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一语文下第6课月迹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7

初一语文下第6课月迹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下第6课月迹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月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难点:1、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导语: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wā)的《月迹》。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1——4节5——30节31——36节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4、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明确: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有“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四、本课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争执”——“越发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贾平凹的《月迹》。
二、深入探讨课文
1、本文极富童趣。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心、童真、童趣。你能举例说明吗?
明确:
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以孩童朴素的视觉感知来写月亮。如镜中看月,写月亮“是长了腿的”,“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院中望月,写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么儿亮的”,“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面有了什么东西”,等等,这里写的全是朴素的视觉形象,是关于月亮形状和色彩的最基本的感觉,不知道名称便不使用名词术语,拟人化的感觉更显然符合孩童的感觉特点。二是以孩童的生理感觉来写月亮。当听说月中也有自家院中有的桂树时,“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信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稍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感受到了桂树的馥郁花香,人间和月亮融为一体,“我们已在了月里”。显然,稳重的月亮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月亮,不是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更不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
2、究竟月亮是个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
明确:
“月亮是我所要的”(文中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文中妹妹说)
含着喜爱,含着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得拙朴而又诚挚。
如何理解这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在对月亮有了拙朴而又诚挚的意识的基础上,再“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又升华起一种认识来:“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在这篇文章中,孩童的形象固然重要,奶奶这个形象也绝不可或缺,甚至是作家有意塑造并寄托了作家理想的一个形象。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本文通过寻月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2、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
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四、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饿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明确: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不落窠臼。
五、迁移阅读贾平凹的《对月》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摘抄关于月亮的诗文名句;
2、书面完成课文后练习四;
3、完成练习册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月迹(散文)
贾平凹
镜中看月长腿弓消失失望
童心
院中望月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争执
月升华
杯中“饮月”一人一月,月亮在心人人拥有
迹之
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

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么多迹

沙滩议月月亮是我们的印章满足

《月迹》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1)满盈()(2)倏()忽(3)袅()袅(4)依偎()(5)粗糙()(6)面面相觑()
2.仿写句子。
例句:我们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月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当你生病在床上无法上学,同学们送来了鲜花和问候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欣慰。
——因为感受友情是一种快乐。
当你为希望小学捐了两元钱,为灾区的学生捐出几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充实。
——因为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训练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参考答案
(一)
1.(1)yíng(2)shū(3)niǎo(4)wēi(5)cāo(s)qù
2.只要句式基本一致,用联想手法,句意顺畅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要求叙事简明.结论正确,前句为所处情境体验,后句为感悟。参考答案:当你身处异乡孤立无助,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一也许会感到温暖。--一因为摆脱困境是一种快乐。
(二)
1.酒杯捞月。(意思对即可)
2.动态: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静态: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3.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关键是主动地追求。
(三)

扩展阅读

初一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难点】
1、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邪()涉()猎()孰()遂()
2、重点词语归纳。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⑤及鲁肃过寻阳()
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重点语句翻译。
【学法链接】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资治通鉴》是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作者,字,陕州夏县人,(朝代)、。
二、合作探究。
1、请用“/”把本文分为三层,并填上一个字补充概括层意:
2、本文主要是通过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描写。
3、吕蒙通过学习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5、写出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三、当堂检测。
1、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
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
4、比较阅读:《伤仲永》和《孙权劝学》
(1)不同之处:
①吕蒙和方仲永比较:
②写法比较:
(2)相同之处:
四、拓展延伸。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恐已暮矣。()
②盲臣安敢戏君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4、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写出两句吗?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
1、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Qīngyéshlièshúsuì
2、重点词语归纳。
①当道,当权②推托
③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④粗略地阅读了解
⑤到⑥重新⑦认清
3、重点语句翻译。
(1)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不学习!
(2)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3)只是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从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来看,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5)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司马光主编年体通史君实北宋政治家家史学家
二、合作探究。
1、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对话侧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4、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5、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他如: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学习要趁早。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待人真诚,友谊常在。当别人有进步时,我们要乐于欣赏、赞美等)
三、当堂检测。
1、翻译句子。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而不接受孙权的劝说。
②你现在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国的阿蒙了。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需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3、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4、比较阅读:《伤仲永》和《孙权劝学》
(1)不同之处:
①吕蒙和方仲永比较: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幼年不学、竟无所成。
②写法比较:《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忠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2)相同之处: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孙权劝学》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伤仲永》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迟、晚②怎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②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初一语文下第2课说和做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说和做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聚焦】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的什么作用?
①“目不窥园,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作用:这些形象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和高大的形象。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难点突破】
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作为革命家: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再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大无畏,视死如归。
【走进作者】
臧克家,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要代表作有《难民》、《有的人》诗集有:《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黎明鸟》。长诗:《自己的写照》等。1932年以一篇《老马》成名。
【背景追溯】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出版过诗《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回家途中,遭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
【拓展链接】
闻一多挽联
①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周恩来、邓颖超挽李公朴、闻一多联)
②继两公精神,再接再厉争民主;汇万分悲愤,一心一德反独裁。(毛泽东挽李公朴、闻一多)
【自主学习案】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衰微()赫然()迭起()
高标()弥高()校补()
目不窥园()
2.辨析下列字形
籍:()锲:()迥:()
藉:()契:()炯:()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众。()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
4.走进文本
①课文从哪二各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
答:
②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章可依此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答:

【合作探究案】
探究点一:探究内容
1.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
答:

探究点二:词义品味
2.体会下面句中加点的“说”的含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答:
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答:

探究点三:分析句子
3.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加点的词语。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答: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答: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弥高(mí)校补(jiào)目不窥园(guī)炯炯目光(jiǒng)
B.高标(biāo)漂白(piǎo)群蚁排衙(wú)诗兴不作(xìng)
C.赫然(hè)迭起(dié)兀兀穷年(jiǒng)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澎湃(péng)慷慨淋漓(kǎi)心会神凝(ní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励尽心血一反既往
B.群蚁排衙诗兴不作慷慨淋离
C.目不窥园炯炯目光迥乎不同
D.心会神凝无无穷年潜心贯注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羊座男士:白羊座的男士,多半有一双目光炯炯的眼神,走路很快,喜欢说服别人。
B.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却还是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
C.小明心不在焉的给我解释“我爸是李刚”是怎么一回事。
D.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人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5.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者。”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
6.根据语境,参照画线句子仿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广阔的语文世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精彩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们如醉如痴;,,;优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让我们心驰神往……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行的高标”,完成第8~14题
8.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答:

9.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答:
10.文中“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一句里“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答:

11.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

1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

1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答:
14.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

【课后提升案】
一、综合运用
1.在学习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后,七(8)班开展了以“缅怀先烈”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①你崇拜的先烈是谁?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答:

②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已经没有学习革命先烈精神的必要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

③活动结束后,班里准备出一期板报,请你为板报取一个贴切响亮的主题,并设计三个优秀的栏目。
主题示例:

栏目示例:

二、阅读理解
阅读《向日葵》,完成2~5题。
向日葵
尤今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②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③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④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⑤“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⑥“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⑦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⑧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⑨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⑩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
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有删改)
2.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1)→赶回家去,(2)→半夜起来,浇向日葵→第二天上午,(3)
3.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怒气”。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①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答:

②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答:

4.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
答:

5.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阅读文章结尾段,请用两个词语形容作者当时的心情。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答:
(2)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
答:

三、写作练笔
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你从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中学习到哪些东西,请写下来,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案】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衰微(shuāi)赫然(hè)迭起(dié)
高标(biāo)弥高(mí)校补(jiào)
目不窥园(kuī)
2.辨析下列字形
籍:(jí)籍贯锲:(qiè)锲而不舍迥:(jiǒng)迥然
藉:(jí)狼藉契:(qì)契机炯:(jiǒng)炯炯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
4.走进文本
①课文从哪二各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
答: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
②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章可依此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答: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合作探究案】
探究点一:探究内容
1.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
答:“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探究点二:词义品味
2.体会下面句中加点的“说”的含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答: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答: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答: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探究点三:分析句子
3.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加点的词语。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答:“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答:“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弥高(mí)校补(jiào)目不窥园(guī)炯炯目光(jiǒng)
B.高标(biāo)漂白(piǎo)群蚁排衙(wú)诗兴不作(xìng)
C.赫然(hè)迭起(dié)兀兀穷年(jiǒng)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澎湃(péng)慷慨淋漓(kǎi)心会神凝(níng)
解析:A选项里“目不窥园”的“窥”应读“kuī”;B选项里“群蚁排衙”的“衙”应读“yá”;C选项里“兀兀穷年”的“兀”应读“wù”。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锲而不舍励尽心血一反既往
B.群蚁排衙诗兴不作慷慨淋离
C.目不窥园炯炯目光迥乎不同
D.心会神凝无无穷年潜心贯注
解析:A选项里“励尽心血”的“励”应写成“沥”;B选项里“慷慨淋离”的“离”应写成“漓”;D选项里“无无穷年”的“无”应写成“兀”。故选C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白羊座男士:白羊座的男士,多半有一双目光炯炯的眼神,走路很快,喜欢说服别人。
B.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却还是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
C.小明心不在焉的给我解释“我爸是李刚”是怎么一回事。
D.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解析:C选项“心不在焉”的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与语境不符。应该用“潜心贯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人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解析:A句中“大约”与“左右”重复,去掉其中一个;C句“价值”与“广阔”搭配不当,“价值”改为“前景”;D句判断不当,去掉“不会”。
5.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B)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者。”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
解析:从结构和内容的照应方面思考。
6.根据语境,参照画线句子仿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广阔的语文世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精彩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们如醉如痴;,,;优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让我们心驰神往……
答: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拍案叫绝。
二、课内阅读
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行的高标”,完成第8~14题
8.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宣传动员革命,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答: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9.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答: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争取民主、宣传革命)
10.文中“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一句里“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答:“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1.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1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1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答:闻一多先生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
我们做出了榜样。
14.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略。
【课后提升案】
一、综合运用
1.在学习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后,七(8)班开展了以“缅怀先烈”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①你崇拜的先烈是谁?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答:刘胡兰.她出生在贫困的地方,黑暗的年代.没有快乐的日子.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姑娘,用自己的身躯,点燃了光明的火焰.带来了新的希望!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让我们用心灵,用赞美,去仔细感受她无尽的光芒吧!
②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已经没有学习革命先烈精神的必要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有学习必要.因为即使是和平年代,我们也需要有乐于助人的心,和革命战士一样,一切以大局为重,以大家为先,才能共同构建出更美好的明天.
③活动结束后,班里准备出一期板报,请你为板报取一个贴切响亮的主题,并设计三个优秀的栏目。
主题示例:缅怀先烈,传承精神.
栏目示例:缅怀先烈,沉思过往;传承精神,谈论未来;自我反思,畅谈感想.
二、阅读理解
阅读《向日葵》,完成2~5题。
向日葵
尤今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②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③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④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⑤“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⑥“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⑦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⑧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⑨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⑩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
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有删改)
2.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1)买向日葵→赶回家去,(2)藏向日葵→半夜起来,浇向日葵→第二天上午,送向日葵(3)
3.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怒气”。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①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答: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女儿迟到而心生怨气无法排解的情状。
②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答:本句运用“冒”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女儿不体恤父母而失望至极的情状。本句运用“灼灼”这个形容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失望而伤心难过、心痛不已的感受。本句运用“半点”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失望心痛而毫无食欲的情状。
4.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
答:①一向准时的女儿昨天却迟到了。(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昨天却让父母在公园里挨冻)②女儿迟到了,却没有告诉我迟到的真正原因。③在餐馆吃饭时,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并没有安慰我,而是一个劲儿说看单位的趣事。④一向敬业的女儿,今天却没有去上班。
5.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阅读文章结尾段,请用两个词语形容作者当时的心情。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答:感动、愧疚、幸福等(意思对即可)
(2)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
答:示例:文中的女儿非常孝顺,她懂得体贴、包容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应该像她那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三、写作练笔
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你从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中学习到哪些东西,请写下来,不少于200字。

初一语文下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下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三、文本链接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选取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
2.初步感知: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新*课标*第*一*网
五、课文分析
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
(4)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
(6)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这个细节展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
2.课文记叙了一件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似杂乱,但有一条情感上的线索贯穿全文。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
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3.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青年人和热爱祖国、勤勉工作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4.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六、拓展探究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七、文章脉络
1.片段一(1),明朗的笑声。开篇直接描写,别具一格。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便跃然纸上。
2.片断二(2),写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
3.片断三(3~13),写作者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4.片断四(14~17),鲁迅先生开玩笑。
5.片断五(18~23),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6.片断六(24~26),写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
7.片断七(27~30),写鲁迅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8.片断八(31~34),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9.片断九(35~40),写看电影。
10.片断十(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11.片断十一(43~54),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片断十二(55~60),写吃鱼丸的事情。
13.片断十三(61~63),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到整整齐齐。
14.片断十四(64~67),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八、写作特点
1.语言朴实。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2.详略得当。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琐事,有详有略。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神情姿态:乐观爽朗,平易近人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工作习惯:不同寻常,忘我精神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日常琐事:严谨认真可亲可敬热爱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