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2.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和能源消耗的趋势。
3.了解未来理想能源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伴随大量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对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由“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内容组成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使用能量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那么还会出现能源危机吗?因为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具有方向性,把能量转化或转移后,能量不能自动再转化到原来形式或转移到原来的物体,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通过了解世界和我国使用能源状况,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并且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所以人类不得不面对能源危机,要实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和探索各种新能源。所以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难点: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
三、教学策略
回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的总量会保持不变,提出问题为什么还会出现能源危机,使学生产生一个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实例来说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如汽车散失的热不能收集起来,虽然能量守恒,但散失的能量无法再次被使用。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在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通过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使用能源时要注意环境保护,要辩证地看待能源的使用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展示我国和世界近年来消耗能源的结构和数量,了解地球上储存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人类正面对着能源危机,需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来解决这个问题。结合前面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新能源需要具备哪些特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5分钟)
回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学生回忆并描述定律内容: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回顾知识,为本节课内容作准备
引入新课
(5分钟)
既然能量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那么在实际中会出现能源危机吗?
学生讨论,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
结合能量守恒定律,使学生产生矛盾,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内容(25分钟)
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人们利用能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例如生火做饭,就是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通过热传递即能量的转移,使食物变熟。
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哪些能量转移和转化的实例?
针对学生的举例,提出问题:这些能量能自动反过来转移和转化吗?
在能量转移和转化中具有方向性,虽然自然界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但并非所有的能量都可以被利用。
以下的现象可能出现吗?为什么?
例1.坐在房间内,房间里均匀地充满空气。突然,这些空气自行聚拢在某一角落,使你窒息。
例2.一杯水的内能突然集中在这杯水的上层,从而使上面的水剧烈地沸腾,而下面的水却结成了冰。
小结:我们在利用能量时总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内能散失到环境中,这些能量虽然还在自然界,但无法自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很难或无法再利用。即经转化后,可利用的能量只会减少,能源危机依然会存在
学生举例说明:
用暖气取暖,内能从暖气中的热水转移到室内空气。
汽车制动,汽车的动能转化为轮胎、地面和空气的内能。
学生思考原因。
学生讨论这两个实例,分析是否可能出现例子中的现象。
(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来分析。)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到能量转化和转移中总量保持不变,但可利用的在不断减少,能源危机仍然是存在的
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实例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在使用各种能源时,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能源消耗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产生哪些危害?说出你们的看法。
展示被酸雨腐蚀的建筑物、沙漠化等图片。
播放能源消耗对环境影响的视频。
完成课本中“想想议议”中的表格,了解不同能源在使用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小结:在人类使用能源的同时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学生讨论交流:
1.大量使用石油、煤炭造成空气污染并产生各种废料。
2.在使用木柴等加剧对树木的砍伐,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3.海上石油开采发生泄漏,会破坏生态环境。
4.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气体会形成酸雨,导致水、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危害……
完成表格,认识到能源使用的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培养观察思考、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物理联系实际应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请说说现阶段我们使用的能源有哪些?
这些能源大都来自于自然界,其中有哪些是可能从自然界内源源不断的获得,哪些是现阶段使用,但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
能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像化石能源、核能等能源会越用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这些是不可再生能源;像风能、水能等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这些是可再生能源。
播放当今世界能源的储备及使用情况的资料。
通过以上资料,讨论交流,你对现阶段能源使用及结构有什么看法?
按照现阶段的能源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将消耗殆尽,在能源的利用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你对可持续发展有什么看法?
从能源的使用上,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和推广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你能说出一些新能源吗?开发的新能源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归纳总结新能源的特点:
1.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JAB88.cOm
2.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3.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4.必须足够安全、清洁,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学生举例: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核能、太阳能、电能等
学生给刚才所列举的能源进行分类。
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有限,开采情况下乐观,且污染严重,因此必须开发新能源。
学生讨论交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不使用能源,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学生讨论新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
学生讨论总结新能源的条件
根据能源是否可再生,对能源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通过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分析,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利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3.能源消耗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4.谈谈你对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从前面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
延伸阅读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本节第一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热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接着引入热机效率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为什么热机具有效率,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体会物理学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2、第二部分“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了解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和有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怎样探索和使用未来的理想能源
3、通过本节的学习,第一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我国发展能源的方针和对策。第二要求学生要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校处于市区中心,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优越,对于能源的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如何节约能源以及能源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为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课程,重点为物理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要大量引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地里,历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4、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
(2)知道能量转化的效率
(3)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以及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4)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5)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能量转化的效率及方向性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影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总体教学布局如下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我们知道能量不会“无中生有”地产生,那么汽车行驶所需要的能量是从何而来?有多少有用?又流向何方呢?
答:来自汽缸内汽油燃烧所释放的能量
自然地提出问题并可复习能的转化和转移
(二)深入研究
一.研究能量的转化效率
1.轿车的能量流向
应到学生读汽车流向图(幻灯片)
通过计算回答问题
[问题1]:轿车行驶时,做有用功的能量占燃料能量的比例是多少?
[问题2]:排气管和散热片中散失的能量占多大比例?
总结:研究机器的实际能量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2.能量的转化效率
(为了衡量机器能将多少输入能量转化为有用的能量,提出了“能量转化效率”),它是转化为有用功的能量跟输入能量的比值
有用的能量
能量的转化效率=——————
输入的能量
二.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
1.实验演示,观察现象
(1)逐渐降低的秋千
(2)手融化冰块
提出问题
(1)秋千慢慢降低说明什么?
(2)冰能自动融化吗?这说明什么?
(3)秋千降低后能自动恢复原状吗?
(4)要实现以上现象应该如何办?
总结:与热现象有关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具有方向性的,或者说,能量转化和转移的不可逆性
2.案例分析:第二类永动机的不可能性
三.能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常规能源、新型能源。同时使学生明确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的消耗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课前布置)
我国能源分布情况,能源现状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能源使用应注意什么?
加强环保教育,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学生计算
分析可知,燃料的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处处被分流克扣,真正用于做有用功的能量竟然不到输入能量的13%
讨论回答课本问题:
1.图4—20所示,轿车的能量转化效率
2.打桩机的案例分析计算
3.通过课后查资料和观察,分析讨论人对食物的能量转化效率
4.提高机器设备的能量转化效率有什么经济和社会意义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问题
(1)热能够自动地从高温的手向冰块传输
(2)热不能从低温物体自发地向高温物体传输
(3)要实现能量转化沿反方向进行,则必须做功
阅读课本,举例说明自然界能量转化过程的方向性
如;冰箱制冷、瀑布中水的机械能转化、喷出的香槟酒、松弛后的发条等
学生交流:自然现象的变化也具有类似的不可逆性,例如沙漠化的土地不会自发地再变为绿洲。因此人类不仅要珍惜能源和资源,还要自觉地保护自然
学生回答:
能源种类: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
我国能源特点:总量丰富、人物贫乏;分布不均,耗能量大;污染严重、效率低下
检查调查结果:(学生课调查情况)
石油可开采的只有135亿吨,已探明60亿吨,已开采36亿吨,资源余地不大
天燃气可开采9万亿方,已探明2亿方,但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发不大,只开采5000亿方
煤可开采1153亿吨,开采情况不乐观
水电资源开发不足(总量居世界第一)
核电发展缓慢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分数,规模小
电荒、油荒、煤荒等等
学生讨论举例
环境污染
①温室效应(影片片断《后天》)
②酸雨
③氮氧化物破坏臭氧层
④铅化合物污染
⑤厄尔尼诺
学生活动
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各组分别发言)
总结:
1、节约利用能源水,电(要求学生从我做起)
2、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转化效率和防止各种废弃物的污染
3、开发利用新能源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讨论
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对矿产能源的使用。
注重对各种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拓宽思路和视野,形成学以致用的观念
使学生认识我过的能源现状,对我国能源的浪费和来源有焦虑感
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
使学生认识到能源开发和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三)思考题
(1)阅读课文的信息窗思考讨论
(2)课后的讨论与交流
讨论后,学生交流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对实际问题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课本“作业”
【教学媒体的运用】
1、多媒体设备:
播放影片资料,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使其对能量的转移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对能源危机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和对世界环境的危害有更为直观地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2、幻灯片设备:
使学生有大量的图片资料里面更为深刻的体会出能源对于人类生存的意思,能够深刻认识到能源对于人类带来的影响,使他们认识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由自己做起,保护环境,节约使用。不浪费。
【形成性评价】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能够举例说明,能够理解并应用热力学定律分析解决问题;能够举例说明现在社会使用的能源的种类,能够大致说明能源危机的内容,能够对环境污染有明确的定义和深刻的理解,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意义,能由自己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后记】
1、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学生的思维在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是其应该具有的特征。
2、教育是事业,教育是创新,教育是艺术。
3、探究式教学是物理规律教学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但它不是物理教学的唯一模式,只有在实践中证明采用探究式教学最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地方采用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4、教学围绕问题展开,但不是教师提出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无尽的思考并随意回答所构成的“菜场式”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参与,主要要呈现探究的要素,体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对不同的学生,设问要做到“起点定方向,落点定区域”。
6、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明确认识后,告诉学生,教师也要保持学习的习惯
高考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6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6”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节热力学定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考情分析
考试大纲
考纲解读
1.热力学第一定律I
2.能量守恒定律I
3.热力学第二定律I1.理解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两种不同方式,理解二者的差异。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会进行简单计算,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理解第一类永动不可制成的原理。
3.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不同表述的等价性,理解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的原理。
4.要重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恒的综合运算题。二、考点知识梳理
(一)、物体的内能:2.分子势能
①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大小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做______
②分子势能改变与分子力做功的关系: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_______;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_____;且分子力做多少功,分子势能就改变多少。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的关系(如右图示):
当r>12-2-1所示。在拉动活塞的过程中,假设气缸壁的导热性能很好,环境的温度保持不变,关于气缸内的气体的下列论述,其中正确的是()
F
BA.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B.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12-2-1
C.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D.气体从外界吸热,气体内能不变
解析:由于活塞导热性能良好,且缓慢被拉动,则气体的温度始终与环境温度相同,即气体的温度不变,所以气体的内能不变。由于气体的体积碰撞,故气体对外做功,据热力第一定律可知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故选项B、D正确。
易错点悟:本题由于不计分子间的作用力,即不考虑分子势能,气体的内能即为气体分子的总动能。
答案:BD
考点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剖析: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多种表述,但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述,都是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例题2]电冰箱是一种类型的制冷机,是用机械的方式制造人工低温的装置.图12-2-2为电冰箱的原理图,一般电冰箱使用氟里昂12,即二氯二氟甲烷(CCl2F2)作为制冷剂.试回答下列问题:
压缩机
蒸发
器
毛细管
冷凝器
图12-2-2
①叙述电冰箱的工作原理.②一小孩看到电冰箱能制冷,便打开电冰箱使室内凉快些,试问此方法是否可行?
③压缩机工作时,强迫制冷剂在冰箱内外的管道中不断循环,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电冰箱的内管道中,制冷剂迅速膨胀并吸收热量
B.在电冰箱的外管道中,制冷剂迅速膨胀并放出热量
C.在电冰箱的内管道中,制冷剂剧烈压缩吸收热量
D.在电冰箱的外管道中,制冷剂被剧烈压缩放出热量
解析:①热量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热源移向高温热源,要实现这种逆向传热,需要外界做功.气态的制冷剂二氯二氟因压缩机中经压缩成高温气体,送入冷凝器,将热量传给空气或水,同时制冷剂液化成液态氟里昂,再通过膨胀阀或毛细管进行节流减压膨胀后,进入箱内蒸发器,液态氟里昂在低压下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蒸发为气体,在蒸发过程中制冷剂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产生低温环境,蒸发后气态的制冷剂再送入压缩机,这样周而复始,由外界(压缩机)做功,系统(制冷剂)从低温热源(蒸发器)吸热,把热量传到高温热源(冷凝器),从而在冰箱内产生低于室温的温度.
②因为电冰箱的吸热装置(蒸发器)和散热器(冷凝器)同处室内,因此无法使室内温度降低,由于压缩机不断消耗电能做功转化为内能,室内温度还会升高.
③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A、D
【变式训练2】热力学第二定律常见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12-2-3
第二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图12-2-3(a)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一种表述画出的示意图:外界对致冷机做功,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请你根据第二种表述完成示意图12-2-3(b),根据你的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
答案: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
过程都有方向性。如图12-2-4:
12-2-4
考点3.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剖析:通过做功把其它形式的能量(特别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问题是一类重要的综合题。解决这类综合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内能的来源。如:在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转化为内能的往往不是研究对象的全部机械能,而是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例题3]如图12-2-5所示容器中,A、B各有一个可自由移动的轻活塞,活塞下方是水,上方为空气,大气压恒定.A、B底部由带有阀门K的管道相连,整个装置与外界绝热。原先A中水面比B中高,打开阀门,使A中的水逐渐向B中流,最后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下面哪个说法正确?
A.大气压力对水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B.水克服大气压力做功,水的内能减少
12-2-5
C.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的内能不变D.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解析:确定连通器中的水(系统)为研究对象。
由于涉及系统内能是否变化,所以应从热传递和做功两个方面进行。
12-2-6
由题中给出的条件可知:整个装置与外界绝热,所以不发生热传递。同时,连通器中的水应受到连通器壁和器底的弹力,大气通过活塞施加
的大气压力,以及由于整个系统在地面而受到的重力。逐一判断各力的做功情况可知:
连通器对水的作用力,因无宏观位移或位移与力的方向垂直而对水不做功。
再看大气压力的功.打开阀门K后,根据连通器原理,最后A、B两管中的水面相平。设A管的横截面积为S1,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1,B管的横截面积为S2,水面上升的高度为h2。如图12-2-6所示。由于水的总体积保持不变,故有S1h1=S2h2。
A管中的水受向下的大气压力下降,大气压力做正功为W1=P0S1h1。B管中的水受到向下的压力,但水面上升,大气压力做负功为W2=-P0S2h2。则大气压力对水所做的总功W=W1+W2=0。即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
至于重力对水所做的功,如图可以看到:水从A管流到B管,最后水面相平,最终的效果是A管中高度为h1的水柱移到B管中成为高度为h2的水柱,其重心的高度下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水所受重力对水做正功。
据热力学第一定律:△E=W+Q可知:水所受各力的合功为正功,传递的热量为零,所以,水的内能应增加。故应选D。
【变式训练3】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B.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也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热量,但热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D.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热量,热量也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解析:根据热传递的规律可知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当外界对系统做功时,可以使系统从低温物体吸取热量传到高温物体上去,致冷机(如冰箱和空调)就是这样的装置。但是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选项A错误,B正确。
一个运动的物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最终停止;在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全部转化为热量。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热量也可以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如在等温膨胀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对外界做的功,选项C错误,D正确。综上所述,该题的正确答案是B、D。四、考能训练
A基础达标
1.(08四川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
B.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C.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一定能实现
D.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因为吸收了热量
C.0℃的冰化为0℃的水的过程中内能不变
D.100℃的水变为100℃的水汽的过程中内能增大3.关于物体内能及其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改变时,其温度必定改变
B.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不一定改变;向物体传递热量,其内能不一定改变
C.对物体做功,其内能必定改变;物体对外传出一定热量,其内能必定改变
D.若物体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其内能必定不改变。4.(2008年高考海南卷.物理.17①)下列关于分子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每选错一个扣1分,最低得分为0分).
A.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势能的缘故
B.一定量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汽,其分子之间的势能增加
C.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如果压强不变,体积增大,那么它一定从外界吸热
D.如果气体分子总数不变,而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因此压强必然增大
E.一定量气体的内能等于其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F.如果气体温度升高,那么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加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B.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D.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6.关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这两条定律都是有关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它们不但不矛盾,而且没有本质区别
B.其实,能量守恒定律已经包含了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C.内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同时会产生其他影响
D.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内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指出内能不可能完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甲
乙
B
P
7.如图12-2-7所示,固定容器及可动活塞P都是绝热的,中间有一导热的固定隔板B,B的两边分别盛有气体甲和乙。现将活塞P缓慢地向B移动一段距离,已知气体的温度随其内能的增加而升高。则在移动P的过程中A.外力对乙做功;甲的内能不变;
B.外力对乙做功;乙的内能不变;
12-2-7
C.乙传递热量给甲;乙的内能增加;D.乙的内能增加;甲的内能不变。8.金属筒内装有与外界温度相同的压缩空气,打开筒的开关,筒内高压空气迅速向外溢出,待筒内、外压强相等时,立即关闭开关。在外界保持恒温的条件下,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再次打开开关,这时出现的现象是()
A.筒外空气流向筒内B.筒内空气流向筒外
C.筒内外有空气交换,处于动平衡态,筒内空气质量不变D.筒内外无空气交换
B能力提升
气体
9.如图12-2-8所示,密闭绝热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活塞,活塞的上部封闭着气体(不计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下部为真空,活塞与器壁的摩擦忽略不计,置于真空中的轻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容器的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弹簧被压缩后用绳扎紧,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的弹性势能为零),现绳突然断开,弹簧推动活塞向上运动,经过多次往复运动后活塞静止,气体达到平衡态,经过此过程()
A.全部转换为气体的内能
12-2-8
B.一部分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其余部分仍为弹簧的弹性势能C.全部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和气体的内能
D.一部分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换为气体的内能,其余部分仍为弹簧的弹性势能10.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下列说法中哪些符合事实()
A.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是布朗小颗粒内部分子运动所引起的悬浮小颗粒的运动
B.用活塞压缩气缸里的空气,对空气做功2.0×105J,若空气向外界放出热量1.5×105J,则空气内能增加5×104J
C.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D.一定质量的气体,如果保持温度不变,体积越小压强越大
11.(2007年重庆理综卷第21题)氧气钢瓶充气后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假设缓慢漏气时瓶内外温度始终相等且保持不变,忽略氧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漏气过程中瓶内氧气()
A.分子总数减少,分子总动能不变
B.密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C.吸收热量,膨胀做功
D.压强降低,不对外做功
12-2-9
12.(2007年天津理综卷第20题)A、B两装置,均由一支一端封闭、一端开口且带有玻璃泡的管状容器和水银槽组成,除玻璃泡在管上的位置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将两管抽成真空后,开口向下竖直插人水银槽中(插入过程没有空气进入管内),水银柱上升至图示位置停止。假设这一过程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B.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C.A和B中水银体积保持不变,故内能增量相同
D.A和B中水银温度始终相同,故内能增量相同
13.(2008届广东华师附中5月冲刺练习卷.物理.14)(1)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知道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伽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气体分子的体积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明显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温度越高,体积越大
D.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是一定的
E.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o
p
V
A
B
D
C
F.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液面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所以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2)如图12-2-10所示p-V图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过ACB过程至状态B,气体对外做功280J,放出热量410J;气体又从状态B经BDA过程回到状态A,这一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功200J.求:
12-2-10
①ACB过程中气体的内能是增加还是减少?变化量是多少?②BDA过程中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五、宽乘高
(盐城市2009届第一次调研卷.物理.30)如图12-2-11所示的圆柱形容器内用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气体,已知容器横截面积为S,活塞重为G,大气压强为P0。若活塞固定,密封气体温度升高1℃,需吸收的热量为Q1;若活塞不固定,且可无摩擦滑动,仍使密封气体温度升高1℃,需吸收的热量为Q2。
(1)Q1和Q2哪个大些?气体在定容下的比热容与在定压下的比热容为什么会不同?
(2)求在活塞可自由滑动时,密封气体温度升高1℃,活塞上升的高度h。
可持续发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可持续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569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纲要求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