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物理《电阻定律》教学案例分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电阻定律》是高二物理2xx年11月中旬过后的教学内容,经过课堂——练习——讲评——教辅——段考试题分析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了,回忆在《电阻定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采取了几个措施,现在进行如下思考:
一、明确探究性问题的教学目的,找准探究性问题教学的方向问题。
在我们进行探究性问题的教学时,一开始我们还能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时间一长,老师觉得探究性问题太过于形式,学生觉得探究性问题没意思。我们就失去了方向感。
事实上,从物理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探究: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第二是思想方法层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第三是操作技能层面,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某些思维和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
所以,我们理解所谓探究性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探究观念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掌握足够的操作技能。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以上两个层面都可以以多种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多注意探究的观念和思想渗透,以及操作技能的训练。比如:
本节课,我们用灯泡的亮度吸引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同时我们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类比,强化了控制变量法这一探究方法,还应用分组实验探究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一节课,通过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确定方法——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汇报等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将学习者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乐趣。这也许正是我们进行探究性问题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利用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合理的科学猜想,解决学生猜想“度”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在参与科学猜想时,要么不敢进行猜想,要么瞎想,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猜想的“度”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比如: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对于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发散性“瞎猜”一会儿,然后在归纳一些共性的问题,同时利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三、利用“共享方式”解决课堂时间紧的问题: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做分组实验时间不能完全控制,这一部分没有处理好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将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中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
对于某一具体的科学探究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因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验证方案。如果每个学生对所有的猜想和假设都进行实验验证,课上的时间有时会很紧张,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或在众多的猜想和假设中选择一两个)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将每一种猜想和假设的验证情况进行资源共享,并鼓励学生对于课上未进行验证的内容在课下再进行研究,这样便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困难。
同样的对于同一个探究性问题中的不同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共享方式”来解决。比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把实验的三个方面列为三个课题,然后由不同的组去进行实验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又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过程与方法进行了充分的体验。所以这样的处理可以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不削弱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育功能。
当然,我们知道:在进行探究性问题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其它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探究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停的去探求解决的办法。

扩展阅读

电阻定律学案


【课题】电阻定律学案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影响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课前预习学案

二、预习内容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它是由导体决定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有关;跟它的有关;跟它的有关。
2.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导体的电阻与有关。表达式R=,式中ρ是比例系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表征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3.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1.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如果想研究一个量与其他几个量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保持其他量不变,只让某一个量发生变化去研究量的变化规律。
2.比较与
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并不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可由该式计算电阻。时电阻的决定式,其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共同决定。
提供了一种测量R的方法:只要测出U、I就可求出R。提供了一种测导体ρ的方法:只要测出R、L和S就可以求出ρ。
例1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ab=10cm,bc=5cm,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A、4AB、2A?
C、AD、A?
解析:设将A与B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1,C与D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2,金属片厚度为h,
由电阻定律得
所以R1∶R2=4∶1,故后者电流I2=4I1.?
答案选A?
例2某用电器离供电电源距离为L,线路上的电流为I,若要求线路上的电压降不超过U,已知输电线的电阻率为ρ,该输电线的横截面积最小值是?()
A、ρL/RB、2ρLI/U?
C、U/ρLID、2UL/Iρ?

例3如图所示,两只相同的白炽灯L1和L2串联接在电压恒定的电路中.若L1的灯丝断了,经搭丝后与L2.串联,重新接在原电路中,则此时L1的亮度与灯丝未断时比较()
A.不变B.变亮C.变暗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设两灯电阻为R1和R2,外加电压为U,则灯L1消耗的电功率为
.
灯L1断后重新搭接,R1变小,故上式中变量仅是R1.
注意到为常量,故当即时,最小,此时P1最小;当R1变小,则变大,结果P1变小,灯L1变暗.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根据电阻定律,电阻率对于温度一定的某种金属来说,它的电阻率()
A.跟导线的电阻成正比B.跟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C.跟导线的长度成反比D.由所用金属材料的本身特性决定
2.电路中有一段金属丝长为L,电阻为R,要使电阻变为4R,下列可行的方法是()
A.将金属丝拉长至2LB.将金属丝拉长至4L
C.将金属丝对折后拧成一股D.将金属丝两端的电压提高到原来的4倍
3.一段粗细均匀的镍铬合金丝,横截面的直径为d,电阻为R,如果把它拉成直径为的均匀细丝,电阻值将变为()
A.B.16RC.256RD.

4.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将a、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B.若将a、d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
C.若将b、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D.若将a、b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5.有一只灯泡的灯丝断了,通过转动灯泡灯丝接通,再接入电源后,所发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是()
A.灯丝电阻变小,通过它的电流变大,根据P=I2R,电灯变亮
B.灯丝电阻变大,通过它的电流变小,根据P=I2R,电灯变暗
C.灯丝电阻变小,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电灯变亮
D.灯丝电阻变大,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电灯变暗
6.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A和B,如果把导线A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导线B对折后拧成一股,然后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它们的电阻之比RA:RB为______,相同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qA:qB为______

A.1:4B.1:8C.1:16D.16:l

高二化学《电解池》教学案例分析


高二化学《电解池》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观察现象)
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
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讨论分析)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
方向。
生: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师:非常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合电路。
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2.6《电阻定律》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6《电阻定律》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电阻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预习内容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它是由导体决定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有关;跟它的有关;跟它的有关。
2.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导体的电阻与有关。表达式R=,式中ρ是比例系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表征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3.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1.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如果想研究一个量与其他几个量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保持其他量不变,只让某一个量发生变化去研究量的变化规律。
2.比较与
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并不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可由该式计算电阻。时电阻的决定式,其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共同决定。
提供了一种测量R的方法:只要测出U、I就可求出R。提供了一种测导体ρ的方法:只要测出R、L和S就可以求出ρ。
例1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ab=10cm,bc=5cm,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A、4AB、2A?
C、AD、A?
解析:设将A与B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1,C与D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2,金属片厚度为h,
由电阻定律得
所以R1∶R2=4∶1,故后者电流I2=4I1.?
答案选A?
例2某用电器离供电电源距离为L,线路上的电流为I,若要求线路上的电压降不超过U,已知输电线的电阻率为ρ,该输电线的横截面积最小值是?()
A、ρL/RB、2ρLI/U?
C、U/ρLID、2UL/Iρ?
例3如图所示,两只相同的白炽灯L1和L2串联接在电压恒定的电路中.若L1的灯丝断了,经搭丝后与L2.串联,重新接在原电路中,则此时L1的亮度与灯丝未断时比较()
A.不变B.变亮C.变暗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设两灯电阻为R1和R2,外加电压为U,则灯L1消耗的电功率为
.
灯L1断后重新搭接,R1变小,故上式中变量仅是R1.
注意到为常量,故当即时,最小,此时P1最小;当R1变小,则变大,结果P1变小,灯L1变暗.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根据电阻定律,电阻率对于温度一定的某种金属来说,它的电阻率()
A.跟导线的电阻成正比B.跟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C.跟导线的长度成反比D.由所用金属材料的本身特性决定
2.电路中有一段金属丝长为L,电阻为R,要使电阻变为4R,下列可行的方法是()
A.将金属丝拉长至2LB.将金属丝拉长至4L
C.将金属丝对折后拧成一股D.将金属丝两端的电压提高到原来的4倍
3.一段粗细均匀的镍铬合金丝,横截面的直径为d,电阻为R,如果把它拉成直径为的均匀细丝,电阻值将变为()
A.B.16RC.256RD.
4.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将a、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B.若将a、d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
C.若将b、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D.若将a、b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5.有一只灯泡的灯丝断了,通过转动灯泡灯丝接通,再接入电源后,所发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是()
A.灯丝电阻变小,通过它的电流变大,根据P=I2R,电灯变亮
B.灯丝电阻变大,通过它的电流变小,根据P=I2R,电灯变暗
C.灯丝电阻变小,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电灯变亮
D.灯丝电阻变大,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电灯变暗
6.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A和B,如果把导线A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导线B对折后拧成一股,然后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它们的电阻之比RA:RB为______,相同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qA:qB为______

课后练习与提高学习
1.关于材料的电阻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一根长导线截成等长的三段,每段的电阻率是原来的
B.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
D.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
2.将截面均匀、长为L、电阻为R的金属导线截去,再拉长至L,则导线电阻变为
()
A.B.C.D.nR
3.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两倍,把另一根对折后绞合起来,然后给它们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它们的电荷量之比为()
A.1:4B.1:8C.1:16D.16:l
4.一段长为L,电阻为R的均匀电阻丝,把它拉制成3L长的均匀细丝后,切成等长的三段,然后把它们并联在一起,其电阻值为()
A.R/3B.3RC.R/9D.R
5.甲乙两条铜导线质量之比M甲:M乙=4:1,长度之比为L甲:L乙=1:4,则其电阻之比R甲:R乙为()
A.1:1B.1:16C.64:1D.1:64
6.白炽灯接在220V电源上能正常发光,将其接在一可调电压的电源上,使电压逐渐增大到220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将逐渐变大
B.电流将逐渐变小
C.每增加1V电压而引起的电流变化量是相同的
D每增加1V电压而引起的电流变化量是减小的
7.有四个阻值为R的电阻全部使用,经过不同组合可以获得不同阻值的等效电阻,下列阻值中可以获得的阻值为()
A.4RB.2RC.RD.0.6R
8.已知铜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大,铂的电阻率随温度有明显变化,锰铜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则在下列空格处填上合适材料:连接电路的导线用______,电炉的电阻丝用______,电阻温度计用______,标准电阻用______
9.两导线长度之比为1∶2,横截面积之比为3∶4,电阻率之比为5∶6,则它们的电阻之比为______。
10.输出电压恒定的电源与一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组成电路,水银柱中通过的电流为0.1A,今将这些水银倒进另一根玻璃管中,管的内径是原来的2倍.重新与该电源组成电路,则流过水银柱的电流为______.
11.一根长为0.5m的金属丝,横截面积为3.0mm2,在它两端加上0.15V的电压时,通过金属丝的电流为2.0A,求金属丝的电阻率。

12.A、B两地相距40km,从A到B两条输电线的总电阻为800Ω,若A、B之间某处E两条输电线发生短路,为查明短路地点,在A处接上电源,测得电压表示数为10V,小量程电流表读数为40mA,如图所示,则短路处距A多远?

8、电路导线需选ρ小的,故选铜;电炉的电阻丝需选ρ大的,故选合金;电阻温度计需选ρ随温度变化明显的,故选铂;标准电阻需选ρ随温度变化基本稳定不变的,故选锰铜合金
9、5∶9
10、1.6A
11

高三物理教案:《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课。从研究方法上讲,本节内容是体现和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经典案例。如何通过两种探究方案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电阻定律及其表达式;

②了解导体电阻率的概念,知道常见金属导体电阻率的大小的排序;

③了解导体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及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②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

②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团队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养成在合成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品质。

③通过对相关科技问题的讨论学习,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电阻定律的定量关系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是本节课的难点。

关键: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理论分析的物理模型是关键。

四、学情分析

我将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可能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分组合作交流实验方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结论来突出教学的重点;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化解学生进行理论分析的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复习电阻串并联知识及控制变量法,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分解实验探究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导、探”式教学方法。“导”:即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发挥主导作用;“探”:即学生自主探究。

六、课前准备 “220V,100W”和 “220V,25W” 的2只白炽灯泡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情境一:展示一组简单的串联电路,请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情境二:展示一组简单的并联电路,请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情境三:教师提供“220V,100W”和 “220V,25W” 的2只白炽灯泡,请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计算2只灯泡的电阻;

(2)观察电阻和灯丝的长短、粗细有什么关系?

引出课题:导体的电阻和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1、实验探究

从复习控制变量法入手:

(1)怎样进行定量研究呢?这里涉及到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研究,类似的问题我们以前遇到过吗?引导学生回忆“控制变量法”。

(2)规划步骤: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制定探究步骤

(3)制定方案、设计电路:先让学生制定如何探究的方案,再进一步由方案到实验的设计;同时,把学生制定的方案和设计的电路展示出来,再请学生评价哪个方案哪个电路优越?通过比较学生设计的电路,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品质。

(4)实验与收集证据:各小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明确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对数据分析处理并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请各组的发言人总结汇报。让另外同学进行评判。从而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以上环节紧紧围绕“学生探索”展开课堂教学,把“探索”这一要素充分地体现出来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2、理论探究

从建立物理模型入手:

(1)首先根据情境一和情境二中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建立研究R与l关系的模型:一根长度为l,电阻为R的导体,可以看称是由n段长度同为l,电阻同为R1的导体串联而成;

你能得出R与L的关系吗? 你能得出R与S的关系吗?

建立研究R与S关系的模型:一根横截面积为S,电阻为R的导体,可以看称是由n条横截面积同为S1,电阻同为R1的导体并联而成;

在这里师生共同进行探索,思路如下: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我们已经得出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即: ;分析k的含义,引出电阻率的概念。

最后,得出电阻定律的表达式: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 实验探究:

1、 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决定因素的定量关系。

2、 探究内容: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定量关系。

3、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 实验方案设计:

5、 实验准备:

6、 进行实验:

7、 结论汇报:

二、理论探究:

1、分析导体电阻与它的长度的关系:

2、研究导体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的关系:

三、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内容:导体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公式:R= ρL/s

3、电阻率ρ

(1)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

(2)单位:Ω?m

十、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采用“猜想—实验—归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有学生的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索、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操作、师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理念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课后需要记录、总结学生反映情况,时间分配情况等。

电阻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预习内容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它是由导体 决定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

2.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 ,与它的横截面积成 ;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表达式R= ,式中ρ是比例系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表征 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3.各种材料的电阻率 都随温度的变化而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 ,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 。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1. 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如果想研究一个量与其他几个量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保持其他量不变,只让某一个量发生变化去研究量的变化规律。

B.若将a、d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

C.若将b、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D.若将a、b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5.有一只灯泡的灯丝断了,通过转动灯泡灯丝接通,再接入电源后,所发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是( )

A.灯丝电阻变小,通过它的电流变大,根据P=I2R,电灯变亮

B.灯丝电阻变大,通过它的电流变小,根据P=I2R,电灯变暗

C.灯丝电阻变小,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电灯变亮

D.灯丝电阻变大,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电灯变暗

6. 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A和B,如果把导线A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导线B对折后拧成一股,然后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它们的电阻之比RA:RB为______,相同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qA:qB为______

课后练习与提高学习

1.关于材料的电阻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一根长导线截成等长的三段,每段的电阻率是原来的

B.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

D.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

2.将截面均匀、长为L、电阻为R的金属导线截去,再拉长至L,则导线电阻变为

6.白炽灯接在220V电源上能正常发光,将其接在一可调电压的电源上,使电压逐渐增大到220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将逐渐变大

B.电流将逐渐变小

C.每增加1V电压而引起的电流变化量是相同的

D每增加1V电压而引起的电流变化量是减小的

7.有四个阻值为R的电阻全部使用,经过不同组合可以获得不同阻值的等效电阻,下列阻值中可以获得的阻值为( )

A.4R B.2R C.R D.0.6R

8.已知铜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大,铂的电阻率随温度有明显变化,锰铜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则在下列空格处填上合适材料:连接电路的导线用______,电炉的电阻丝用______,电阻温度计用______,标准电阻用______

9. 两导线长度之比为1∶2,横截面积之比为3∶4,电阻率之比为5∶6,则它们的电阻之比为______。

10.输出电压恒定的电源与一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组成电路,水银柱中通过的电流为0.1A,今将这些水银倒进另一根玻璃管中,管的内径是原来的2倍.重新与该电源组成电路,则流过水银柱的电流为______.

11. 一根长为0.5m的金属丝,横截面积为3.0mm2,在它两端加上0.15V的电压时,通过金属丝的电流为2.0A,求金属丝的电阻率。

12. A、B两地相距40km,从A到B两条输电线的总电阻为800Ω,若A、B之间某处E两条输电线发生短路,为查明短路地点,在A处接上电源,测得电压表示数为10V,小量程电流表读数为40mA,如图所示,则短路处距A多远?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1.性质 因素 长度 横截面积 材料

2.正比 反比 构成它的材料 材料性质

3.一般 变化 增大 标准电阻

当堂检测

1、D 2、A 3、C 4、AD 5、C 6、16:1;1:16

课后练习与提高学习

1、BCD 2、C 3、C 4、D 5、D 6、AD 7、AC

8、电路导线需选ρ小的,故选铜;电炉的电阻丝需选ρ大的,故选合金;电阻温度计需选ρ随温度变化明显的,故选铂;标准电阻需选ρ随温度变化基本稳定不变的,故选锰铜合金

9、5∶9

10、1.6A

11

12、距A端12.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