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有理数的乘方。
课题1.5有理数的乘方课时本学期
第课时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学习
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联系实际,加强理解,体会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点
难点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
难点:负数的乘方运算中符号的把握。
关键:把乘方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时间复备标注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珠穆朗玛峰高吗?对,它的海拔有8848千米,可是将一张纸连续对折30次,会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你们感觉神奇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神奇走进数学课堂。要求学生折纸试验,对折一次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变成了几层?连续对折30次,应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对折100次呢?如果把这些式子写出来,太麻烦,下面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数学新朋友,相信他能帮你解决这个难题。板书课题,电脑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感悟了解本节学习内容。
二、自学思考:
自学课本4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乘方?幂?底数?指数?举例说明其含义。
2、(-3)2与-32的的底数分别是什么?
3、一个数本身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次方.
注意:
⑴指数为1时通常省略不写,底数为负数或分数时要加括号
三、知识应用:
电脑展示:
1.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和指数
(-3)×(-3)×(-3)×(-3)
-2×2×2×2×2×2×2
2.你自己能找到同样的例子吗?
3.计算:(–2)(–13)-26
四、探究规律:
电脑展示:完成下列计算:
222425
(-2)(-2)(-2)4(-2)5
观察计算结果想一想:正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负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
3、完成42页思考。乘方的符号法则,是怎样的?
4、an当n是偶数时,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数?
五、课堂达标练习
课本第42页练习1、
注意:运算中只有乘方时注意先确定符号,再求其绝对值。
六、课堂小结:
请大家谈谈学完这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七、作业:47页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学生折纸活动让学生感到次数少的还可以,次数多起来之后,学生明显感觉书写吃力,面对这种情况,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自学
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解答、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交流讲解
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释疑
教师点拨进一步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设
计1.5有理数的乘方
指数
底数an
幂
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延伸阅读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有理数的乘方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10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联系实际,加强理解,体会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从小学所学过的一个数的平方与立方出发,介绍了乘方的概念,然后,结合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讲述了乘方的运算方法。跟这部分内
容有关联的是后面“科学计数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法: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导]
入
新
课(出示珠穆朗玛峰图片)引语:同学们,珠穆朗玛峰高吗?对,它的海拔有8848千米,可是将一张纸连续对折30次,会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你们感觉神奇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神奇走进数学课堂。要求学生折纸试验,对折一次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变成了几层?连续对折30次,应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对折100次呢?如果把这些式子写出来,太麻烦,下面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数学新朋友,相信他能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板书课题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每个学生都试验一下,思考回答问题
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学生折纸活动让学生感到次数少的还可以,次数多起来之后,学生明显感觉计算吃力,面对这种情况,自然导入新课
揭示学习目标
电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感悟使学生了解本节学习内容
学
生
自
学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71-72页,思考下列问题:约六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的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电脑展示:
1.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2.理解幂,指数,底数;
3.一个数本身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次方.
4.(-a)n与-an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自学
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为学生认识的探索活动
应
用
新
知
电脑展示:
1.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和指数
(-3)×(-3)×(-3)×(-3)
-2×2×2×2×2×2×2
2.你自己能找到同样的例子吗?
3.计算:(–2)(–13)-26
学生积极思考
相互交流讨论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
此组练习具有梯度性,可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探
究
规
律电脑展示:
完成下列计算:
222425
(-2)(-2)(-2)4(-2)5
观察计算结果想一想:正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负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
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链
接
生
活1.回顾课前问题
2.电脑展示细胞分裂过程,要求学生按要求计算,并揭示为什么人称癌细胞分裂为疯狂分裂?[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果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解决生活问题
感
悟
收
获请大家谈谈学完这节课的收获与困惑。学生自由发言
相互释疑
教师点拨进一步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课
堂
检
测教师巡视
发现学生共性问题学生认真答卷
最后,师生共同核对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布
置
作
业1.必做题:检测中有错误的题
2.选做题: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些米粒吧,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二倍,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多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学生做作业
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
指数
底数an
幂
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从思考问题到问题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中间围绕“自学-交流、更正-点拨、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的能力。不足之处:在练习的讲评上,应给学生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1.5.1有理数的乘方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1.5.1有理数的乘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5.1有理数的乘方
第1课时乘方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至第42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答: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答:边长为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2×2=22=4,棱长为2的正方体的体积为2×2×2=23=8.二、新授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个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
1个细胞30分钟分裂成2个,1小时后分裂成2×2,1.5小时后分裂成2×2×2,…,5小时后要分裂10次,分裂成=1024(个)为了简便,可将记作210.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n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它表示4个9相乘,即9×9×9×;又如(-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它表示(-2)×(-2)×(-2)×(-2).思考:32与23有什么不同?(-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其中结果是否一样?(-2)4与-24呢?()2与呢?答:32的底数是3,指数是2,读作3的2次幂,表示3×3,结果是9;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表示2×2×2,结果是8.(-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表示(-2)×(-2)×(-2),结果是-8;-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2×2×2),结果是-8.(-2)3与-23的意义不相同,其结果一样.(-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四次幂,表示
(-2)×(-2)×(-2)×(-2),结果是16;-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
-(2×2×2×2),其结果为-16.(-2)4与-24的意义不同,其结果也不同.()2的底数是,指数是2,读作的二次幂,表示×,结果是;表示32与5的商,即,结果是.因此,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例1:计算:(1)(-4)3;(2)(-2)4;(3)(-)5;(4)33;(5)24;(6)(-)2.解:(1)(-4)3=(-4)×(-4)×(-4)=-64(2)(-2)4=(-2)×(-2)×(-2)×(-2)=16(3)(-)5=(-)×(-)×(-)×(-)×(-)=-(4)33=3×3×3=27(5)24=2×2×2×2=16(6)(-)2=(-)×(-)=例2: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解:用带符号键(-)的计算器.开启计算器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8)∧5=
显示:(-8)^5-32768即(-8)5=-32768((-)3)∧6=
显示:(-3)^6729即(-3)6=729用带符号转换键+/-的计算器:8+/-∧5=显示:-327683+/-∧6=显示:729所以(-8)5=-32768(-3)6=729从例1和例2,你能发现正数的幂、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底数为正数时,不论指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其结果都是正数.若底数为负数,当指数是偶数时,其结果是正数,当指数是奇数时其结果为负数.实际上这可以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来确定,负因数是奇数个时,积为负数,负因数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因此,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2页练习1、2.2.补充练习.(1)下面各式计算正确的是().A.-22=-4B.-(-2)2=4C.(-3)2=6D.(-3)3=1(2)下列各式是否正确,若有错误,请改正过来.①∵43=4×3=13,34=3×4=12,∴43=34②∵(-3)2=-3×3=-9,-32=-3×3=-9,∴(-3)2=-92(3)如果(-2)m0,则(-1)m=_______;如果(-)n0,则(-1)n=_____.四、课堂小结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an表示n个a相乘的积.注意(-a)n与-an两者的区别及相互关系:(-a)n的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的积;-an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的积的相反数.当n为偶数时,(-a)n与-an互为相反数,当n为奇数时,(-a)n与-an相等.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47页习题1.5第1题,第48页第11、12题.
1.5.1有理数的乘方
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至第44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学习,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加学习自信心.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2.难点: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单、准确.3.关键:明确题目中各个符号的意义,正确运用运算法则.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有理数的运算?2.有理数的乘方法则是什么?二、新授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3+50÷22×(-)-1①这个算式里,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按以下运算顺序进行: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进行;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例如上面①式3+50÷22×(-)-1=3+50÷4×(-)-1=3+50××(-)-1=3--1=-例3:计算:(1)2×(-3)3-4×(-3)+15;(2)(-2)3+(-3)×[(-4)2+2]-(-3)2÷(-2).分析:分清运算顺序,先乘方,再做中括号内的运算,接着做乘除,最后做加减.计算时,特别注意符号问题.解:(1)原式=2×(-27)-(-12)+15=-54+12+15=-27(2)原式=-8+(-3)×(16+2)-9÷(-2)=-8+(-3)×18-(-4.5)=-8-54+4.5=-57.5例4:观察下面三行数:-2,4,-8,16,-32,64,…①0,6,-6,18,-30,66,…②-1,2,-4,8,-16,32,…③(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分析:(1)第行数,从符号看负、正相隔,奇数项为负数,偶数项为正数,从绝对值看,它们都是2的乘方.解:(1)第①行数是-2,(-2)2,(-2)3,(-2)4,(-2)5,(-2)6,…(2)对比①②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第②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加2.即-2+2,(-2)2+2,(-2)3+2,(-2)4+2,…对比①③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你有什么发现?第③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的一半,即-2×0.5,(-2)2×0.5,(-2)3×0.5,(-2)4×0.5,…(3)根据第①行数的规律,得第10个数为(-2)10,那么第②行的第10个数为(-2)10+2,第③行中的第10个数是(-2)10×0.5.所以每行数中的第10个数的和是:(-2)10+[(-2)10+2]+[(-2)10×0.5]=1024+(1024+2)+1024×0.5=1024+1026+512=2562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44页练习.(1)原式=1×2+(-8)÷4=2+(-2)=0(2)原式=-125-3×=-125(4)原式=10000+[16-(3+9)×2]=10000+(16-12×2)=10000+(16-24)=10000+(-8)=9992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一般按运算顺序进行,但有时根据运算律会使运算更简便,因此要在遵守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快捷、准确.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47页至第48页习题1.5第3、8题.教学反思我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试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为了更容易理解乘方和幂的关系,我用加减乘除与和差积商作对比;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一些算式,猜想得到其中的乘方运算法则.教学时,多次提醒学生:负数的乘方,分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特例,自己总结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感受2和10的幂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延缓了教学进程。主要问题有:负数的乘方与一个数的乘方的相反数有混淆,甚至有同学把一个数的乘方的相反数理解为零减去一个数的乘方,把本来陌生的概念搞得更为复杂;分数的乘方与分子的乘方也很混淆;还有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甚至小学的乘法运算学生掌握得不牢固。!
1.5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1.5有理数的乘方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5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
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呢?
在小学对于字母a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a还可以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二讲授新课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一般地,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3.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就是表示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例1计算:
(1)2,2,2,24;(2)-2,2,3,(-2)4;
(3)0,02,03,04?
教师指出:2就是21,指数1通常不写?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
(1)模向观察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2)纵向观察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什么数?
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你能把上述的结论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当a0时,;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以上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a2n=(-a)2n(n是正整数);
=-(-a)2n-1(n是正整数);
a2n≥0(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
例2计算:
(1)(-3)2,(-3)3,[-(-3)]5;
(2)-32,-33,-(-3)5;
(3),?
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纵向观察第(1)题和第(2)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a)n的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an是an的相反数,这是(-a)n与-an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横向观察第(3)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写分数的乘方时要加括号,不然就是另一种运算了?
课堂练习
计算:
(1),,,-,;
(2)(-1)2001,3×22,-42×(-4)2,-23÷(-2)3;
(3)(-1)n-1?
三、小结
让学生回忆,做出小结:
1?乘方的有关概念?2?乘方的符号法则?3?括号的作用?
四、作业
1?计算下列各式:
(-3)2;(-2)3;(-4)4;;-0.12;
-(-3)3;3·(-2)3;-6·(-3)3;-·32;(-4)2·(-1)5?
2?填表:
3?a=-3,b=-5,c=4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1)(a+b)2;(2)a2-b2+c2;(3)(-a+b-c)2;(4)a2+2ab+b2?
4?当a是负数时,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a2=(-a)2;(2)a3=(-a)3;(3)a2=;(4)a3=.
5*?平方得9的数有几个?是什么?有没有平方得-9的有理数?为什么?
6*?若(a+1)2+|b-2|=0,求a2000·b3的值?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既要注重罗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又重注重观察、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再一次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列入了教学目标?
2?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是从三个方面前进的:第一是不断的推广;第二是不断的精确化;第三是不断的逼近?在引入新时,要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数池家的研究方式类似,不断进行推广.a2是由计算正方形面积得到的,a3是由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得到的,而a4,a5,…,an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
推广后的结果是还要有严密的定义,让学生从更高的观点看自己推广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形成后,要对其字母的意义、相互的关系、应用的范围逐项分析?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的说明还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把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和总结运算规律放在一起进行,其效果就远远超出了巩固性练习的初衷?
我们知道,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体验数学、做数学?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例如,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自己休会到负数与分数的乘方要加括号?
4?有理数的乘方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主要是分类讨论思想,在例1中,精心设计了三组计算题,引导学生从底数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分析、归纳、概括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分类讨论思想?符号语言的使用,优化了表示分类讨论思想的形式,尤其是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是大分类中的小分类,用符号语言就更加明显?在练习中让学生完成问题(-1)n-1,进一步巩固了分类讨论思想,使这种思想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