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小学社会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
1.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2.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回答问题:
①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②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课堂归纳:框架总结本课:

社会生活的的变化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
电影
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改称呼等
课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戊戌变法后D.洋务运动后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jAB88.com

相关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教法、学法]应用自制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火车、轮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提问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趋势?当学生能答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后,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3)讲授新课:
一、近代的交通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内容,而近代通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出现,建议将近代通讯调整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
2.充分运用书上媒体如导言图片引文剧照等培养学生通过上述媒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在讲第一小目时,分析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传统手工业,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冲击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连同近代通讯都是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才发生的。近代通讯,报业,出版业对传播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等新观念起了重要宣传作用,这时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时创办了哪些刊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哪些刊物,出版了哪些书籍。
2.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的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以50家为一组,统计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信比率,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课后小结:中国铁路由最初仅有几十公里;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全国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有数的几十门电话,虽然现在看来数量很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但这些变化却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四、练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五、作业:畅想考察: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加强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交通①工具:、。
社②作用:大大加快了;极大地促进。
2.通讯①工具:、。
会②作用:为提供了方便。
3.报刊①1872年在创办的《》。
生出版②作用:获取,了解。
③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活④作用:有利的传播。
①出现:19世纪年代末。
的4.照相②传入:19世纪年代。
技术③作用:丰富了,也为。
变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5.电影②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影片是《》。
化技术③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6.剪发辫:1912年,颁布剪辫令。
7.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除清朝的称呼。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方面变化表现意义或作用
交通通讯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2.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哪位发明家发明的。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4.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
5.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6.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
①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拍摄
③《申报》创办④商务印书馆创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商品的流通 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D.利于信息的传
(二)请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1.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2.近代中国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
3.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 )
4.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
5.近代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6.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六、教(学)记

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

我的想法

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社会生活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打入冷宫。同样,在我的教学中,也常常忽略社会生活内容,似乎觉得吃穿住用行这些过于大众化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正好李大钊所说:“历史这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所以,历史老师应该重视社会生活史的教学。

我们常常困惑,年级越高,课堂越显得死沉。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向教材之外扩展,如何改变常规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活”起来,是我设计课堂的出发点。

课堂设计6个环节:

“旧闻播报”导入新课,“视频欣赏”先给学生留下感官初步印象,通过“小组探究学习”深入课文,“学习成果汇报”互动交流,“情境纠错”加深巩固,“设身处地”提升课堂,“有话大家说”“博客留言版”将学生的思考拓展到课堂之外。

经验和水平有限,还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