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高一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知识点总结。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知识点总结jAb88.COM

第一节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一、背景
1、政治因素二鸦战后政局新,中外“和好”设衙门①。
农民起义列强侵,内忧外患困清廷。
2、派系因素汉族督抚初掌权,学习西方两派分。
列强赏识洋务派,慈禧暂助保大清。
3、科技因素西方科技传中华,机器生产初引进。
4、直接因素湘军占领安庆城,兴业镇压太平军。
二、概况
1、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三十春。
(60年代)前期“自强”办军工,安庆军械榕船政②。
上海江南制造局,崇厚创业在天津③。
2、民用工业后期“求富”兴民用,轮船招商矿开平④。
(70年代后)汉阳铁厂鄂织布⑤,辅助军工谋利润。
3、兴办海军日侵台湾海防兴,十年初建三海军。
(70-80年代)北洋南洋与福建,海军衙门清设定。
4、新式教育新式学校育才俊,出国深造留学生。
三、影响
1、失败原因洋务失败多原因,封建落后为根本。
①主观举措未改封建制,洋务分散无核心。
②客观洋匠挟技谋私利,顽固⑥阻挠事难成。
2、评价①性质封建洋务来领导,维护统治最鲜明。
②政治上洋务富强梦未成,中华落后受欺凌。
③经济上引进外技育贤能,近代工业初勃兴。
④外交上经济侵略遭抵制,强国御侮有海军。
[注释]
①衙门:指总理衙门。②安庆军械榕船政:指安庆军械所和福州船政局。③天津:指天津机器制造局。④轮船招商矿开平:指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⑤鄂织布:指湖北织布局。⑥顽固:指顽固派。
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条件①历史因素民资产生多原因,萌芽①明清已产生。
②外来因素西方侵华断萌芽,世界市场一部分。
③市场因素封建经济渐解体,商品劳力市场兴
④技术因素外企刺激传技术,近代工业初引进。
⑤资本因素官僚地主与商人,投资工业获利润。
2、概况上海发昌机器厂,贻来牟坊在天津③。
广东南海继昌隆,女工缫丝多艰辛。
3、影响民族工业初诞生,资产阶级初产生。
①政治方面中国民资两面性,压迫束缚要革命。
力量弱小又妥协,社会性质④是根本。
②经济方面民族工业初诞生,经济结构有变更。
资本主义新工业,产生发展多艰辛。
③思想方面维新思想亦产生,阶级要求初反映。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无产阶级早诞生,外商企业⑤招工人。
洋务民资新企业,产生工人数万人。
2、特点中外工人有共性,近代工业联系紧。
①三大共性远大理想觉悟高,组织纪律超前人。
②三大特点中国工人新环境⑥,三大优点是特征。
a革命性强三重压迫⑦特贫困,中国工人最革命。
b工农联盟出身农民来乡村,便于联盟败敌人。
c高度集中人数虽少但集中,宣传组织利抗争。
③早期斗争经济斗争为主体,香港罢工反外侵⑧。
[注释]
①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②天津:指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③社会性质: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商通商口岸设船坞和工厂招收中国工人。⑤新环境: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⑥三重压迫:指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⑦反外侵:指1858年香港两万多工人罢工反对英法联军侵占广州,中法战争(1883—1885)期间,香港工人罢工拒装法货并谋炸法舰。
第三节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一、背景
1、日本方面明治维新日强盛,市场狭小民抗争。
对外侵略转危机,“大陆政策”早制定。
2、列强方面英美侵华需帮手,列强纵容助日本。
德法乘机夺权益,俄国“中立”存戒心。
3、清朝方面清朝腐败望调停,“万寿庆典”求和平
避战求和定国策,消极抵抗败局定。
4、直接原因近邻朝鲜兴义军①,清军赴朝日增兵。
二、概况
1、第一阶段(94、7—9)丰岛牙山袭清军,中日甲午兴战争。
①平壤战役平壤御敌左宝贵,志超狂逃到国境。
②黄海战役黄海战役起风云,重创日舰主力存。
致远经远沉碧海,民族英雄②照汗青。
舰队受命退威海,黄海海域日逞能。
2、第二阶段(94、10-95、4)战火燃烧到国境,两大半岛炮声声。
①辽东战役辽东御敌聂土城,日军占领九连城。
敌寇登陆花园口,占领大连屠旅顺③。
②威海战役威海提督④求歼敌,鸿章军令违军心。
北洋舰队全军没,洋务富强梦未成。
3、胜负因素甲午战败多原因,封建落后为根本。
①主观避战求和望调停,将领溃逃乱军心。
②客观日本先进久备战,日军残暴装备新。
三、影响
1、《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李伊⑤订,割占三岛⑥赔白银⑦。
(1895、4)开设工厂免收税,苏杭沙渝⑧泊日轮。
2、条约影响
①政治方面割让领土给日本,中国主权不完整。
刺激列强来瓜分,民族危机渐加深。
②经济方面巨额赔款民负增,便利列强经济侵。
开设工厂输资本,民族工业遇敌人。
内地口岸通航运,列强势力内地申。
③总体方面分割世界输资本,社会性质⑨又加深。
3、三国干涉还辽远东态势大变更,日本强盛三国惊。
干涉还辽俄法德,日本勒索[10]苦国民。
4、台湾人民反割台抗争(1895-1945)
①原因条约割台给日本,台湾人民发檄文。
反对割台建义军,誓与台湾共亡存。
②战役抗日领袖刘永福,大甲溪边战日军。
义军彰化鏖战急,嘉义大摆地雷阵。
徐骧殉国曾文溪,清朝封锁日占领。
抗敌五月百余战,歼敌三万立功勋。
③意义维护统一爱国情,反对侵略显精神。
英勇斗争五十年,争取回归久抗争。
[注释]
①兴义军:指朝鲜东学党起义。②民族英雄:指邓世昌、林永升等人。③屠旅顺:指日本在旅顺屠杀两万多人。④提督:指海军提督丁汝昌。⑤李伊:指李鸿章和伊藤博文。⑥三岛:指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⑦赔白银:指清朝赔款二亿两。⑧苏杭沙渝:指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⑨性质: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⑩日本勒索:指日本勒索“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
第四节戊戌变法(1898年)
一、背景
1、政治因素—甲午战后遭瓜分,民族危亡终来临。
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去抗争。
2、经济因素戊戌变法多原因,民资发展为根本。
①民资发展民资壮大初登台,阶级基础已奠定。
②发展因素民资发展两原因,列强侵略双面刃。
自然经济又分解,民族危机达峰顶。
清朝政策亦变更,民间设厂财税增。
3、理论因素—维新思想早产生,代表王韬郑观应。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工商又商战,倡导西学学校兴。
君主立宪废旧制,民资利益全反映。
4、思想宣传康梁宣传方式频,万木草堂说维新。
①著书办学东西思想巧结合①,著书“二考”②新理论。
封建理论遭冲击,维新思想入人心。
《变法通议》梁启超,宣传变法为生存。
②上书办报“公车上书”反日本③,爱国救亡运动兴。
《中外纪闻》强学会,报馆学会似春笋。
③两派论战封建势力反维新,两派论战大辩论。
君主立宪要变法,倡导西学利维新。
西方思想广传播,思想解放民觉醒。
5、组织因素《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施政有纲领。
①保国会领导机构保国会,百日维新用新人。
②变法结构总理衙门上行走,南海④参政拟法令。
大学译书⑤梁担任。起草诏书四章京⑥。
皇帝重用维新派,光绪下诏⑦举措新。
二、概况(1898、6、11-9、21)
1、举措①政治官民上书机构精,旗人寄生特权禁。
②工商保护工商⑧奖发明,改革财政设邮政。
③军事精练陆军裁绿营,实行征兵添海军。
④文化新式学堂⑨废八股⑩,译书报馆留学生。
2、评价①进步性百日维新影响深,维新志士得参政。
民资发展倡西学,封建官僚一度惊。
②局限性政治主张⑾未施行,策略妥协未可论。
3、失败原因①主观方面变法失败多原因,民资局限为根本。
脱离民众靠帝君,基础薄弱事难成。
②客观方面人事任免由慈禧,直隶总督⑿控京津。
各省官员⒀反变法,世凯出卖祸降临。
太后政变害六君⒁,封建势大根基深。
4、教训阶级时代局限性,改良之路难通行。
三、影响
1、性质民资上层来领导,改革运动最典型。
2、功绩①政治上逐步改变封建制,君主立宪目标明。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要发展,与时俱进要肯定。
③对外上国难当头图存亡,激发国人爱国心。
④思想上倡导西学兴民权,思想启蒙促觉醒。
[注释]
①东西思想巧结合:指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和东方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②“二考”:指康有为代表作《新学内经考》、《孔子改制考》。③反日本:1895年“公车上书”,反对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改革迁都等主张。④南海: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百日维新期间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准许专折奏事。⑤大学译书:指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的事务。⑥四章京:指光绪帝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⑦下诏:指1898年6月,光绪帝颁有《定国是诏》。⑧保护工商:指百日维新期间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⑨新式学堂:指京师大学堂和各地中小学堂。⑩废八股: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内容为中国史事、清朝政治)。⑾政治主张:指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⑿直隶总督:指慈禧亲信荣禄。⒀官员: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百日维新期间支持变法。⒁六君:指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
第五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98-1900)
一、背景
1、政治原因—九十年代列强侵,民族危机达峰顶。
民族危机救亡图存各阶层,农民阶级亦抗争。
日英德国①侵山东,齐鲁大地起风云
2直接原因—侵华侦探传教士,勾结官府欺百姓。
传教士暴行洋教遍布山东省,教会猖厥民抗争。
二、概况
1、兴起山东冠县旗帜明②,攻打教堂杀洋人。
(1898-1899)“扶清灭洋”声震天,反帝爱国最鲜明。
有利争取各阶层,盲目排外不防清。
2、发展山东反帝列强惊,清朝镇压③民赴京。
(1900年春夏)运动受挫赴直隶,席卷津京震清廷。
东交民巷西什库④,处处杀敌快人心。
清朝改剿为“招抚”,对外宣战八国侵。
3、高潮八国联军⑤兴战争,廊坊杨村败敌人。
(1900年夏)联军增兵犯天津,联合御敌聂士成。
保卫天津立功勋,德成攻打紫竹林⑥。
中外争夺老龙头⑦,殖民统治设衙门⑧。
北京陷落慈禧遁⑨,八国联军多罪行⑩。
4、失败原因运动失败多原因,农民局限为根本。
中外联合齐镇压,运动虽败功绩存。
5、历史功绩农民反帝新高峰,粉碎列强谋瓜分。
清朝统治受重创,民革高潮⑾终来临。
三、影响
1、《辛丑条约》①政治反帝组织被查禁,反帝官吏受严惩。
(1901)②经济赔款⒀四点五亿两,修订商约利船行。
③军事大沽至京拆炮台,驻兵雄关⑿到北京。
④外交六部为首外务部,东交民巷驻外军。
2、条约影响①政治上扶植工具为大清,列强侵华代理人。
②经济上赔款勒索括人民,经济凋谢民贫困。
③军事上禁止反帝又驻兵,列强控制压人民。
④外交上使馆外务控清廷,策划侵华大本营。
⑤总体条约签订新标志,社会性质⒁终确定。
[注释]
①日英德国:指日本侵略山东威海卫,英国强租威海卫和德国强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分“势力范围”。②旗帜明:1898年秋山东冠县赵三多首次举起“扶清灭洋”大旗。③清朝镇压:1899年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④东交民巷西什库:指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⑤八国联军:1900年夏,英、法、美、德、意、日、俄、奥组成联军侵华,首领先后是英国中将西摩尔和德国元帅瓦德西。⑥德成攻打紫竹林:指义和团首领张德成指挥部众在天津攻打紫竹林租界。⑦老龙头:指义和团首领曹福田率领团众与八国联军在天津争夺老龙头火车站。⑧衙门: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⑨慈禧遁:指慈禧从北京逃往西安。⑩多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设立司令部,分区占领,烧杀抢掠。⑾民革高潮: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⑿雄关:指山海关。⒀赔款⒀:指《辛丑条约》规定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⒁社会性质: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扩展阅读

第七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七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形成。

政治特征:清政府对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了初步发展壮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探索。

经济特征: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洋务运动兴起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经济完全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思想特征: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地主阶级洋务思想,再到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中国思想界完成了“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向制度阶段的转变。

1.洋务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工业近化、科技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在历年高考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从各种角度以多种题型进行了检测。20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从以前的考纲仅列标题“洋务运动”细化为三个小点,说明2008年及其以后的历史高考对本节知识还会多出题、出新题。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应说细对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具体掌握其推动力量、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对“洋务运动的效果”要辩证地看待并重点分析其破产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但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专题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要在复习高度关注对本节问题的准确化和系统化掌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应主要针对兴起原因和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复习;对“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应注意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及这些特点的根源和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战争爆发的背景”应分日本、欧美列强、朝鲜和清政府四个方面来掌握;对“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应对比英勇抵抗和妥协退让两种不同对敌态度;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应结合内容分析其影响,突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基本结论;对“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应重点分析列强在战前战后态度变化原因,突出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精神。

4.戊戌变法(提法变得更细致):(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百日维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应简要归纳民族、经济、阶级、思想等因素;对“康、梁的维新思想”应突出其中西结合特点,简要指出康梁的主要贡献和办学、办报、成立团体等多种行动方式;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应明确其内容和性质;对“百日维新”应注意《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和戊戌新政的内容的内容与评价;对“戊戌政变”应简要分析政变原因和经过;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应突出其思想启蒙作用和对改造中国道路的探索。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重点分析原因、口号和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应突出其殖民统治机构与暴行;对“《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应结合条约内容分析危害,突出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这一基本结论。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4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其中上册二章一节、二章四节、二章六节不作考试要求)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部分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但腐朽、妥协的清政府先后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最终确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

(1)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残余、市场、政策)

(2)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不干涉政策(默许或纵容)。

(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

(3)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

2.偶然性:

朝鲜:东学党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3.爆发标志: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

(二)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

(1)中国领导阶层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北洋海军和淮军)

(2)帝、后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同治1861—1875;光绪1875—1908)

2.战争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①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左宝贵英勇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走。

②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巡海迎敌;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①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聂士成徐邦道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

②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战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挑起的侵略战争。

4.中国战败原因:

(1)主观: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妥协退让。(根本)

(2)客观:日本制度先进、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3)具体:中日双方军队建设差异巨大。如:中国将领素质低下;中国军事装备落后;中国军费筹备困难等。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

时间:1895年4月;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2.内容:(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1)割地:辽台澎湖割地;(2)赔款:赔偿白银两亿;

(3)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

(4)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3.危害:

(1)危机加深:破坏主权,严重掠夺,刺激野心,危机加深。

(2)控制命脉:加剧负担,大借外债,控制命脉。

(3)深入内地:口岸开放,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

(4)阻碍发展:在华设厂,阻碍发展。

4.影响:

(1)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

实质: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

(五)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舆论斗争:全国人民斥责卖国,台湾人民发布檄文

2.军事斗争:台湾义军与黑旗军配合

3.台湾人民抗日地点:(由北向南见图)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

4.意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1)侵华方式改变: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

(2)侵华格局改变:战前英法俄为主;战后日德加入;

(3)列强关系改变:战前勾结较多(默许、纵容);战后斗争较多(干涉还辽、日俄战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锐;

(2)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自发反侵略斗争)

2.标志:(序幕)1898年,赵三多,率众攻打山东冠县蒋家庄教堂

3.口号——“扶清灭洋”

(1)性质:反帝爱国性质;(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3)辩证分析:

①扶清:利于争取官军,但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②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却有笼统排外色彩。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概况:

(1)由山东转移到直隶。原因:袁世凯血腥镇压。

(2)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原因:慈禧太后暂时默许、利用。

“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剿抚两派分歧;端郡王载漪伪造照会)

(3)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原因:不计旧怨,以民族大局为重。

(4)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中外联合绞杀。

2.清政府策略:镇压→招抚(控制利用)→铲除

3.败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放松警惕;笼统排外;愚昧迷信)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性质:

(1)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2)以农民为主体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含于“亚洲觉醒”中)

5.意义(地位):

(1)显示了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力量;

(2)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简况:

(1)一次进犯狼狈逃回。(西摩尔;廊坊、杨村)

(2)二次进犯占领天津。(聂士成阵亡;都统衙门)

(3)占领北京暴行累累。(瓦德西;联军司令部)

二鸦——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八联——慈禧、光绪帝逃往西安。

2.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约的有:《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四)《辛丑条约》及影响

1.时间、签约国:1901年,11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2.内容:

口诀一: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

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3.危害:

(1)赔巨款→勒索搜刮人民困;(2)使馆界→使馆界是大本营;

(3)派驻兵→控制清府压人民;(4)禁民反→镇压反帝成帮凶;

(5)外务部→外务使清行卖国;(6)修条款→扩大侵略更方便。

4.影响:

(1)卖国到家: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深渊到底: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比较与归纳:

1.二鸦、八联的相似点:

(1)都有英法参与侵略;(2)侵略军都占领过天津、北京;(3)都设立了殖民统治机构;

(4)都在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5)中国皇帝都逃出北京;(6)中国战败签不平等条约。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半殖半封;

(2)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半殖半封;

(3)甲午中日战争,半殖半封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半殖半封完全形成。

(2)中国国内各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一次典型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三.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

1.出现背景:清政府内部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局面,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2.两派比较:

(1)目的相同: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2)方式不同: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

3.运动条件:

(1)慈禧暂时支持;(2)总理衙门领头;(3)汉族官僚推行(地方督抚)。

(二)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2.旗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思想:中学为体(封建统治秩序),西学为用(西方先进科技)。

3.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前期口号“自强”)

①目的: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②主要企业:一所三局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后期口号“求富”)

①目的:解决军事工业困难;和外商竞争(“分洋商之利”)。

②主要企业:一厂三局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矿务局);张之洞汉阳铁厂(酸碱性、冒烟)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

主要从英德购买;初建三支海军;设立海军衙门。

(4)培养人才

①目的:为洋务运动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

②内容: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三)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2.原因:(外→内,表→里)(口诀)

西人不望中国富;仇洋阻挠是顽固;督抚分散难成器;根本未动旧制度。

补充:洋务运动的深入分析

1.洋务派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的性质与特点

(1)军事工业

①性质: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封建官办工业)。

②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不参与市场交换;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式,设有刑庭、监狱。

(2)民用企业

①性质: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②特点:经营上官商合作,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目的是为了赢利;绝大部分经营是市场商业活动。

2.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北洋海军;旅顺军港;译书馆。(课外:电报、铁路、学堂等)

3.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工业近代化的开端(引培抵诱改打)

①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②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④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⑤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⑥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3.消极:封建社会晚期的垂死挣扎(官军民洋管封)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③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⑤经营管理腐败;⑥充满封建观念。

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三种说法:“本土生长说”;“欧风美雨说”;“综合因素说”)

(1)内因: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条件)。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与市场)(主要原因、催化剂)。

(3)直因:外商企业(资本条件)和洋务派军事与民用工业的刺激和诱导(生产方式和技术)。(注:“萌芽”--明朝中后期,手工劳动,整个生产力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2.产生:(注:“产生”—二鸦战后,中国民间投资,机器大生产,商品交换)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来源: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机器大生产)。

(3)分布: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侵略早,开放早,技术传入早)。

(4)早期著名企业:(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广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

(1)少、小、弱→依赖、软弱、妥协性;(2)受双重压迫→革命性;

依据课本小字论从史出:发昌机器厂手工作坊打零件(小、弱);华商丝厂与外商丝厂资金对比(少);发昌机器厂被外企吞并(受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官府敲榨迫害,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受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3)根本原因: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登了历史舞台,日益猛烈地冲击中外反动势力(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二)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产生行业:外商企业(外商在通商口岸的船坞、工厂)。

3.主要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行业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序)外商企业、民资企业、近代采矿业。

5.地区分布:基本集中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共性(共同的优点):

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大生产)相联系(且生活困苦),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1)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长、低、恶),革命性最强;

(2)和农民阶级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3)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

五.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2)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4)实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1)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2)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意义:冲击顽固守旧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

(3)梁启超的“通议”:意义——指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从思想到行动)

(1)“公车上书”呼吁变法(2)《中外纪闻》宣传变法(3)强学会推动变法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改政体);要不要兴西学(改教育)。

2.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依据:

(1)有目的: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参政议政;(2)有纲领:保国、保种、保教;(3)有组织:北京、上海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

(1)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

(2)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

(3)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

(4)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但不是废除科举制)

5.评价:

(1)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

三利一打: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利于西学传播,利于维新分子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三拥护: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2)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行动比宣言退步)

(五)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1.政变原因:

新政触犯了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2.政变手段:

任命亲信控京津;控制人事任免权;垂帘听政囚光绪;捕杀新人废新法。

(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六)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符合历史趋势;

(2)爱国救亡运动——首要救亡图存;

(3)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主要功绩)

2.失败原因:

(1)软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能采取改良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2)寄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幻想:对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4)脱离: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归纳:主观方面主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十分强大。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君主立宪制)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1.洋务运动的性质、实质与作用

(1)性质:它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革命的双重打击下发起的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2)实质:立足封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3)作用:

①积极作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消极作用: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

2.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1)军事工业的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或企业设刑庭、监狱。它们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2)民用企业的特点:都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它们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从经济上看,近代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对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是无产阶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4.19世纪晚期中国两大政治运动兴起的共同原因、区域特征和未有机结合的原因

(1)共同原因:都是民族矛盾尖锐引发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区域特征: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上海等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心。主要原因在于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并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主要在华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更重,民族矛盾特别突出。从经济根源上看,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北方小农意识和宗教迷信盛行。

(3)未有机结合原因: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只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二是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性的影响。

5.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1)相同点:

①产生背景相似: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

②部分目的相似: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③方法和步骤相似: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方炮舰,建立新式海军。

④结果相同: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运动归于失败。

(2)不同点:

①主要目的不同: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派则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重点不同: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2009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C

A项在明朝时期;B项指戊戌变法;D项指新文化运动。

2.(2009天津文综历史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中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D

“革新中国思想界”指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思想。

3.(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C

突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即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全,具体文献指《孔子改制考》。

4.(2009年上海历史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D

这幅晚清漫画的主题是排斥、仇视西方先进事物。

5.(2009年上海历史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

C

“公车上书”康有为联络的应该是各省在京应试举人。

6.(2009广东文科基础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C

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7.(2009年福建文综41题A题)(15分)

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据材料归纳,理由是中日相近的国情,这份奏折的地位见课本。康有为主张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从中国国情及日本政治体制的缺陷说明局限性。

一.易错知识点

1.洋务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改革,而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洋务运动虽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却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

2.俄德法等列强在甲午战前与战后对日本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列强自身利益的得失。

3.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百日维新法令内容的缺陷,正好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而是为了借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先后失败,其主要原因不是半殖半封建的时代背景,而是各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二.方法点拨

1.要注意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与积极的历史作用(工业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等),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意义、败因与教训。

2.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必然性,结合《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3.用一定的的哲学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如:

试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和内外因结合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2)内外因结合:

内有资产阶级软弱妥协,外有反动势力阻挠破坏;

内有中国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外有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瓜分狂潮(不作考试要求,略)。

外来侵略加剧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控制内政外交:总理理衙门、清政府作列强工具等。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企业出现。

经济结构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在中国大规模资本输出。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阶级结构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19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派。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维新变法。

行动义和团运动。

考点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和顽固派

(1)出现背景:清政府内部面对战争后的内忧外患局面,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2)两派比较:①目的相同:维护。②方式不同:顽固派仇视,洋务派主张利用。

(3)运动条件:

①暂时支持;②领头;③是主要力量。

2.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19世纪至年代。(2)口号:。

(3)思想:中学为体(中学指),西学为用(西学指)。

(4)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前期旗号“”)(目的:对内,对外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主要企业:“一所三局”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崇厚。)

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旗号“”)(目的:解决困难;和竞争。主要企业:“一厂三局”即李鸿章局和矿(矿务局);张之洞厂和局。)

③筹划海防(重要舰船主要向两国购买;初步建成、、三支海军;设立衙门。)

④培养人才(目的:为洋务运动培养、和人才。方式:创办;选送、,出国深造。)

3.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战争,中国惨败

(2)原因:(口诀)西人不望;仇洋阻挠是;分散难成器;根本未动。

考点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

①内因: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萌芽(社会条件)。

②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扩大了和市场(劳动力与市场)(主要原因、催化剂)。

③直因:企业(资本条件)和洋务派与工业的刺激和诱导(生产方式和技术)。

(2)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年代。

②来源:一些、和,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机器大生产)。

③分布:、、等沿海地区(侵略早,开放早,技术传入早)。

④早期著名企业:(方举赞)上海机器厂;(陈启沅)广东缫丝厂;(朱其昂)天津机器磨坊。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

①少、小、薄弱→依赖、软弱、妥协性;

②受外国和本国双重压迫→革命性;

③两面性的根本原因: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得到。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经济因素即经济;产生和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登了历史舞台,日益猛烈地冲击中外反动势力。

2.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时间:19世纪年代。(2)产生行业:企业。(3)主要来源:破产的农民和。(4)行业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序)企业、企业、近代采矿业。(5)地区分布:基本集中于、各通商口岸。

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共性(共同的优点):

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指生产方式)相联系(且生活困苦),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性和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①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革命性最强;

②和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③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所在)。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①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中寻找出路。(表现: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狭窄、制定了以侵略为中心的“”)

②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政策(默许或纵容)。(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③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不认真备战,清军处于地位。

(2)偶然性:朝鲜: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3)爆发标志:1894年月,朝鲜海战。

2.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①中国领导阶层把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北洋海军和淮军)②帝和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2)战争经过:

①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英勇牺牲;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日军取得。

②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

(3)战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挑起的战争。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时间:1895年4月;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中国;日本。

(2)内容:口诀一:一厂二亿三岛四口口诀二:①割地:辽台澎湖割地;②赔款:赔偿白银两亿;③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④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3)危害:

①危机加深:进一步破坏中国,是继之后对中国领土的严重掠夺,刺激了列强的野心,中国的进一步加深。

②控制命脉:巨额赔款,加剧了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的经济命脉。

③深入内地: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

④阻碍发展: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其他列强援引“”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4)影响:

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为转移。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舆论斗争:全国人民斥责卖国,台湾人民发布

(2)军事斗争:台湾义军与军配合

(3)意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精神。

考点四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①外因: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②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的限制。

(3)阶级基础: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①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代表人物:、。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④实质:反映了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①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同传统结合。②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意义:冲击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③梁启超的“通议”:意义——指出只有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①“公车上书”呼吁变法②《》宣传变法③会推动变法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要不要(改政体);要不要(改教育)。

(2)性质:思想同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其依据:①有目的:发展,资产阶级参政议政;②有纲领:保、保、保;③有组织:、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及作用(口诀)①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②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③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④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

(5)评价:

①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利于发展,利于,利于参政,打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拥护。)

②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等君主立宪主张。)

5.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1)政变原因:新政触犯了慈禧为首的利益。

(2)政变手段:(口诀)

任命亲信控京津;控制;垂帘听政囚光绪;捕杀新人废新法;保留。

6.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①改良——符合历史趋势;②运动——首要救亡图存;③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主要功绩)。

(2)失败原因:

按课本关键词:①软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使他们缺乏斗争的勇气,只能采取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寄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身上。③幻想:对和抱有幻想。④脱离:脱离了。

简要归纳:主观方面主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教训:道路(君主立宪制)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考点五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尖锐;②斗争风起云涌。

(2)标志:(序幕)年,赵三多,率众攻打山东县庄教堂

(3)口号——“扶清灭洋”:①性质:性质;②主要矛盾:与中华民族的矛盾;③辩证分析:扶清——利于争取官军,但放松了对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却有色彩。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概况:

①由山东转移到直隶——原因:袁世凯。②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原因:慈禧太后暂时默许、。③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原因:不计旧怨,以为重。④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绞杀。

(2)清政府策略:→(控制利用)→

(3)败因:①主观:的局限性。②客观:联合剿杀。

(4)性质:①农民阶级自发的运动;②以为主体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含于“亚洲觉醒”中)

(5)历史功绩:①显示了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力量;②粉碎了列强的狂妄计划;③加速了的崩溃。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简况:①一次进犯狼狈逃回。②二次进犯占领(殖民机构:)。

③占领暴行累累(殖民机构:)。

(2)结果:中国战败签约。归纳: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有:《》、《》和《》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签约国:年,11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2)内容:口诀一: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3)危害(口诀):①赔巨款→勒索搜刮人民困;②使馆界→使馆界是大本营;③派驻兵→控制清府压人民;④禁民反→镇压反帝成帮凶;⑤外务部→外务使清更卖国;⑥修条款→扩大侵略更方便。

(4)影响:①卖国到家:清政府彻底成为的工具。②深渊到底: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秩序。

考点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和顽固派:鸦片清朝统治一切外洋事物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慈禧太后总理衙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2.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6090(2)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思想:中国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中

(4)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镇压农民起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求富资金、燃料、运输等外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英、德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④培养人才:翻译军事科技新式学堂留学生进修生

3.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甲午中日

(2)原因:(口诀)中国富顽固督抚分散旧制度

考点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劳动力外商军事民用

(2)产生:六七十年代官僚地主商人上海广东天津发昌继昌隆贻来牟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资金规模技术力量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充分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2.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四五十年代外商手工业者外商民族资产阶级沿海长江流域

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机器大生产组织纪律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本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集中程度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对外侵略扩张封建残余国内市场中国大陆政策绥靖调停被动不利

(2)偶然性:东党党

(3)爆发标志:7丰岛

2.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个人光绪慈祥太后

(2)战争经过:

①第一阶段:左宝贵叶志超邓世昌林永升巡海迎敌黄海海域制海权

②第二阶段:聂士成徐邦道全军覆没

(3)战争性质:侵略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李鸿章伊藤博文

(2)内容:(无答案)

(3)危害:主权的完整俄国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利益均沾民族资本主义

(4)影响: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4.俄德法国家利益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檄文黑旗军祖国领土完整爱国主义

考点四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初步帝国主义侵略民间设厂民族资产阶级

2.康、梁的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君主立宪制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儒家思想顽固守旧变法中外纪闻强学会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维新变法兴民权提倡西学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4.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资本主义国(主权完整)种(民族独立)教(儒教主导)北京上海定国是诏中国资本主义西学的传播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封建官僚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5.戊戌政变:顽固派人事任免权京师大学堂

6.历史意义和教训:资产阶级爱国救亡思想解放反帝反封建改良皇帝袁世凯外国侵略者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改良

考点五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民族矛盾反洋教1898冠蒋家爱国帝国主义清政府笼统排外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血腥镇压利用国家利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灭招抚铲除农民阶级中外反动势力反帝爱国农民阶级中国人民瓜分中国清王朝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天津都统衙门北京联军司令部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911年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完全确立

高二历史教案: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掌握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化,正确评价、认识清朝政局变化的影响。

2.通过对洋务运动兴起、内容、破产等史实的

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和客观作用,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3.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分析其特点。

4.结合世界背景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特点、原因.了解边疆地区新危机,掌握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战役概况、影响,正确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表现。

5.全面认识19世纪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亡的概况,正确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所进行的救亡活动,正确分析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和经验教训。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168

高一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总结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总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
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重要,必须学好、吃透、弄熟。教材明显分为前后两块: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一是1912-1918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其一是辛亥革命从兴起、高潮到失败的过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新的代理人,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斗争,但屡战屡败。中国社会黑暗之极,但就是在一战前后的中国,由于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革命开始发生伟大的转折。
在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条基本线索:
(1)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①采取间接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阴险;②在华争夺激烈,特别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
(2)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必然;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21条,众叛亲离死去。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准备,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但由于帝封联手,资阶软弱涣散,官僚、立宪投机,果实很快被篡;
②此后革命派又为维护革命果实坚持斗争,皆以失败告终。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观念,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启民族觉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于其软弱性,不敢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始终未能提出科学纲领,建立革命武装,组成坚强政党,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其失败也是必然;
④一战期间,中国具备了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诸多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等)。
(4)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它和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1、同盟会和此前革命派政党的区别(全国性,理论性,先进性。)分析其弱点(涣散,复杂)。同盟会后来的演变。
2、辨证的分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它主张民族主义,但又缺乏明确的反帝态内容;它主张民权,但又不敢发动群众;它主张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的原因,作用。
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积极作用。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5、归纳革命派为革命高潮到来所做的准备工作。(宣传思想-译书,办报,著书,论战;建立革命团体;创建革命纲领;发动武装起义。)注意与维新派区别。
6、革命派为维护共和果实进行的历次斗争的原因,结果。
7、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分。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四方面:内部混入旧官僚和立宪派;对帝国主义抱幻想;未采取彻底反封措施;缺乏群众和地方基础支持。)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帝、封、官宪,自身分析。)
9、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由袁独裁到军阀割据;由日独霸到同支配;由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经济:由春天到冬天;思想: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批封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影响。
11、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体现,斗争的实质,和结局(两个不稳定),启示。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六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总体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特征: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一系列主权,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及革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特征:一方面列强经济入侵,中国经济开始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另一方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还未产生,呈现出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思想特征:以林则徐、魏源、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摆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重新认识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外交特征: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转变为被迫开放,由原来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并且逐步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鸦片战争的过程,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应分别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对比中国和欧美;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应分析鸦片走私的主要目的和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对“鸦片战争的过程”应体现清政府的妥协和部分爱国将士和人民的英勇抵抗。

2.鸦片战争的影响:(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应准确掌握其条款含义与影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应采用全面分析和辩证分析的观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应重点分析战争背景、英法目的、战争性质,突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应注意识记其主要内容;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联系《尼布楚条约》等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其它历史知识;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应突出分析“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这一结论。

4.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提法改变);(5)《资政新篇》;(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2008、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2008、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资政新篇》,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是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应分阶级(根本)、民族和天灾三方面;对“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应重点分析拜上帝教,略述起义斗争经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应结合内容分析其革命性、空想性和落后性;对“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应联系具体方位明确北伐、西征、东征各自的战略任务和简单战况;对“《资政新篇》”主要是放在第一章第七节“新思想萌发”中复习;对“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应突出其内乱根源和重建后的领导核心成员;对“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应了解其局部取胜和整体受挫的状况;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应主要分析其主观、客观方面的败因和主要历史功绩。

5.新思想的萌发。

尽管考纲提得简单,但高考要求则准确而细致。本节内容中,新思想的萌发、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应分思想文化专制、“经世致用”学风、船坚炮利惊醒三方面分析;对“新思想的萌发”应重点掌握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四人的主要贡献;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应主要掌握其内容与评价。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1)中外民族矛盾: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背景)

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2.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强)(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二)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起因)

1.英国鸦片走私

(1)背景: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顺差)地位。(自然经济的排斥和闭关政策的限制)

(2)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危害:银荒兵弱,严重危及清朝的封建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

(1)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高潮)。

(2)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必然性):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对外侵略。

(2)直接原因(偶然性):中国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

1.侵略:爆发(1840年6月)—扩大(1841年)—结束(1842年8月)

2.反抗:

(1)人民群众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抗英

(2)部分将士英勇抵抗——爱国将领一览表

(四)中国战败原因(败因)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历史教训: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世界潮流。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

(1)《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关税协商(“本质意图”的争论,有的说是开口岸,有的说是关税协商,但更多的人倾向于关税协商)。

(2)《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①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条款)

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建立“租界”的法律依据)

2.中美:《望厦条约》:兵船巡查贸易,开医院建教堂。

3.中法:《黄埔条约》:天主教徒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清政府保护其教堂和坟地。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战争性质

2.战争影响:(四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封建统治变为既反本国封建主义又反外来资本主义侵略。

(4)思想文化变化(补充):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思想。

概念阐释与理解: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含义:“半殖民地”主要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主要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二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中国由封建社会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鸦片地争开始的,结束于新中国成立,这是我国近代社会最基本的“国情”所在。

(2)理解:对此概念,既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的。更不能理解为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社会,正确理解应为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

2.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目的):英法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附:一鸦后输华商品滞销原因:自然经济抵制;不合中国人的习惯;买鸦片后购买力低。

2.借口:“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性质)和扩大(危害)

4.帮凶:美(南北战争前夕)俄(克里米亚战败后)

5.联军委员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叶名琛“六不总督”;柏贵任原职)

(二)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

1.1856年10月袭击广州,战争爆发。

2.1857年联军组成,占领广州。

3.1858年占领天津,签订《天约》(中国与英、法、美、俄)

口诀一:公开自传(要)赔款。

口诀二:公使进北京;十处开口岸;长江自由行;内地游经传;赔款六百万。

口诀三: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长江镇南和九汉。

4.1859年借口换约,战争再起。

5.1860年10月,占领北京,签订《北约》(中国与英、法、俄),战争结束。

口诀一:准许华工天(约)天(津)陪(赔)酒(九)。

口诀二:承认天津开天津,九龙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运出国,赔款一千八百万。

(三)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

1.东北:爱妃(珲)北京,外黑里酷(库)约100万平方公里

2.西北:北、勘、改约50万平方公里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

总体上:使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程度加深。

政治上:丧失领土主权,开始中外勾结。

经济上:侵略势力向内地,倾销掠夺难抵挡。

(2)国内阶级斗争:沉重的封建剥削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中国南方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封建统治和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带来新的灾难。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严重。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

(2)理论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

(3)主要主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号召群众共灭“阎罗妖”(清统治者)。

(4)意义:将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有很大号召力。

2.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

3.从起义到定都

(1)金田起义

(2)东乡称王

(3)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杨东萧西冯南韦北开为翼)

(4)北上转战(全州—冯云山;长沙—萧朝贵;武昌—攻克的第一座省会城市)

(5)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思考:怎样看待定都天京(南京)?

肯定:六朝古都,设施好;物产丰富,易筹粮;南北对峙,有声威。

否定:清廷喘息,易重来;清廷未灭,不彻底;固守天京,不机动。

(三)《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1)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

(3)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4)目的:建立“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

(1)革命性:反映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从秦末到明末;只有明末李自成起义才涉及“均田”)

(2)空想性:战争环境无法保证广泛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落后性:它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自然经济范畴,不适应时代潮流。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形势:

要推翻清朝,必然北伐;要巩固大本营,必须西征;要充实经济力量,必须东征。

2.北伐:

(1)败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2)意义:深入统治中心,牵制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创造条件。

3.西征:

(1)战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2)对手:曾国藩的湘军(招老乡,秀才将,憨厚兵,长夫之制,帐棚之制)

(3)战役:湖口大捷

3.东征:

攻破江北大营,摧毁江南大营。

归纳:太平军早期斗争取胜原因:

(1)主观:领导团结;军纪严明;战术灵活;人民支持。

(2)客观:清军战斗力弱;中外反动势力暂未勾结。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一)天京变乱

1.原因:

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2.经过: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

3.性质:太天平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4.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狭隘自私性。(能同患难不能共享福)

5.影响:

(1)对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对清朝:乘机反扑。

(二)重建领导核心

最高领袖仍然是天王洪秀全;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负责军事指挥,领导后期防御战;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提出《资政新篇》。

(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1.陈李配合,以攻为守

(1)打垮江北大营;

(2)取得三河镇大捷;(李续宾部被全歼)

(3)攻破江南大营。(效法战国桂陵之战中的“围魏救赵”)

2.中外勾结,受挫收缩

(1)上海近郊遭联合进攻,退回苏州。(洋枪队领队:华尔—白齐文—奥加伦—戈登)

(2)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

3.天京陷落,惨遭失败。

归纳: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态度的变化:

(1)变化:伪装中立——参与镇压;

(2)原因:“中立”是借太平军给清政府施加压力;“镇压”是为了让清政府兑现侵华权益。

(3)实质:侵略目的相同,实施手段相反。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天京陷落

(1)背景:统一指挥,分路围攻。(2)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败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纲领不实际,革命目的不明确,特权思想在膨胀,战略失误是北伐)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如上海近郊战斗和天京陷落)

3.教训

(1)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农民革命必须要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4.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5.功绩:(口诀:加双比发动)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既反封又反侵,打破了侵略者把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3)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是几千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运动后期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推动了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理解:

1.理解“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1)阶级局限:农民阶级在经济上是落后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在政治上提不出先进的纲领;在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无法保持内部团结。

(2)时代局限:处于中国半殖半封开始时代,中外两种反动势力同时存在并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

2.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爆发原因复杂性:中外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天灾激化人祸。

(2)任务性质双重性:既反封又反侵;既是旧式农民战争又带有资本主义因素。

(3)斗争艺术先进性:有思想(拜上帝教)有组织(拜上帝会)有纲领(《制度》)。

(4)领导者的创新性: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思想文化变化:鸦片战争中,英国坚船利炮,惊醒了“天朝上国”迷梦中的一部分先进中国人,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六.新思想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原因

1.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

(2)危机加深使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有识之士提出“经世致用”主张)

(3)鸦片战争使爱国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2.核心:向西方学习(目的:巩固清朝统治或天国政权)

3.内涵:时代新(半殖半封开始);内容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二)新思想的萌发——人物与贡献

1.林则徐:

(1)设译馆,广东成窗口;

(2)译西书,为抗英服务;

(3)仿战船,建海军,第一人,第一步。

2.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先明史地,后学技术)

3.姚莹与徐继畲:《康车酋纪行》;《瀛环志略》

历史认知:

1.新思想的特点和局限性:

(1)特点(见课本小字):鲜明的时代变化烙印;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2)局限性:仅仅认识到中国军事装备落后导致鸦片战争失败,还认识不到中国失败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

2.评价林则徐:

(1)功绩:禁烟;西学;治水;开荒。

(2)人格:公正廉明;大公无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局限:地主阶级人士,维护清朝统治。(赴广西镇压太平军途中,于广东潮州病死)

(三)新思想的深入——《资政新篇》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口诀)

(1)政治:法治新闻民选官;(2)经济:工商发明办保险;

(3)文教:学校医院和慈善,禁卖人口吸鸦片;

(4)外交:自由通商平等往,不准外人干内政。

3.评价:

(1)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

(2)局限性: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分土地),根本没有实行。

4.未能实行的原因:

(1)根本: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力、资金、市场等)还不具备。

(2)客观:当时军事斗争异常紧张,缺乏搞建设的和平环境。

(3)主观:《新篇》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简要区别:

(1)背景:《制度》颁于强盛时,《新篇》提于衰落时。

(2)主张:《制度》主张土地私有产品公有;《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3)基础:《制度》群众基础较广。

(4)作用:《制度》推动革命作用较大。

(5)特点:《制度》反映农民斗争水平高;《新篇》顺应了时代潮流。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上、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已不完整的国家,这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一个封建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权益,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这个封建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进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辛丑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从原因上看: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从进程上看: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军队,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天津和北京,破坏程度进一步扩大。

(3)从结果上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美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使中国众多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等国强迫清政府《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的主权和领土,中国半殖半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4)从性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都侵略性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战争。

3.《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及评价

(1)产生根源:①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②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开始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③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评价认识(特点):①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②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③落后性:此纲领是指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④从革命纲领上可以得出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自身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中隐含着危机。

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1)阶级局限性的表现: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而是多用迷信的思想鼓动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并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

(2)时代局限性的表现: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中未曾遇到的新情况。②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运动的程度,而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区别

(1)产生的背景不同。《制度》是为巩固太平天国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新篇》是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此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经济的主张不同。《制度》以改变土地制度为中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王国。《新篇》则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3)群众基础不同。《制度》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阶级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群众基础广泛。《新篇》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是农民战争的必然产物,缺乏群众基础。

(4)作用不同:《制度》有利于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新篇》未能实行。

(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运动水平达到最高峰,但它违背了客观规律而无法实施。《新篇》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迫切愿望,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虽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但脱离了现实斗争实际的需要。

6.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分析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当时世界历史的主流,特别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其征服世界各地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②资本主义本身极具扩张性,它需要足够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注定了它要征服世界。③英国具备成为侵略急先锋的条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又有印度作为其在亚洲扩张的基地。

(2)从中国角度分析

①19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主要表现有:最根本的落后是以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代表的社会制度;最主要的落后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标志的社会经济;最关键的落后是思想意识——“天朝上国”、“盲目排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所有这些都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且屡屡失败的根源。

②中国面积广大,物产丰饶,是主要的原料产地,而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

由此可见,西方列强的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的交锋是必然的,而中国的落后造成了中国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收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B

不提“夷”字,这是外交礼仪的变化,故选B。

2.(2009年福建文综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A、B两项很明显该包括,D项结合世界历史,表述正确,故选C。

3.(2009年重庆文综19)图7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的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B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于咸丰帝时期。

4.(2009年江苏历史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A

着重理解“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没有对外国侵略者进行打击。

5.(2009广东文科基础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A

B项应为“有关”,C项“两败俱伤”错,D项“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发动侵略战争的英国。

6.(2009年北京文综37题第(2)小题)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2)弊端: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措施: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命令林则徐主持禁烟。

从国家财政和人民负担方面看白银外流的弊端,对应措施显然是禁烟运动。

一.易错知识点

1.鸦片战争爆发不是英国为维护商业秩序,而是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准备,而是制度落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危害,而不是积极促进。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已不是单纯的农民政权,而带有较多的封建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最主要的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而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新”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一部分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对外国事物的新态度,它的积极意义不在引进了多少近代科技知识与技术,而在于对旧观念的冲击。

二.方法点拨

1.要联系世界潮流趋势,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2.要纵向归纳不同时期地土地政策。

3.要善运用相关的哲学原理,分析本单元的历史现象: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原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运用总体与局部关系原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运用多因一果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运用辩证分析观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运用主客观统一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运用辩证观点评价《资政新篇》。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军事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黄埔》、《望厦》、《天津》、《北京》、等)。

开放通商口岸(一鸦后五个、二鸦期间十一个)。

侵略结果取得许多特权(关税、司法、贸易、游历、传教、领海、内河航运等)。

割占中国领土(香港岛、九龙司、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

进行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等)。

对内政策:加紧搜刮人民、镇压农民起义。

清朝统治

对外政策:闭关、禁烟、反侵、妥协、勾结。

政治上:主权开始丧失,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变化。

社会变化经济上: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革命上:肩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文化上:继续“西学东渐”,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想。

政治上:建立与清对峙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人民抗争军事上:建立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进行后期防御战。

太平天国运动新特征:担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任务;主张向西方学习。

考点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背景)

(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弱)——经济上,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手里;政治上,从开始,清朝政治腐败日益暴露,矛盾激化;对外实行政策。

(2)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强)——政治上已进入社会;经济上革命相继发展;外交上奉行政策,英国对、、、等国侵略,使这些地方成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

2.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起因)

(1)英国鸦片走私:①背景: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超(顺差)地位。(中国顺差的原因是经济的排斥和政策的限制)②目的:。

③危害:银荒兵弱,严重危及。

(2)中国禁烟运动:①措施:;;;(高潮)。②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决心。

(3)战争起因: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和,必然对外侵略。②直接原因: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3.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

(1)侵略战争:(1840年6月)—(1841年)—(1842年8月)

(2)反抗斗争:①人民群众自发反抗——人民抗英;②部分将士英勇抵抗——爱国将领一览表(牺牲将领中职位最高的是,属于少数民族的三位将领是、、)

4.中国战败原因(败因)

(1)客观原因:英国强大。(2)主观原因: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主义。

考点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①《南京条约》:割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赔款万银元;开、、、、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中国须国英国商定(破坏关税主权,本质意图)。②《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权(“治外法权”,破坏司法主权);待遇(“一体均沾”条款);在通商口岸租赁、和的特权(建立“租界”的法律依据)。

(2)中美《望厦条约》新增条款: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建立。

(3)中法《黄埔条约》新增条款:允许法国天主教徒在通商口岸;清政府保护其教堂和。

2.鸦片战争的影响

(1)战争性质: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战争。

(2)战争影响:(四个变化)

①社会性质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社会。政治上,中国的、、、、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中国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市场被卷入。

②社会矛盾变化:由与的矛盾,变为与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对本国变为既反本国又反外来;成为中国19世纪世纪中期运动爆发的外部原因。

④思想文化变化(补充):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考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目的):英法要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输华商品滞销原因:抵制;不合中国人的;买鸦片后购买力低)

(2)借口:事件与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危害)

(4)联军委员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政权。

2.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

(1)1856年月袭击广州,战争爆发。(2)1857年英法联军组成,占领。

(3)1858年占领天津,签订《条约》(中国与英、法、美、俄)——口诀一:公开自传(要)赔款。口诀二:公使进北京;十处开口岸;长江自由行;内地游经传;赔款六百万。口诀三: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长江镇南和九汉。

(4)1859年借口换约,战争再起。

(5)1860年月,占领北京,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与英、法、俄),战争结束。口诀一:准许华工天(约)天(津)陪(赔)酒(九)。口诀二:承认天津开天津,九龙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运出国,赔款一千八百万。

3.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

(1)东北: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以南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以东包括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2)西北: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割占中国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中俄《》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

(1)总体上:使中国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2)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

(3)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并伸向,使中国难以抵挡其经济侵略。

考点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封建统治和剥削,导致激化(根本)。(2)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带来新的灾难。(3)自然灾害: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①目的:。②理论来源:西方;中国儒家;农民的。③主要主张:“”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号召群众共灭“”(清统治者)。④意义:将农民要求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有很大号召力。

(2)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

(3)从起义到定都:①;②称王;③(初步建立政权);④北上转战(冯云山在牺牲;萧朝贵在牺牲;是太平军攻克的第一座省会城市);⑤(正式建立政权)。

3.《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①核心:废除土地所有制②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方法——以为单位,不论男女,按和平分。③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④目的:建立“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①革命性:反映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②空想性:环境无法保证广泛实施;分配产品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③落后性:它把作为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范畴,不适应时代潮流。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形势:要,必须北伐;要巩固,必须西征;要充实,必须东征。

(2)北伐:①败因:孤军深入,供应不足。②意义:深入统治中心,牵制敌人兵力,为和创造条件。

(3)西征:①战场:安徽、、、江西;②对手:曾国藩的;③战役:湖口大捷。

(4)东征:攻破江北大营,摧毁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时期。

考点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

(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逐渐减退,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2)经过:逼封万岁;滥杀无辜;负气出走。(3)性质:太天平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4)根源: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5)影响:对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的转折点);对清朝:乘机反扑(重建两大营,再次围困)。

2.重建领导核心

最高领袖仍然是天王;英王和忠王,负责军事指挥,领导后期防御战;干王,总理朝政,提出《资政新篇》。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1)陈李配合,以攻为守:打垮江北大营;取得大捷;攻破江南大营(效法战国桂陵之战中的“”策略)。

(2)中外勾结,受挫收缩:近郊遭联合进攻,退回苏州。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

(1),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败因:主观是的局限性(不实际,不明确,在膨胀,战略失误是);客观是勾结,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3)教训: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农民革命必须要有的领导和的指导。

(4)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反的农民革命战争。

(5)功绩(口诀:加双比发动):①加速了和整个的衰落与崩溃;②既反封又反侵,打破了侵略者把中国化的企图;③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是几千来中国农民战争的;④运动后期提出第一个在中国的方案;⑤推动了亚洲第一次高潮,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考点六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封建统治者极力提倡,的一些读书人绝口不谈政治);②危机加深使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出现和危机加深,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提倡“”主张,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③鸦片战争使爱国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中英国的使中国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核心:向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巩固统治或政权。

2.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①设译馆,使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②译西书(含《》和《》),为抗英斗争服务;③提出仿制西方战船,建设一支,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的。

(2)魏源:编写《》,阐述“”主张,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专着。

(3)林、魏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的牢笼,去重新,探索。

(4)姚莹与徐继畲:姚莹的《》尤其注意研究我国地区的情况,建议清政府注意提防国侵略这一地区的野心;徐继畲的《》完整地介绍了世界的情况。

3.新思想的深入——《资政新篇》(年,由提出)

(1)内容(口诀):①政治——法治新闻民选官;②经济——工商发明办保险;③文教——学校医院和慈善,禁卖人口吸鸦片;④外交:自由通商平等往,不准外人干内政。

(2)评价:①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②局限性:它不是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分),根本没有实行。

(3)未能实行的原因:①根本——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刚开始解体,的必要条件(劳动力、资金、市场等)还不具备;②客观——当时异常紧张,缺乏搞建设的和平环境;③主观——《新篇》没有解决农民的问题,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

考点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背景)

(1)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皇室大官僚大地主乾隆后期阶级闭关锁国

(2)世界:资本主义工业殖民扩张印度缅甸阿富汗伊朗

2.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起因)

(1)英国鸦片走私:出自然闭关锁国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清朝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反抗外国侵略

(3)战争起因: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

(1)侵略战争:爆发扩大结束

(2)反抗斗争:三元里裕谦陈连升裕谦海龄

4.中国战败原因(败因)

(1)客观原因:综合国力(2)主观原因:中国封建制度

(3)根本原因:封建资本

考点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①《南京条约》:香港岛2100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税率领事裁判片面最惠国土地房屋永久居住

(2)中美《望厦条约》新增条款:巡查贸易医院教堂

(3)中法《黄埔条约》新增条款:自由传教坟地

2.鸦片战争的影响

(1)战争性质:侵略

(2)战争影响:(四个变化)

①社会性质变化: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自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社会矛盾变化: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封建主义中华民族

③革命任务变化: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资本主义侵略太平天国

④思想文化变化(补充):先进科学技术

考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自然经济消费习惯

(2)借口:亚罗号马神甫

(3)实质:继续扩大

(4)联军委员会:地方傀儡

2.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10广州天津北京

3.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

(1)东北:外兴安龄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

(2)西北: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改订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公开勾结沿海各省内地

考点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阶级矛盾两广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推翻清朝的统治基督教教义大同思想平均主义皇上帝人人平等阎罗妖平等自由

(2)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

(3)从起义到定都:金田起义东乡永安建制全州长沙武昌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封建无处不均匀户人口年龄物物归上主圣库

(2)评价:思想结晶战争绝对平均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形势:推翻清朝统治天京革命大本营自己的经济力量

(2)北伐:给养和武器西征东征

(3)西征:湖北湖南湘军

(4)东征:全盛

考点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革命进取心腐朽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争夺权势小农经济狭隘自私由盛转衰天京

2.重建领导核心:洪秀全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三河镇围魏救赵上海近郊安庆

4.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天京的陷落

(2)败因:农民阶级革命纲领革命目的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北伐中外反动势力

(3)教训:农民阶级先进阶级科学理论

(4)性质:封建侵略

(5)功绩(口诀:加双比发动):清王朝封建制度迅速殖民地化最高峰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解放运动

考点六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原因:民族危机封建统治经世致用思想基础船坚炮利

(2)核心:西方(3)目的:清朝太平天国

2.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广东各国律例四洲志新式海军第一人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地理

(3)林、魏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影响:闭关锁国认识世界救国之路

(4)姚莹与徐继畲:康輶纪行西藏英国瀛环志略各国的史地

3.新思想的深入——《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资本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农民革命土地资本主义发展战争环境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