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及反思(共3套新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0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及反思(共3套新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及反思(共3套新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二节细菌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5.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6.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
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
(1)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课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二节:细菌。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质疑:大家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
创设情景:日本七三一部队研究的鼠疫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细菌都是能够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细菌。但是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板书: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菌的发现”内容,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
(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教材59页图V-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目标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
(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班内展示。
回答:(1)一个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构成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还有荚膜或者鞭毛等结构。
(2)有些细菌在细胞壁的外面生有荚膜,主要起一种保护作用;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3)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结构比较表:
比较项目细菌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构细胞壁有有有
细胞膜有有有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有
细胞质有有有
特有结构荚膜、鞭毛液泡、叶绿体
小结: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提问:
(1)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
(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
(3)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
回答:
(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
(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具备光、叶绿体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
学习目标三:细菌的生殖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图片,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
(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
(3)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
(4)请你讨论分析并尝试回答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
教师指导学生联想七年级所学习的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细菌的
分裂生殖图解,分裂过程的录像。理解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经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得出结
论,全班展示回答。
回答:
(1)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
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由此看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细菌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4)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质疑: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菌的适应性、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细菌繁殖速度虽然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快速繁殖;繁殖产生的细菌有的不能适宜各种环境,很快就会死亡,例如一般细菌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就能被杀死,有些细菌甚至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就能致死。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各组形成的知识体系通过黑板、投影仪、口述或其他方式展示出来。
方案一:两个同学用相声对话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其中一名学生扮演细菌)。
细菌扮演者飘然而至讲台上,依附在学生身边。
学生:哎,你是谁?怎么依附在我的身上?
“细菌”:我叫细菌啊,怎么?你不认识我?
学生:我怎么不认识你啊?你从什么地方来?
“细菌”:我也记不清了,我到过山川,去过树林,游过大海,渡过小溪,可以说我到过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你说我来自哪儿?
学生:这么说还真是个旅游家呀!你大老远的,一个人来的呀?
“细菌”:是啊,我们细菌家族都是独立生活的,不像你们人类,这么大了,还要依靠父母。
学生:你有哪些特征可以让我一眼就认出你啊。
“细菌”:我身体微小,由一个细胞构成,一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具有未成形的细胞核是我的独特特征。我们体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学生:我看你这么小,在路上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吧?
“细菌”:没关系,我身体外有荚膜,而且我靠分裂繁殖后代的能力也十分强。就在我
们说话的时间里,我的许多子孙已经在你的手上安家落户了。
学生:坏了,我得赶紧到水龙头上洗洗手,要不,我还不得病呀。
通过两人的课堂情景剧表演,把这一节的内容准确的表达出来了。
方案二: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展示出来。

〖板书设计〗


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细菌的探究兴趣,本节课以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入手,导入新课,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图片资料,从而使知识更加直观化、更加生动。例如通过图片展示细菌的几种形态和结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的多样性。在借助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突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即不含有成形的细胞核;从结构中没有叶绿体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是与植物、动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细菌的繁殖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本节课通过设计“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这一技能训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细菌的繁殖之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比较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于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还不够,细菌的结构有DNA,授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染色体、基因这些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并明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顺利理解只有DNA结构意味着细胞核的结构较简单,是还未真正成形的细胞核。

精选阅读

八年级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共2套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的
1.识记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
2.知道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的“语言”种类。
3.通过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群体的组织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群体的组织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通讯”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通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放教学放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蜜蜂、蚂蚁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引出社群行为。这些典型事例概括出群体组织特点,展示“兽语”,了解群体的通讯。
二、新课讲解
1.社会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就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蚂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中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智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大家知道牧羊人是怎么放牧的吗?(提出问题)答:牧羊人只要管理好“领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它羊会跟着这只“领头羊”走。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提问)
答:有些动物,他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又如,猴子们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动物之间常常进行“通讯”行为。所谓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想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蜜蜂是如何通讯的?(播放flash动画)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比如用电话,传真,网络的QQ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让他们说出动物交流的方式。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有些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吸引雄虫的具有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性外激素。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制造出许多有气味的药品。有的能干扰雌雄交配;有的能吸引害虫前来,然后捕杀他们;有的能使害虫逃避,可以保护人和动物不受虫害。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蚂蚁的通讯行为。(将同学分成三大组进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2)蚂蚁喜欢甜食吗?
(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并结合老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一星期时间)(查阅资料,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
(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
(2)、怎样才能使现象明显
(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
(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
提示:
(1)、在垃圾箱的附近、树林里、路边土壤干燥的地方,看到有松松的小土堆就可以找到蚂蚁窝;大雨来临前常可碰到蚂蚁搬家,可以说在公园、树丛、马路边无处不在。捉回来之后,取一些生活环境中干燥的土壤,投些糖、饭粒或菜汤。有的实验最好不投以食物,可使实验更加顺利。
(2)、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可以考虑用醋、香水等挥发性物质干扰其嗅觉。
(3)、白纸片换成树叶,或印刷过的纸(有油墨味)会怎样?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探究报告)探究的课下延续:查阅资料,实施实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一星期以后汇报。
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予以肯定

分析资料: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重获新生的小河。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为我们创造了足以震撼心灵的人生感悟。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人有何感触呢?将团结协作的精神融入科学课。
三、本课小结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动物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

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D、立即死亡
答案:1、C2、C3、D
二、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五、布置作业
按小组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写成科技小论文,一周后交齐。
附录:(学生探究实验的参考资料)
探究问题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从观察外出找食物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向同伴传递消息的动作判断:蚂蚁是靠触角传递信息的。实验观察发现蚂蚁并不能通过触角向同伴准确传递食物的位置:领路的蚂蚁总是要经历曲曲折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它没有选择一条捷径。学生由此发现是否还有其他的联系方式,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几乎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初次发现食物时所走的路径。是否在路上有什么标记呢?分析一些常识知道很多动物都是在经过的路上留下气味,蚂蚁是不是呢?于是把蚂蚁换环境饲养,不再另投食物,两天后实验,再蚂蚁和食物之间用白纸片搭出一条通道,先出走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原路返回,大批的蚂蚁出来搬运食物,浩浩荡荡原路返回。把纸片换成树叶,蚂蚁慌乱一团;重新将纸片按顺序摆好(取走时标号)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一些蚂蚁走出巢穴后,再次把路上的纸片首尾相接,蚂蚁就一直在纸片上转圈;把用过的纸片拿走换成油印的试卷撕出的小纸片,蚂蚁又一次四处奔跑。可能蚂蚁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在通过的路上留下了气味。
探究问题2:蚂蚁喜欢甜食吗?
某学生在做一本课外练习册时了解到蚂蚁喜欢吃糖。于是提出这个问题,糖是不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一个垃圾桶附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那是一支大部队,正在从垃圾桶底搬运食物。它们在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想吸引蚂蚁来搬运他们放置的绵白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虽然有少数被强制前来,但都是有去无回。直到第二天搬走了垃圾桶,清洗了地面,还有蚂蚁在徘徊,而离此几十厘米的绵白糖,无蚁问津。由此得出蚂蚁最喜欢的食物并非甜食,是什么呢?
探究问题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选择校园周围的一窝蚂蚁和在市里居住的同学捉来的一窝蚂蚁。学生做了多种尝试:把一只放在其他群体中,多次被赶了出来。放归群体被接受;把机制喷过香水的蚂蚁再放回群体,也被赶了出来;把两窝蚂蚁都喷洒同种香水,没有发生排斥现象,同一窝蚂蚁喷洒了不同品牌的香水,结果双方发生战争,少数的一方很可能逃掉,双方的数量越多战争越激烈,可见蚂蚁不但能靠气味互相识别,而且还十分注重群体的力量。

八年级生物上册5.2.1《动物的运动》教案(共2套新人教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5.2.1《动物的运动》教案(共2套新人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5、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使学生能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动物运动的录像,通过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所表现的如: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是依靠哪些身体结构,它们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
二、探究新知
1、运动系统的组成
指导观察哺乳动物家兔和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基础。
设疑: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结的?
每四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对照教材上的关节模式图解剖观察鸡爪子。培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精神,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安全。
小结:骨与骨之间是通过关节来连接的,它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其适合运动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
小结过渡: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活动的连接,它为骨的运动提供了可能性,那么骨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
(学生能回答出肌肉)
准确地说是附着在骨上的肌肉,也就是骨骼肌,大家想知道它的形态结构吗?
播放动画:动态展示骨骼肌的结构(肌腹、肌腱)和收缩、舒张的形态变化(收缩:变短变粗;舒张:变细变长)
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肌肉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刺激消失时舒张开来。有人把肌肉比喻为拉车的绳子,因为靠绳子只能向前拉而不能向后推。如果让车倒退,还需要在车后面另拴绳子。因此,任何一个关节的活动都需要两块以上的肌肉协同作用。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设疑:骨骼肌为什么能使骨动起来,它是怎样着生在骨上的?下面用我们手中的材料来探究一下吧。
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用两根橡皮筋代表一组相互配合的肌肉,用两块硬纸板或塑料板剪成骨的形状代表两块骨,两骨的连结处用一个图钉或细铁丝固定代表关节。
四人学习小组动手探究,分工明确,各尽所能。在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表扬,并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小结:动物的运动是靠骨骼肌牵引骨围绕关节活动而产生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播放屈、伸肘flash动画,动态展示屈、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同时学生做屈、伸肘动作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设疑: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各种运动吗?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观看录像、小组讨论,总结出动物的运动不仅要靠运动系统还要靠神经系统的支配,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各种运动。动物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回顾,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形成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真菌的细胞结构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真菌的结构对于真菌的繁殖,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观察孢子印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3内容,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生殖方式的特点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观察能力的训练观察与思考的组织教学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从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入题展示用橘皮、面包片培青霉和曲霉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思考问题
展示交流

用放大镜观察橘皮、面包片培青霉和曲霉

小组间交流自己的具体做法,形成结论,然后班内展示:

认真观察图片,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回忆细菌的主要特征,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小组内讨论后得出结论

讨论后达成共识,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讨论后达成共识,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小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真正的让学生认识真菌的结构,通过自己的观察让学生自己说出真菌的结构,自己推测真菌的营养方式。因此,观察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课前一周要准备好橘子皮和面包片培养青霉和曲霉,以便学生用放大镜就能容易地观察到真菌的菌丝,甚至孢子。
通过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做蘑菇孢子印来学习孢子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这种方法学生兴趣大、印象深、课堂的参与率高。老师自己要提前1周先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总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放射状真菌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单细胞既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成形的细胞核繁殖方式分裂生殖产生孢子,进行孢子繁殖营养方式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异养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异养类别不同点相同点细胞核叶绿体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都具有细胞壁、细胞
膜、细胞质等结构植物有成形的细胞核有叶绿体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