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龙门情思

兰亭序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09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龙门情思。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滕王阁序》同步素材——龙门情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河津,古称龙门,位于中华民族发样地的腹心地带,黄河与汾水的交汇处。

我的故乡就在龙门。在那已经远去的童年时代,我在故乡热土上徜徉,就恍若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游。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看到真实的历史遗迹,听到美妙的传说故事。如今,我虽然远离故土已整整四十个春秋,可以说是“乡音未改”,“鬃毛已衰”,但每语及意蕴深厚、色彩鲜明的龙门文化,依然令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我家老宅在旧县城南大街南火巷,离著名的“文清书院”和“莲花池”很近。县城正北不到一里,一字儿矗立着九座山崖,各具风格的禹王庙、雷公庙、八仙庙、药王庙、真武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分别座落在九个崖头之上,其势突兀,状若伏龙,故称为“九龙头”。如此独特壮观的古建筑群,确属罕见。幼年时,我常与伙伴们到这里嬉戏玩耍,摘食酸枣:每逢三月三、九月九,也常随大人们来这里赶传统庙会,看蒲剧,听眉户,吃凉粉,喝油条……龙门风情,乡土文化,在我幼小的心灵便深深地扎下了根。日寇侵华时,这些庙宇多数惨遭破坏,但位于中央位置的真武庙(亦称九龙庙)仍保存完好。这座庙宇,地势高峻,二面临空,青松翠柏,紫韵清幽,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眺汾水,北仰紫金,每当登临此处,就好像登上了龙门文化的“天文站”“观礼台”,河津胜景一览无余。

读初中时,每年初春我都要到禹门口去观龙门肚景。这里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那“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黄河千古奇观,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地与自然抗争的壮举。在远古之时,禹门口两岸的龙门山与黄龙山原是连为一体的,黄河流到这里被大山挡住去路,便横冲直撞,四野横流,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在这里凿山成谷,使奔腾万里的黄河经过几次撞击,在冲天的水柱和浑黄的气雾中,像一头被制服的雄狮咆哮如雷地直奔下去,进入华夏第一门,浩浩荡荡,绵亘万里,东流入海。这水之灵、地之气,孕育了深厚的黄土文化,繁衍着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这段历史《水经注》上曾有记载:“龙门……大禹所凿,……口广八十步,崖际镌迹,遗功尚有:”禹栉风浴雨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人,劈山导河,终于取得成功。传说,禹凿开龙门后,两旁高山峻岭,车马不行,连水族之类都无法逆流而上。因此,每年暮春,江河湖海的鲤鱼便争相赴龙门之下.成千上万,跳跃行进,以期跨跃龙门。一旦登上了龙门,便有云雨相护,天火烧去了后面的尾巴,就化为龙了。跃不上去的,不灰心,不丧气,到明年重整旗鼓,必定再来。有没有鲤鱼跃上了龙门,这无关紧要,而龙门子孙对中华文明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追求,却是这个传说的活化。

龙门还是我国诗歌当之无愧的传播圣地。由孔子以“思无邪”原则所辑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卜子夏在河津设教传诗,从教者三百余人,连魏国国君魏文侯和当时的社会名流公羊高、李悝等人都拜他为师,使得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极高地位的《诗经》,得以流传后世。史载卜子夏虽然是卫人,但后来定居到河津辛封村(当时为魏国西河),死后也埋葬在那里,他的墓园有幅楹联:

两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

七十子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当说西河

我的母校—河津中学的大门上,曾镌刻着“西河桃李”四个大字,足见卡子夏当年西河设教对河津教育事业影响之深远。卜氏西河设教的遗址犹在,卜氏祠堂旧址尚存有大明正德年间“免除卜氏后裔差役”和“重修魏国公子夏祠堂”的碑记。

隋末唐初的王通、王绩、王勃祖孙三人,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仰,使龙门文化高峰突起,蔚为大观。中国不少地方的归属,常常被一些人有理由或没理由地用铅笔划来划去。王通祖孙的出生地通化镇,1971年划归了万荣县,在此之前一直隶属河津,先祖们创造的历史人们自会尊重。“文中子”王通,是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被隋文帝召见,他在金銮宝殿上,面对满朝文武百官,口吐珠玉,应答如流,道出了广为传颂的治国、安邦、富民的《太平十二策》。只因仕途多舛,主张不为所用,乃返归乡里,设教讲学,著书立说,教化士人。当时,慕名来他门下求教的弟子多达千人,唐初的名将良相房玄龄、魏徵、杜如晦、李绩等,都是他的门生。史书说,正是因为王通给这些著名将相传经授道,才终于造就了李唐王朝将近三百年繁荣昌盛的基础大业。这就是说,河津在历史上曾一度成为全国培养治国贤才的中心基地。我曾到位于县城东北的“文中子洞”去春游,那是当年王通、王绩隐居著书的地方,中华书局出版的《山西通志》对此有记载,应当说是确切的。王通的胞弟王绩,号“东皋子”,参与过《隋书》的撰写,是唐初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平淡疏野,格律谨整,尽脱六朝诗歌的靡艳习气,一显清新淡雅的田园风格,开创了大唐诗歌的健康风气。被誉为“初唐四杰”之冠和“少年才子”的王勃,是王通的孙子。他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在家乡度过的。由于家人的耳濡目染,王勃从小就聪颖出众,才华横溢。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境开阔,博大奋发,一扫洒泪揖别的低沉气氛,成为我国送别诗中的一朵奇葩。他二十岁那年,当众咏作的那篇骈骊散文《滕王阁序》,以高屋建瓴之势,气吞江河之溉,吐宏纳论,写景抒情,博得满堂喝彩,其中许多千古绝句,跨朝越代,至今不衰。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一百多年后所写的《新修滕王阁记》中曾表示,自己的记述能够列在王勃文章的后面,是很荣耀的。凡到江西登临滕王阁的人,都会谈论到黄土高原上的这位龙门少年。只可惜,我们的这位少年乡党,在南下探望当时任交趾县县令的父亲王福畤,乘船返回时,在南海海面遭遇风暴,不幸溺水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传说,船翻以后,王勃的尸体竞逆水漂流到了北江河边,夜里江面上回响起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当地百姓遂建造了一座寺庙纪念他的亡灵。王福畤去世后,百姓们将他与王勃塑像供奉在一起,把他们父子尊祟为越南的两位“福神”。

在汾水两岸,还广泛流传着薛瑄幼年时聪慧好学的动人故事。我曾与同学们到平原村拜渴过“文清祖茔”,那是薛的陵园。薛瑄,明朝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仕途坎坷,两番出任朝廷命官,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因刚正不阿,力主正义,险遭权奸王振杀害。后回乡设教,教化于民。决心不再混迹官场。他开设的“文清书院”名震一时,求学拜访者络绎不绝,许多著作受到后人的敬仰。

龙门,不仅文人学士辈出,勇冠三军的将帅也代不乏人,唐代名将薛仁贵的故里就在县东十余里的修仁村。薛仁贵,少年贫寒,后应募从军,一生征战沙场,为辅佐唐室江山,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一位有史可鉴、威震中外的军事家。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唐人有诗赞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唐太宗一次征辽归来,曾对薛仁贵说道:“联不喜得辽东,而喜得爱卿。”据载,他年近七十时,不动一刀一枪,以其威名竞吓退二十万突厥大军,史家称他“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描写薛氏一门叱咤风云战绩的传统演义小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我从小就喜爱阅读,至今仍珍藏在书架之上,那位“白袍将军”的形象给我的印象很深。今年清明节回家扫墓时,我曾再一次奔上了“‘白虎岗”,探访了薛仁贵当年与其妻柳英环居住的土窑遗迹——“寒窑”。当时,满坡满岗的桃梨杏花正在开放,将简陋幽静的寒窑装点得花团绵簇,如诗如画。“出得寒窑用目观,一眼儿望见汾河湾”,这是蒲剧《打雁》中柳英环的两句唱词。而今,我站在白虎岗上举目南望,汾河湾的春景尽收眼底。是呵,龙门这块沃土孕育出了代代英才,这些前辈乡贤又以自己的光辉业绩为龙门赢得了无限的荣耀和骄傲。

河津的荣耀,龙门人的骄傲,说不完,道不尽。河津旧县衙大堂上有一幅对联,可以说是对历史上龙门文明的高度概括:

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司马,隋传仲淹,明表敬轩,那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统;

漫言地不灵,东虎岗,西龙门,南来飞凤,北迎卧解,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

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应当通过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认识自己。龙门这块热土,我曾生于斯,长于斯,可以说是根深情浓,血脉所系。追昔抚今,触发我太多的思绪,引出了绵绵的话题。回忆、梳理故乡悠长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为了流连击旧的历史遗迹,也不是猎奇消逝的尘烟云影。我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无意于就文化论文化,就历史说历史,而是想思索这些传统文化所包蕴的丰富内涵,从而使我们能够汲取精华,采撷前辈的丰硕成果,并从他们的世界里走出来,以新颖的文式,把握历史机遇,创造今口的辉煌。事实上,河津的“龙门”已经打开,封闭的自然经济已告解体,昔日的农业县正在发展成为以煤、电、铝为主的新型工业区。从禹门口到汾河湾,从吕梁山到放马滩,到处都洋溢着勃勃生机。来并的乡亲,每次都会带来几条喜讯,常常使我感奋不已。亢奋之余,静夜反思,又觉得我的故乡尚未回复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地位和荣耀。我们龙门子孙尚需携手同心,不断冲刺,使龙门再次崛起。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就是一个龙门赤子的一片真情。

(周敬飞,河津市人,曾任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相关推荐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读序


远走南昌,我是一定要看看滕王阁的,那里是王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骈体文名篇《滕王阁序》孕育、产生的地方,《滕王阁序》的整个篇什和它的意深境远、凝炼非凡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精彩佳句,莫不为世人由衷称颂。我想在那里领略江南古代文化的一重气息,沉淀一番对这份瑰丽文化遗产的粗浅感知。

原以为滕王阁是唐代的原貌建筑,亲临观瞻,才知是当地政府于1988年重新修建。史料记载,滕王阁自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创建,迄今1300余年,缘于自然旧败和水火兵燹,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从1926年反动军阀肆意火焚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29次重建,也已时隔62年。现今的滕王阁,址在赣江与抚河交汇处的新洲尾,背依两河茫茫水域,面向南昌繁华街市,是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参照宋代腾王阁彩画,重新设计建造的大型仿宋式建筑。赣江之滨,阁体巍然耸峙于象征古城的高台上,在四重叠楼和飞檐之间,朱丹廊柱与琉璃碧顶鲜明辉映,雕梁画栋同飞檐翘脊凌空呼应,昂然当空傲立,气势颇为壮观。

步上基台前的回折台阶,我首先从阁内的电梯直达顶层东眺:洋洋水域,连天接地,洲渚横波,芳草萋萋,江面舟帆艇舸争流,彼岸楼树山田如漂,云天空远,沙鸥翱翔,好一派辽阔的壮美!这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地方啊,这就是王勃状摹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的境界啊。凭栏俯视,水国风物尽收眼底,回望楼阁,画檐彩廊倚空巍峙,这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胸阔意远!体味顶层门联依然极浦遥山想念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遥想当年王勃在此汲取诗情画意,凝结美句华章,我不禁兴怀感慨,神思联翩。

滕王阁以滕王冠名,标示的不过是建阁的最初因由,与当年的滕王其实并没有多少关联。作为一座非凡的历史性建筑,它的意义不仅是临观山河的一处胜景,而且是古代灿烂文化的一座载体。而王勃的名序则是这座文化载体中的轴心之作。

滕王阁以王序传名,滕王阁的文化蕴存大体上都与王序相关。韩愈称自己作《新修滕王阁记》词列王序之后,苏东坡、董其昌恭写王序全文,甚至康熙帝临摹董其昌笔意,御写王序,遂有御书亭石刻;诸多历史名人如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汤显祖、辛弃疾等,都写过滕王阁的诗词赋联,其中的许多佳句词涉王序。现今的滕王阁,占地47000平方米,高拔57.5米,构建规模当居历史之首,而各楼的内容布设,自然以王勃的名序贯穿--一楼有依据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马当清风夜送王勃赴滕王阁作序传奇故事创作的大型壁画,二楼有描画王序人杰一语的江西历代80位各类名人的巨幅长卷,三楼有绘制汤显祖在滕王阁演出《牡丹亭》盛事的《临川梦》,四楼有演绎王序地灵一词寓意江西胜山名湖风光的《地灵图》,而五楼的整壁书法则是苏东坡书写王序全文的秀美镌刻。诚如滕王阁一幅名联所谓:高楼人文之最,雄奇壮丽,唐代文章巨子除王郎韩愈更谁侧显其间;杰阁得公论之先,瑰伟特绝,江南著名景观数黄鹤岳阳而此独为第一。滕王阁与王勃序襟袂相谐,融而难分。

王勃作序,佳话动人--洪都闫都督拟求大才为滕王阁撰序,筵座皆江左名儒,惟王勃最幼。众皆怯辞,而王勃欣然受纸,分毫不让。闫公原本借滕王阁重修竣工的盛宴,让女婿吴子章显才,光耀门庭。不料王勃胸有成竹,勇当此任,闫公只好诺命,令吏人在王勃下笔时,逐句禀报。开始数句,闫公傲然小视;接下几联,稍有心动;当落霞、秋水句落纸,竟不禁拍案赞叹:此子运笔如有神助,真乃天才,当垂不朽啊!便更衣出庭,邀王勃上座。王勃才名,从此远播,王勃序作,天下传诵。这段佳话,无不激发后世学人。滕王阁也因此更富有文化蕴含。?

史载:王勃自幼聪明过人,6岁能作文章,9岁即有《指暇》,10岁精通六经,14岁应举及弟。他才思敏捷,下笔则成,人生仅28岁,就有文集30卷;所撰《周易发挥》、《大唐千岁历》及《宸游东岳岭颂》、《乾元殿颂》等,史有记载。王勃的祖父王通曾是隋朝官员,弃官后专事著书讲学,有纪元书《元经》、类似孔子家语的书《中说》,为当时所称。王勃受祖父启蒙、教导,当在理中。王勃怎样治学,尚无史录,但他博览融会,志专精学,绝然不可或缺。

《滕王阁序》赋事意谐境切,用典推陈出新,历史地理底蕴深厚,人情风物境况通晓。这一切,融而成文,又谋篇老到,用辞精凝,极为到位。仅此一序,便可识王勃学养。我因此认为,名序名阁相互辉映传世,自有其深湛之道。

(郝贵平)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序典故


滕王阁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是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渊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六月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公元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此楼便是“滕王阁”。

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28次之多,世所罕见。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高达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而立。

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风流。

继王勃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滕王阁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按】:先写藤王阁得天独厚的地势,接着叙述参加宴会的宾主,最后写自己碰巧有幸得以参加这次宴会。“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连用两个与当地有关的典故,分别出自《晋书·张华传》、《后汉书·徐稚传》。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按】:这段先描写了藤王阁的美丽风光,山川、舟楫、市井、楼阁与落霞、孤鹜、渔歌、雁声交融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接着写宴会之极尽欢愉。最后则兴尽悲来写到对命运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按】:这段属思古伤今之笔,表达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志向。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按】:这段表明了写此文并非仅为应酬,还希望在这样的盛会中遇到知己。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按】:收笔完成,属于套话。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按】:篇末附上这首诗,是对序的内容的概括。

【相关典故】: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风雅滕王阁


过去只知道,南昌是因为“八一”南昌起义而蜚声中外的。而当我穿过夏天的雨帘,从起义纪念馆的前南昌大饭店走向赣江边,兴致勃勃登上滕王阁时,才发现,此楼非彼楼,蕴藏其中的,不只是一段故事一篇骈文一幢建筑,分明陶冶过一座城一个时代的魂魄,寄托着一个人一个民族的风雅。

上过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见过长江边的黄鹤楼,当滕王阁巍巍然耸立在我面前时,心中陡然生出一种肃穆感:壮哉!伟哉!滕王阁自古以来就被推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江西通志》载:唐高宗显庆年间,李元婴任洪州都督,筑此阁于章江、广润门之间,专用于迎送宴请宾客用。落成日恰李被诏封滕王,故而得名。主人介绍,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次楼为三层27米。后屡毁屡建达20多次。现建造的滕王阁高九层57.5米。依然比“黄鹤”、“岳阳”高大。当然,这还不是滕王阁身价与日俱增的全部理由,它的出名,主要得益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那篇《滕王阁序》。比之黄鹤楼诗句及《岳阳楼记》,王文毫不逊色,别有韵味。

走进滕王阁,整个身心皆被笼罩在王氏那千古美文的浓烈氛围中,仿佛历史上是先有了《序》尔后才有了“阁”。一楼大厅里的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构思不俗,维妙维俏地将王勃登临阁楼挥笔撰文的情景与《序》中意境合二为一,传统美术的绘景和浪漫风格的写意相得益彰。而三四楼的大型壁画《人杰图》、《地灵图》展示的江西历代名人及秀丽山河,简直让你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第五层大厅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苏东坡手书的《滕王阁序》,其飘逸豪放,磅礴大气,足以使你屏息难舍。出门凭栏,极目远眺,赣水东流,云天苍茫,市井喧嚣,人气正旺。只可惜,没了“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难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站在滕王阁上,想象着当年王勃是怎样在短暂的时光中让思想插上了飞腾的翅膀;猜测着究竟是什么使这位26岁的风流才子在瞬间竟能挥洒出毕生才情。那天,本是省亲过路的王接到上滕王阁的邀请时一定感慨万千,因才华出众屡受打击的他泼墨抒怀时一定豪情盈胸,扬眉吐气。于是,触景生才,望江兴叹,笔走龙蛇,文载古今。潇潇洒洒道出满腹经伦,浩浩荡荡写就传世篇章。《序》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彩,不乏处世做人为官行文之真缔。他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唤起人们对江山社稷的热爱。他以“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传达人事秘诀。他从“宇宙之无穷”识出“盈虚之有数”。他诤言人生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告诫落第者“东隅已失,桑榆非晚。”他淡漠名利声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我惊诫,曾经读过若干遍的《滕王阁序》中竟有如此多的内容。我断定,如果没有了这些,那阁楼就没了灵魂没了味道。

一声汽笛,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俯瞰浑浊赣江中那来来往往的船只,远眺苍茫天穹间那隐隐约约的山岚,突然想到,距我站立处一南一北两三百公里,屹立着两座闻名遐迩的大山,一曰匡庐,一曰井冈。它们后来在中国历史中的名声,的确比滕王阁要响亮得多。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自《滕王阁序》一举出名后上过山或在那山中有过抱负有过显赫有过壮烈有过恩怨有过失落的人,无论其身份朝代信仰如何,大多数应该知道滕王阁其楼其事,甚至也曾登斯楼品斯味,也曾从王勃的激扬文字中明事悟理。楼之形,文之神,在这里编织成独特的经纬。阁楼千秋,文贯古今,大地才盎然着蓬勃的生命。离开时,又见在滕王阁前一巨大石碑上,镌刻着杜甫褒扬“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绝句》。其中的经典名句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不禁随之共鸣:文如此,人如此,历史如此。

董保延(云南日报)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序》绝赞


呜呼!读完《滕王阁序》,感慨良多。不知今后将学古文是否如此,若是,则白学了九年半的古文。纵观《滕王阁序》,除不通俗易懂,不层次分明,不简明扼要……外,均已害达三级水准。好了,写到这,您该知道我的写作意图了,即大批王子安!想必王勃被贬后,心情一向不好,从牢中放出来后,更觉得生活无意义,对社会,对统治阶级,乃至对劳动人民均产生怨恨。正悲于找不到发泄之处,路过洪州,被一群酒囊饭袋视为稀客,心中邪念顿生,便作了此篇。结果那些白痴看了后,宛如游于云间,脑子一片空白。为何?此人滥用典故,语序错乱,故作丽藻,但或许当时的评分标准与今相同,即古文读不通者一律为佳作,通俗易懂者垃圾不值。于是这些人个个赞不绝口,却不知个个已穿上皇帝的新衣。王勃呢?心中甚喜,但仍有不快,想若加入几句辱骂之词,相信这些人也会兴高采烈地将它匾起来,以教后代。王勃作完此事,欣然离去。一想起心意已达,不禁狂喜,学阮籍喝酒狂笑,却不慎跌入水沟,溺水而死,英年二十六岁。据说王勃逝后,化为一厉鬼,每晚在滕王阁上失声痛哭,人闻人惧。幸而一知音知其意,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全文中最顺的一句改为“落霞与孤鹜飞,秋水长天色”,哭声才去。从王勃身上,我看到了应试教育的不幸,幸亏其英年早逝,否则今日中学生,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