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高中世界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6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走向多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美国的“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2、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P118导言)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表现):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友好往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二、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的冷战政策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师:马歇尔计划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吗?
生:不是。
师:它的真实目的何在?
生:一是稳定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二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师:它的实质是什么?
生: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成立: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小结)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美国实施“冷战”政策,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遏制。那么,此时社会主义国家状况如何?苏联有什么反应呢?
2.苏联的“应对”措施
(1)措施: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华约组织
规律总结:
(2)影响

师:苏联对美国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使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
扩展:正如美国在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过程中欲进一步控制西欧一样,苏联在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时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和组织中也渗透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控制。因此两大阵营内部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矛盾对未来必将造成消极影响。
小结: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特别是由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的对峙。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阅读相关教材文字和图片内容,回答问题:
(1)柏林墙是怎样修筑成的?
(2)它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拆除的?
(3)从柏林墙的修筑和拆除可以看出德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4)“冷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学生谈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二战后柏林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为柏林的分裂埋下伏笔;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东德为了防止公民外流,修筑了柏林墙。(2)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两个德国重归统一,柏林墙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因此被拆除。(3)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德国成为两强冷战的前哨阵地,危机不断。(4)“冷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重大影响:阻碍了东西方乃至世界的经济交流;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之间的对立;增加了东西方人民的隔阂;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2)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1961年—1973年
◆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苏联准备在美国的南大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古巴导弹危机说明,美苏的争夺由欧洲、亚洲扩展到美洲。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使美苏几近核战争的边缘,但后来仍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化解。这说明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对待战争态度谨慎,谁也不敢轻易动武。苏联最后从古巴运走导弹,说明当时战略优势仍在美国一方。
(5)在“冷战”的阴影下,国际关系中还发生了德国分裂、朝鲜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从以上四件事情的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从以上四件事情的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苏“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受到大国控制的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美苏“冷战”重点在欧洲,在亚洲主要是“热战”。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如何评价“冷战”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161教材思维启迪3)
美苏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是战后两国政治、军事实力均衡的产物,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不惜以大国意志分割世界,人为造成长期的国家分裂、地区冲突和骨肉分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1)军事政治性质。
(2)使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这道题目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冷战”的含义及其出现的原因,考查对二战后的国际局势全面理解的情况,检验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答题时可以从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美苏利益冲突等方面分析挖掘。
答案提示:①“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以遏制共产主义。②原因:二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美苏战时同盟基础的消失,双方关系逐渐恶化;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根本对立;二战刚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
学习延伸
思路引领:此题考查综合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和拓展性。学生应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回忆“冷战”形成以来整个世界形势的综合情况,以此为背景理解这段话,整理作答。
答案提示:这段话未能全面地、客观地理解“冷战”的影响;“冷战”是在二战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美苏势力均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它持续了40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避免了半个世纪内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反思:

相关知识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课堂构思

1.本节课一大特点是历史概念难,理论性强。学生要掌握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关系、“铁幕”“冷战”等内容。

2.要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

3.尽量运用本节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二、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学习本课可为下一课做好铺垫,使学生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状况。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虽然提到战后的国际关系,但并不作独立章节重点进行讲述,学生对这节课的历史概念和现象难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及能力不容乐观。但重大的国际关系和美苏对峙的惊心动魄场面,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师生互动。

七、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阅读单元引言,能否提炼出一个令你感到陌生的历史概念?

(生)“冷战”。

(师)能否就引言中的叙述说明什么是“冷战”?

(生)美苏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

(师)你能否考虑出所谓“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可能有什么形式吗?

(生一)只要不是武力的对抗,没有诉诸战争就都是“冷战”。

(生二)“冷战”必然相对于“热战”而言。只要是矛盾双方之一发动了战争就是“热战”。

(师)两位同学其实都是说明的一个问题──“冷战”就是不打仗的战争。那么除了打仗之外还可能有什么形式的较量呢?

(生)政治、外交手段、制造国际舆论、经济封锁和制裁等等。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节课中到底有哪些除了大打出手之外的争夺方式。当然,同学们也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冷战”是不是一定没有武力对抗?学习完本课,大家会找到答案。

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二)讲授新课

利用幻灯展示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的重大影响?

(让学生带着1、2两个问题看书,思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幻灯片)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数据来源: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师)请同学们从上述文字中分析一下战后初期美国状况和可能采取的外交政策?

(生)美国成为战后最强大而富有的国家,因此它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进而操纵整个世界。

(师)如果是这样,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国际局势呢?

(生一)美国可能成为世界霸主,操纵世界局势。

(生二)美国的目标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而导致联合抗美的形势。

(师)同学们提出的两种可能的确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能否在分析一下材料中所提到的“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的主张可能会遇到障碍吗?

(生)障碍是苏联。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幻灯片)材料一乔治凯南1947年发表文章称:“……美国对苏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心、坚定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标可以分三层:一是阻止苏联进一步扩张势力,将其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范围内,维持战后的状况;二是促使共产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瓦解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大大削弱苏联的力量;三是苏联内政、外交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杜勒斯攻击凯南的政策是消极的,注定要失败的,不道德的。他说:“美国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把苏联共产主义限制在目前的范围内……美国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最终恢复至今受莫斯科控制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真正的独立,我们不参与旨在承认苏联对它目前控制下国家独裁组织的行为。”——《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选》

①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凯南的分歧是什么?

③杜勒斯和凯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为什么?

利用幻灯片展示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回答,并注意史论结合,然后展示如下内容:

(1)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国家利益的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然后,简要介绍教材导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让学生简单介绍丘吉尔“铁幕”演说及丘吉尔本人。

教师可视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如下内容: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许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严谨多产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有名的顽固反共人物。二战中与苏联结为盟国,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外交的高度灵活性。但他曾经这样说:“我最愿意看到的二战结局是斯大林俄国躺在手术台上,希特勒德国被埋在坟墓里。”就是他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介绍教材中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图片。(幻灯片)

材料一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教师补充说明:杜鲁门主义指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霸权主义政策。

给学生设问:什么是“杜鲁门主义”?

利用幻灯片展示马歇尔计划。(幻灯片)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教师补充说明: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给学生设问:(1)什么是“马歇尔计划”?(2)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与材料一中杜鲁门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当时美苏双方为何不诉诸“热战”即战争的方式呢?原因很多,首先是当时整体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美国要把资本主义推广到全世界,要建立世界霸主地位,而除美国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到二战的削弱,有待于恢复经济,稳定政治,否则就会有爆发革命的危机。美国也需要战后的缓冲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扩张的资本。而苏联更是需要时间,进行战后重建,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其次从国际舆论角度也不利于战争,世界人民刚刚饱尝世界大战之苦,都希望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安居乐业,逆之,会陷入世界人民孤立的境内,也不会得到美苏人民的支持;再者,当时在军事上美苏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而且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双方将两败俱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冷战就成为美苏及两大阵营对抗的重要方式。

形成的过程:

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发表(1947年)。

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质)。

苏联经济互助委员会。

美国:北约。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华沙。1955《华沙条约》(正式形成)苏联。

(以上问题都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然后学生自己作答,教师利用幻灯片显示答案)

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A对德国的争夺:

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B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C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D对越南的侵略,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

4、“冷”、“热”交织的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三)本课小结

1、两极格局形成的简要过程:

(1)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共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发出信号。

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1947年6月,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两极格局的特点:

(1)美国、苏联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上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美国、苏联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世界形势走向缓和。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八、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

1.二战结束后,美国敌视苏联的主要原因是()

A.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的消失

B.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加强

C.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D.美国准备称霸世界

2.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题目演说B.两极格局的形成

C.杜鲁门主义D.北约组织的建立

3.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意图是()

A.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治疗战争的创伤

B.通过对西欧经济上的扶持达到政治上的控制

C.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D.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4.美国下列的举措中,其中加剧了美苏冷战的程度的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D.北约组织的建立

5.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表明()

A.是古巴倾向于美国的结果B.是古巴倾向于苏联的结果

C.表明这一时期战略优势在于美国D.表明这一时期战略优势在于苏联

6.面对英美等国的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情况,苏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是()

A.扶住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政治控制

C.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7.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式形成政治军事全方位对峙的局面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华沙条约组织

8.杜鲁门主义出笼后,首先成为美苏冷战地点的是()

A.朝鲜半岛B.德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D.古巴

9.美苏冷战格局形成后,双方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而导致的国家、民族分裂的具体事例有○1南联盟地区战火不断○2伊拉克战争的爆发○3东德和西德的分别建立○4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立()

A.○1○2B.○2○3○4C.○3○4D.○1○2○3

10.两极世界形成后的国际关系中,从军事上典型体现了美苏对抗的事件是()

A.德国的分裂B.柏林危机的出现C.朝鲜半岛分裂D.古巴导弹危机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总统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12月29日在他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经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出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吴于觐齐世荣《世界近现代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其真实目的何在?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一、选择题

1.D2.C3.B4.D5.C.6.C7.D8.B9.C10.D

二、材料题

11.(1)措施: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真实目的:美国的真实目的在于通过这一计划,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影响: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美苏由盟友变成了对手
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期):美苏主导,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矛盾日益加剧

2、形成的过程:
①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序幕
②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冷战”开始

△根据“学思之窗”提供的两段材料,思考“学思之窗”提出的两个问题:
(1)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2)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直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对欧洲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②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直接动武,这对集团内部乃至欧洲地区的安全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作用
二、两极世界的对抗
1、总体局势: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2、两种对抗:
(1)“冷战”:①德国的分裂②朝鲜的分裂③古巴导弹危机
(2)热战:①朝鲜战争②越南战争
△两极世界的对抗尤其是“冷战”持续了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美苏两极之间的激烈争夺,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世界被人为地分为两半,阻碍了世界的交流和发展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不敢直接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孕育了世界多极化的力量,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随堂练习——《全品》第25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5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五)

必修1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1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必修1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点1 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①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________________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②基础:美苏均势。③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④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_____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②_____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_____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2.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___________(1947年3月)(政治表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_____”的正式开始。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_______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考点2 美苏“冷战”
1.马歇尔计划(经济表现)
(1)目的:①帮助西欧恢复经济;②___________西欧国家;③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④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2)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2.成立北约(军事表现)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___________》,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_________集团。
(3)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_________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3.经互会的成立
(1)时间、国家:、。
(2)目的: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_________的经济封锁。
4.成立华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___________》,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2)影响: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_______形成。
考点3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①背景:二战后,德国被___________四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双方未能就__________问题达成协议。②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___________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①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_______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②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③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_______、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②时间:1961~1973年。③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①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②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____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1.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成立D.德国分裂
2.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
3.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4.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5.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6.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为战后的对手,其根源在于()
A.对“二战”胜利成果的分赃严重不均 B.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C.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 D.互相对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

一、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基础、作用是什么?
2.结合教材,二战使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美苏由朋友到对手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有哪几个)?
二、两极世界形成的过程(表现)
1.完成表格:美苏冷战的表现。
美国(资本主义阵营)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2.冷战的对象、形式、实质是什么?
3.两极格局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三、两极格局形成(冷战)的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怎样?

1.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并未爆发真正的世界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A.美苏双方势均力敌B.双方合作多于对抗
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
2.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B.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
D.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政治、军事均势状态下的产物
3.二战后初期,“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雅尔塔体制的确立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③北约组织的建立④对德分区占领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4.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
D.雅尔塔体制、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5.右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基础练习:
1.B2.A3.B4.C5.B6.C
效果检测:
1.A2.C3.B4.B5.B

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导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其背景,理解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及作用。
3、理解柏林危机与北约成立的关系,把握北约和华约成立的目的及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
4、分析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目的及影响。
第七单元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战士的同盟关系瓦解,关系逐渐恶化
⑴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__________的全球战略。美国把苏联看作其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⑵苏联把确保________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⑶美苏双方都把最终战胜对方的________和_________作为目标,美国积极推行____、____的政策。
2、美国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⑴1947年美国总统________在国会发表咨文,公开宣称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_______对抗,这就是“____________”。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⑵美国国务卿_______提出了援助西欧的“_________计划”,即“_______计划”。这是“_______________”又一次大规模运用。
3、苏联和东欧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以和美国针锋相对。
4、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高潮,爆发了______危机。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1、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西方12国签订了《_______________》,成立了北约组织。
2、为了对抗北约,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签署了《____________》,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3、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三、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_________,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以来苏联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________威胁之下。但由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美苏两个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⑴朝鲜战争
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组织“__________”介入战争,并派舰队进犯台湾海峡,侵犯中国主权。
②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____。⑵越南战争
①二战后,______殖民主义者于1945年9月重返越南,占领越南南部;越南北方人民在越南________领导下英勇抗击,1954年迫使殖民者撤出。美国乘虚而入,发动了越南战争。
②越南战争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上赶上了美国。

1、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舞台上几个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是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战后初期,德、日因战败而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英国虽是战胜国,但其代价惨重,战后实力地位大大降低。法国战时沦亡,直到战争结束才依靠盟国的力量恢复了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但经济濒于瓦解,实力严重衰退,实际上,二战后英法已降到二流国家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的同时,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战后初期美国在全世界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还垄断着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战后能与美国抗衡的只有苏联。苏联是二战中战胜希特勒法西斯德国的主要力量,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战后初期,苏军驻扎在东欧、南欧、中国东北、朝鲜北部等广大地区。苏联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强国,是国际舞台上一直十分强大的国际政治力量。
2、“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①由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但美国又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范围界限。②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全球战争。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①1947年,美国对希腊、土耳其进行援助,以遏制这些国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②紧接着,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3、马歇尔计划
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因此在杜鲁门注意的招牌下,美国首先向欧洲扩张,“马歇尔计划”就是杜鲁门主义在欧洲的运用。
战后初期的欧洲,经济凋敝,社会动乱,美国惊呼欧洲正处于苏军接管和共产党造反的边沿,基于战后美国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组织共产党的肯恩公式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者决定以美援为主要手段,达到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声称: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有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进入了经济恢复阶段,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防止了革命的爆发。但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被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受美国的控制。可见,马歇尔计划决不是一项紧急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而且对其实施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它不进禁止东欧国家参加,而且于1947年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1949年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使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自成一个经济体系。

例题:阅读以下三段反映同一时期的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摘自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回答:⑴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
⑵根据材料二,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⑶这三段材料反映的美国战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⑷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剖析:题目所给三段材料都是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的“冷战”政策的表现。苏联经过二战实力壮大,并控制着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障碍。英国由于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战后推行依靠美国的政策,因害怕苏联的强大危机英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所以迎合美国的霸权政策,首先发出了“冷战”信号,丘吉尔所说的处于苏联控制范围内的国家实际上就是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开始后,苏联等社会主义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结果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从美国推行的对欧洲援助计划以及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不难看出,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在欧洲。
答案:⑴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德国苏占区。⑵实施了马歇尔计划。⑶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通过冷战或遏制政策,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还说明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重点。
⑷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美国史学界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提示:冷战起源问题直接涉及大国利益和国际责任,也是分析冷战性质及其影响的重要前提。因此,围绕冷战起源所发生的争论也最激烈。学术界对此问题存在较大分歧,有些观点甚至是对立的。分析冷战的起源,关键要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两国的战略构想出发,搜集有关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并做到论从史出,推理严谨。目前,中国学术界主要有下列两种观点:一、冷战时美国发动的,苏联是被动的应战者。二、冷战是美国与苏联互动的结果,美苏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

[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何为“冷战”——如何形成——有何表现——影响如何
“冷”中有“热”
2、延伸探究: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演变对中国的影响
[重点难点]
1、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对抗的原因.
特别说明:
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美苏战时合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法西斯,战后对抗是为了维护战后本国国家利益。
例证: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不同B、意识形态的冲突
C、国家利益的冲突D、发展其经济的需要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任何国家的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二战中两国结成同盟是为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以维护本国国家安全。二战后由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威胁到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所以美国采取冷战政策,也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
2、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
特别说明: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是美国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及国家利益的体现是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
例证:“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B、支持自由国家干涉别国内政
C、明目张胆干涉别国内政
D、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对“杜鲁门主义”的本质认识,考查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出台了“杜鲁门主义”。
3、全面认识两极格局
特别说明: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应从美苏双方分析其原因,其形成的标志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其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
例证:对于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雅尔塔体制的显著特征之一
B、意识形态对立的表现
C、双方处于“冷战”状态
D、导致地区冲突频频发生
解析:选D。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东西方对峙等用语都是对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描述。两极格局导致世界战争危险的存在,但并没有直接导致地区冲突。
4、课内链接
(1)学习本课内容时,应理解“极”、“国际格局”、“特种战争”、“局部战争”等概念。
(2)冷战和热战的异同点是什么?它们对美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历史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能力训练]
1、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在于()
A、社会制度不同B、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的冲突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2、二战结束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下列各项中,对上述言论分析不正确的是()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B、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的扩张野心膨胀
D、美国要求按照实力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3、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军事和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4、下列关于“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②苏联实力增强及社会主义力量的扩展
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④杜鲁门主义出台
A、①②③④ B、③④C、①② D、②③④
5、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
①提出杜鲁门主义②发动越南战争③实施马歇尔计划④建立北约组织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
6、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7、二战后,最终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结果
B、美、英、法三国同苏联矛盾的加剧
C、战胜国对德国的最终制裁
D、德国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8、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联合国成立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D、柏林墙事件
9、下列关于美苏之间“冷战”的表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经互会”的成立是“冷战”的重要表现
C、美苏“冷战”关系下,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D、美国在亚洲实施“冷战”的主要表现是发动侵朝和侵越战争
10、“它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这是指()
A、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B、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C、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D、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11、实践运用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富尔敦的演说
材料二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到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材料四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或地区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3)这四则材料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4)针对材料四中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12、合作探究
材料一这只不过是坦率地承认,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者是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去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7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侵略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苏美争霸中处于守势。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侵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为了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签置《关于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从越南南方撤走侵越美军;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注: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
探究问题:
(1)尼克松提出的对外政策,同二战后初期的杜鲁门推行的对外政策有什么不同?

(2)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演变,是否说明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分析原因。

答案
1、D2、A3、B4、C5、A
6、A7、B8、C9、D10、A
11、(1)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德国苏占区等国家或地区。
(2)出台杜鲁门主义,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反共,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
(3)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
(4)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的欧洲。
12、思路引领: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是二战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大对外政策,尽管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大政策是有区别的,但本质是一致的,即争夺或确保美国世界霸权,所答问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归纳。
二战后初期杜鲁门政府的对外政策是推行“冷战”政策,咄咄逼人,以进攻型的姿态全球出击,谋求世界霸权;而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则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收缩的重点在亚洲。但是尼克松主义的出台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世界霸权政策。尼克松政府面对经济危机、越南战争的困境、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强等内外因素,调整对外政策,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其目的仍然是确保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