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一语文木兰诗学案及答案

高中诗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1

初一语文木兰诗学案及答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木兰诗学案及答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B层学案
木兰诗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一、资料链接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文章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鸣溅溅()鸣啾啾()胡骑() 戎机()金柝()著()傍地走()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北市买长鞭()胡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雄雌()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kèhánjiānpèiyānjiānjiūróngjìtuòzhuó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扩展阅读

初一语文18蝉导学案


导学案
第周第课时科目语文课题18.《蝉》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3.10.3
主备人:审核人________授课人_______年级七年级班级_________
【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资料准备】卢玮銮,出生于1939年,笔名小思、明川、卢颿fān,生于香港,籍贯广东番禺,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现代著名小说家,师承唐君毅。1964年,卢玮銮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后来多年来担任中学教师,80年代获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1973年远赴日本研究,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做研究员。1978年,回到香港,任教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任教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2002年以中文系教授身分退休。不久,她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03》。
复习巩固回顾上一课的课文主旨。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收敛()聒聒()宽恕()
活动设计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3、《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课堂检测完成基础部分习题
课后作业完善学案,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初一语文黄河颂学案


初一语文黄河颂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朗读课文注意方法】
1、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处要注意感情的渲泻。
2、控制节奏,语速不要太快。
课时:2节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言文或古诗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是我们的母亲河,你对这条河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展示有关黄河的诗词名句:
二、【整体感知牛刀小试】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齐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答案。
第一节重点落在“ ”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解读歌词,领悟主旨【小组合作,思考讨论问题】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5、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5、歌词中哪些语句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朗读,加深理解:
每组两名同学合作朗读表演,看哪一组读的好。

五、拓展延伸
1、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寄语母亲河,倾诉黄河情
近年来,由于受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以及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我们的母亲河面临了重大的生存灾难。请你写一条诉说情怀,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来拯救黄河
5、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下面是呼吁书的部分内容。
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出于对中华文明的一往深情,在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有责任向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的一切人员,积极参与拯救黄河的行动,节约用水,植树种草地;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制止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艺术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的特长,告诉广大公众拯救黄河的伟大意义,告诉广大公众植树种草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报道拯救黄河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黄河时尽可能地提供财力、物力,以便尽快使黄河复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么,请您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并请尽快提出解决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议或方案。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相关知识链接]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2、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3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
1、细石器文化。距今10000至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2、新石晚期化。距今7000至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法三章000至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至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至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3、青铜器文化。距今3700至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26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初一语文土地的誓言学案


9土地的誓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二、上课回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预习热身
1、自主学习
(1)、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师出示整理后的幻灯片。
炽痛()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镐头()默契()污秽()蚱蜢()田垄()
(2)、了解作者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原名(),()昌图人,()作家。
(3)给下面形似字注音组词
 浆() 碾()狐() 垄()
 桨() 辗()孤() 龚()
(4)、解释词语
炽痛:-----------------------------------------
标直:----------------------------------------
嗥鸣:----------------------------------------
谰语:-------------------------------------------
亘古:----------------------------------------
污秽:----------------------------------------
2、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思考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列举了: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6、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
---------------------------------------------------------------------------------.
7、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补充反馈:---------------------------------------------------------------------------------------------------------------------------------------------------.
四,拓展延伸(七年级A层次)
1、了解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待等)和写作风格。

2、土地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最基本的保证。请同学们以土地为题材,也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
-------------------------------------------------------------------------------------------------------------------
五、当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镐头()污秽()蚱蜢()田垄()
2、《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七、教学反思----------------------------------------------------------------------------------------------------------------------------------------------------------------------------------------------------------------------------------------------------------------------------------
八、资料链接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9土地的誓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二、上课回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预习热身
1、自主学习
(1)、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师出示整理后的幻灯片。
炽痛()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镐头()默契()污秽()蚱蜢()田垄()
(2)、了解作者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3)给下面形似字注音组词
 浆() 碾()狐() 垄()
 桨() 辗()孤() 龚()
(4)、解释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标直:笔直。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2、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思考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梁、马群、黑土地等物产体会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情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觉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6、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
7、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补充反馈:---------------------------------------------------------------------------------------------------------------------------------------------------.
四,拓展延伸(七年级A层次)
1、了解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待等)和写作风格。

2、土地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最基本的保证。请同学们以土地为题材,也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
-------------------------------------------------------------------------------------------------------------------
五、当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镐头()污秽()蚱蜢()田垄()
2、《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七、教学反思--------------------------------------------------------------------------------------------------------------------------------------------------------------------------------------------------------
八、资料链接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