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12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
含义
意义“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时间成就意义
1949.10—1950.10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②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过程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代表的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美国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

③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西方国家对中国长达20多年的封锁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①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②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
③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④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①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
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推动裁军;
④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席位;
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重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4.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组建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相关推荐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精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意义③日内瓦会议④万隆会议。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①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进程③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意义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①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②新时期我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③新时期我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20世纪50年代):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第一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协作。二、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2、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原因: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进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改善:原因:中美关系改善/日本国内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进程:1972田中角荣访华和中日建交1978《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党和政府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①战争的根源:霸权主义;②和平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③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重视维和(3)促进裁军(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1)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关系(如:1997年双方确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3)与欧盟保持良好关系(如: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与欧盟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4)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2001年中国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具体方针。三者共同点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同一切愿遵守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三者在外交策略上又各有侧重。(1)“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这使得我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历史地位,在国际上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这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3)“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后斗争中不致处于于孤立。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本题易错选B,错因主要是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解答此题要逐项分析三大政策的内涵,“另起炉灶”的含义即指“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这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B符合题意。

:B

2.区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则基础上,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基本方针,以打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2)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家之间参与外交国际事务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新中国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家声誉;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改编题)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会议是指()A.日内瓦会议B.亚非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D.第26届联大

:本题易错选A,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特点。1955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同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参加亚非会议的29个国家曾遭受殖民主义侵略,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但有些国家受帝国主义的挑唆,对新中国存有误解和疑惧,使会议一度陷入僵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与会各国普遍接受,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故B符合题意。DC、明显错误。

:D

3.解析中美的正式建交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美国采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中美处于对抗阶段。(2)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的利益,主张逐步结束中美对抗的局面,着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政府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减少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也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美国改善关系。乒乓外交开启外交之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从此,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D.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本题易错选B、D,错因在于没有区分好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1979年建交的意义和影响。“破冰之旅”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表明了美国改变了对华敌对态度,不能说明美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即使在中美正式建交后仍然没有放弃,排除D。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B。C与材料明显不符。故答案为A

:A

1.(2010·全国1高考)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军事同盟条约1980年期满后没有再延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不结盟政策。A过于绝对化,回忆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没有影响签订军事同盟。B错误。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所以D更准确。

答案:D

2.(2010·福建高考)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图7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的情况,体现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图8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情况,也反映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为D。“睦邻友好”体现在图8中;“战略结盟”均未体现;“另起炉灶”为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外交方针。

答案:D3.(2010·浙江高考)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①中国对外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A4.(2010·上海高考)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复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

答案:A

5.(2010·广东高考)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答案D

6.(2009·广东高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外交方针的理解。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答案:B

7.(2009·江苏高考)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C

8.(2009·海南高考)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答案:B

9.(2010·安徽高考)(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10.(2009·广东高考)(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一、选择题:

1.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

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从中可以提炼的中苏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A.对抗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B.中国外交的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C.中苏关系依然紧张,坚决拒绝苏联对华的攻击D.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选A。本题旨在考查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中苏关系。解答本题要注意中国外交部声明的时间和背景,结合中苏关系演变的具体过程进行思考。

2.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诗歌:“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

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B第三世界力量崛起和支持C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选C。西方国家同中国因为意识形态不同,对华的敌视政策一直没变3.2009年6月25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建55周年,55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一

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双边关系。其中“三国”除中国、缅甸外,还有

A.越南B.朝鲜C.印度D.老挝

:选C。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选B。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B项指废除国民政府时期的旧外交政策;C项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D项提出于1953年,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5.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出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有

①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②APEC上海峰会③上海合作组织会议④中国部队索马里护航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选D。注意题目要求“以联合国为中心”。APEC、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故可以排除。①④体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6.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

对以下三幅图片的“握手”,解读正确的有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③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选D。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7.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选B。从右图可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呈上升趋势,而美国队中的出口贸易则呈现出曲折的过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8.20世纪7O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联合声明》签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B③是50年代提出的

9.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外交方面的成就特别引人注目,以下是我

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照片,就每一时期的外交解读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②邓小平访问美国

③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大会④胡锦涛会见金正日

A.毛泽东时期的外交政策始终坚持一边倒原则,和苏联紧密结盟对抗资本主义国家

B.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江泽民时期我国外交不仅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还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D.胡锦涛时期一方面强化了同朝鲜等国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全面放弃韬光养晦政策,积极谋求我国在世界的应有地位

:选C。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包围封锁,我国实行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但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A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D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10.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

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选D。任何国家制定外交政策都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需要)为转移的。

11.(2010·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模拟)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

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选D。根据题干所给时间1971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应该理解为联合国恢复中华

12.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

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选A。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关键,中国同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3.(201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模拟)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C.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并重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选D。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因此,A、C两项可以排除;B项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并不是外交的特点,与题意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项正确。

14.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

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的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志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选D。扬眉吐气是反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冰释雪融是指中日邦交正常化。15.2009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37周年,当前,中日关系总体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日双方应该

继续保持两国关系的良好势头,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要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我国必须

(1)遵循“一边倒”政策(2)遵循“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3)遵循不结盟政策(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A(1)(2)B(3)(4)C(1)(3)D(2)(4):选B。题干考查的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一边倒是60年代的外交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期。二、非选择题:

16.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请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上左图为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何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畅笑?(2分)你认为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2分)

(2)观察上右图,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2分)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应包含时间、人物、事件及影响)。(2分)(3)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至少列举5个)(5分)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第(1)问主要通过图片提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原因。第(2)问是尼克松访华,结合教材组织答案。

第(3)问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多数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2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或第三世界的支持)(2分)

(2)跨越大洋的握手;破冰之旅(其他答案有理即可)。(2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会见毛泽东等,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3)建国以来外交重大成就有:1949年与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存同求异”方针;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5分)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对外交往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与欧洲、非洲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印度支那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②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③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④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⑥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与欧洲的关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明朝中后期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Ⅰ经济交流

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⑶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⑷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Ⅱ文化交流

⑴中国文化的外传:

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②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③文学、艺术、体育: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

④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⑤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⑵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①农作物品种:a.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b.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

②生产技术:a.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b.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③科技:a.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b.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

⑤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以陆路为主。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4、

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吉备真备: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列班?扫马: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

利玛窦:欧洲传教士,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重点问题精讲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是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条件: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③对外交通发达;④开明的外交政策;⑤科技发展;⑥杰出人物的作用。

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⑴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⑵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⑶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⑷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⑸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发展,但限制对外贸易,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概况和特点

(1)发展概况

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它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

两宋:①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②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③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绍兴末年,广州、泉州两个市舶司岁收税高达200万,超过北宋一倍多。④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⑤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联系,并在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同辽、金有贸易关系。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影响:①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②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2)特点: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宋元时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启示: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6、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⑴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种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⑵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占城稻等。

⑶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理解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了解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其它材料概括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及其重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从材料中提炼历史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重大外交时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新时期我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及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体会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深刻认识到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着国家意志,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难点: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同学们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不仅步入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件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周恩来提出什么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这次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课件再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乔冠华、黄华在26届联大上: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1972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这一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标志着中日建交。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新突破,中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
那么,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新时期外交政策为什么要进行调整呢?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课件显示;学生据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
1.调整背景:国际形势发展;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课件显示)你们知道国际形势发展主要表现在哪里吗?例如在政治上?第三世界力量发展(中国就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力支持下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的),西欧、日本、中国迅速崛起,这些说明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课件显示)
过渡: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请大家先看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论述。
邓小平论国际形势(课件分段显示)
材料一(1984年)我们曾经谈到战争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因素在增长。
材料二(1985年)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上述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有哪些?(学生看材料后回答)
再看材料三:
材料三(1985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上述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是什么?(学生看材料后回答)
三段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主要有:(课件显示)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发展
不发生世界战争有可能
维护世界和平有希望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
2.调整依据——邓小平的科学判断(课件显示)
过渡:那么,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再看邓小平的相关论断:(课件显示)
(1984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一贯的方针是什么?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又是怎样的?
(1989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再看材料第一句,外交活动的;实质是什么?外交活动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新时期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是什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用刚才的两段材料解决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三个问题(课件显示)
3.方针、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主要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内建设
5.具体表现:实行不结盟政策
先阐述第4点:为了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请同学们结合P106最后一段回答“学习思考”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决定了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中国的正确做法——经济建设中与其他国家广泛交流、合作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与工作重点转移的关系——相互促进
(思路:实际上我们要理解两层意思:①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的正确做法——②对外政策的目标——最后得出两者关系)
教师再阐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内实行对外开放国策有密切关系。因为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这就需要进行“无敌国外交”。同时,对外开放是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既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界限,也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强弱大小的限制。因此,正如课本所说:……(107页第二段)

(过渡)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是不结盟政策。
再阐述第5点:何谓不结盟政策?
刚才看过邓小平的话(P107页“资料卡片”):“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以前就打过苏联牌。1950年,中苏双方曾经签订了什么条约?(学生:《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这一条约规定有效期为30年,在当时美苏冷战的特殊背景下,它包含着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苏双方共同对付美国。到1980年,条约期满,中国方面没有再续约。课本105、106页两幅图片反映中美、中苏关系的什么状态?(学生: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图片放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中国政府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都同他们搞好关系。
因此,所谓不结盟,是指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针对任何第三方的政治、军事同盟。
课件同时显示:
不结盟政策:
含义: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实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它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这样说?
先请学生据课本106页③回答。然后课件显示:
原因: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据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独立判断国际问题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教师同时强调:这一政策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地、独立地判断国际问题,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过渡: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外交活动特点明显,成就辉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同时,活跃于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同时课件呈现:
二.外交活动的特点和成就
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首先让我们对联合国作一简单了解。
联合国是1945年成立的全球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国际组织。课件同时呈现联合国徽章:
我国是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台湾问题,新中国直到1971年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它目前有成员国192个国家,有五个常任理事国,同学们知道哪五个吗?(中、美、俄、英、法),可见,中国在联合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请看屏幕:课件呈现: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最根本的宗旨是什么?(学生:维护世界和、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来,为实现这一宗旨作了不懈的努力。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并结合实际解决两个问题:(分工合作)
(1)课本从哪些方面说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你还能说出其它较为典型的事例吗?这些多边外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先解决问题(1):
首先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
事例: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
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中国的倡议得以实现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然后教师利用表格相机阐述:从这张表格就可知,中国在20世纪的70、80年代,积极、全面地参与了联合国的重要事务,涉及到教育、科技文化、经济金融、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
当人类面临新的千年的时候,江泽民出席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中国在会议期间提出的倡议得以实现。什么倡议?(学生: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会晤)请看课本108页图,这是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的历史上的首次会晤;不仅如此,在会晤文件中还应中国要求加入了许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都说明课本提出来的结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当人类迈入21世纪以后,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课本第107页“知识链接”从一个方面举例说明,哪一方面?(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这些多边外交活动的作用是什么?提问学生,之后课件显示: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除了课本这些事例之外,同学们还了解哪些呢?(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阐述:老师也准备了其它一些事例,课件呈现下列内容:
(同时提醒:请注意说明文字,体会这些活动的作用)
图一图二
图一: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
图二:08年9月25日温家宝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温家宝在发言中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尽管并不富裕,但已……为世界上一些最不发达国家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累计免除亚非等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247亿元;提供各类……无偿援助908亿元。”
这些活动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解决问题(2):课本从哪些方面说明中国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你还能说出其它较为典型的事例吗?中国在这些区域组织中的活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首先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
事例:参加并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课前提示是如何概括的?)
2001年促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除了课本这些事例之外,同学们还了解哪些呢?(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阐述:老师也准备了其它一些事例,课件呈现下列内容:(同时提醒:请注意说明文字,体会这些活动的作用)
图一图二
图一: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峰会主题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
图二:2007年11月20日,第十一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温家宝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会议。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题为《扩大合作 互利共赢》的讲话。

过渡: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课本中的史实:
(1)现在一起看课本109页“知识链接”: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学生: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的政府间合作组织)它是1989年由澳大利亚倡议而成立的。中国于1991年加入这一组织。对这一组织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积极、负责、务实和合作的态度)我们从以下事实可以得到证明。课件呈现: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部分会议简介)
时间地点中国领导人的讲话
2001年上海加强合作,共同迎
接新世纪的新挑战
2008年利马坚持开放合作
寻求互利共赢
2009年新加坡
江泽民从1993年起连续八次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其中由中国主办的在上海举行的是第九次会议,注意,江泽民在会上讲话的标题是……,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第108页最后。去年在利马举行的是第16次会议,胡锦涛发表的讲话题目是……,今年的第17次会议胡锦涛将发表什么讲话,我们到时候再关注。
课件显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穿着唐装的合影
大家看,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国家元首穿的是什么服装?(学生:唐装)对,唐朝是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繁荣富强的国家,唐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象征,唐朝都城哪里?(学生:长安)也就是你们的家乡西安啊!你们应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2)在中国参与的众多区域国际组织中,上海合作组织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之一。这一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是从“上海五国机制”发展而来的。最初是在哪一领域合作?(军事领域)成立于哪一年?(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元首正式会晤,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两段材料来深入了解上海合作组织。(课件呈现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从最初的
材料二政治领域,发展到经济、能源、交通、司法等广泛领域。2001年成立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2003年,举行首次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06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叶卡捷琳堡召开。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题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共同创造和谐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
——新华网
请指出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特点、合作模式、意义。
先看上海合作组织的会徽。它的主体是六个成员国的版图,包括哪六国?(学生:中、俄、哈、吉、塔、乌)最后一个加入的是乌兹别克斯坦,你们从示意版图还能看出什么信息?(提问学生:都是中国的邻邦;这些成员国有大、有小;)会徽的上方和下文分别用中文和俄文标注“上海合作组织”字样,知道为什么?(学生:因为中俄两国始创)再看材料一,它能反映哪些信息呢?(提问学生:合作广泛、从军事政治到其他领域)。
综合刚才这些信息,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特点、合作模式分别是什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
上海合作组织:
1.性质: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地理位置、合作领域)
2.特点:成员国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
3.合作模式:领域广泛、共同倡导、(合作领域的扩大过程)
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刚才会徽的有关信息还没有看完。同学们看,会徽左右环抱的是橄榄枝,这象征着什么?(和平)会徽选用的是绿色和蓝色,这些都蕴含着这个组织的宗旨:和平、友谊、进步、发展。因此,会徽主体图案的创意是:象征着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寓意上海合作组织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综合这些信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可据课本说出第一点)第二点教师引导、补充:从中国方面讲,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补充完后)课件呈现:
4.意义:(1)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这些方面也就证明了课本的一个结论: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国际组织的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这里所说的新,新在何处?(提问学生:各国之间,不论大小,平等、合作、互利、互信,共同发展等)。因此,中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其主要作用是(课件呈现)
作用:促进了区域政治经济的合作、发展
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活跃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从国内来讲,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了综合国力。从国际上讲,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繁荣做出重大贡献,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爱和平的大国形象。(课件呈现)
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和世界实现了“双赢”局面。


1.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其调整的主要背景是?依据是?我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方针原则是?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主要表现是?(师生互动,同时课件呈现)
2.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的外交活动有哪两大特点?(提问学生)
(课件呈现后)阐述:从许多事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外交活动在国际国内都具有重大意义。
3.1949年新中国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开始。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到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新突破,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的作用、影响日益增强。你从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的光辉历程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同时课件显示角度提示;学生发言后呈现答案提示。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国际地位根本上取决于综合国力
从外交政策演变看:制定政策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从外交活动的实质看:外交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
从外交活动的影响看:中国在和平崛起,国际影响力在增强
4.在今天这堂课上,你得到哪些收获?
学到知识外交活跃……
分析材料关注现实……
与时俱进增强国力……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这样的工作:
5.请搜集、整理近年我国政府参与的重大国际活动,分析它们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怎样的特点,指出它们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建国—50年代)

1、建国初的环境

1)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A、有利形势:

1)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2)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3)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4)新中国的成立

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建国后采取的外交政策必须巩固政权、保卫和平、卫主权、打破封锁)

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照,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②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建国初的外交建树

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成为世界上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问题)

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同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打开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概况:1971年10月,26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2)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4、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思想的调整

①背景: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提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强调反对霸权主义。

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实行坚持不结盟政策

2、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于2001年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重难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