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燃烧与灭火

初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8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燃烧与灭火。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燃烧与灭火》,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燃烧与灭火

设计理念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如果老师一味地越俎代庖只能是事倍功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其重要。

2、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生活,那么在学习过程必须再还原其生活的本来面目,才能使之富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课程分析:新教材的知识点在编排上基本上呈现出跳跃式的特点,也就是说,知识点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虽然“燃烧与灭火”和此前此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存在未学第一、二、三章便听不懂本节知识的可能;反过来说,即便漏掉了燃烧三个条件的学习,也不会影响关于溶液、酸碱盐部分的学习,即旧教材上出现“承上启下”之类的描述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难度不大,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但是鼓励学生将之应用到生活情景中更有价值。

学情分析: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研究学生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很重要,否则学生将难以顺利地接受新知识,但是如上所述,燃烧三条件和其它知识点联系不强,所以如果需要分析的话,也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燃烧知识的积累情况。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现象之一,由于燃气灶的大面积普及,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很不全面,而且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基本学习方法是实验探究,即通过三个小实验的操作,对其现象的观察,得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的结论。

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分小组进行实验,通过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物质未燃烧的原因,举出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3、情感目标:防范火灾的意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学流程:www.JAB88.cOM

1、创设情境,引导情绪发展。

[引入新课]:火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工具,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在许多民族的历史上,都有关于火的美丽传说。

(1)展示三个图片,即普罗米修斯被缚在山岩上,古人钻木取火,拜火教徒对火的崇拜。

讲述三个故事。

[教师小结]: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宅心仁厚的神明,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了个人的幸福;燧人氏很富有创新精神,找到了解决火种问题的根本办法;古代拜火教的祭坛上整年累月燃烧着熊熊大火。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人类的祖先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性。那么火对人类的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2)请学生分析火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发散思维]:以组为单位,将关于火的用途写在纸上,比赛看哪一组写得多。

火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屏幕展示:烤鱼片的图片。

[教师小结]:有了火,人类的饮食由生吞活剥茹毛饮血,变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屏幕展示:蜡烛燃烧的图片。

[教师小结]:有了火,人类的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得到改变,白天未完成的工作,也可以在灯光照耀下继续。

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

屏幕展示:烤火的图片。

[教师小结]:有了火,人类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境况得到了改善。

2、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动机。

[温情过渡]:火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工具,从故事和传说可以看出人类的祖先极其重视火,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火种来之不易。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指的是火焰和光,火焰和光又是物质燃烧时出现的现象。可见研究火还得要研究燃烧。

那么物质的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3、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论。

实验一

器材:酒精灯,坩埚钳,蘸水小棉球,酒精棉球。

操作过程: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蘸水的棉花未燃烧,酒精棉球开始燃烧。

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二

器材:小蜡烛,玻璃杯。

操作过程: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待其将要熄灭时拿开玻璃杯,反复几次。

现象:蜡烛火焰在玻璃杯下将要熄灭。拿开杯子后重新旺起来,如果不拿开杯子,便会完全熄灭。

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在氧气存在。

实验三

器材:坩埚钳,酒精灯,小木条,小煤块。

操作过程:分别将小木块和小煤块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一个更容易被点燃。

现象:小木条更容易被点燃。

结论: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重点讲述]: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左右,意味着放在手心里,就会燃烧;而红磷的着火点超过了200。

[知识深化]:请学生谈一下对“加热”的新认识。

[课堂小结]: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回答)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4、情境应用,分析灭火原理。

(1)屏幕展示:燃着的蜡烛。

学生讨论:蜡烛为什么会被吹灭。

学生结论:吹气时,空气流动,带走了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2)屏幕展示:扑灭着火的油锅图片。

学生讨论:盖上锅盖,即可以扑灭油锅着火,什么原因?

学生结论: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3)屏幕展示:燃气灶图片。

学生讨论:关闭阀门即可熄灭燃气灶火焰,为什么?

学生结论: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课堂小结]:灭火的三种方法。(学生回答)

(1)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高潮。电脑屏幕显示了火灾的危害,学生产生了危机意识,所以在这一部分学习过程中,就表现地更加积极。)

[课堂讨论]:

(1)、屏幕展示四种安全标记。

你知道这些图标代表什么意义吗?

禁止烟火;

禁止吸烟;

当心爆炸;

禁止堆放易燃物。

[教师小结]:知道这些标志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十分重要,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场所搞一些恶作剧,那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

(2)、屏幕展示: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图片。

你知道其中用到了什么原理吗?

答案: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陈毅元帅在梅山被围敌人烧山时,命令警卫员将周围的草割去,形成隔离带,利用了什么原理?

答案: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教师小结]:遇到火灾这样的危险,关键是沉着应对,而不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4)、原始人获得火种最困难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难以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板书设计]: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灭火的三种方法。

(1)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教学评价设计: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儿,因此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满堂生色,不在于将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正襟危坐。教师有更重要的工作,便在于创设条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注意到了这一基本点,主张通过诱发、诱导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产生学习或者说强烈的探究欲望。

也就是说为学生创设一个“以情激情”的环境是诱思课型成败的关键。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三个历史故事,即普罗米修斯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盗取天火送给人类,古代波斯人的祆教即拜火教徒对火的崇拜,中国古代关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等,还有火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意义,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现在唾手可得的火种,为什么被古人这么看重呢?——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获得火种是很不容易的。从而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的动机。

孔子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比奈的智力理论将90%以上的个体都划为了“中人”,——而这些中人更有值得老师下功夫的地方。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学生不愿意学。张教授要求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他们不能在课堂上当家作主。反过来说,一旦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种状况会得到比较彻底的改变。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实验操作、对现象的观察、做出结论等都由学生来完成,而不是一个木偶或傀儡身不由已。在本节学习中,三个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老师不加干涉。老师的工作主要是相当于主持人而已,也就是要安排小组之间的交流等活动。

本节课的探究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比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学生来完成,实验的程序也是既定的。不过,张教授一再强调,“诱思探究”并不是老师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有条件的探究,这种条件便是老师的适当调控。

延伸阅读

燃烧与灭火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
2.通过对灭火原理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3.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小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实践,认识生活中的化学;
2.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及对生命的珍爱。
2.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利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用品:
多媒体小木条小石头蜡烛烧杯煤块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准备阶段:
1、本节课需40分钟完成。
要对学生分组,4人一组,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负责引领同学实验和讨论,提高同组同学学习积极性。
2、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在远古时人类可利用火来取暖和烧烤食物,现在人类利用火来冶炼金属等,火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但如果我们不妥善使用火的话,火又会给人类带来了灾害,如:楼房着火、工厂起火、商场着火、森林大火等,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造成经济财产的损失,生命的危害。
【设问】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那么对于燃烧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生活中利用燃烧的例子。
【说明:学生对彩图以及影片的感观印象是最强烈的,从这方面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提问过渡】既然燃烧在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那什么叫燃烧以及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㈡.新授课内容:
【学生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用酒精灯点燃小木条,并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直到小木条燃烧完毕。对比:石头不能点燃)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2、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3、燃烧的条件之三----可燃物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展示科学小调查】让学生展示课前作的科学小调查一:生活中燃烧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分析。
【说明:学生亲身深入生活去调查,体验到化学的乐趣,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
【提问】你认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通过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能得出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说明: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自然会结合探究活动中的现象和小调查中的实例找出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得什么是燃烧?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对应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2.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4.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100度的开水,水中放有白磷,薄铜片上分别放有白磷与红磷.过一会可观察到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⑴.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⑵.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参考答案:
1。C2。C3。A4。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提问】对于燃烧,你认为还应当探究什么问题呢?
【学生讨论】(可能有:怎充分利用燃烧和控制燃烧两大方面)
【提问过渡】燃烧不当就会造成?(火灾)。火灾发生后应怎样做?(灭火或逃生)
【说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思路从“燃烧的条件”引导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录像短片】播放灭火现场的短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探究二】
1.实验室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其原理是什么?(隔绝氧气)
2.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春节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柴垛失火,人们都是怎样去救火的?其原理是什么?(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师生分析归纳】对以上三个问题,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出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展示科学小调查】让学生展示课前完成的科学小调查二:生活中火灾的例子及灭火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通过[活动天地]和[科学小调查二]的分析能得出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吗?
【说明: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一旦火势太大成灾,我们应如何对待?
【学生讨论】遇到火灾怎样才能逃生?火灾中有哪些自救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对应评价和多媒体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掌握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才能在发生火灾时迅速将火熄灭。如果家里不小心着了火,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慌乱,要根据着火物体和原因正确地选择灭火方法。如果火势比较大,要赶快拨“119”电话报警。对于火灾现场基本的逃生方法与技巧一定要牢记。
【对应练习】
1.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灭火?为什么?
3.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参考答案:
1。C2。盖上锅盖隔绝空气3。釜底抽薪是移走可燃物杯水车薪是不能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说明:可以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兴趣就更高了,经过热烈讨论后就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根据引起火灾的物质的性质而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
【过渡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燃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引导】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你能分析出铁丝为什么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原因吗?
【学生交流】氧气的浓度增大,可以促进燃烧。
【提问】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学生思考】
【引导】篝火晚会,木柴架空时燃烧的旺。
【学生交流】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引导】观看录像[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请你分析P87活动天地的问题
【学生交流】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归纳。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对应练习】
⑴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为什么?
⑵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为什么?
⑶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参考答案:
⑴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⑵增大氧气的浓度
⑶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㈢.课堂小结:让学生谈出本节课的收获,师做适当的补充。
㈣.作业与练习
1、调查与研究(让学生做一位消防设计师,将所学的防火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2、家庭用煤做燃料时,为什么做成蜂窝煤?
3、家庭煤气泄漏应采取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关闭门,开窗通风
附:科学调查表:
调查一:生活常见的燃烧反应:
生活常见燃烧例子参与燃烧反应
的物质燃烧的作用燃烧的条件
(课堂讨论)
调查二:生活常见的火灾例子:
你所了解的火灾例子灭火方法灭火原理(课堂讨论)
【板书设计】: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可燃物
2.燃烧条件:(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可燃物→清除、隔离可燃物
燃烧氧气→隔绝氧气灭火
温度达着火点→降温到着火点下
三、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重点、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资源:酒精灯、火柴、小石块、小纸片、煤块、玻璃杯、两支蜡烛、投影机和投影片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火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中,火是不可缺少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回答),再如奥运圣火,正在世界各国间传递,这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束火,传递的更是奥运的精神、友谊、和平-------。火对我们意义重大,然而火一旦失去控制,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学生回答,充分发表意见。
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
阅读书P84的前两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朗读。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火造福于人类,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想想火灾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日常生活中的火灾,又造成多少人间悲剧。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进行研究。避免悲剧的发生。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节内容。(板题)
一、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其实,并不是只有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才需要灭火,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如,吹灭蜡烛,熄灭酒精灯,关掉燃气灶的火等等也都是灭火。回想一下你在不同的情形下都用过哪些灭火方法?
【讨论交流并汇报】
学生争相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用脚踩灭,用湿抹布盖灭,用嘴吹灭,用水浇灭等等。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思考并回答】
这对大家可能有些难度。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84页的活动天地。从中获得一点启发。然后把剩下的三副图片中的灭火方法按照要求填到表格里。
学生填写表格
【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方法:(按目的)降低温度(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或者同时采取多种方法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原理是什么呢?
原理: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
(投影:补充三种最常见的灭火器及其原理和使用范围,学生阅读):
提出问题:灭火的方法较多,是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于任何火灾呢?
学生:不是
二、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实际上就破坏了燃烧的条件。那么大家能否从你的生活经验和刚才的灭火方法中猜想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呢?并填到表格中。
师讲解:(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①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说一说,除了氧气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哪些物体能燃烧?哪些物体不能燃烧?(石头能吗)没有可燃烧的物体,燃烧能进行吗?
②讲解: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也即是说物质具有可燃性。
(2)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讨论:
有了氧气与可燃物,是不是就能发生燃烧现象?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学生回答后强调:即使把火柴放在纯氧中也不会燃烧。)
怎样才能让火柴燃烧起来?(用火点燃或在火柴盒上摩擦)摩擦起什么作用?(摩擦可以提高火柴的温度)以上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就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现在只是猜想,那么怎样来证实你的猜想呢?怎样设计实验方案?下面我提供如下的物品,分小组先进行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向老师举手汇报,看谁能得最先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就让哪个小组来做。
学生:互动交流,猜想燃烧所应具备的条件。
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由学生做实验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投影3个实验
实验1:
分别将小石块和小木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物质要具有可燃性
实验2:
两支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一支.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3:
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容易点燃。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每种可燃物着火燃烧都要达到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现在你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②讨论:这三个条件是否必须同时具备呢?
生:刚才的实验已证明。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小结】燃烧的条件(板书)
1、可燃物或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接触
3、物质本身的温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那么灭火的三个方法是否也必须同时具备?
上面图片形象的说明了什么?(缺一不可)
三、燃烧
回想前面学过的物质跟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上面内容,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投影)
教师再做准确的定位:板书概念并说明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氧化反应是一个暂时概念等。师板书。
四、促进燃烧的方法
创设情境:播放工人师傅切割或焊接金属的画面,回顾氧气的性质。
大家都知道氧炔焰,工人师傅们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他们是如何控制氧炔焰的温度的?我们现在就来研究燃烧程度与何有关。
学生观看录像
1、实验探究: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教师实验:(1)、在空气中点燃乙炔气体;(2)、将燃着的乙炔气体导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燃烧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师提供实验用品(纸张和火柴)
总结燃烧与氧气的浓度的关系,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活动设计意图:乙炔燃烧实验由教师来做,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教师总结: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实践应用:通过此次活动,你认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之一是什么?人们在野炊的时候,采用什么方法,促进木柴的燃烧?
小组讨论,提出意见。
3、小组活动:阅读课本87页活动天地,对活动天地中提出的5个问题作出解释小组总结出采取哪些方法能促进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思维拓展:我国锅炉使用的燃料70%是煤,如何提高煤的利用率是个重大课题。要使煤在锅炉中完全燃烧,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结合大家的力量,将同学们的意见总结。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接触到氧气,就一定能燃烧B.任何物质在氧气中都能燃烧
C.用水灭火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隔绝空气灭火
3.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4.油锅内油起火,将火立即熄灭的最好方法是()。
A.盖上锅盖B.倒入冷水C.把油倒掉D.端下油锅
5.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B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并闭气源阀门
C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6.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
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7.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8.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二、填空题
9.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一个实例。
10、高炉炼铁要用鼓风机鼓风,使焦炭火力更旺,而森林发生火灾时,护林员有时也用鼓风机灭火。试分析原因。

[第2课时]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爆炸的条件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爆炸的原理
难点:安全成功、现象明显地完成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自学、归纳法、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
四、实验用品:
铁架台、试管、导气管、橡皮塞、水槽、水、锌粒、塑料瓶、尖嘴玻璃管火柴、弹簧夹
五、教学准备阶段:
1、本节课需40分钟完成。
要对学生分组,4人一组,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负责引领同学实验和讨论,提高同组同学学习积极性。
2、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⑴什么是燃烧?
⑵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⑶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导入新课: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场,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加工厂、锯木厂、纺织厂、矿井、煤气站、加油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屏幕显示]加油站需严禁烟火图示
3.新授课内容:
㈠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气的制取、爆炸的实验,要求大家认真观察。
[学生实验探究]师巡回指导。
[注意事项]
⑴要严格按多媒体的展示步骤进行;
⑵锌粒3-5粒,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⑶收集完气体后,要迅速移至铁架台上夹好,点燃。
⑷注意安全,点燃时,头不能在塑料瓶的正上方。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出:
纯净的氢气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管口与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
当氢气与氧气相互混合时,氢气与氧气充分接触,点燃后迅速发生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通过对比归纳出: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发生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
[设问]如果上面实验中的气体换成天然气、煤气,现象又会如何?
〔回扣练习〕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为什么?
[学生交流]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讲解归纳]由于可燃气体和粉尘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
[自学]安全标志,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设问]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一定会发生爆炸吗?
学生讨论后,引出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要强调是可燃性气体与混合气体的体积之比。
〔提出问题〕当可燃性气体在其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中的浓度超出爆炸极限的范围,会不会爆炸?为什么?
分析讨论出:空气过少或可燃物过少,燃烧都不能进行。
4.〔巩固练习〕
A组:课本的在线测试1。2。
B组:
⑴.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后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汽油蒸汽、空气B:面粉、氧气
C:一氧化碳、空气D:氢气、二氧化碳
⑵.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打开排气扇,换新鲜的空气
B.用打火机照明,排除故障
C.拉开电灯开关,打电话,报110
D.杜绝一切火种,不能打开任何电源开关,及时打开窗户,通风换气。
⑶.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举例说明。
5.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6.布置作业: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2课时)
第一课时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物质燃烧条件及其探究;②燃烧的概念;③缓慢氧化、自燃。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及探究活动
难点:着火点,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
教材内容顺序是先探究燃烧条件,然后概括燃烧的定义。由于学生对燃烧的知识已有所了解,而且先学习燃烧的概念,再提出燃烧的条件,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因此可调整为先学习燃烧的概念,然后再探究燃烧条件。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举例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利与弊→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概括燃烧的定义→探究燃烧条件→对比燃烧概念,学习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和现象→讨论缓慢氧化、自燃对人类生活的利处和危害,比较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异同点。
教学开始,要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复习后,可采取问题式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谁能举出生活中的有哪些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学生举例后,让学生说出这些例子中,哪些对人有利?那些不利或有害?
教师:燃烧既对我们既有利,又有弊,因此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控制燃烧的发生,使燃烧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克服不利的一面。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板书课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燃烧?根据大家对燃烧的了解,谁能给燃烧下个定义?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规范定义,并板书燃烧定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按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设计,探究活动由学生完成:
问题(物质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提出。教师引导由学生提出假设(三种假设)。
学生根据提出的假设,分学习小组讨论,自主设计验证假设的方案。
学生汇报方案,教师引导,师生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修改。
探究实验可取两种形式中的一种:
有条件的,各学习小组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验证。(采取这种形式,实验用品需要课前估计到,多准备)
另一种形式是,从学生汇报的各种方案中,选择比较好的方案(现象明显、选材和操作简单的)或推荐教材的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也可把学生的方案总结引导到教材的方案上)
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填写在教材75页表格中。
探究后,归纳燃烧条件。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规范,并板书。
在归纳第3个条件时,教师给学生讲清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懂得了燃烧条件,人们就可以更好地控制燃烧,让燃烧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
稍作停顿,教师提出问题:与燃烧相比,有一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并不那么剧烈,有的甚至需要数天、数月,这样的氧化反应,我们称之为缓慢氧化。
学生阅读教材76页后两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做缓慢氧化?生活中的那些现象属于缓慢氧化?
②哪些缓慢氧化对人们有利?哪些缓慢氧化对人们不利?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自燃?自燃是由何引起的?自燃有什么危害?
④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如何防止自燃的发生,减少由自燃造成的危害?
⑤缓慢氧化、自燃与燃烧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后,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后,回答,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岁学生回答进程适时简要板书。

第二课时灭火原理、方法爆炸与防爆安全
一、主要内容[
①灭火原理和方法;②爆炸与防爆安全(易燃易爆品安全知识)等。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灭火、防火的原理和措施(理解)。
2.知道什么是爆炸(了解),认识爆炸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理解)。
3.知道爆炸的利与弊(了解)。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燃易爆品使用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灭火原理和方法、探讨防爆措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灭火方法、防火、防爆措施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志向。
2.通过爆炸利与弊的讨论,增强学生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防火、防爆和失火自救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灭火原理和方法,防爆措施
难点:灭火方法的确定
关键:燃烧、爆炸的条件
第二课时教材内容结构是在讨论灭火实例的基础上,总结灭火原理,再学习防火和防爆的知识。这样设计教学,也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除此,也可以在复习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先针对燃烧条件讨论灭火原理,再把教材灭火事例作为巩固灭火原理的练习,而后学习防火、防爆知识。(因为灭火原理是针对燃烧条件的推理出来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燃烧条件,总结出灭火原理,这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有利的)。
按这种思路可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基本思路:复习燃烧条件→针对燃烧条件讨论灭火原理→练习:①指出教材4个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②给出其它失火实例,讨论灭火方法→学习防火知识→学习爆炸及防爆知识。
教学开始,要先写出节课题,然后复习燃烧、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和燃烧条件。这里,要再次强调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和“缺一不可”是得出灭火原理的关键。
新课导入采取复习导入法,在复习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引出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了燃烧条件,就可以控制燃烧的发生,就可以控制条件,使已经发生的燃烧停止。本节我们学习灭火原理,板书标题。
引导学生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讨论灭火原理。讨论后,学生回答,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出灭火原理(三项),并板书。
(在总结归纳灭火的每一项原理时,最好都能针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强调具备该一项,就可以灭火,这比全部总结出三项原理后再强调三项中具备一项就可以灭火为好)
总结出灭火原理后,让学生指出教材4个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再安排几个有代表性的、能够把三项灭火原理都结合进去的失火实例,让学生讨论确定灭火方法和措施。加以巩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失火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增强防火意识,学习防火和失火自救知识,杜绝和减少失火的发生,保护自己、家人、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学生阅读教材77页下面到78页内容。
阅读后,让学生自己谈有关防火的知识,谈自身和家庭如何防火?如何失火自救等?
建议介绍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及用途。
爆炸与防爆安全内容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如通过煤矿爆炸事故录像、爆炸事故新闻报道、介绍最近发生的爆炸事故、点燃爆竹等等,都可作为素材引入教学。
例如,由点燃爆竹引入教学。
点燃爆竹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如果把爆竹的纸皮扒开,点燃火药,爆竹还会爆炸吗?爆炸有的对我们有利,有的对我们却不利。例如,燃放爆竹会给人们带来喜庆的气氛,但很多爆炸如煤矿爆炸等,却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下面我们来学习爆炸与防爆安全知识。板书题目。
演示【实验3-7】。
结合阅读教材80~81页内容,学生讨论面粉爆炸的原因,得出爆炸的概念。讨论并举例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爆炸现象?说出哪些爆炸对人们有利?哪些爆炸对人们有害?爆炸需要什么条件(同燃烧条件,另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联系实际,如煤矿、加油站、工厂、仓库等如何防止爆炸发生等?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燃烧的概念;
(2)掌握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3)学会运用主动探究,设计实验,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
一、猜想与假设: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二、设计与实验:(实验仪器和用品: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石棉网;2根小木条、石灰石、2支蜡烛、小煤块)
序号
实验方案与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
2

3

三、交流与评价:
项目
实践能力
合作精神
学习收获
是否
动手
成功
次数
是否与
人合作
承担的任务
学习
兴趣
获得的
知识
提高的
能力
自我评价
小组互评
本组的设计和其他小组是否一样?谁的设计最好?
教师评价
四、反思与小结:(不足之处)例如应该多次实验、多做比较;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只需其一,还是要同时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