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8《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现实生活经历,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联系实际生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组成的挂图、标有各个消化道名称的帽子
四、教学过程
(一)引用俗语,导入新课
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导入,引出人每天需要获取食物里的营养物质,那么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化和吸收”。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
1.消化道的组成
(1)ppt展示消化道各个组织的名称及其联系
消化和吸收
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逐一将各个组织介绍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各个组织的联系(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连接食道,食道连接胃,胃连接小肠,小肠连接大肠,最后由肛门排除食物残渣。)
(2)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说出各个器官在人体的位置
由多媒体课件学习了消化吸收的各个组织之后,师生互动,分别找学生上台在自己身上大致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位置(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肝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上方,胰腺位于胃的下方,小肠位于人体的腹腔。
(3)活动二:拼图比赛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没有标注名称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图,每组派出两名代表进行拼结构图比赛。之后,师生共同点评每组的结果,最后教师评价与鼓励。
(4)活动三:观看视频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动画,并要求学生看完之后回答问题:食物要流经哪些器官?
消化和吸收
先由学生作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并适时引出消化道的概念。
2.再认消化道各个器官
(1)角色扮演,巩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位置,适时针对每个器官逐一介绍。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7个标有各个器官的帽子,请7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5分钟准备时间,然后依照食物在人体消化时顺序介绍“自己”,看谁介绍的最准确。学生准备好之后,开始表演。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然后,请未参加的同学针对刚才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老师针对他们的评价以及收获展开对各个器官进一步的介绍。当学生谈到了小肠和胃时,教师就会进一步展示小肠、胃的结构图,并总结出小肠和胃的结构、位置和功能等。(小肠与胃的连接处有十二指肠,小肠全长5-7米,位于人体腹腔,它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最主要的场所。胃是消化道最膨胀的部分,像一个袋子一样,囊状结构,它里面有一些液体可以将食物初步消化,主要负责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
(三)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学生谈收获。想一想平时生活中都吃一些什么食物?这些食物都是分别到达什么器官被消化吸收的?与家人共同分享你的收获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消化和吸收》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消化和吸收》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消化和吸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数食物的消化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学习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学习难点: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学习过程:
课堂学习部分: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和两部分组成。其具体的组成器官请你根据教材第32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口腔咽
食道
______
_____________
消化系统
的组成________
肛门
__________(分泌_____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分泌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分泌_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分泌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分泌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比较大,结构较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它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
3.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的作用而进行的,除口腔中的以外,胃、小肠器官中还有许多种。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一)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趣味导读
取一小块馒头放在口中咀嚼,咀嚼一会儿后你有什么发现吗?你也许发现了馒头或面包咀嚼一会儿会变甜,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智能点拔
根据下表列出的实验方法步骤,填写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试管编号
注入浆糊
加清水
加入唾液
振荡摇匀
放在37℃水中恒温
冷却后加碘液
现象
1
2亳升
2亳升
0亳升
10分钟
2滴
2
2亳升
0亳升
2亳升
10分钟
2滴
(1)1号试管内的浆糊(淀粉),未加,淀粉未被酶分解,所以淀粉遇碘显色。
(2)2号试管内因为加了,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分解成了,所以,加液后。
(3)由上实验可以看出,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物质存在于人体的那个结构中?
(二)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
阅读课本31~32页内容,结合图Ⅳ—21,思考:
1、淀粉在口腔中被消化成麦芽糖后,在哪个器官被彻底消化?被消化成什么?
2、脂肪是从什么部位被开始消化的?被消化成什么?
3、蛋白质从什么部位被开始消化的?在哪个部位被彻底消化的?被消化成什么?
技能训练:
课本34页,解读曲线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些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淀粉在
开始被消化,在被彻底消化成,脂肪在被消化成,蛋白质开始被消化,在被彻底消化成,最终在被吸收。
当堂检测:
1.在盛有一定植物油的试管内,要使植物油消失,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胆汁、唾液
C.胆汁、胰液、肠液D.胰液、肠液、胃液
2.能够消化淀粉的结构是下列哪一组()?
A.口腔和小肠B.胃和小肠
C.小肠和大肠D.口腔和大肠
3.下列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A.小肠分泌的小肠液B.口腔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
C.胃内胃腺分泌的胃液D.肝脏分泌的胆汁
4.小明的爸爸患了胆囊炎,恶心厌油。这是由于下列哪种物质的消化过程受到了影响?
A.脂肪→脂肪微粒B.蛋白质→氨基酸C.淀粉→麦芽糖D.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5.在消化道内,淀粉和蛋白质被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
A.口腔和胃B.口腔和小肠C.胃和口腔D.小肠和口腔
6.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A.胃B.小肠C.大肠D.食道
7.根据右面消化系统模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2)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腺是[]
,它所分泌的消化液的名称和作用分别是。
(3)淀粉被消化的起始部位是[],在此部位起作用的消化腺是[]。
学生自我评价表(请在你认可的项目下划√)
评价内容
自主学习导学案完成率
优:70%以上
良:50%~70%
一般:50%以下
合作探究参与度
积极
一般
很少
本节课有效学习时间
35分钟以上
20~35分钟
20分钟以下
学习目标达成度
基本达到目标
达到目标的70%
相差很远
消化和吸收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两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知识导学: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
2.食物的消化:
(1)口腔:淀粉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2)胃:蛋白质蛋白质胃蛋白酶氨基酸
(3)小肠:蛋白质、脂肪、糖
蛋白质小肠胰液肠液中的蛋白酶氨基酸
脂肪肝脏分泌的胆汁脂肪微粒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的酶甘油+脂肪酸
糖多种糖的酶葡萄糖
3.食物的吸收: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二、快乐预习
1、消化系统是由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2、______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三、合作探讨
(一)消化系统组成
1、问题:食物中有哪六大营养物质?哪些物质是需要消化,哪些可以直接吸收?
2.消化系统是由和组成的;
(1)消化道:当你吃一个面包,会通过身体的哪些结构呢?以“→”的形式描述出人体内食物流经的通道。
消化道:→咽→食道→→→→肛门
(2)消化腺:面包在消化道中不停地发生变化,因为在消化系统中还有许多消化腺分布在消化道周围。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液液液和液(酶、酶、酶)
(酶)(酶)
腺腺腺和腺
消化腺可分为两类:外消化腺:,内消化腺:
最大的消化腺是,它能分泌,不含消化酶
(二)食物的消化
1、淀粉消化的起始部位:。淀粉
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蛋白质
脂肪消化的起始部位:。脂肪脂肪微粒
2、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它们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淀粉的消化:淀粉的消化是从开始的。在口腔中,唾液中的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淀粉和麦芽糖到达小肠后,进一步被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的酶分解成葡萄糖。
(2)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里开始的。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并在肠液和胰液中的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分解成氨基酸。
(3)脂肪的消化:脂肪的消化主要在中进行。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没有消化酶,但能乳化脂肪,使其变成微小的颗粒。在肠液和胰液中的酶的作用中,最后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4)、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但胆汁在消化食物中脂肪时,起了作用。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阅读P37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
(1)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①小肠长约米
②小肠内表面有和,增加了的表面积(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
③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
④消化液种类多、消化酶种类多(肠液、胰液、胆汁)
(2)以上分析说明了: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四、效果评价
1.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A、唾液和胃液B、唾液和肠液C、肠液和胆汁D、肠液和胰液
2.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摄氏度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唾液、胆汁C、胰液、肠液、胆汁D、肠液、唾液、胰液
3.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物质的消化?()
A、豆腐B、米饭C、肥肉D、瘦肉
4.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根据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分析,其原理是()
A、装在淀粉胶囊内,药物需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5.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A唾液腺B胰腺C胃腺D肝脏
6、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
7.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唾液B.胆汁C.胃液D.肠液
8、下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
脂肪被消化过程中数量的变化,请分析并回答:
(l)曲线甲表示________的消化。
(2)曲线丙表示________消化。
(3)曲线乙的消化从______开始。
(4)这三种营养物质在[]________中都可以被消化,
(5)C中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__,D中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______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主备人:梁淑珍审核人: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探究馒头变甜是否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二、课前预习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遇碘会变蓝色。
2、唾液中有________酶,它能够把淀粉分解成__________。
三、合作探讨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方法步骤:
(1)取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将A、B切成碎屑和拌匀(为了模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新课标第一网
(3)取洁净的三支试管,分别表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1)、取唾液前为什么要用凉开水漱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并将颜色变化写在括号中?并解释颜色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馒头咀嚼时会感觉有些甜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效果评价
1、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试问:(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
(2)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两组作对照。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温水中,为什么选37℃?。5~10分钟后取出,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原因是。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一课时消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引言: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观看、思考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
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组实验
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2、淀粉的消化观看动画课件,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通过演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3、消化的概念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启发、诱导
4、简介消化道和消化腺读消化系统的组成图。引导学生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5、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读图,找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用课件简单讲述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6、总结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倾听讲授
课后反思:
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课本上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不仅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还增加了用尿糖试纸检测麦芽糖的有无及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又通过用尿糖试纸分别检测“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和“未经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在人工口腔内产生的麦芽糖的多少,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
在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淀粉经过淀粉酶的作用变成了麦芽糖之后,我又利用制作的动画课件示意了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葡萄糖的整个过程,使这一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化学性变化形象化、明朗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最后,还利用计算机课件示意了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虽然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如课后练习题的处理、“淀粉变成了甜甜的糖”的说法等。
本节课的背景资料
1.检测淀粉的存在:可使用碘液——淀粉遇碘变蓝。
2.检测麦芽糖的存在和含量的多少:可使用尿糖试纸。麦芽糖可使尿糖试纸变色,且麦芽糖的浓度不同,试纸改变的颜色也不同。
尿糖试纸使用方法
(1)将试纸浸入液体中,湿透约1秒钟后取出。
(2)在30至60秒后观察试纸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测得结果。详见下表说明:
尿糖试纸颜色液体中麦芽糖含量
(mg/dl)符号(“-”表示“阴性”;
“+”表示“阳性”)
蓝色“无”或“微量”-
绿色100±
浅黄绿250+
深黄绿500++
浅棕色1000+++
深棕色2000++++
3.尿糖试纸说明(见下图)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