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小学品德社会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6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三历史:1.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在云南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时间:70--20万年前
(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
a、头部:残留猿类特征
b、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和生活:
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使用天然火
c、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直接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
d、使用简单语言
二、氏族公社时期
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
(1)时间:18000前
(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穴
(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
(4)生产和生活:
a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
b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c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1)半坡氏族:
b、地点:西安半坡村
c、时间:五六千年前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d、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和麻
饲养家畜和家禽
原始手工业: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
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
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
2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2)河姆渡氏族
a、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
b、时间:6000年
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
c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饲养猪、狗、水牛
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
C、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
(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

①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②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③没有贵践、贫富、阶级
④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
⑤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变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
(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判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和华夏族:约四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打败南方的部落和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黄炎部落结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实质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4、尧舜禹的"禅让":
(1)称谓:三人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实质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传说尧年老后召开部落盟会议(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并传位给有才德的舜,舜年老后也以同样办法传位给治水(黄河)有功的禹(成功关键:疏导法符合实情)
(2)尧舜禹时期特征:我国原始社会正向奴隶社会过渡(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三历史《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复习教案

(旧人教版)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在云南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时间:70--20万年前

(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

a、头部:残留猿类特征

b、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和生活:

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使用天然火

c、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直接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

d、使用简单语言

二、氏族公社时期

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

(1)时间:18000前

(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穴

(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

(4)生产和生活:

a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

b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c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1)半坡氏族:

b、地点:西安半坡村

c、时间:五六千年前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d、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和麻

饲养家畜和家禽

原始手工业: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

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

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

2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2)河姆渡氏族

a、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

b、时间:6000年

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

c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饲养猪、狗、水牛

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

C、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

(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

①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②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③没有贵践、贫富、阶级

④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

⑤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变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

(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判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和华夏族:约四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打败南方的部落和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黄炎部落结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实质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4、尧舜禹的"禅让":

(1)称谓:三人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实质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传说尧年老后召开部落盟会议(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并传位给有才德的舜,舜年老后也以同样办法传位给治水(黄河)有功的禹(成功关键:疏导法符合实情)

(2)尧舜禹时期特征:我国原始社会正向奴隶社会过渡(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课堂练习]

1、2002上海,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十分广阔,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A元谋人,蓝田人B元谋人,北京人C北京人,山顶洞人D蓝田人,山顶洞人

2、2001全国,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于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

3、2001春季,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进步表现在

A定居生活B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C从事农业生产D出现贫富分化

4.2000全国,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地区不同②体制特征不同③取火方式不同④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①②③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2000年春季高考,促使原始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C饲养家畜家禽D营造公共墓地

6、2000年春季高考,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A群居生活B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C人工取火D使用简单的语言

7、2000年上海,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

8、8.1999年全国,《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9、1999上海,在下列各项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时代的人是

A元谋人与山顶洞人B蓝田人与北京人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D山顶洞人与半坡人

10、1998全国,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B制造陶器C种植粟,水稻D饲养猪,水牛

11、1998上海,确立中国人种自生说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记载和遗址B遗物,遗址和传说C遗址,遗物和记载D化石,遗址和遗物

12.(02上海历史1)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十分广阔,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A元谋人、蓝田人B元谋人、北京人

C北京人、山顶洞人D蓝田人、山顶洞人

[作业]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参考答案

1-5.CBDCA6-10.CADDB11-12,DC

原始社会无阶级、无压迫,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人与人互相平等,而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丝毫的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那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呢?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只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出现财产私有,贫富分化,产生了对立的阶级。因此,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判断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最主要的标志是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奴隶制在它确立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基本上适合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而不是倒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奴隶制出现以后,人们一般不再杀掉俘虏,而是把他们作为奴隶保留下来。这就保存了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即劳动力。(2)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原始社会时期不可能实施的大工程。(3)奴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进一步发展,如西周手工业号称“百工”。其中更重要的是奴隶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为脑力、体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条件,使一部分人得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成为知识分子,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一分工是社会的进步。(4)在奴隶社会中,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冶金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这一进步是以广大奴隶及平民的辛苦劳动及悲惨命运为代价取得的。因此,它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高考资源网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一)原始商业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二)商业的兴起
商朝的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专门通过物品交换牟利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灭商后,统治者就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周游各地,贩运物产。
(三)官府垄断商业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四)私商的兴起与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五)秦汉到宋元时期,商业的起伏发展。
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衰起伏,至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经济的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六)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不但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烟草、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二、坊市与城镇
(一)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驰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
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
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
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三、重农抑商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一)战国以前,统治者重视商业
早期商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使民间商业得以迅速发展。
(二)战国以后的抑商政策
1.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2)表现
①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措施。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重本抑末;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三是“重关市之赋”,重征商税。
②秦朝:继续推行“上农除末”政策。
2.汉朝
(1)表现:汉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2)影响: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
(1)表现: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文明潮流后面。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教案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工业时代初期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知道相关社会立法的出现,首先是从工厂法开始。理解工业时代初期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理解造成社会矛盾的原因;理解社会立法增加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程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视频,思考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各国通过立法控制矛盾的原因,学习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及学会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肯定工业革命的进步性,赞同社会公平、公正。同情处境悲惨的工人阶级,对城市的贫困现象表示忧虑,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保障人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观念。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和原因。
难点: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各国通过立法控制矛盾的原因。
说明:
1.只有了解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认识和了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才能有效理解社会立法产生的原因,并为下一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等铺设知识基础,故以此为重点。
2.通过工业时代初期社会的人文纽带被拧断,工人的激烈抗争,社会的动荡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有产者和统治集团意识到社会发展应同时照顾社会公平、公正,寻求解决贫穷问题,弥补已撕裂的社会。使学生充分认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故以此为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以问题导入法方式导入新课。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问题后,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论断。在肯定工业革命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带来了社会的繁荣的同时,指出其并没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成果,工业革命也衍生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等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2.“血汗工厂”
出示图片一《伦敦工业区》插图《在煤矿坑道里工作的童工》
引用资料一工业革命后,雇主与工人关系变化的材料(见资料附录)。
请学生阅读本目教材,提问:你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思考:“血汗工厂”体现在哪些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详见[训练设计]5
让学生认识,工业时代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广泛采用大机器生产并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力成本,使工人阶级陷入悲惨的境地,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人高强度劳作,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底廉,得不到必要教育等。
资本家为取得高额利润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工人的妻子和儿女与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而女工和童工在工厂里的工作非常艰苦,除工作时间长、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之外,劳动安全毫无保障,机器很容易出事故,而一旦出事,受害童工就被赶出工厂,再也没有人过问。在煤矿地区,大量童工用于井下,在不到一米高的坑道里用四肢着地把几百斤的煤筐拖到地面上。井下事故频繁,经常发生伤亡情况,处境十分悲惨。
失业,工时长,工资低廉,工厂使用童工,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安全毫无保障,工资收入低导致工人生活质量很差。
出示资料二,保罗.J.芒图在《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一书中对早期的企业主的指责,
图片二电影《摩登时代》图片以及有关文段。
请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文分析工业社会初期造成“血汗工厂”现象的原因。
提示:资产阶级唯利是图、资本的贪婪是造成“血汗工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无序的竞争也是另一个原因。
“血汗工厂”是城市无偿剥夺、奴役和压迫工人造成的直接结果。
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借助被卡在巨大齿轮中的工人暗示人类已经成为机器的奴仆。
3.城市的贫困问题
引用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的话(见教材)过渡到本目教学。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观察图片,对比工业时代初期贫富分化的主要表现。
出示材料:插图《英国格拉斯哥贫民窟》、播放电影《雾都孤儿》片断、英国工业革命贫富差距数字图表、图片三:《19世纪欧洲工人的生活》等材料(见资料附录)
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做批判性反思。
工业时代初期贫富分化的主要表现:
富人区:(资本家和富人)豪华的住宅、绿茵环抱、空气清新、交通便捷。
贫民区:(中低收入工人、农村人口、失业、破产者)房屋拥挤不堪、交通不便、污水横流、拉圾成堆、烟尘和废气四溢、卫生条件恶化、传染病蔓延、是犯罪的滋生地。
分析与结论:
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造成城市的急遽膨胀。由大机器生产主宰着的新型工业城市,使封建时代以家庭的工业为主体的传统城市结构日趋崩溃,欧洲城市的数量与规模迅速增加和扩大。
城市快速发展,贫富分化扩大,一个城市形成两个不同的世界:富人区和贫民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时征。
反思:
到19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随着财富的积累,穷人反而增加了,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把社会公正问题忘得一干二净,进而把社会不平等看作天经地义,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思考:工业时代初期出现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认识: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管理跟不上是出现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自由贸易理论的缺陷问题。(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社会发展)
知识拓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⑴经济发展更多体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增加、产值的增长等方面。
⑵社会发展主要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教育公平、交通便利、医疗、就业等。
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①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③社会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

2.社会立法
提问: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什么时候开始通过社会立法尝试解决社会矛盾?
早在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就颁布了《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但现代意义的社会立法出现在19世纪,首先从工厂法开始。1811年,德国国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
提问: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推行社会立法?
工人阶级的斗争,经济规律的教训。
工业时代初期,劳资冲突亦空前激烈。由于长期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超长的工作时间,领取吃不饱、饿不死的“饥饿工资”,广大劳工被迫不断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社会因此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工人的贫穷对富裕阶层也可以造成威胁,比如,贫民窟是贫穷的标志,而贫民窟卫生条件恶劣,成为“霍乱国王的巢穴”。
一旦疾病形成,就不只是穷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会感染,穷人死亡,富人照样死亡。所以,要彻底解决疾病问题,就要解决过分贫穷的问题,不能让穷人穷到极端的程度。慢慢的,不仅是统治者,连有产者也达成了共识:贫穷问题必须解决。而要解决贫穷问题,就要否定“自由放任”的原则和唯利是图,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贫穷问题。19世纪初,英国人最先意识到社会发展应同时照顾社会公平、公正,“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必须妥善、公正地解决劳工问题。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由此启动了社会立法。
问题:面对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矛盾,各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阅读课文:P49页《工厂法》内容部分。
让学生了解: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规定了保护童工的健康与道德法案,这被视为现代社会立法的开端。
19世纪20--70年代,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工厂法》、《工会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等社会法规。保护童工、女工的基本权利,并逐步发展到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等等。此后,劳动法的兴起成为各国社会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国的俾斯麦政府先后颁布了包括疾病保险、灾害保险、养老保险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险法案。此后,针对劳工的社会保险立法开始在西方各国推行。
课堂讨论: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的发挥了什么作用?
提示:
一方面,它们开创了对工厂工人权利进行保护的立法先例,《工厂法》的体系由此创立,工厂工人的利益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得到维护。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
另一方面,半个世纪的有关立法的努力使社会认识到工厂制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会创造弊端,但弊端是可以弥补的。
但社会立法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思考:为什么当时的社会立法收效甚微?
工业社会初期实际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兴起和成熟的过程。社会保障制度范围小、不完善;“工业革命的失误”——城市贫困、贫富分化严重、工人工作环境、城市生活条件恶劣等现象,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国家也为其“工业革命的失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提示:对社会立法的作用不能无限拔高,为下一单元教学做知识和认识的铺垫。

人们常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英国花了近两百年时间才把工业革命引起的失误弥补过来,也实在是太晚了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行福利制度,转向福利国家,最终消解了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文灾难。
[资料附录]
图片一
古斯塔夫多雷1870年所绘的伦敦开始有工业区图
图片来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图片二
图片来源: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
图片三
资料一:
著名小说家司各特曾经说:蒸汽机出现以后,雇主和工人间的关系改变了。在蒸汽机出现之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工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的联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那里,等等。在蒸气机出现以后,工厂搬到了城市,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至于他们失业后会怎样,是没有人过问的。于是,工人被抛进了毫无保障的生存状态之中。
引自钱乘旦教授的《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资料二:
“他们专横、冷酷无情、有时甚至是残忍的,他们占有的欲望和贪婪无厌就像暴发户一样是无止境的。他们酗酒和不尊重女工是出了名的。”
保罗.J.芒图《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一书
资料三:
1760——1851年英国城市规模发展简表
年代5万—10万人10万人以上
1760年1个0个
1851年13个7个

资料四:
“他从没见过比这儿更肮脏或者说更破败的地方。街道非常狭窄,一片泥泞;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污浊的气味……一些黑洞洞的过道和院落从街上分岔而去,露出几处挤在一起的破房子,喝得烂醉的男男女女完全是在污泥中打滚。”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在《雾都孤儿》(OliverTwist)中对克拉肯韦尔的描述。

资料五:
1803年1867年
占人口百分比数所占国民总收入份额所占国家财富比例占人口百分比数所占国民总收入份额所占国家财富比例
富裕家庭
1.4%15.7%0.07%16.2%
1/460%强
1/2001/4
2%1/52%2/5
10%2/510%超过50%
贫困家庭3/4不到40%
说明:此图表依据钱乘旦教授的《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中材料绘制。
[板书设计]

‘’

[训练设计]
1.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成果
C.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D.女工和童工工资低廉,处境悲惨
2.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首先开始于
A.《矿井法》B.《公共卫生法》C.《工会法》D.《工厂法》
3.英国等欧洲国家形成了庞大的城市贫民群体是在
A.18世纪末B.19世纪中期C.19世纪上半叶D.19世纪下半叶
4.以下关于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B.缓和了阶级矛盾
C.维护了下层民众的基本权利D.消除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5.阅读下列来自英国教会慈善机构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报道材料,回答问题。(此材料来源于钱乘旦教授的《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一文中)
材料一: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有大批的工人找不到工作,长期的失业使工人生活完全没有着落,许多人在把东西典当一空后,最后不得不当掉裤子,整天躺在被窝里。有一个叫卡恩的人,一家5口、包括3个孩子,全都失业了,卡恩生病,一个孩子也生病,病孩躺在地下室潮湿的角落里,身下只垫一些刨花,身上连遮体的破烂都没有。
材料二:一个做帽女工自己说,她每天工作18小时,所得工资只够吃粗茶淡饭,冷天才会吃点热面包,涂一点油。但即使这样的生活,仍旧是没有保障的。她认为,自己随时都会失业。如果失了业,就只有进济贫院。
材料三: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2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材料四:曼彻斯特的一个工人因长期失业,全家全靠年幼的儿子养活。但儿子的工资很少,连他自己都吃不饱,经常是饿着肚子去上班。父亲起先不肯吃用儿子工资买来的东西,后来,他神经错乱了,见东西就往嘴里塞,而儿子只好饿着肚子进工厂。
⑴上述材料反映出英国工业时代初期工人阶级怎样的生活状况?

⑵结合材料分析工业社会初期造成“血汗工厂”、贫富分化现象的原因。
6.依据英国工业革命贫富差距数字图表,分析工业时代初期出现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803年1867年
占人口百分比数所占国民总收入份额所占国家财富比例占人口百分比数所占国民总收入份额所占国家财富比例
富裕家庭
1.4%15.7%0.07%16.2%
1/460%强
1/2001/4
2%1/52%2/5
10%2/510%超过50%
贫困家庭3/4不到40%
7.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立法发挥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B2.D3.C4.D
5.失业,工时长,工资低廉,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安全毫无保障,工资收入低导致工人生活质量很差,工厂使用童工。
资产阶级唯利是图、资本的贪婪是造成“血汗工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无序的竞争也是另一个原因。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管理跟不上是出现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自由贸易理论的缺陷问题。(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社会发展)
6.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管理跟不上是出现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自由贸易理论的缺陷问题等。
7.一方面,它们开创了对工厂工人权利进行保护的立法先例,《工厂法》的体系由此创立,工厂工人的利益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得到维护。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另一方面,半个世纪的有关立法的努力使社会认识到工厂制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会创造弊端,但弊端是可以弥补的。但社会立法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课件]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