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表格教案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表格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表格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1.了解燃烧现象。
2.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认识爆炸的条件、知道爆炸的利与弊。
5.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燃易爆品使用安全知识,并学会火场逃生的方法。

1.物质燃烧的条件
(1)物质的燃烧
概念: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事例观察到的现象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发出、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物质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通常情况下: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没有氧气呀?
钠在氯气中燃烧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燃烧的条件
①燃烧的条件
有可燃物与氧气(或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②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问题: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猜想_____、_____、______。
方案:根据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观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对燃烧有什么影响。
实验:
对比实验观察分析与
推断
火柴可燃吗?
小石块呢?火柴可燃;
小石块不可燃火柴是可燃物;
小石块不是可燃物
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
点燃后呢?室温下存放不燃烧;点燃后持续燃烧达到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着火点
在空气中,已点燃的蜡烛能维持燃烧吗?
用烧杯倒罩住呢?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用烧杯倒罩住火焰慢慢熄灭需要空气或氧气
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反思与交流:
注意,哦!“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缺少任一条边,火就无法形成!
③燃烧中的火焰
可燃物燃烧有的有火焰,如石蜡、硫粉、液化气、酒精等,有的没有火焰,如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前者之所以有火焰,是因为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易汽化产生可燃性气体或本身就是可燃性气体,气体燃烧产生火焰,而碳、铁等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难汽化,无可燃性气体生成,故无火焰。
【例1】小明同学用一块棉手帕,放在盛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的烧杯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棉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如下图所示)。当火焰熄灭后,棉手帕完好无损。结合所需所学知识,分析实验中“火焰熄灭,棉手帕无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酒精溶液中的水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棉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棉手帕不会燃烧
2.缓慢氧化、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速度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败等。
物质缓慢氧化时也会放出热量!
(2)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如果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就会越积越多,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便会发生自发燃烧。
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就是自燃现象。当时,由于人们不懂自燃的科学原理,对自燃现象产生错误认识,产生迷信。
【例2】炎热的夏日,某化学药品仓库突然起火,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经调查,发现该仓库存放的白磷包装严重破损。试分析失火的原因。
解析:从白磷着火点低和白磷自燃发生的条件去回答。
答案:白磷着火点为40℃。夏日气温较高,又因包装严重破损使白磷跟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发生缓慢氧化导致热量积累,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引起白磷自燃,导致火灾。
3.灭火依据什么原理
生活中的灭火实例:
实例方法原理
液化气燃烧关闭阀门隔离可燃物
草原大火在大火蔓延前方开辟隔离带
实验台上酒精失火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
炒菜时锅中油着火锅盖盖灭
山林火灾灭火枪疾风吹灭降低温度
油罐大火高压水枪喷
水灭火
哦!我明白了!灭火的原理就是打破灭火的条件,即
a.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b.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c.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着火点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下表列出某些可燃物在通常状况下的着火点(或着火点的温度范围):
可燃物白磷红磷硫木材木炭无烟煤
着火点/℃40240260250~330320~370700~750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在无特殊情况说明时,我们一般认为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即灭火时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例3】生活中发现火灾时,最常用的就是用水灭火。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蒸发吸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且水蒸气又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解析: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移走可燃物、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之一,就能灭火。在燃烧着的木材上浇水,水受热后蒸发吸收热量,一方面能使温度降低到木材的着火点以下,另一方面水受热产生的水蒸气又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了灭火的目的。
答案:D
4.防火与火灾中自救
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灾难。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利用火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必要的防火、灭火及失火自救等的知识和方法,防止发生火灾,以避免火灾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1)一些常见的防火安全标识(如下图所示):
(2)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如下图所示):
(3)使用家用电器、燃气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违章操作。
(4)面对大火,必须坚持“三要”“三救”“三不”的原则,才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①“三要”——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②“三救”——选择逃生通道自救、结绳下滑自救、向外界求救;
③“三不”——不乘普通电梯、不轻易跳楼、不贪恋财物。
④火警119。(如下图)
【例4】对于被困在火区的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打电话报警、求救
解析:
A√较好地防止烟尘对呼吸道的侵害。
B√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烟尘随热气流对流到高处,此法有效防止烟尘呛入呼吸道。
C×打开门窗会造成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火势的蔓延和扩大。
D√可有效帮助被困在火区的人员脱离险境。
答案:C
5.爆炸与防爆安全
(1)爆炸的概念:(化学)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所发生的现象。
(2)面粉爆炸实验
①实验装置图(如下图所示):
②实验操作
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
③实验现象
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④分析、交流
细小的面粉与空气接触很充分,当面粉被引燃时,会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聚集大量的热,在封闭的罐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形成爆炸。
(1)爆炸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①有限空间;②急速燃烧;③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
(2)任何可燃性气体(如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等)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棉絮等)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在加热、点燃或火花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3)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常识
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燃烧或发生爆炸。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安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防止爆炸的措施是严禁烟火和通风等。
(4)爆炸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但在受控制的条件下,也可以为人类服务。如定向爆破拆除楼房,开山采矿。
(5)几种危险品安全标识(如下图所示):
【例5】如下图所示的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筒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燃烧具有“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短时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就会爆炸。由题所给信息可知:塑料盖盖住金属筒→有限空间;鼓入大量空气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并充满容器+点燃的蜡烛→面粉尘急速燃烧→产生大量热和气体。具备爆炸的条件。
答案:(1)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2)①②(3)严禁烟火(或保持通风)

6.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关系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
反应
条件有可燃物,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热量不及散失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跟氧气接触,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
反应
程度剧烈异常剧烈缓慢缓慢转化成剧烈
反应
现象发热
发光爆炸不明显不明显到发热发光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例6】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相同点是()。
A.都剧烈发光放热B.都需要点燃
C.都属于化合反应D.都属于氧化反应
解析:
A×缓慢氧化是不剧烈发光放热的缓慢的氧化反应。
B×自燃是由于缓慢氧化造成热量积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C×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而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可能生成一种物质,也可能生成多种物质。
D√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自燃都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其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
答案:D
7.燃烧的条件与促进燃烧
(1)只有在可燃物、氧气和温度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互相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燃烧才能发生。
(2)促进有利燃烧的措施:
①改善可燃物的品质,增大可燃物的纯度。如:用更易燃烧的燃料;用纯度较高的燃料等。
②增加氧气的浓度。如:使用纯净氧气;使用富氧空气;通风、鼓风等。
③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④提高可燃物的温度。温度越高,燃烧越快。
常见的燃烧现象是火焰、发光、发热甚至爆炸。不同的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也有所不同。燃烧现象除了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值得注意的是,可燃物的燃烧现象还与燃烧空间有关,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例7】(实际应用题)下图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①北京奥运会火炬内部贮有丙烷,丙烷除了易被点燃、火焰明显、价格低廉外,还有一个好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元素,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要求。在此解决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通过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引燃圣火。此过程中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
③北京奥运会火炬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雨量的情况下保持燃烧。但要实现奥运圣火登顶珠峰,还需要解决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燃烧即被终止。
丙烷具有易被点燃、价格低廉、现象明显、绿色环保的优点,是绿色奥运首选的火炬燃料,即可燃物。
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焦点产生高温,使温度达到丙烷的着火点,从而引燃了圣火。
随海拔的升高,空气将变得稀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在珠峰上点燃奥运火炬,最关键的问题将是珠峰空气稀薄缺乏氧气的问题。
答案:①提供了适当的可燃物②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提供足量的氧气或空气
8.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
灭火与燃烧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过程,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考虑灭火的原理就必须从与燃烧的三个条件相对应的角度进行。
灭火原理燃烧条件
从燃烧区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对应
必须具有可燃物
把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对应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对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根据灭火的原理,可以结合火灾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灭火方法。
(1)物质的燃烧需要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2)人们在生活中所采用的防火、灭火方法有时不只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而有可能同时破坏几个条件。
【例8】俗话说“水火无情”,日常生活要注意防火。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发现火势较大,大火有蔓延的可能,应马上拨打电话_____________报火警。
(2)如果你是救火现场指挥者,从灭火的原理考虑,应将灭火人员至少分成两支队伍开展工作,布置他们做什么?并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被困在火灾区里,应采取什么自救措施?请说出其中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灾后重建的设计者,重建房屋时,为防止再次发生特大火灾,应注意的问题之一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根据这个号码,每年的11月9日,被确定为消防安全日。灭火的原理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把可燃物与氧气(空气)隔绝或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针对灭火的原理,不难找到符合火情实际的灭火方法。
答案:(1)119
(2)第一支队伍用水灭火;用水是为了使可燃物冷却,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第二支队伍拆掉火灾区周围木房,产生隔离带防止失势蔓延(合理均可,但方法与解释原因要对应)
(3)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等(须注意是木质房屋)
(4)把木质房屋改成砖瓦结构房屋(合理均可)或木质房屋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

9.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之间有联系时,需要研究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先选取其中的一个因素,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问题与选定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其特点:每步只定性或定量研究一个因素,其他因素控制不变。
物质的燃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逐一选择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中的一个条件,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研究每个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然后对比分析,得出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研究可燃物的性质、氧气、温度对燃烧的影响,要依据控制变量法,在同样条件下,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
【例9】(科学探究题)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上图,乙、丙两个对比实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填序号)______;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如上图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甲中铜片上的白磷是可燃物,既跟氧气接触,又通过铜片的导热使温度达到着火点,因而发生了燃烧;要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必须控制可燃物和氧气两个必要条件不变,因此选择②④;要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就要控制可燃物和温度两个必要条件不变,因此选择③④;丁装置是密封的,因而可以防止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答案:(1)燃烧了,产生大量的白烟(2)②④③④(3)防止污染空气

扩展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本节课主要学习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与灭火的现象有进一步了解,并从本质上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为我们服务,一但遇到火灾,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火势,减少损失。本节课的实例都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为学生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1)认识防火,灭火的措施。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科学的自救方法。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

如何运用燃烧条件、灭火原理进行防火、灭火。

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

指导

演示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回答问题。

燃烧有哪些条件?

目标:复习旧课。

燃烧有哪些条件?

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学生1.用水浇灭

学生2。灭火器

学生3.把燃烧煤移开

学生4.盖上炉盖,用土盖火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原理和方法

[学生练习]课本81页讨论与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激烈,方案很多,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较科学的方案

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消防图标。

[讲解]燃烧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因火的使用不当而引起火灾。

[问题]根据燃烧所需的条件,我们应如何灭火呢?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让煤炉火熄灭?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离空气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

[讨论]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多媒体播放;大型火灾现场逃生情况和注意事项。

介绍常见的几种灭火器

新课

1、灭火原理和方法。

2、爆炸的原理。

3、几种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及适用范围。

火灾逃生的方法。

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

爆炸与防爆安全

必做题:练习册23页

九年级化学上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1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本节课主要学习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与灭火的现象有进一步了解,并从本质上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为我们服务,一但遇到火灾,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火势,减少损失。本节课的实例都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为学生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1)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实验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讨过程。培养学生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学会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

1、燃烧条件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

指导

实验探究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很有趣。

示“圣火”点火仪式,60周年国庆晚会焰火,

煤炉烧饭,篝火晚会,你看到什么?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摇篮,火给人类带来光明,供给能量,但火使用不当,给人类来巨大损失和灾难,火是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目标:导课

激趣

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很有趣。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给与评价和鼓励,学生例举许多实例,木炭,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根据生活经验对燃烧条件进行猜测。

(2)根据猜测制定方案,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分析并回答。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和前面所学的知识中,举例说明你见过那些燃烧事例?

[教师引导]结合各种事例,你能发现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并尝试自己能给燃烧下个定义吗?

【讨论交流]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现象吗?举例说明

[讲解]要利用燃烧给人类造福,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问题】根据生活经验物质燃烧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教师提供实验用品

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实验2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1)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最低温度(着火点)

(2)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时的着火点不同。

[问题]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问题]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

新课

1、燃烧的定义是什么?

2、燃烧需具备哪些条件?

今天有那些收获。(学生回答)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原理:

必做题:课本86页1、2、3、4、5

选做题:第6题

燃烧与灭火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
2.通过对灭火原理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3.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小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实践,认识生活中的化学;
2.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及对生命的珍爱。
2.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利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用品:
多媒体小木条小石头蜡烛烧杯煤块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准备阶段:
1、本节课需40分钟完成。
要对学生分组,4人一组,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负责引领同学实验和讨论,提高同组同学学习积极性。
2、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在远古时人类可利用火来取暖和烧烤食物,现在人类利用火来冶炼金属等,火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但如果我们不妥善使用火的话,火又会给人类带来了灾害,如:楼房着火、工厂起火、商场着火、森林大火等,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造成经济财产的损失,生命的危害。
【设问】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那么对于燃烧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生活中利用燃烧的例子。
【说明:学生对彩图以及影片的感观印象是最强烈的,从这方面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提问过渡】既然燃烧在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那什么叫燃烧以及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㈡.新授课内容:
【学生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用酒精灯点燃小木条,并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直到小木条燃烧完毕。对比:石头不能点燃)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2、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3、燃烧的条件之三----可燃物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展示科学小调查】让学生展示课前作的科学小调查一:生活中燃烧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分析。
【说明:学生亲身深入生活去调查,体验到化学的乐趣,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
【提问】你认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通过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能得出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说明: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自然会结合探究活动中的现象和小调查中的实例找出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得什么是燃烧?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对应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2.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4.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100度的开水,水中放有白磷,薄铜片上分别放有白磷与红磷.过一会可观察到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⑴.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⑵.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参考答案:
1。C2。C3。A4。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提问】对于燃烧,你认为还应当探究什么问题呢?
【学生讨论】(可能有:怎充分利用燃烧和控制燃烧两大方面)
【提问过渡】燃烧不当就会造成?(火灾)。火灾发生后应怎样做?(灭火或逃生)
【说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思路从“燃烧的条件”引导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录像短片】播放灭火现场的短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探究二】
1.实验室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其原理是什么?(隔绝氧气)
2.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春节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柴垛失火,人们都是怎样去救火的?其原理是什么?(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师生分析归纳】对以上三个问题,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出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展示科学小调查】让学生展示课前完成的科学小调查二:生活中火灾的例子及灭火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通过[活动天地]和[科学小调查二]的分析能得出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吗?
【说明: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一旦火势太大成灾,我们应如何对待?
【学生讨论】遇到火灾怎样才能逃生?火灾中有哪些自救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对应评价和多媒体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掌握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才能在发生火灾时迅速将火熄灭。如果家里不小心着了火,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慌乱,要根据着火物体和原因正确地选择灭火方法。如果火势比较大,要赶快拨“119”电话报警。对于火灾现场基本的逃生方法与技巧一定要牢记。
【对应练习】
1.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灭火?为什么?
3.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参考答案:
1。C2。盖上锅盖隔绝空气3。釜底抽薪是移走可燃物杯水车薪是不能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说明:可以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兴趣就更高了,经过热烈讨论后就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根据引起火灾的物质的性质而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
【过渡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燃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引导】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你能分析出铁丝为什么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原因吗?
【学生交流】氧气的浓度增大,可以促进燃烧。
【提问】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学生思考】
【引导】篝火晚会,木柴架空时燃烧的旺。
【学生交流】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引导】观看录像[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请你分析P87活动天地的问题
【学生交流】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归纳。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对应练习】
⑴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为什么?
⑵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为什么?
⑶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参考答案:
⑴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⑵增大氧气的浓度
⑶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㈢.课堂小结:让学生谈出本节课的收获,师做适当的补充。
㈣.作业与练习
1、调查与研究(让学生做一位消防设计师,将所学的防火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2、家庭用煤做燃料时,为什么做成蜂窝煤?
3、家庭煤气泄漏应采取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关闭门,开窗通风
附:科学调查表:
调查一:生活常见的燃烧反应:
生活常见燃烧例子参与燃烧反应
的物质燃烧的作用燃烧的条件
(课堂讨论)
调查二:生活常见的火灾例子:
你所了解的火灾例子灭火方法灭火原理(课堂讨论)
【板书设计】: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可燃物
2.燃烧条件:(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可燃物→清除、隔离可燃物
燃烧氧气→隔绝氧气灭火
温度达着火点→降温到着火点下
三、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重点、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资源:酒精灯、火柴、小石块、小纸片、煤块、玻璃杯、两支蜡烛、投影机和投影片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火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中,火是不可缺少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回答),再如奥运圣火,正在世界各国间传递,这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束火,传递的更是奥运的精神、友谊、和平-------。火对我们意义重大,然而火一旦失去控制,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学生回答,充分发表意见。
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
阅读书P84的前两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朗读。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火造福于人类,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想想火灾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日常生活中的火灾,又造成多少人间悲剧。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进行研究。避免悲剧的发生。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节内容。(板题)
一、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其实,并不是只有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才需要灭火,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如,吹灭蜡烛,熄灭酒精灯,关掉燃气灶的火等等也都是灭火。回想一下你在不同的情形下都用过哪些灭火方法?
【讨论交流并汇报】
学生争相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用脚踩灭,用湿抹布盖灭,用嘴吹灭,用水浇灭等等。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思考并回答】
这对大家可能有些难度。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84页的活动天地。从中获得一点启发。然后把剩下的三副图片中的灭火方法按照要求填到表格里。
学生填写表格
【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方法:(按目的)降低温度(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或者同时采取多种方法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原理是什么呢?
原理: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
(投影:补充三种最常见的灭火器及其原理和使用范围,学生阅读):
提出问题:灭火的方法较多,是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于任何火灾呢?
学生:不是
二、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实际上就破坏了燃烧的条件。那么大家能否从你的生活经验和刚才的灭火方法中猜想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呢?并填到表格中。
师讲解:(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①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说一说,除了氧气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哪些物体能燃烧?哪些物体不能燃烧?(石头能吗)没有可燃烧的物体,燃烧能进行吗?
②讲解: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也即是说物质具有可燃性。
(2)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讨论:
有了氧气与可燃物,是不是就能发生燃烧现象?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学生回答后强调:即使把火柴放在纯氧中也不会燃烧。)
怎样才能让火柴燃烧起来?(用火点燃或在火柴盒上摩擦)摩擦起什么作用?(摩擦可以提高火柴的温度)以上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就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现在只是猜想,那么怎样来证实你的猜想呢?怎样设计实验方案?下面我提供如下的物品,分小组先进行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向老师举手汇报,看谁能得最先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就让哪个小组来做。
学生:互动交流,猜想燃烧所应具备的条件。
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由学生做实验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投影3个实验
实验1:
分别将小石块和小木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物质要具有可燃性
实验2:
两支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一支.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3:
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容易点燃。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每种可燃物着火燃烧都要达到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现在你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②讨论:这三个条件是否必须同时具备呢?
生:刚才的实验已证明。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小结】燃烧的条件(板书)
1、可燃物或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接触
3、物质本身的温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那么灭火的三个方法是否也必须同时具备?
上面图片形象的说明了什么?(缺一不可)
三、燃烧
回想前面学过的物质跟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上面内容,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投影)
教师再做准确的定位:板书概念并说明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氧化反应是一个暂时概念等。师板书。
四、促进燃烧的方法
创设情境:播放工人师傅切割或焊接金属的画面,回顾氧气的性质。
大家都知道氧炔焰,工人师傅们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他们是如何控制氧炔焰的温度的?我们现在就来研究燃烧程度与何有关。
学生观看录像
1、实验探究: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教师实验:(1)、在空气中点燃乙炔气体;(2)、将燃着的乙炔气体导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燃烧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师提供实验用品(纸张和火柴)
总结燃烧与氧气的浓度的关系,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活动设计意图:乙炔燃烧实验由教师来做,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教师总结: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实践应用:通过此次活动,你认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之一是什么?人们在野炊的时候,采用什么方法,促进木柴的燃烧?
小组讨论,提出意见。
3、小组活动:阅读课本87页活动天地,对活动天地中提出的5个问题作出解释小组总结出采取哪些方法能促进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思维拓展:我国锅炉使用的燃料70%是煤,如何提高煤的利用率是个重大课题。要使煤在锅炉中完全燃烧,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结合大家的力量,将同学们的意见总结。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接触到氧气,就一定能燃烧B.任何物质在氧气中都能燃烧
C.用水灭火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隔绝空气灭火
3.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4.油锅内油起火,将火立即熄灭的最好方法是()。
A.盖上锅盖B.倒入冷水C.把油倒掉D.端下油锅
5.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B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并闭气源阀门
C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6.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
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7.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8.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二、填空题
9.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一个实例。
10、高炉炼铁要用鼓风机鼓风,使焦炭火力更旺,而森林发生火灾时,护林员有时也用鼓风机灭火。试分析原因。

[第2课时]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爆炸的条件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爆炸的原理
难点:安全成功、现象明显地完成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自学、归纳法、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
四、实验用品:
铁架台、试管、导气管、橡皮塞、水槽、水、锌粒、塑料瓶、尖嘴玻璃管火柴、弹簧夹
五、教学准备阶段:
1、本节课需40分钟完成。
要对学生分组,4人一组,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负责引领同学实验和讨论,提高同组同学学习积极性。
2、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⑴什么是燃烧?
⑵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⑶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导入新课: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场,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加工厂、锯木厂、纺织厂、矿井、煤气站、加油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屏幕显示]加油站需严禁烟火图示
3.新授课内容:
㈠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气的制取、爆炸的实验,要求大家认真观察。
[学生实验探究]师巡回指导。
[注意事项]
⑴要严格按多媒体的展示步骤进行;
⑵锌粒3-5粒,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⑶收集完气体后,要迅速移至铁架台上夹好,点燃。
⑷注意安全,点燃时,头不能在塑料瓶的正上方。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出:
纯净的氢气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管口与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
当氢气与氧气相互混合时,氢气与氧气充分接触,点燃后迅速发生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通过对比归纳出: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发生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
[设问]如果上面实验中的气体换成天然气、煤气,现象又会如何?
〔回扣练习〕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为什么?
[学生交流]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讲解归纳]由于可燃气体和粉尘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
[自学]安全标志,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设问]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一定会发生爆炸吗?
学生讨论后,引出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要强调是可燃性气体与混合气体的体积之比。
〔提出问题〕当可燃性气体在其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中的浓度超出爆炸极限的范围,会不会爆炸?为什么?
分析讨论出:空气过少或可燃物过少,燃烧都不能进行。
4.〔巩固练习〕
A组:课本的在线测试1。2。
B组:
⑴.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后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汽油蒸汽、空气B:面粉、氧气
C:一氧化碳、空气D:氢气、二氧化碳
⑵.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打开排气扇,换新鲜的空气
B.用打火机照明,排除故障
C.拉开电灯开关,打电话,报110
D.杜绝一切火种,不能打开任何电源开关,及时打开窗户,通风换气。
⑶.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举例说明。
5.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6.布置作业: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文章来源:http://www.jab88.com/j/38947.html

上一篇:第4节电场中的导体 下一篇: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