辅助呼吸
二、识图填空
1.写出图中指示线所指部位的名称:
(1)(2)(3)(4)(5)(6)
(7)(8)(9)(10)
2.剪去图10和9,鱼体会发生的现象是。
3.6是鱼的器官,主要作用是。
三、思考回答
1、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它是鱼吗?为什么?
2、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由海马爸爸孵化,小海马在育儿袋内长大。海马是鱼吗?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全班再交流完成。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情。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通过填图,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通过观察,回答问题,总结结论,既锻炼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又能快速掌握知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让学生亲自观察、充分讨论、比较,自己归纳总结鲫鱼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出鲫鱼的主要特征。配合图片学习。如常见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多媒体图片。
2.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课堂中充分发扬民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课堂效果较好,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都能学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节课内容较多,设计的问题也较多,这样学生就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而只能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探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通过观察和交流,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难点)
(3)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水螅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使用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腔肠动物的各种资料
2、准备实验的材料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水螅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我们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出示动物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动物有何不同?
师明确: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着,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使得生物圈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板书)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生思考后回答:
生1: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水生、陆生
生2: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寄生、自生
生3:根据脊椎的有无可分为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30分钟这些看似柔弱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相比那个种类多?(猜一猜)它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出示自由生活在水里的水螅图片)提出问题
这些机灵可爱还能翻筋斗的小动物大家见没见到过?它叫什么名字?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采集到?
:它的形态结构及捕食特点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实验步骤见附件1)
(一)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水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观察时用肉眼能看清楚吗?我们要借助什么工具?它的体型有何特点?
(二)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螅身体呈筒状,有触角。那么它是如何利用自己简单的形体特点进行捕获食物的呢?
1.水螅身体的两端有何区别?
2.水螅的触角有什么作用?它如何捕获食物?
(三)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特点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宜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此捕食相适应呢?
1.水螅的体型是怎样的?
2.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
3.消化腔有什么特点?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对照课本P73页2.2—3水螅结构示意图观察
你在低倍显微镜下看到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1.对光
2.装片的安放
3.做实验时各小组按课前分工进行合作。
教师巡视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
对整个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生活环境体色体型体壁消化腔运动方式捕食
水螅

:水螅是一种常见的腔肠动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除了水螅以外还有哪些比较常见的腔肠动物呢?


这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生物与人类有何关系?生看书思考回答,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主要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

学生思考回答:

按照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每个同学的具体任务,按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完成探究问题:
生1.淡水中
生2.看不清楚;要借助放大镜观察;身体呈筒状,有触手。
边观察边记录总结出水螅的捕食特点
生1.一端有触手,另一端没有
生2.用触手抓住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内
生回顾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在老师的引导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合作,观察水螅的结构。
生1.水螅的体型呈圆筒状。
生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生3.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完善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
留约2分钟的时间记忆
生结合课本第73页2.2-4图
加以认识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通过观察进行分析、综合。形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对整个实验结果有更加系统的认识,为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做好铺垫。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人的密切关系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小结
2分钟师引导学生小结,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总结助学自我感知进行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梳理。

巩固练习
5分钟A类题目
1、水螅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A由肛门排出B由口排出
C由触手排出D由细胞膜排出
2、水螅体内的空腔叫做()
A消化道B消化腔C体腔D内脏
3、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进入水螅体内的方式()
A水蚤游到水螅口中B水螅被吞入水螅口中
C水螅被水蚤的触手捕捉,送入口中D水蚤被水螅的触手撕碎,送入口中
4、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动物,身体呈(),体壁仅由()层细胞构成,消化腔()。
B类题目
1、下列腔肠动物中生活在淡水中的是()
A海蜇B珊瑚虫C桃花水母D海葵
2、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A腔肠动物B环节动物C扁形动物D线形动物
3、下列有关水螅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触手可以帮助捕获食物
B只能生活在淡水中
C有口无肛门
D呈圆筒状,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运动
4、在观察水螅的演示实验中所用工具与其目的搭配不一致的是()
A放大镜—水螅外部形态
B吸管—吸取水螅
C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存放水螅
D高倍镜—水螅纵切片
5、下列关于水螅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螅先用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触手送入口中
B水螅捕获的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进行消化
C水螅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经口排出
D水螅的体壁由三层细胞构成
6、观察水螅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动物。
(2)当食物经过水螅时,水螅发出刺
丝麻醉食物,然后用〔〕
捕获食物,经〔〕,送入
〔〕内进行消化,消化后的
食物残渣经〔〕排出体外。
(3)图中4称为,由
层细胞构成。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及时纠正问题所在。

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练导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附件1
实验步骤:
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1、用吸管吸取水螅,放在成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2、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3、用试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对照课本图,在低倍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探究学习,寻求问题的突破点。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要解决的任务留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想动手、都愿动手,并能按课前的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把自己的观察用语言总结表述。老师的及时表扬给了他们自信,增强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整堂课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我要学”的触动下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致使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加强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生物上册2.2.3《动物的运动》教案(共3套济南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2.2.3《动物的运动》教案(共3套济南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知道运动的意义;
2.掌握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重点);
3.掌握关节的结构(重点);
4.理解运动的实现过程(难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动物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基础和运动的实现三部分内容。对于这些内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许多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不会太多。课堂上,我采用图片、模型、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尽量提供观察材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动物的运动》教学课件、人体关节的模型、挂图、新鲜的羊的关节、解剖刀、解剖盘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2分钟)同学们,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其中前两句说的就是动物的运动。
(图片展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优美画面)
设疑: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你还知道哪些运动方式呢?动物的运动又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的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要得到答案。(板书课题)欣赏诗词,观看图片


思考: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的?

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通过欣赏诗词,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启迪思维
导学新知
(5分钟)
知识点一:运动的方式
过渡:不同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不一样。请同学们说说以下几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投影展示)

讲: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运动,这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
设疑:动物的运动有何意义呢?
(投影总结)

观察图片,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

结合课本P90第一段,总结:
动物运动的意义:

图片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既能激发生趣,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层层推进
合作探究
(11分钟)
知识点二:运动的基础(重点)

过渡: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那么,到底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的呢?我们以人为例,来探究动物运动的基础。

提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91----92内容,独立完成自主学习,5分钟后,展示答案。比谁的自学能力强。

通过刚才的自学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请大家看一看人体的骨骼模型,然后完成投影:人体的主要关节,加深对人体运动系统的理解。

展示:人体的骨骼模型

(投影展示:人体主要的关节)

讲:关节是能活动的连结,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请同学们伸出手臂,转动一下胳膊,感受一下肩关节和肘关节以及腕关节的存在。

设疑:那么关节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演示实验,结合课本图:2.2-28来了解一下关节的结构。

教师:演示实验
1、用解剖刀剖开羊的关节
2、将其放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图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板图:关节的结构
精讲: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关节面又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

指导学生完成小活动:模拟脱臼
设疑:关节头有没有可能从关节窝里脱落出来呢?(能)
这就是我们说的“脱臼”。
关节给我们的感觉是既牢固又灵活,那么它有哪些结构与这些功能相适应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师生共同总结:
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的原因:
1、在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都覆盖有光滑的关节软骨
2、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
3、关节腔内还有滑液,从而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设疑: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关节炎的病症,那么关节炎是怎么回事呢?
(投影展示关节炎图片)

出示骨骼肌挂图:让学生明确骨骼肌的组成与功能。

设疑: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

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给出正确的答案。

小结: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扯引来运动。

明确自学指导的要求
积极认真的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以下问题:

观看骨骼模型
完成投影内容:人体主要的关节

小活动:转动手臂,感受关节的支点作用。

观察演示实验:羊的关节。

结合课本图2.2—28说出关节的结构。

小活动:模拟脱臼
伸出右手攥成豢养,左手掌伸开,将右手拳头放入左手内,右手代表关节头,左手就代表关节窝。

议议:如何治疗脱臼?

观看视频: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关节为什么既牢固又灵活?

师生共同总结。

了解小知识:
观察关节炎的图片,了解关节炎的成因及类型

观察挂图:骨骼肌,明确其结构及功能。

看图思考,小组讨论完成:

明确骨骼肌能牵拉相邻的骨产生运动。

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要求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完成,以框表的形式出现,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在这里我利用人体骨骼模型结合课本图2.2-27,引导学生观察,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认识人体的主要关节。

关节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图说出羊关节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大胆推测其功能。

小活动:模拟脱臼的设计让学生感觉既新颖又切合实际,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关节头和关节窝的结构。效果较好。

通过观看视频:关节的结构与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节的结构,而且很容易就能总结出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的原因。
小知识:“关节炎”的设计,贴合实际,激发生趣,效果较好。

让学生明确“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9分钟)知识点三:运动的实现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结构作为基础的。那么,这些运动是怎样实现的呢?
我们以人的屈肘和伸肘的动作为例,来一起探究一下。
1、首先,请大家结合课本图2.2-30,认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2、指导学生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并观测体会一下你的上臂肌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模型:骨骼肌
精讲:肱二头肌的起点有两个头,分别附着在肩胛骨的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头合并在一起与肌腹相连,向下附着在桡骨上。在上臂的后方,也有一块肌肉,其上端有一个头附着在肩胛骨上,两个头附着在肱骨上,故称之为肱三头肌。我们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反之。

设疑: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有没有同时收缩或舒张的现象呢?试举例说明。

所以,我们在提水的时候会感到累,就是因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收缩的缘故。

那么,在运动过程中,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是怎么协调进行的呢?

动画展示:运动的实现

精讲: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后,就会收缩变短,并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结合课本图2.2-30,认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小活动:屈肘和伸肘
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同时用另一只手触摸因收缩而隆起的肌肉块。

体会并说出:屈肘和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思考: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有没有同时收缩或舒张的现象呢?
(有)

试举例说明:
1、双手分别提一桶水的时候
同时收缩
2、双手自然下垂时,同时舒张

观看动画,明确运动过程中,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知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运动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认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然后要求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观察和体验人体运动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讨论交流,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又注意知识的延伸,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

通过模拟动画的播放,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运动的实现。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收到较好的效果
构建网络
融会贯通
(3分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基础和运动的实现。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一、运动的方式
二、运动的基础
1、运动系统的组成

结合老师的板书,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2、关节的结构

三、运动的实现
做屈肘、伸肘运动,体会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板书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形成网络,让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丰富多彩,自然界中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所了解。课的开始,采用《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导入,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动物的运动”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指导学生用生物学的术语说出动物的运动方式。例如:奔跑、蠕动、跳跃等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的就认识了动物多种方式的运动特点及完成运动的器官,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生活环境相适应。
“运动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并完成这一部分的知识框架。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掌握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此,采用演示实验(新鲜的羊关节)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投影进行观察,了解。结合课本的插图,辩认关节各部分的结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极好。
“运动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难点,主要采用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动作,一起体会关节的支点作用和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的特性。结合课本图2.2-30感受屈肘和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然后,适时设疑:“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有没有同时收缩或舒张的现象呢?试举例说明”,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一部分的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解剖羊的关节时,小刀不是很快,差点没割动。这说明实验准备还不是很充分。以后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