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11《万里长城》

幼儿园教案万花筒

发表时间:2020-10-31

11《万里长城》。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1《万里长城》”,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1《万里长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用。圈出来。

[板: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长、宽、高

赞叹](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填表:

历史时间离现在多远怎样筑长城长城当时作用战国时期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板书:19、万里长城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长、宽、高

赞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默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3、用巍然屹立、智慧造句。

4、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教学难点: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板书来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2、说说长城的建筑史。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思考:你从哪里看出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呢?

(找出书上有关句子)

2、汇报:

(1)如果可以[板书]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板:得用多少巧妙的方法

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为什么不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呢?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19、万里长城

工程浩大如果可以

施工艰难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

得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血汗和智慧]

扩展阅读

万里长城 教案教学设计


万里长城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之——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在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正确书写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刚毅、巍然、浩大”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全文谈感受,对长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一遍读完的同学可以想一想,万里长城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2、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动情的学生,并就学生对长城的印象做初步了解。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说说初步的印象,引导朗读。教师随机点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是分了几个方面来介绍长城的,第二自然段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2、请你自己用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哪句话或者哪个词语深深地激发了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用笔划一划,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巡视,并且关注学生划的是什么句子和词语,可以随机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4、小组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划的句子或者词语和伙伴做一个交流,说说理由。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请学生读读自己划的句子,引导学生重点读悟: ①、“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用巨龙比喻长城: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 ②、“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6、师生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7、教师小结:这段话是围绕着“长城气魄雄伟。”这句话写的,按照从远望到近看、由物到人的顺序层层写来。写得多么生动,多么精彩! 四、作业: 写写课后的生字,挑选特别陌生的多写几遍。 从课文中找出至少六个描写长城的词语,并记在心里。 ()长城()长城()长城 ()长城()长城()长城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理解部分词语。 1、听写词语:组织学生听写带生字的新词,听好以后自己校对订正。 2、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心里的长城。并请学生做简单的解释把词语的理解与长城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3、用自己头脑里的词语说说你了解的长城。 二、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1、是啊,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座不朽的长城,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又从其他角度为我们介绍了长城,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2个自然段,还是划一划你认为深深打动你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所划的句子,并做简单交流。 3、组织同桌之间先做一个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教师参与同桌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读书心得,寻找典型事例准备全班交流。 4、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重要读悟以下句子: ①、“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 ②、“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要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与生命。” ③、“这虽然只是传说,却说明了正是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修筑了长城。” 5、再快速地读读3、4自然段,看看你还有特别想知道的知识,还有特别想提的问题。(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可以发现孩子们读懂课文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暂时回答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到课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桌为你做一些评价。 2、找一些你感兴趣的关于长城的资料,与同学们做交流。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用朗读表达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1、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学习《猫》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方法,请你想一想《万里长城》的2、3、4自然段你如何来概括。(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摘下来加以改动。) 2、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发现什么问题?(结构上是总分关系。)那这一部分内容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结构上是分总关系。)概括一、三段的段意。 二、朗读,再说感受。 1、配乐朗读。 2、同学们,现在你对长城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了解,你的朗读比第一节的时候更动情了,能对大家说说你的动情理由吗? 3、师生朗读。 三、交流资料。 我们对长城的了解不仅仅限于课文,你找到的有关的长城的资料、知识或者传说故事,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作业: 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它……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曹婕 部分参考“名师名校长论坛”中王崧舟老师的《万里长城》。 伟大的友谊 课前学情分析: 预测: 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所从事共产主义运动并不熟悉,这就必然妨碍他们对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的理解; 马克思和思格斯的伟大友谊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学生不易把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情谊同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接通; 课文仅以几百字就力图阐释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总的来看是缺乏感染力的,不利于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之——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到两位伟人之间的伟大的友谊。 预设目标: 1、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正确书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不同程度的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纯真、高尚、伟大。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全文谈感受,对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看两位伟人之间的友谊,先来说说你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多少了解吧?老师这里有一些有关的资料可以供你参考。(准备资料,屏幕阅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样两位人物之间的友谊会是怎样的呢?课文里有一些描述,请你自己读读课文,读完的同学可以想一想,你对伟大的友谊怎么理解? 2、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并就学生对伟大的友谊的理解做一些交流。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对他们的伟大的友谊的理解。教师随机点评。 三、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四、作业: 1、写写课后的生字,挑选特别陌生的多写几遍。 2、读一读课文。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紧扣友谊 1、请学生围绕课题说说:我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读懂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想弄懂的问题是什么? (肯定所得,引发深究) 二、由疑入手,感悟友谊 1、出示讨论题及提示(课件) 讨论: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提示:1).从友谊表现的两个方面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3)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 2、先请学生结合三个阅读提示,读一遍课文,自己思考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深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3、读书,讨论 4、广泛交流,抓住重点词句段指导朗读,加深感悟,(分组讨论增加课堂上的交际场,加强生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及语言、思维等训练) 三、鼓励质疑,深究友谊 1、鼓励学生在感受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基础上,就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提出质疑。 2、学生自行解疑(在深入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层面,情感层面都加深了许多,肯定有着比课前预习更深的感悟及产生新的疑问,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嫩里,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 四、充分辩论,歌颂友谊 1、出示辩题,学生自由选择辩题 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2、学生辩论 (此设计,一是在学生对伟大友谊有了初步了解基础上进行的,二是学生有参阅了相关资料,有了论辩的可能。就是说,时机与条件都具备,而辩论的形式又易于激发思考,训练语言) 这种教学设计,从总体上力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的信息通道,让阅读理解文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与文学系的僵化局面,使学生有厌学到乐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附:教学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结合课题简要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这节课你最想弄懂的是什么问题? 〔肯定所得,引发深究。“简要”一语,利于语言训练。) 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读懂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伟大的友谊。 生:我想弄懂一个问题:是什么致使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这么伟大的友谊呢? 师:问得多好哇!还有没有想说说的? 生:我懂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建立一种伟大的友谊。 师:他提的问题,看来你都读懂了。事实上,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将教学引向课文的重点。) 师:好,看幻灯片,这里有一个讨论题,下面有几个提示,谁来读一下? 生:(读)讨论: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提示:1.从表现友谊的两个方面来体会友谊的伟大。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友谊的伟大。3.结合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来体会友谊的伟大。 [这个思考题好就好在提示重点,渗透学习方法指导。] 师:对这个讨论题和几个阅读提示,同学们懂不懂? 生:懂!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结合三个阅读提示,先读一遍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深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生读书、讨论) 师:刚才我们小组读书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现在哪个小组先从表现友谊的两个方面来谈谈他们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 生: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生活和事业方面。以前马克思的生活十分穷苦,恩格斯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来维持马克思的生活。还有在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无微不至。在1876年9月至1878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一书,马克思不仅听他念了全部书稿,还写了其中政治经济学篇的第十篇。还有马克思当时是担任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的欧洲通讯员,可是他还不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 师:那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我的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表现在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 师:这位同学很了不起,她不光学习了课本内容,还阅读了大量材料,你们听懂了吗? [这个答后评既肯定了学习成果,又引导学习方向。] 生:听懂了! 师:对她的发言,谁还有补充意见? 生:(读)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了马克思。在共同的目标——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对对方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 师:所以说—— 生: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师:真好!她说的这段话,你们听来是不是感觉很熟悉?这么多同学举手,你们真聪明,书上有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生:“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师:这段话能不能体现友谊的伟大?谁再讲一讲? 生甲:因为它不仅说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但说了思格斯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的事,还说了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事业上的互相帮助。 生乙: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我从“热忱”一词体会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是无微不至的。 生丙:我从“他们互相关怀,在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体会到他们之间有伟大的友谊。我从“亲密”这里体会出了他们在工作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师:从刚才那位女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这一段在文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把这个重点段的内容整理到黑板上,应该写一点什么呢? 生: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师:说得好,简练点写什么? 生: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生:生活上热忱地帮助。 师:那么,相应地下边写点什么? 生: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生:简单地概括,就是事业上亲密地合作。 [将学习所得用板书固定下来,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是不错的,我们能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同学们先练习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如果停顿注意一些,感情再充沛一点会更好。还想读吗?想读的同学都起立。 [在议的基础上读,有利于深入感悟课文内容,起立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生:(起立读这一段) 师:这样看来,我们循着生活和事业这两条线索,抓重点词、句、段进一步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能不能? 生:能! 师:发言的时候,你可以先把你抓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再讲一讲。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 [教师的两次引导,前次引导学生抓重点内容,后次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生甲:我抓的句子是:“有一个时期,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他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十镑,一百镑,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能做他不喜欢的事情,看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生乙:恩格斯如果不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他就不会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能看出恩格斯十分关心马克思,要维持马克思的生活。 生丙: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还“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宁愿”就是心甘情愿。恩格斯对商业本来是厌恶的,而这时却心甘情愿地去做,说明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师:那么谁把这句话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 师:那么你还抓了哪些内容体会友谊的伟大? 生:我说的是事业上。马克思过世的时候,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还没有最后完成。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从这段话里的“毅然”“竭尽全力”就能看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毅然”说的是恩格斯放下自己研究工作的态度,而“竭尽全力”是他对待好友马克思的态度。 师:“竭尽全力”这个词抓得好。它在文中出现几次,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甲:这两句话是:“那时候,恩格斯竭尽全力在生活上给马克思很大的帮助。”“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生乙:我从这两个“竭尽全力”体会到他们友谊的伟大。 生丙:我是从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找句子的。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无微不至”这个词就是待人非常周到,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生丁:“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的时候,还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表现出了他们的友谊伟大。 生戊:我补充的也是事业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这40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我从这里重复使用的三个词语,一个是“40年”,一个是“共同”,一个是“伟大”,看出他们的友谊非常伟大,他们合作了40年,而且都是向着一个目标的,创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作者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些词?用这些词能突出什么? 生甲:“40年”能突出他们合作时间长。 生乙:“共同”是突出他们一起研究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生丙:“伟大”是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师:不光是友谊的伟大,事业也是伟大的。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段,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同学们先练一下。 [教师帮学生升华认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感悟。] 生:(齐读) 师:这40年里头,你能不能想象两位伟人都做了什么?其实课文里也有提示。 生甲:我想马克思为了帮助恩格斯,可能不吃饭不睡觉。 生乙:在40年里头,他们同住伦敦的时候,他们会在马克思家里,为了某个问题,谈论几个小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生丙:在40年里头,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 师:我们把“共同”的这个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读) 生:“共同”说明他们不论什么事都是一起做的。 师:这几个“共同”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可以是什么? 生:形影不离。 生:亲密无间。 师:还可以是“志同道合”。现在看,同学们已经初步理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伟大。课文阅读到这,我们反倒会有一些疑问,谁还有疑问? [通过成语概括有利于深化所得,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都有好处。在学生学有所得的情况下,教师激疑,将教学引向深入。] 师:这么多同学有疑问,说明你们很会读书。好,下面小组先讨论一下,如果是共同的疑问请一名代表提出来。 生:(讨论) [分组讨论增加了课堂中的交际场,加强生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及语言、思维等训练。] 师:谁先说说你的疑问?能回答的同学可以解答疑问。 生:后来他们分开了,为什么恩格斯还能帮马克思翻译,帮马克思写文章? 生:因为写文章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分开。 师:马克思担任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通讯员,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他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所以恩格斯有时代他写。 生:我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共同写《资本论》? 生:我认为XX同学的问题提错了。不是共同写的,是因为马克思逝世了,恩格斯才帮助马克思完成的。 师:听话很仔细,连老师都没察觉问话中的这个毛病。但这毕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资本论》呢? 生:因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所以要写《资本论》。 师:说得好极了!连老师都感到惊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好极了”“惊讶”等,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解决课内问题。] 生:我是从介绍《资本论》的文章中知道的。 师:她这样能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呢?还有疑问吗? 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里只是说马克思,而没有提起恩格斯呢? 师:这个问题你们听懂了吗?老师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恰巧和刚才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差不多。请同学们看幻灯。 生:(读)辩论。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辩论的设计比较巧妙,它一是在学生对伟大友谊有了初步了解基础上进行的,二是学生又参阅了相关资料,有了论辩的可能。就是说,时机与条件都具备。而辩论的形式又易于激发思考,训练语言。] 师:对这个辩论题,你们懂吗?那么,哪些同学喜欢按正方的观点发表意见?哪些同学赞同反方的观点?好,现在请同学们简单调整一下座位。 师:为了大家辩论得充分,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片。(放录像片) 师:同学们辩论时,要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录像片,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好,现在正方、反方先讨论一下,然后辩论开始。 生甲:我觉得《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他们干什么事都是一起干的,署上他们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生乙:我认为《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这里恩格斯和马克思有伟大的友谊,署不署名字都无所谓。 生丙:如果署谁的名字都无所谓,不如干脆署上两个人的名字最好。 生丁:《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恩格斯是依据马克思的目录索引和部分原稿。也就是说《资本论》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我认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生戊:我觉得《资本论》署上思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资本论》最后两卷都是恩格斯帮助马克思完成的,还有我从课文中了解到,在生活上和事业上,大多是恩格斯帮助马克思。所以我认为《资本论》应该署上恩格斯的名字。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精彩。通过辩论,我们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他们友谊的伟大。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源于他们共同的什么?你们能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吗? [教师对辩论的总结没有法官式的裁定正误,而是将注意力引到“友谊的伟大”上,突出了教学重点。] 生甲:共同的目标。 生乙:共同的志向。 生丙:共同的意愿。 生丁:共同的理想。 生戊:共同的思想。 师:也就是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曹婕 第二课时是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附小王显才老师的《伟大的友谊》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我的家(听说训练) 预设目标: 能认真听录音,了解录音中的孩子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的。 能根据要点,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家,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建议: 1、家是港湾,是我们每个人休憩调整的地方。我们对它充满了情感,我们的听说训练绝对不是为了说“家”而说“家”,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家的依恋。语文学科永远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在这样的课中要注意引导孩子们体会家庭的温暖与温馨,使课堂洋溢着一种情感。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2、“倾诉是你的权利,而倾听是你的义务!”在听说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专注地听别人的发言,发现其他伙伴发言中的优点!互相交流,相互感染。 3、让每个人都机会说,可以采取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要好的小伙伴之间的交流,尽可能地在一节课里让每个学生都有张口的机会。 4、说话要有要点,要说清楚,语句完整,意思连贯。在同学的互相帮助下,把话说清楚。 5、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听,让他们帮你补充、给你建议,使你说得更好。 资料提供者: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之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里长城》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用。圈出来。

[板: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长、宽、高

赞叹](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填表:

历史时间离现在多远怎样筑长城长城当时作用

战国时期

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板书:19、万里长城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长、宽、高

赞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默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3、用巍然屹立、智慧造句。

4、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教学难点: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板书来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2、说说长城的建筑史。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思考:你从哪里看出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呢?

(找出书上有关句子)

2、汇报:

(1)如果可以[板书]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板:得用多少巧妙的方法

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为什么不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呢?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19、万里长城

工程浩大如果可以

施工艰难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

得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血汗和智慧]

◆[2004-03-11]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二段,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万里长城》。我们知道,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气势雄伟、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就将浏览网络课件,参观这一伟大的中华建筑。

二、制作参观券

要想免费参观长城,你必须自己设计完成一张长城参观券,怎么样?能行吗?好,先请你回忆一下,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打开长城券,从长城文中直接复制,用摘录法概括三大段段落大意,分别列在小圆点后面。很简单,赶快行动吧。

三、浏览自学:

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我们很快走进了长城,这里有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参观,同时完成有关练习。

学生选择一个特点,认真朗读有关课文,查阅文字图片资料,互相交流讨论。

四、交流汇报

现在我们交流刚才学习的收获,请同学们踊跃汇报。

1、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风光馆的同学,你们已经一睹为快了,现在就请你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长城,欣赏图片参观关隘观看录象讲解课文。课文的第二段就形象地展示长城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让我们通过自己深情的朗读来抒发对长城由衷的赞美。(齐读课文第二段。)

2、登上长城,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禁无限感慨,那筑造长城的条石、每块重达两、三千斤,要把它们运上山顶,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恐怕还是一个难题,何况在两千年以前,,光靠劳力搬运,简直无法想象。从建筑馆出来的同学,你能解开长城的建筑之谜吗?。说一说: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正是我国古代()。

那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用读了我明白了的句式回答。

师:长城是用砖头、条石筑成的,更是千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

所以有人说,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长城这座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卓越的建筑才能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3、最后,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长城的悠久历史。请历史馆参观的同学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出示表格填写各朝代长城的建筑情况和作用)

师:是的,在远古时代,万里长城是以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军事工程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请你思考,今天的长城,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对,各族同胞和国际友人又把他看作和平的象征、友谊的纽带和旅游的胜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长城随想

最后,请你思考课后问题,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可以阅读课文,可以参考《长城篇》,也可以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摘录重点词句,适当归纳整理制成幻灯片,并插入你喜欢的长城图片。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材说明:

《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的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来表现,并由联想到人,写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教学构思:

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

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

(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而且,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因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按一般的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挖掘其情感素材,把学生与长城的距离拉得更近,激起学生对长城的无限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课的模式:以读悟形,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是否深入,要看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是否深入。读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本课中,我有层次到运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读中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读中启迪智慧,懂得道理,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主题的开掘,体现三层递进:长城伟大修筑长城的人的伟大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学生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课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物到人,逐步开掘,实现三个跨度。

(四)、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氛围有起伏。

教师应该是一堂课中氛围的调节者,以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的视觉刺激、阅读方式的变换、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等,努力使课有起伏,出现情感性的高潮,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充实的情绪中。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还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的渗透。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2003年12月13日]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设计意图说明

一、巩固旧知1、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学过的知识?1、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2、长城建筑年代久远。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感受长城气魄雄伟。1、出示课件。激情引导。

2、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3、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4、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找理解。疑难处适当点拨。

(1)、倾听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2)、适时出示课件:反映长城长、宽、高|等特点的图片。

(3)、演示长城东西贯穿活动线,辅助学生谈巨龙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和确切。

(4)、教师可作示范朗读,运用气声体现情不自禁地流露内心的感叹。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6、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听觉认识。

重点语句的感知。

1、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啊,确实了不起!(层层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视觉听觉获得感性的冲击,既而在语言中搜寻与感性信息相对的文字,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也充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用最擅长的方式与人交流,相互弥补。

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交流中,遇到不够深入的,教师鼓励学生反复读,细体会,逐步使句子所含包的深刻内涵和广泛的信息量得以呈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鼓励、出示图片、演示动画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从内心叹服长城的伟大,使学生的内在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读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种读的训练方式,改变前面以议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评价,逐步加深对语句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情感的激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教师随着课文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四小节,体会长城雄伟外形的背后,更令人赞叹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1、教师谈话,引入下文:

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上,长城腾越起伏,呼啸着奔向远方。同学们。此时,你除了由衷地赞叹,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在自我读悟中,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1)、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中提炼或在具体的语言中求证。

(2)、出示长城的横截面图,使学生加深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一想,该怎样将2000多斤中的大条石运上崇山峻岭呢?

(4)、参与评价。

(5)、小结假想,出示课件:古代工匠运输原料的方法。

(6)、课件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4、课件出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啊,确实了不起!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1、学生谈自己内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长城是怎么修筑而成的呢?

2、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哪一句话你最有感触?

3、交流。

重点句举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1)、细读句子,反复琢磨: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谈谈读读再谈谈)

(3)、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评价。

(5)、自由朗读,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还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6)、听故事后再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7)、有感情地这一小节。

5、学生深思,交流。

一个个困难:困难多,运输难,艰苦。*条石多;*山高路险;*机械简单;1、巧妙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得用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长城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它的气魄雄伟,更在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生命、智慧换来的长城是伟大的,人民更伟大。

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使学生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课文的内容有时是散在无序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也比较散,并且不够深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研读,以自主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真实、具体。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外知识的插入,,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激情,激发情感,为阅读奠基。

这个环节,应该说,是课的又一个高潮,也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习文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1、此时,如果你站在长城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教师总结。

3、出示课件:歌曲《长城长》。1、学生交流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学生怀着满怀的激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同唱《长城长》。长城祖国:爱我长城,兴我中华。这个环节,使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七年级语文《万里长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万里长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15课《万里长城》练习

第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执著()跻进()乌鞘()岭戈()壁

2、请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跻()慨()凝()

挤()概()疑()

3、我为什么会用自己的双脚来进行“长城万里行”?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小时候,“我”有什么样的梦想?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我下决心要用我的脚步量完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⑵我的梦还在继续着。

6、你从作者的身上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

第二部分

大自然是无情的。两年来,我只身()大漠,()戈壁,()高山,()大河,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在罗布泊,我身负100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狂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陆下高头一带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踪。

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30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600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组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枣、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我走过的地方大概是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还很穷,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

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

7、给文段括号中选入一组恰当的词()

A、走闯越趟B、闯走越趟

C、走闯越涉D、闯走爬涉

8、为什么说大自然是无情的?

9、为什么又说大自然也是慷慨的?

10、““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中加点的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1、课文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这个“梦”指的是什么?

(二)

读不完的大书

七十多年前的农村,不像今天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自动或机动的玩具,没有开发儿童智力的新式玩具。我在幼年时,家里什么玩具都没有,大人们不关心孩子玩耍的事。我在五六岁时就自己到大自然去找可以玩的东西。农村的特点是接近大自然。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浩瀚的河流,繁茂的花草和树木,空中的浮云和飞鸟,地上的走兽和昆虫,水中的游鱼等等,有说不完的好玩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退想和实验的兴趣。例如小麻雀的蹦蹦跳跳、快乐活泼的样子,叫你高兴。老鹰在高空中盘旋时,展翅飞腾或流荡滑翔,有时猛扑而下,像在捕捉小鸡或什么东西,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子,暑()荣(),都有各种不同的趣味。草的叶子不二样,有长有短,有的还带刺;开的花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也有单瓣、重瓣的,有四瓣、五瓣的等等。树木的千姿百态,更有给人乐趣的东西。昆虫的动作也很好玩,例如蚂蚁搬家,那么长的队伍,那么井井有条的阵营,个个尽自己的力量,把货物全部搬迁。这种组织性很强的小动物的行动,真叫人佩服。当它们两军对垒时,更是好看,队伍整齐;正式打仗时,打得你死我活,直至尸体堆积如山,勇敢忠贞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我家房子的前后左右都有余地,栽有各种果树,有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酸橙树,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实。从树上直接摘下的果子,格外鲜美。我家后面还有两丛竹林和一株棕榈,是我最爱的。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出土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笋子炒咸菜,味道鲜美无比。更可爱的是它们那耸入高空的青翠茎叶,亭亭玉立,显得那么纯洁!微风吹来,一片沙沙声,是那么温柔细腻。但当大风袭来时,竹林总是最先发出萧萧的喧声,不平静的调子,奏出我幼小心灵的怅惘情绪。池塘边的棕榈树坚毅地独立着,大蒲扇似的叶子显得很高洁,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倒映池水中,小鱼在池水的倒影中间游玩,是另一种境界。

大自然是一部看不完的大画册,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极大的学问,有欣赏不完的乐趣。

12.文章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读不完的大书”?(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13.对大自然这本书作者是分哪三部分来描写的?

14、如果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两个与前面的词意思相反的词,应该是和,组成的词语是。

15、加点的“雨后春笋”是一个成语,我们现在常用它的比喻义,意思是。

16.文章对大自然中万物的描写有详有略,看一看第一、二段详细描写的各是什么?突出了事物哪方面的特点?

第一段:

第二段:

17.读了这篇文章,你肯定会被作者的描写所吸引,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回忆起童年时在大自然怀抱中体会到的一切。学习本文,运用拟人的方法,写一写你小时候在大自然中见到的一种事物(生长在农村的自然对此不陌生,即使生活在城市,也有偶尔到乡间的时候)。(不超过50字)

《长城万里行》答案

1、略2、略

3、因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中国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法国的作爱朗兹曼、美国人史葛达都曾想走完长城而未能如愿,而且我的梦就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4、略

5、⑴我决心徒步走完长城,并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下长城的变迁。⑵我还在继续着对理想的追求。

6、略7、D

8、两年来,我只身……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9、万里长城……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10、不能,因为这是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排到的。 

11、略

12.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极大的学问,有欣赏不完的乐趣。

13.从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花草和树木、地上的昆虫三个方面来写的。

14.寒、枯、暑寒荣枯15.大量涌现的新生事物。

16.第一段详细描写的是蚂蚁,突出了蚂蚁虽小,但却有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团结性;第二段详写的是竹林,突出了竹子成长快,竹笋味鲜美,以及竹子美的外形和风中撩动人心的响声。

17.略

《古诗两首》作者杨万里、王安石简介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两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据说诗人曾试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多字,最后定为绿字。绿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把春天江南的色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放飞我的梦——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长城万里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理解文本中梦的含义

二、课型与课时

说读课,一节

三、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如有关长城的图片、历史、传说、诗歌等。从而认识长城,积累知识。

四、教学设计

(一)感悟文本,

分享梦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流沙河的诗歌《理想》,懂得了人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会迷失方向;学习了《袁隆平的寻梦园》,理解了他为实现自己伟大梦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学习了《航天女英雄》,感受了她勇于为梦想而献身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作家刘雨田的梦想。请大家看着屏幕动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不同季节长城风景图片,徒步长城沿途风景,如大漠、戈壁、悬崖、大河、丝绸之路等,全文字幕以朗读语速出现)

师:作者刘雨田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生:读书当作家,走遍祖国山河。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好!刘雨田是怎样去实现他的梦想的呢?

生:读了很多中外名著。

生:小时候走遍了家乡;读中学时远征北京、武汉;工作后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再后来用两年时间步行走完了万里长城。

师:是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但为什么又在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请同学们用他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的句式说一句话。(课件显示这个句式)

生:他只是一个探险家,还没有完成作家的梦想,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他只是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川,但还有很多地方没去,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大西北资源丰富,但还贫穷,他要为开发大西北作出贡献,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师:是啊,他还要继续读书,继续行走,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体味内涵,研究梦

师:课文中讲的是长城万里行,为什么全文始终贯穿着我的两个梦?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先自行研究,再同桌或小组合作帮助。

师:好,有研究成果了,我们来交流。

生:有了这两个梦,才有去实现这个梦的长城万里行。

生:有了这两个梦,长城万里行才显得更有意义。

生:有了这两个梦的交代,第25段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才显得自然而不突然,这也是作者在实现他的第一个梦。

师:最后,作者以我的梦还在继续着结束全文。由此可见,全文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严谨的。

师:作者刘雨田的两个梦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小组研究,看哪个组研究最先出成果。

师: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我们来互相交流。

生: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基础,没有知识,怎么能去旅行?

生:没有文化知识,怎么能去观察风土人情,怎么能去领悟其中的文化意义?

生:行万里路也是在读生活的书,作者自己也说: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师:是啊,大自然是一部无字的大书,要读懂它还真不容易,因此作者说:大自然是无情的,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你是怎样理解的,请阅读课文相关段落,然后用他经历了,让我们的句式说一句话,去共同感受作者为实现梦想而经历的艰难困苦。(课件显示这个句式)

生:他经历了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无情的自然灾害让我们后怕。

生:他经历了被困在悬崖上,险些跌进万丈深渊。身处绝境的险情让我们心惊。

生:他经历了身负重荷,半个多月不见人烟,迷失了方向的困境,让我们好担心。

生:他经历了独处山间,被野狼狂追的危难,这让我们胆寒。

生:他经历了夜不识路,多次从山坡滚下的危险,这让我们心痛。

师:你看,大自然给作者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甚至是生死的考验,所以大自然是无情的,可大自然又是慷慨的,这是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也学不完,用不尽。

生:因为这本书里有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

生:因为这本书里有中华民族的勤劳的智慧。

生:因为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

生:因为读这本书还让作者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师:是啊,大自然确实是慷慨的,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这也说明作者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需要付出:

生齐:艰苦的努力。

师:好,请同学们再动情的朗读,体会作者为实现梦想而克服困难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敞开心扉,放飞梦

师:同学们,你们风华正茂,正处在多梦的黄金时代,也许你的梦想是做一个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家,或是做一个热情奔放的文学家,或是做一个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或是做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请你把你的梦想大声的告诉所有同学,要求用我的梦想是我希望的句式说出。

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惩恶扬善,打击犯罪的警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所有人能安居乐业。

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探险家;我希望我能为祖国发现更多的资源宝藏。

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大文豪,希望我能成为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希望我能为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做出贡献。

《十里长街送总理》


《十里长街送总理》

课文评点

1976年1月8日是一个沉痛的、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一颗属于世界的巨星殒落了,一颗中国伟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了,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他的逝世使中国人民无比悲痛,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月11日是举行周总理送葬的日子,这篇课文记下了当年人民群众送葬的历史场面,表达了人民群众深切哀悼的感情。

“送”,送行、送别,对象多用于活着的人,是“生离”;而本文要“送”的却是一位已逝的伟人,一位为人民操劳一生、耗尽心血的值得崇敬爱戴的人,分明是“死别”!细细品味,令人悲从中来!又以“十里长街”代挤满长街的人群,更渲染出送灵的壮观场面、宏大气势,烘托出周总理的伟大形象、不朽人格,突出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哀思。

第一段:写灵车到来前人们的神情动态,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急于向敬爱的周总理表示最后敬意的迫切心情。

第二段:写灵车经过的瞬间,人们沉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怀念,进一步突出人民对总理的热爱和崇敬

第三段:写灵车开过后人们的依恋之情,把群众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推向高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和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进一步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6个生字,10个生词,并会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即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上送总理的情景,然后再细致理解人们是怎样送别总理的。

教学难点:

 1.怎样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细致理解人们送总理时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一些故事。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弄清文章结构。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亿万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灵车,场面十分感人。

二、教师板书课题:十里长街送总理

审题:课题主要意思是“送总理”,“长街”指北京的长安街,“十里”写街长,实际写人多。题目的意思:当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在这里送别总理。

三、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体会当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1.划出不认识的字。

2.利用拼音字典认读。

3.读生词。

4.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佩着灵车拄着洋槐焦急妻子哭泣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

2.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槐”、“妻”、“矫”,在字形上应注意。

3.理解词语。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可亲。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四个自然段)

六、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的意思,再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七、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词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通读全文

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写等灵车,又讲迎灵车,最后讲送灵车。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导学生根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灵车到来之前,长安街上的场面;第二层:人们等待灵车时的动作,神态。

 2.理解第一层意思,指导朗读。

①课文的第一句交待了什么?(天色、天气:灰蒙蒙,又阴又冷。)写天气和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衬托出人们的悲痛心情。)读这一句时要轻、速度可放慢些。

②第二句交待了什么?(人很多。)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人很多?(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概括路长人多。)

③读第三句,你能体会出人们的什么心情?

 从“都”字用三次,人们佩戴一致,动作一致,反映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也是一致的,不约而同地前来送别敬爱的周总理。

 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3.学习第二层,指导朗读。

(1)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人?

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反映他们怎样的心情?

这三句话写出人们等待灵车时的焦急,迫切希望最后看一眼总理的灵车,盼灵车快来。但他们热爱总理,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4.指名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归纳段意: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待总理灵车。

 5.放等灵车部分录像,让学生体会。

 6.再读、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并参看教材插图。

思考:①灵车是什么时候来的?灵车是怎样装饰的?②人们眼望灵车,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自学准备后讨论。

①灵车是在“夜幕”降临时来到的。灵车的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佩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②“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个句子真切地描绘了课文插图的情景。

 “无声的指挥”是什么意思?“不约而同”怎么理解?

 这是反映总理的灵车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使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的一致行动。这句话表现了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③“就在这十里长街上……”写了作者的联想。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这些人民群众,所以联想自然。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概括段意:

人们眼望总理灵车,想念总理。

 4.放这部分录像。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读前两部分内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指名背诵前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边读边划出表达人们心情和神态的语句。

心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神态:“面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

 2.指导朗读。这段课文表达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深情,朗读时,语气要深沉些,速度缓慢些。这样更能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3.练习朗读。概括段意:灵车已经远去,人们久久不能离开。

 4.放这部分录像。

四、指导造句

五、总结全文

课文记叙人们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做课后第3题填空练习。

 3.造句。

主要板书计划:

送(无比崇敬、无比热爱、无比沉痛、)

 等灵车时 总的概括 人多

个个悲痛

 具体叙述 老奶奶

年轻夫妇

红领巾

 灵车到来时 时间 夜幕降临

 灵车 庄严、肃穆

 人们 心情:无比悲痛

的表 神态:不约而同 站着

现动作:摘下帽 望着 哭泣

联想:怀念

 灵车开走时 动作:追站着站着

 心情:希望希望

长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 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 拍摄 嘉峪关 扶 智慧 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三、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提示: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

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提示: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

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大坚固。

2、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说明: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师: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 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

提示: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5、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提示:近看

7、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

2、师:读了这一段作者想到了什么?

提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3、师: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提名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朗读回答。

说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4、师: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说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5、师: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提示:结合看书上的图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句子比较来理解: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师: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最后小组陈述,教师归纳。

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图片,教师讲述在以前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建筑长城的艰辛,让学生体会长城的伟大。

中的

提示:

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4、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提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师总结: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你们说长城是不是一个奇迹呢?

三、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说明: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让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板书:

《长城》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长城》,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奇迹

游长城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长城,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那是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里面有这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工程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那是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纷纷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而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明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险长度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城简介


长城简介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万里长城是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的。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防卫墙。与此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弱方修筑了长城。到了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了现在万里长城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2000多华里,因而名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它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砌筑的。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不用说烧制这些砖石,就是把它们通过崎岖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宠大的工程。因此,游览长城的人莫不为先民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精神所感动。

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

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险要之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难。每隔不远,有一座拱门,称券门。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墙顶宽达5.8米,可容五马并骑。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唢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使朝廷了解。

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的中心,现在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在元朝时,这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态传神;还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刻成的佛经。

去八达岭长城游览一是从市内乘游览专车前往,费用高一些,但比较舒服,并可同时游览十三陵。从北京去八达岭的公路,经修整后,平坦宽阔。也可以坐火车前往,早7时40分发车,车行2小时多。八达岭游人鼎盛,平均一天游客约万余人。◆[2003年12月13日]

《长城》相关知识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相关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成立了政府间合作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由公约缔约国大会选举产生的21个国家组成,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在缔约国提出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应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范围内加以保护的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将这些国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分别在各缔约国举行,主要任务是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截至2004年7月,全世界已有178个国家或地区加入公约,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788处,包括133个国家的611个文化遗产,154个自然遗产,和23个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我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成为缔约国。自1987年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故宫等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04年7月将高句(gōu)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名录,中国已有30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被列入该名录,总数量排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11《万里长城》》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教案万花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