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论语十则教学案及答案

高中选修论语十则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1

论语十则教学案及答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案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弘()毅
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解释加点词语:
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传不习温故学而不思则罔
殆诲女是知弘毅
后凋其恕乎
5.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6.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
并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简介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
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⑵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⑶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⑷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⑸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
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
己的情操。

4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三.巩固延伸
(一)基础运用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
____家,是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是记录及其门徒的,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2.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温故
罔殆诲女是知弘毅后凋其恕乎

3.理解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⑤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⑧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⑨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6.《〈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7.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
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F.择其善者而从之G.学而不厌
8.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②.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
《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诲女知之乎()
④知之为知之()()⑤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
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感

10.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弘()毅
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解释加点词语:
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传不习温故学而不思则罔
殆诲女是知弘毅
后凋其恕乎

5.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6.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
并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简介作者有关知识。简介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自读、跟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
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示例:⑴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⑵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⑶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⑷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⑸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
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
己的情操。

4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三.巩固延伸
(一)基础运用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
____家,是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是记录及其门徒的,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2.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温故
罔殆诲女是知弘毅后凋其恕乎

3.理解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⑤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⑧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⑨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6.《〈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7.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
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F.择其善者而从之G.学而不厌
8.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②.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
《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诲女知之乎()
④知之为知之()()⑤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
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感

第10课《论语十则》参考答案:
一、1.2.3.4.5.6(略)二、1.2(略)3.⑴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
握程度。⑵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⑶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⑷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⑸略4.(略)三、(一)1.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2.略3.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⑦三人行必有我师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⑩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⑻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5.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亦乐乎择善而从7.①ADFG②BCE8.“点将过关”第①题:两个“其”均作“他们”解释,两个“之”中第一个指代优点,第二个指代缺点。第②题:古汉语中的“三”往往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多数,“三人”应译为“几个人”。(二)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2.①了解②知道③记住④知道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www.JAb88.cOM

相关推荐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课型:文言文精读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并查找香关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二)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整体感知——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②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试译,教师指导a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b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c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从前的(知识)。而:顺接连词,就,并且。可以为师矣以为:把……当作。e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四)合作探究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五)作业:

1、翻译《论语》十则前五则。2、复习前五则中的重点字词,下节课默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复习默写前五则重点字词、背诵课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二)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四)探究学习后五则

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探究第二、三句】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五)整理归类

(1)成语类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

(六)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女:同“汝”,读rǔ,意为:你

(第二人称代词)

2、文言虚词

而:(1)连词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你)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为:当作)例:可以为师矣(2)wéi是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例: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2)助词①结构助词,意为“的”。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1)代词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2)代词,相当于“之”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则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作业:

1、翻译后五则2、背诵《〈论语〉十则》3、“学探诊”第十课1-22题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1.课后练习三、四题。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
1、研读后五段。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