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
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
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
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
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1课时
新授课
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B、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
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
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
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
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
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师)同学们看“隋朝大运河”这幅图,北南各起点是哪个城市?
生:中心是洛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达余杭(在今杭州)。
师:大运河是在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邗
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那它
分为哪四段呢?
生:从北往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师:连接哪五河呢?
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师:大运河从北到南全长两千多公里,因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同学们想
一想为什么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前面说到了隋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到了隋炀帝即位他就利用已有
的经济基础征发了几百万人(前面也说到了隋炀帝是在已有的天然河
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
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
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开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的社会。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诞生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
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建立
之初,还是沿袭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
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
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德以参加统治,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
民起义的爆发。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大工程: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战争:三次征辽东。(逼民反)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三、课堂小结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zW5000.COM 作文5000网)
附:板书设计
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场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相关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认知提示: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隋朝是一个有作为但很短命的王朝。
解读: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在隋朝存在的37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发展,特别是隋朝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很快,它因暴政而灭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教材分析
本课涵盖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学习这四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隋朝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589年,隋文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古代,地理环境是分裂出现的重要因素。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一般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因此南北之间的交通甚为不便。秦朝时期修筑灵渠,将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起来,而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连在一起。这样,中国长城以南几大水系全部连接起来,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广泛搜罗人才,汉朝通过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以门第家世来选官,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方式把普通地主吸收到政权中来;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这一制度为后世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成为国家兴盛的基石。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隋风云》主题曲,营造学习氛围。
(PPT呈现)百家讲坛的蒙曼说:“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隋朝37年,二世而亡。隋文帝和隋炀帝,到底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星王朝——隋朝。
(二)新课教授
1.平陈立业——隋的统一
出示任务: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何时统一全国,统一的标志是什么,统一有何意义?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小结:隋朝建立,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这为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出示任务:
PPT呈现有关隋朝经济富庶的史料。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又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及PPT呈现的“柱状图”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小结: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2.励精图治——开创科举制
出示任务:
PPT呈现“举子看榜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一目,说出隋朝在选官上有何创新?原因如何?
反馈指导: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的回答。
隋朝统一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不问才华,弊端明显。所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开始进行分科考试,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凭考试成绩录取选拔,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的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PPT呈现史料,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小结:经过隋文帝的“治理”,隋朝社会繁荣,国力强盛。隋炀帝继位后,急于建功立业,利用手中的钱、粮、权开始大兴工役。
3.炀王急业——开通大运河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PPT呈现以下材料)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反馈指导: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的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大运河动用了几百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需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教师设疑:既然大运河是“罪在当时”,请同学们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支招,如何做才能既开了大运河,又不至于“罪在当时”?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答案不要拒于统一,任凭学生自由想象,只要合情合理就对学生进行肯定。)
小结: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从而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民变四起,致使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灭。
4.隋“赠”遗产——隋朝的灭亡
出示任务:
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身死国灭。
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出示任务:
PPT呈现:
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
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正确看待隋炀帝?
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回答: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PPT呈现: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PPT呈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六、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文帝的改革内容及作用,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路线和作用,科举制的诞生和影响,以及隋朝灭亡的原因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从多元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从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中进一步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的深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大运河开凿与隋朝短命而亡是否有联系等问题,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探究后人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大运河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认识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繁荣的原因;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科举制度的影响。
2018年1月1日,新年伊始之际,大运河江苏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八个城市携手联动,举办首届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新年行走活动。江苏社会各界代表、国际友人、运河沿岸民众,逾万人在运河之畔同时出发,以健步行走的形式,一起“走大运”,共同祈福2018新年。大运河是何时开通的?这条运河的开通对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一、隋的统一
隋朝是如何建立的?它建立之前的中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请看下图,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来说明图中政权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北朝由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后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又建隋代周。南朝由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组成,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出示杨坚图片: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和下面的图片,总结杨坚建立隋朝和隋朝建立后全国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自立,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长安。隋建立后,当时在南方还有一个割据政权——陈朝。由此可知,隋朝建立后,主要任务是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陈朝,实现南北统一。
出示陈后主携二妃躲入枯井的图片,介绍隋灭陈,统一全国的情况。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隋朝以前的南北分裂局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要求南北方结束对峙局面,实现统一。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比陈朝明显占优势。客观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主观上: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朝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对于隋朝统一全国,清朝的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功绩可与秦始皇媲美。由此可见,隋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秦汉以来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一统局面。
教师出示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时间隋初隋盛时
人口3000多万4600多万
垦田1900多万顷5500多万顷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 隋文帝统治时期和隋炀帝统治初年,国家财政出现了空前富裕的情况。隋政府在全国设置了许多官仓,储备粟帛。开皇年间,在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大业初年,在洛阳附近建含嘉仓、子罗仓、洛口仓、回洛仓等。中外仓库,无不盈积。
教师设问:从两则材料看,隋朝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口激增、垦田面积扩大、粮仓丰实三个方面。那么,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经济发展的原因,除了人民的辛勤劳作外,一般来说有两点主要原因:一是政策;二是科技。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教师过渡:隋朝经济发展、国家繁盛的表现除了上面提到的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粮仓丰实外,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也是很重要的表现。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大运河的开通。
二、开通大运河
隋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很快,北方需要的一部分粮食主要仰赖江南。随着商业的发展,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开凿大运河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隋朝前期经济的繁荣,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经济基础;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有前代开凿的古运河作基础。
播放大运河的纪录片,然后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教材和纪录片完成。
大运河概况
一帝开凿大运河的皇帝:
两域连通的两大文明区域:
三点中心点、南北两至点:
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
五河由北向南依次为:
六省大运河流经的省份:
由一名同学讲述大运河概况,教师可检查同学们的表格完成情况。
学生讲述: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这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通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两大文明逐渐融为一体。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
同学讲述完毕后,教师指导学生画一张大运河的简图。要求:能正确体现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五河”。教师可挑选其中几张进行展示。
对大运河作用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讨论问题。
出示《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游江都》图片:
教师设问:这些行为对隋朝产生了哪些影响?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方面,开凿大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到江南巡游,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巡游队伍所到之处,百姓倾家荡产,怨声载道。隋炀帝的暴政终于引发了人民的反抗,隋朝二世而亡。
解决第二问时,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是提出看法,同时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看主流。大运河开通以后,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中国主要的天然水道基本上都是东西流向,大运河使南北数千里的广大疆域有了一条方便的水道,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它和长城一样,享誉世界,是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应当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但它更多的是造福当时人民,甚至直到今天,大运河仍在发挥作用。它在当时的重要作用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并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它既有利于南北军需、民用物资的运输,又有利于排灌,体现了环保意识。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士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官,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出示九品中正制的幻灯片(右图):
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袭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九品中正制到了隋代,除了读书人对其不满之外,还有哪些弊端最终导致了隋文帝下诏将其废除?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来,成为豪门大族控制政权的工具,选拔不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新建立的隋政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巩固政权,而九品中正制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教师讲解:隋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望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明显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并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既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也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出示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幻灯片:
找同学说出隋朝两位帝王在科举制诞生过程中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多媒体播放《千年科举探幽》片段: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几个问题:科举制的开创和实施会给下列社会阶层带来什么影响?具体问题如下:
(1)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
(2)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官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4)朝廷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科举制的开创和实施使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不经选拔就可以做官的捷径,高门权贵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2)科举制使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官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特殊地位。
(3)科举制的实施使出身低微的读书人获得了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政府做官的资格,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4)科举制的实施削弱了贵族专权,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
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四、隋朝的灭亡
教师讲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事情的发生总有其相似之处。自秦朝历二世而亡后,又有一个短命王朝历二世而终,那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请同学们回忆隋文帝杨坚在建国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使隋朝经济迅速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那隋炀帝即位后采取的措施哪些有利于巩固统治?哪些不利于巩固统治,反而导致隋朝灭亡?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1)有利: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使读书、考试、做官结合在了一起,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其次开通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经济发展。
(2)不利: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等一系列工程,致使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为加强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三次征辽东,影响人民生产劳动。
进而再出示书中史料: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引导学生评价隋炀帝,使之能够全面分析评论历史人物。
最后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相应补充: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暴政。
(1)国家统一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多次巡游,让百姓们十分不满。
(2)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
(3)隋炀帝限制、削弱官员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让朝廷官员不满。
(4)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
(5)原来南朝统治地区大规模武装反抗隋朝的统治。
(6)隋炀帝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
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
北京,推翻明朝。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
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
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
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
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
动了历史的前进。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
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
的反封建内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
的重要原因。
《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
1课时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二、讲授新课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
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
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
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
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
赋税,民众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
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
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
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教师归纳:明末农民起义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
治腐败、经济剥削残酷造成的;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具体原因是陕北灾
荒严重,官吏不顾人民死活,催征如故,人民被迫起义,各地人民纷纷响
应。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资料,认识农民起
义的必然性。
借用《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重点突出李自成起义军及其斗争情
况。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由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赈济饥民,得
到广大农民拥护,转战河南、湖广、陕西、山西,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
治。教师可补充一些素材,说明农民起义军曲折的斗争经历,颂扬农民起
义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教师提问:“均田免赋”口号为什么受到农民的欢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均田免赋”口号针对明末土地髙度集中、赋税
十分沉重这两大问题,所以深得农民欢迎。“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
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歌谣也在民间流传。
教师提问: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同: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
罚,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
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都直
接推翻了统治王朝。
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
的急功近利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
并严重,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以及同学们积累的知识,大家归纳说说:努尔哈
赤为满洲的兴起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努尔哈赤
的主要功绩)
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反抗明朝压迫、
迁都沈阳。
思考:努尔哈赤和宋元时期几位少数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阿骨
打、元昊、成吉思汗)有何共同之处?
共同之处: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都是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皇太极的主要贡献:在这个民族兴起和强大过程中,改族名为满洲;
改国号为清;他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图示满洲的兴起与清朝的建立(如图)
3.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
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探究: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其次是农民阶级局限
性,拥兵百万,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再次是没有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
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谋划。
三、课堂小结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政治腐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
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自然原因:连续旱灾。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