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教案(川教版)

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教案(川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教案(川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多姿多彩的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的艺术成就2、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介绍世界八大奇迹引入新课
2、组织学生讨论秦始陵兵马俑所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状
3、播放课文涉及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的动画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操,养成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
3、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战国编钟2、秦始皇兵马俑
难点:1、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2、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战国编钟的挂图2、秦始皇兵马俑挂图3、王羲之、顾恺之书法作品投影
学生:收集世界八大奇迹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听说过吗,世界上有八处古代文化遗址十分有名,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中国就占两个。一个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另外一个是在陕西出土的请示黄兵马俑。今天毛窝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战国编钟与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展示我国编钟挂图,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2、给学生明确知识点,即战国编钟是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共有60多件,其特点是可演奏各种乐曲、音色优美、音域宽广。
3、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组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其宏大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提出: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但也反映了落后的世界观,是当时人们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相信人的再世,故也为自己建立了一支地下军队。这些兵马俑显示了秦朝的强大,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文物。
三、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
1、过渡:了解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后,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注意发现细节。(王羲之买鹅和替人写扇的故事)
2、谈话:大家欣赏了动画片,这两个故事讲的是谁啊?不错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王羲之,那么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知道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
3、肯定学生阅读的收获,告诉学生王羲之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法艺术的,其书写的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遵美挺秀,后人评价:“飘若游云,矫若惊尼。”(播放王羲之书法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
4、转折:与王羲之齐名的还有东晋的顾恺之,不过她不是书法家,而是一位画家。
5、投影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并阅读课文。(了解顾恺之绘画的特点及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6、小结全课内容,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第七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1.战国编钟(湖北随州)特点
2.秦始皇兵马俑
A、地点B、反映的社会关系C、价值
3.王羲之的书法
A、特点B、书圣C、《兰亭序》
4、顾恺之的绘画
A、特点B、《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作业设计
达标训练:
1.湖北随州战国墓中出土的一套编钟,其主要用途是()
A记时报时B演奏乐曲C饮酒D工艺品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帛画B秦始皇陵兵马俑C长信宫灯D四羊方尊
3.民间流传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下面有关的人物是
A王羲之B王献之C顾恺之D李白
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篇著名书法作品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是()
A《滕王阁序》B《多宝塔碑》C《兰亭序》D《玄秘塔碑》
5.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钟繇B王羲之C顾恺之D陶渊明
6.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A《兰亭序》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龙门石窟佛像
7.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他的代表作有()
①《女史箴图》②《洛神赋图》③《兰亭序》④《多宝塔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秦汉时期的美术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A.书法B.绘画C.雕塑D.青铜艺术
9.材料解析:
“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卢森堡大公)
读后请回答:
①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扩展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川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川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1课时


新授课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

3.鲜卑的兴起

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

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①语言:说汉话。②姓氏:改汉姓。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听出来了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各族儿女都为她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学们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流血牺牲的事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你们可曾知道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还有那些以牺牲本民族的利益来换取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的兄弟民族吗?虽然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消亡,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这个民族日益强大起来,并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族。

●讲授新课

投影:幻灯片“历史连接”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朝
北朝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

师:在古代中国的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同学们知道是什么特点吗?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后可以回答。

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

师:从东汉末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开始了。在这些南迁的流动大军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异族的身影,他们就是历史上被称为“五胡”的古老民族。同学们看一看都有有哪些民族?“匈奴、鲜卑、氐、羯、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

投影:幻灯片“历史告诉我们”:自东晋灭亡经来,南北朝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的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中国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的改革相当成功,北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国际交往频繁,一派东方大国强国的风貌。

3.鲜卑的兴起(板书)(投影:寻源)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投影:你知道吗?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投影:鲜卑的兴起“拓跋鲜卑以前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附近的大鲜卑山,后向西南迁徙,到达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拓跋力微首领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势力开始强盛,公元258年,东移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鲜卑部落都来归服。这样以拓跋部为首,组成了一个成分复杂的部落联盟。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自称代王,建立“代”政权,代政权存在了六十多年,后被氐族首领建立的“前秦”所灭。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也瓦解了。公元386年,前秦政权灭亡,逃亡在外的拓跋圭乘机收集拓跋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不久定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改称魏王,建魏国,史称“北魏。”

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板书)

师: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北魏(386-534)建国之初,征服了不少部落,成为塞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腹地,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拓跋圭即皇帝位,这就是北魏道武帝。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板书)。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后来发展成南北朝时期代表我国北方的一个封建王朝。

请问:

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

③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板书)

(一).背景(板书)

(投影《北魏的疆域》)看一看:平城、洛阳的位置(注意与黄河的关系)

投影:“拓跋宏”简介。同学们想一想: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怎样一种统治局面?(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危机?)该怎么办呢?(转移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迁都)(板书:迁都)

展示材料:投影①想一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③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2.迁都洛阳后的积极意义

概括归纳: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中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板书)

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

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摆脱统治危机,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板书)

投影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板书)

投影“元”姓来源,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

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投影: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举例:(让学生以“猜一猜”的形式填空完成鲜卑姓与汉姓的改变实例)

拓跋元贺赖贺后穆陵穆

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孝文帝还从哪些方面推行汉化政策?投影“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师: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所谓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在床、席上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跳马连缀木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改革的作用(板书)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3.北朝的分裂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川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5分钟)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B、已经挖掘水井C、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D、饲养家畜
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A、云南元谋B、西安半坡C、陕西蓝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题〗: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过着的生活。
2、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雏形。
〖连线题〗:
1、半坡原始居民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现了贫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列表题〗:
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基础题目,现在关上课本,考考你的对比能力
名称
项目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出现时间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