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一语文下第15课松鼠导学案(苏教版)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3

初一语文下第15课松鼠导学案(苏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初一语文下第15课松鼠导学案(苏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十五、松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说明的顺序。
2、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走进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学者、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

三、预习检测:
驯良(xùn)乖巧(guāi)蛰伏(zhé)惹恼(rě)
褐色(hè)矫健(jiǎo)爪子(zhǎo)
遮蔽(zhèbì)分叉(chà)翘起(qiào)勉强(qiǎng)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合作探究:
1.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这段文字除运用说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
(5)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精读品析:
组织学生阅读布丰写的其他动物的片段,进一步体会布丰的语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重点就看一个片段)
看一幅狼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贪婪、狡诈、凶残等等。)联想有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过幻灯片展示描写狼的片段,并请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样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孤独无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汉。这就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笔下的狼。布丰笔下的狼是可怜无助的,布丰让我们对狼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明确布丰写动物的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七、拓展延伸: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十五、松鼠

漂亮: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外形)
讨人喜欢驯良: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吃的食物(性格)
乖巧:过水、反应、跑跳、叫声、情绪、搭窝(行为)
说明顺序:先总后分再补充说明
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文质俱佳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教学时我将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点生动说明的方法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教学开始,我先由松鼠视频导入,让学生自己动笔先介绍一下他们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丰的《松鼠》,重点是将课文中生动介绍外貌、动作的语句与学生自己所写的片断进行比较,从中寻找自身语言的不足,归纳课文语言的生动之处。最后,运用所学方法为大熊猫拟一段介绍词。

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下第11课巍巍中山陵导学案(苏教版)


十一、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清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清明刚过,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刘叙杰,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及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他写的《巍巍中山陵》发表到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经过改动后,又收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12课所著书籍:《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
三、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
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的体裁是?1分——说明文(师:好,恭喜xx组旗开得胜。)
2、说明文五要素是?3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xx组再接再厉xx组迅速反超了得分)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1分——中山陵
4、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1分——巍巍加问:你怎么知道的?(标题,嗯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五、合作探究:
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
教师明确: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阅读文章,找出与“巍巍”相应的描写。
学生活动:阅读并用波浪划出来、朗读。集中于2、9段。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通过竞争入选。“密封评议的方式”,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特点:见文中第4段。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5、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特点是: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6、这个不朽的建筑是为孙中山先生建造的陵墓,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找到先生的痕迹?又从哪些地方读出陵园的庄重?
明确:
(一)先生的痕迹:
1、入口处一座石牌坊上,悬挂着先生手书的“博爱”横匾;
2、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3、碑亭内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4、祭堂面明间的又檐处刻有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
5、三个圆券门上方分别刻阒“民族”、“民权”、“民生”六字;
6、祭堂内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
7、祭堂中央置有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像,端坐平视,神态安祥,栩栩如生。
8、看书后附的平面图,宛如一个“钟”字平铺,象征了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七老八十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
(二)庄重的气氛
1、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2、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第12段: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六、精读品析:
从山势到建筑本身,到处透着“巍巍”气势,我们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了“巍巍”的气势?
本文的巍巍气势还从大气而生动的描绘中得以展现:
例如:“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又如:
……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分析:这些生动大气的描写,或与说明交织在一起,或安排在一段说明之后和说明紧密结合,无不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采,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说明文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七、拓展延伸:
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陵园
“巍巍”:
人格
方法:列数据
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故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一、识记文中生字生词。二、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学习文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重点)并体会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难点)
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导学题。1、生字词2、找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3、说说文章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巍巍”的特征的?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导学三的问题出得有点大,学生回答起来有点困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整个课堂一点都不轻松,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细想之下,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1)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体现了中山陵的巍巍?(2)这篇课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3)你认为哪些建筑、设计能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呢?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总结,学生自学讨论起来就容易多了,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备课方面准备得不是很充分。

初一语文下第7课三颗枸杞豆导学案(苏教版)


七*三颗枸杞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枸杞、蹑手蹑脚、腻味、口头禅、鲜为人知、著作等身”等词的读音、意义、并学习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美感
2、学习课文生动、细致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人生观,明白成功来自立志、勤奋和刻苦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品味作者优美含蓄的语言入手,体会文章写景的方法和作用,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学会描写景物,感悟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人生观,明白成功来自立志、勤奋和刻苦的道理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听后教师导入:
一首动听的歌曲将我们带回到了那金色的童年,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在你的乐园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你至今都记忆犹新,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植物学家程海的童年乐园,他的乐园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齐读课题《三颗枸杞豆》
二、走进作者:
程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常务理事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1947年生于“陕西乾县”大墙乡上程家村,先后于大墙小学、薛录中学读书,1964年考入乾县师范,1968年毕业。1970年调入乾县文化馆工作,1980年调入咸阳市文艺创作研究室。1997年任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1968年毕业于陕西乾县师范。陕西省咸阳市艺术研究室副研究馆员。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常务理事。197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诗刊》、《解放军文艺》、《延河》等刊物发表诗作500余首,其中数(第四声,表示多)首诗选入《解放军文艺30年诗歌选》《恋歌》、《陕西新诗选》等数种选集。
三、预习检测: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点或不熟悉的字词
1、学生读课文
2、找学生交流字词,教师随机强调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初读感悟,自主发现问题
通过读课文,你们能否告诉我,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
学生可能答出以下内容,教师给以肯定:三颗催人奋进的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五、合作探究: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个“淘气鬼”呢?“我”为什么要逃学?
:以前的“我”淘气顽皮,不喜欢读书上学,总是逃学到小树林里去玩.因此三天两头挨打,“我”有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呢(没有)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课文第六小节)我仍沉迷于小树林,直到遇到三叔.
2、文章开头有关山谷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听觉、视觉;比喻、拟人等,形象地表现了这里是我的“乐园”,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对一个孩子的吸引力。)
3、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怎样描写的?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用一段话概括三叔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
4、你能从文中找出表现“我”思想变化的语句吗?加以体会。
(乐园——>乏味;初遇三叔(逃学)——>再遇三叔(星期日) )
六、精读品析:
1.品读生动、细致的描写。
提示:小说对小山沟、小树林、阳光、蝴蝶、太阳等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致,极富有感染力;捉金巴牛、追大花蝴蝶的动作,三叔的外貌、动作、神态都描写得十分细致、传神。
2.辨析多种修辞的运用。
提示:例如:(1)金巴牛的壳“看起来就像一个金质的盾牌”。(2)三叔的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3)用三幅画来比喻三叔失败了的三个理想。(4)用三个“O”来比喻三叔的一事无成。以上四个例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有的还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再如“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三叔自责和悔恨的心情。
七、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看等三叔这个人的?三叔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2、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误入迷途的时候?如果有,那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做?

板书设计:
八、三颗枸杞豆
少把握今天老
壮↑大
不抓住时间徒
努↑伤
力三颗枸杞豆悲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小说,它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比较多,给人一种散的感觉。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把握小说的主题,所以我从让学生谈理想入手,慢慢过渡到“三叔”的理想,他的理想没有实现的原因,一步步让学生探寻。再从三叔临终前留下的一个谜语为突破口,让学生了解三颗枸杞豆的深刻含义,由此达到领会主题的目的,同时也解开了题目的意思。
接着品位文本,通过几个思考题理顺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和难点,主要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对几个“太阳”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说说从三叔、“我”身上受到的启发,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小树立理想并付诸实践等道理,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然后进行迁移,让学生谈“学了此文后,对人生有什么新的看法”。
最后小结,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要以三叔一生的教训为鉴,从小树立理想,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跟开头呼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个教学思路处理得较好,教者轻松,学者也挺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知、情目标都达到了,时间也掐得正好。

初一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难点】
1、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邪()涉()猎()孰()遂()
2、重点词语归纳。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⑤及鲁肃过寻阳()
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重点语句翻译。
【学法链接】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资治通鉴》是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作者,字,陕州夏县人,(朝代)、。
二、合作探究。
1、请用“/”把本文分为三层,并填上一个字补充概括层意:
2、本文主要是通过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描写。
3、吕蒙通过学习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5、写出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三、当堂检测。
1、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
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
4、比较阅读:《伤仲永》和《孙权劝学》
(1)不同之处:
①吕蒙和方仲永比较:
②写法比较:
(2)相同之处:
四、拓展延伸。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恐已暮矣。()
②盲臣安敢戏君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4、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写出两句吗?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
1、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Qīngyéshlièshúsuì
2、重点词语归纳。
①当道,当权②推托
③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④粗略地阅读了解
⑤到⑥重新⑦认清
3、重点语句翻译。
(1)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不学习!
(2)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3)只是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从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来看,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5)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司马光主编年体通史君实北宋政治家家史学家
二、合作探究。
1、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对话侧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4、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5、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他如: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学习要趁早。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待人真诚,友谊常在。当别人有进步时,我们要乐于欣赏、赞美等)
三、当堂检测。
1、翻译句子。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而不接受孙权的劝说。
②你现在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国的阿蒙了。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需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3、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4、比较阅读:《伤仲永》和《孙权劝学》
(1)不同之处:
①吕蒙和方仲永比较: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幼年不学、竟无所成。
②写法比较:《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忠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2)相同之处: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孙权劝学》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伤仲永》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迟、晚②怎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②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