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3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jab88.com/p>第1单元课时4
物质的分散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
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实验现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实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应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实验2]胶体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实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实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2]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实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相关推荐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


物质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高频考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样题1】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有一个空轨道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空轨道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解题指导】A中1s2结构的He,1s22s2结构为Be,两者性质不相似。B项X原子为Mg,Y原子N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可能是第ⅠA族元素,过渡元素中也有很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一定相似。
【答案】 C
【命题解读】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中学化学原子结构的重点内容,也是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原子轨能级是决定核外电子排布和构型的重要因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是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而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的周期性变化又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称元素周期律,反映元素周期律的元素排布称元素周期表。
考点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6.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高频考点1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
【样题1】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σ键和1个π键,它们分别是()
A.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末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
C.C—H之间是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C—C之间是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D.C—C之间是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C—H之间是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解题指导】选A。在乙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的2s轨道与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sp2杂化轨道,其中2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2个氢原子的1s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C—Hσ键,另外1个sp2杂化轨道形成C—Cσ键。2个碳原子未杂化的2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1个π键。
【命题解读】《高考考纲》明确要求: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对杂化轨道理论知识的考查也在不断加强,对元素原子杂化轨道及空间构型的判断主要采取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和归纳记忆法。
考点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3.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高频考点1化学键与晶体类型
【样题1】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A.SiO2和SO2B.CO2和H2OC.NaCl和HClD.CCl4和KCl
【解题指导】选B。SiO2是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SO2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A错;CO2和H2O均为共价键,而且是分子晶体,B对;NaCl是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HCl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C错;CCl4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KCl是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D错。
【命题解读】《高考考纲》明确要求: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高考命题主要考查了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同时隐含着考查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与化学键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
高频考点2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应用
【样题1】金属镍及其化合物在合金材料以及催化剂等方面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Ni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均与氯化钠的相同,Ni2+和Fe2+的离子半径分别为69pm和78pm,则熔点NiO________FeO(填“”或“”);
(3)NiO晶胞中Ni和O的配位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属镍与镧(La)形成的合金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其晶胞结构示意图如左下图所示。该合金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5)丁二酮肟常用于检验Ni2+:在稀氨水介质中,丁二酮肟与Ni2+反应可生成鲜红色沉淀,其结构如右上图所示。
①该结构中,碳碳之间的共价键类型是键,碳氮之间的共价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氮镍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
②该结构中,氧氢之间除共价键外还可存在_______________;
③该结构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1)利用能量最低原理等可知28Ni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84s2。(2)利用Ni2+与Fe2+的离子半径大小关系可知NiO的晶格能大于FeO的,故熔点:NiO>FeO。(3)利用信息知可类比NaCl的配位数可知NiO晶胞中Ni与O的配位数均为6。(4)由“均摊法”知每个晶胞中含有:一个La(8×1/8)、五个Ni(1+8×1/2),故该合金的化学式为:LaNi5。(5)①在该结构中,碳氮双键中其中一个是σ键、一个是π键;氮镍之间的键是由N原子提供孤对电子,Ni提供空轨道形成的配位键。②由于氧的电负性强,因此该结构中,氧氢之间除形成共价键外,还可以形成氢键。③该结构中-CH3中的碳原子是sp3杂化、用于形成C=N的碳原子是sp2杂化。
【答案】(1)1s22s22p63s23p63d84s2(2)>(3)66(4)LaNi5
(5)①一个σ键、一个π键;配位键;②氢键;③sp2、sp3
【命题解读】“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选修模块,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

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反应
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为了安全应在烧杯上加盖玻璃片。
观察到的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有:
(1)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2)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钠的熔点低)
(3)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气体生成)
(4)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了气体,反应剧烈)
(5)事先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有碱生成)
反应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2.钠与氧气反应
 在常温时:4Na+O2=2Na2O(白色粉末)
在点燃时:2Na+O2=△=Na2O2(淡黄色粉末)
3.钠与钛、锆、铌等金属氯化物反应
4Na+TiCl4==熔融==4NaCl+Ti(条件为高温且需要氩气做保护气)
补充
4.与酸溶液反应
钠与水反应本质是和水中氢离子的反应,所以钠与盐酸反应,不是先和水反应,钠与酸溶液的反应涉及到钠的量,如果钠少量,只能与酸反应,如钠与盐酸的反应:2Na+2HCl=2NaCl+H2↑如果钠过量,则优先与酸反应,然后再与酸溶液中的水反应。
5.与盐溶液反应
将钠投入盐溶液中,钠先会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如果能与盐反应则继续反应。如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2Na+2H2O=2NaOH+H2↑2NaOH+CuSO4=Na2SO4+Cu(OH)2↓

钠的制取:
电解熔融氯化钠
2NaCl(熔融)=电解=2Na+Cl2↑

钠的化合物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
Na2CO3NaHCO3
1.物理性质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粉末白色晶体
溶解性(水)溶解度Na2CO3NaHCO3
溶液酸碱性(PH)碱性Na2CO3NaHCO3
2.化学性质与盐反应Na2CO3+CaCl2=CaCO3↓+NaCl2不反应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NaOH
2NaHCO3+Ca(OH)2=CaCO3↓
+Na2CO3+2H2O(少量Ca(OH)2)
NaHCO3+Ca(OH)2=CaCO3↓
+NaOH+H2O(过量Ca(OH)2)
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注:NaHCO3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更迅速
热稳定性2NaHCO3△Na2CO3+H2O+CO2↑
相互转化Na2CO3+H2O+CO2=2NaHCO3
饱和2NaHCO3△Na2CO3+H2O+CO2↑
3.用途制皂、玻璃、造纸、纺织等、热纯碱除油污。发酵粉、泡沫灭火器、治胃酸。

2.区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方法
⑴加热固体。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的是碳酸氢钠。
2NaHCO3=Na2CO3+H2O+CO2
⑵溶解,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是碳酸钠。
Na2CO3+CaCl2=2NaCl+CaCO3↓
⑶在固体中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剧烈的是碳酸氢钠。

侯氏制碱法
反应原理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H2O+CO2↑

离子反应
强电解质: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大多数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一类电解质。
弱电解质:弱酸(碳酸、醋酸)、弱碱(一水和铵)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一类电解质。
离子方程式书写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海水中提取镁的方法
化学反应方程式:

镁的化学性质:
1、与空气的反应
2Mg+O2===2MgO
3Mg+N2===2Mg2N3
2Mg+CO2===2MgO+C
2、与水的反应
Mg+2H2O===Mg(OH)2+H2↑
3、与酸的反应
Mg+H2SO4===MgSO4+H2↑

镁的用途:
1)镁合金的密度较小,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
2)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通信导弹和焰火;
3)氧化镁的熔点很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案

课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过程

方法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

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3、强弱律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板书]1、物质的分类

[投影](1)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分散系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00nm不能透过滤纸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呈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外观特征

溶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nm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呈均一、透明、稳定的外观特征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呈均一、透明、相对稳定的外观特征

(2)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物质纯净物单质金属:Na、Mg、Al非金属:S、N2、O2化合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两性氧化物:Al2O3不成盐氧化物:CO、NO酸按酸根分含氧酸:HNO3、H2SO4无氧酸:HCl按电离出的H+数分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O3多元酸:H3PO4碱按强弱分强碱:NaOH、Ba(OH)2弱碱:NH3·H2O、Fe(OH)3按电离出OH―数分一元碱:NaOH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盐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混合物[板书]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基本概念相互关系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分子反应[板书]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2H+=H2O+CO2↑

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2Fe3++3H2↑

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2H+=H2O+CO2↑

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OH-=H2O

2、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A.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

C.Cu(OH)2和稀H2SO4反应D.CO2通入NaOH溶液中

3、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时,有气体生成的是()

A.Na+、Ag+、CO32-、Cl-B.K+、Ba2+、SO42-、Cl-

C.Na+、K+、CO32-、Cl-D.Na+、K+、Cl-、SO42—

4、在强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Mg2+、Ca2+、HCO3-、CI-B.Na+、CO32―、Cl-、SO42-

C.K+、Fe2+、SO42-、Br-D.Fe2+、Ca2+、Cl-、NO3-

5、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A.2Na+2H2O=2NaOH+H2↑B.2Na2O2+2H2O=4NaOH+O2↑

C.3NO2+H2O=2HNO3+NOD.2Cl2+2H2O==4HCl+O2

6、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B.3︰8C.2︰3D.8︰3

[板书]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讲]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1 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瑟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2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板书]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投影]例1、RO3n-+6I―+6H+==R-+3I2+3H2O中,

(1)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n的数值为______

(2)RO3n-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

[点击试题]24mL浓度为0.05m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Cr元素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_________

[讲]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当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重要的应用是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是还原性的有无。另外,价态也具有变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重要的应用是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板书]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投影]例2、在KClO3+6HCl(浓)==KCl+3Cl2↑+3H2O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

A、1:6B、6:1C、1:5D、5:1[板书]3、强弱律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投影]例3、根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A、Br―、Fe2+、I―B、I―、Fe2+、Br―C、Br―、I―、Fe2+ D、Fe2+ 、I―、Br― [点击试题]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为W2>Z2>X2>Y2,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

A、2NaW+Z2==2NaZ+W2

B、2NaX+Z2==2NaZ+X2 

C、2NaY+W2==2NaW+Y2

D、2NaZ+X2==2NaX+Z2投影主干知识,让学生回忆细节知识。ABCCDC

+5;1;6;

+3教学回顾: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用途、保存方法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3、通过有关实验及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知识牵引: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海水中储量极为丰富,但都是以态存在的,主要物质有、、。

2、19世纪初,科学家在实验室首次制得了金属钠,不久他又制得了金属镁。

3、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电子数为,易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通常显价,表现为

性,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习过程:

一、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实验探究]

1、问题提出:铁、铝、铜等能存放在空气和水中,但在加热时能与空气、氧气或水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2、实验过程和步骤: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开一端的外皮观察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看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再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3、知识归纳:①钠是一种色、有、质地(能用刀切开)、熔点、常温下为态的金属。

②钠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表面变,生成白色的(化学式为),加热时能燃烧,产生火焰,生成色的(化学式为)。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情况,指明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指明还原剂。常温:Na+O2===氧化剂:还原剂:加热时:Na+O2氧化剂:还原剂:

4、思考:一块金属钠长期存放在空气中会产生以下变化,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最终产物是什么?

银白色→变暗→表面变潮→结块→变成粉末

5、知识扩展:钠与其它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研磨

Na+Cl2Na+S

二、钠与水(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1、问题提出:日常生活可以用铁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两种金属在通常情况下是与水不反应的,那么钠与水是否反应?

2、实验过程和步骤: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①,原因;

②,原因;

③,原因;

④,原因;

⑤,原因;

3、知识归纳与总结: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和,表现性。方程式:Na+H2O===(分析该反应表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离子方程式:

4、思考:钠与水反应实际上是钠与水电离出来的微弱的H+反应,那么钠与盐酸、硫酸等酸溶液的反应要比与水的反应,请预测试验现象。

5、知识扩展:金属钠比铜活泼,能否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说出反应的现象,推断产物。

钠与盐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钠块投入到CuSO4溶液中:

钠块投入到FeCl3溶液中:

钠块投入到MgCl2溶液中:

三、钠的保存:金属钠通常保存中原因是钠能与及反应。

四、钠的制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NaCl+

五、钠的用途:

①制过氧化钠等化合物(和氧气反应);

②制K-Na合金(态),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钠的导热性);

③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力强

④还原贵重金属钛、锆、铌、钽等(钠具有还原性)。TiCl4+4NaTi+4NaCl

[课堂练习]

1、取用时需用镊子夹取钠,不能用手拿,考虑为什么?

用小刀切开金属钠时,其表面的光泽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钠应保存在。

2、从氧化还原角度看,在上述反应中,钠均失去电子做剂,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具有性,也能和其它氧化剂(如氯气,硫)反应。

3、金属钠着火时,下列可以用来灭火的物质或器材是

A.泡沫灭火器B.水C.煤油D.沙土

4、当往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投入金属钠时,看到的现象是

原因:①②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钠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掌握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2、通过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关注与钠的化合物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知识牵引:NaOH是一种常见的(填类别),俗称、、。有强烈的性。固体NaOH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容易吸收空气中的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

学习过程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

氧化钠

过氧化钠

化学式

色、态

氧元素化合价

所属物质类别

与H2O反应

与CO2反应

与SO2反应

与HCl反应

稳定性

用途

2、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实验探究】(1)观察碳酸钠的物理性质。

(2)在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3)用PH试纸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值。

(4)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0.5mol/L碳酸钠溶液,用酒精灯将碳酸钠加热沸腾。将一块有油污的铜片浸入碳酸钠溶液中,静置约2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比较浸入溶液前后铜片表面的情况。

(5)按课本第51页图2-9所示组装仪器,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表格

项目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或者结论

实验(1)

碳酸钠物理性质: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俗名

色、态

水中溶解度大小

溶解度:

水溶液碱性

碱性:

与酸反应快慢、化学方程式

比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稳定性、方程式

热稳定性:

用途

注意:碳酸钠晶体的风化:碳酸钠粉末遇水生成(写化学式);碳酸钠晶体在空气里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讨论】你能用几种方法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写出加入试剂的化学式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①,;②,;③,;④,;【练习】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会析出白色晶体,原因是、

,化学方程式为。

【知识拓展】仔细阅读课本p53页拓展视野,完成下列练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了工业“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后,知道: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提出问题】能否在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中制取NaHCO3的过程呢?

【实验验证】如图是该学习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时所用到的部分主要装置。已知浓氨水遇生石灰会产生大量的NH3。

ABCDD

生石灰

浓氨水

饱和NaCl溶液

有孔塑料隔板

弹簧夹

稀盐酸

石灰石

饱和NaHCO3溶液

ab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检验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塞紧带长颈漏斗的橡胶塞,夹紧弹簧夹后,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试管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若

,说明装置不漏气。

⑵D是连接在装置A与装置C之间的气体净化装置,进气口是(填a或b),D的作用是除去__________气体。

⑶实验时先向饱和NaCl溶液中通入较多的NH3(溶液显碱性),再通入足量的CO2,其原因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使CO2更易被吸收②NH3比CO2更易制取③CO2的密度比NH3大

⑷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将生成的NaHCO3晶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得出结论】利用“侯氏制碱法”在实验室可以制取NaHCO3。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镁的提取及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镁的物理性质,掌握镁的化学性质,了解镁的用途。

2、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学习重点:镁的化学性质

知识牵引:1、自然界的镁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于和海水中,海水中镁的总储量约为。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Cl2+NaOH==

Mg(OH)2+H2SO4===Mg(OH)2

学习过程

一、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及原理:

海水提镁的步骤:

贝壳(CaCO3)

煅烧

石灰乳

沉淀

MgCl2·6H2O

MgCl2

Mg


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①

②③

④⑤

【思考】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中,海水沉淀池中得到氢氧化镁沉淀时为什么加入的是石灰乳而不是NaOH溶液?

电解得到金属镁为什么不采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镁?

电解产生的Cl2怎么处理?

二、镁的性质

1、物理性质:镁是色的金属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地。硬度较,熔点较低,镁的密度较_____,镁能与铜、铝、锡、锰、钛等形成许多合金,但是硬度和强度都很____,因此镁合金被大量用于制造、和的部件,氧化镁的熔点可以达到2800℃,是很好的______材料

2、化学性质

【实验1】从广口试剂瓶中取2片打磨好的镁条放入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水,滴入2~3滴酚酞,加热煮沸。观察现象。

【实验2】取一根4~5cm长的镁条,用砂纸将表面的氧化镁擦去,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3】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擦去氧化膜的镁条,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知识总结】镁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与氯气反应、

与氮气反应

(2)与水反应:

(3)与二氧化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酸反应(盐酸、硫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

MgO

MgCl2

Mg(OH)2

【归纳总结】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下图转化关系完成方程式,并说明镁的重要用途。

【练习】金属镁可用于火箭、飞机、轮船的制造。镁在现代材料工业中需求量逐渐增大。海水中含有约0.129%的镁元素,仅次于氯和钠,总储量约1800亿吨,开发潜力很大。

⑴在提取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浓缩海水,提高海水中MgCl2的质量分数,你认为既环保又经济的方法是。

⑵浓缩海水中MgCl2的质量分数为9.150%,求要将150吨浓缩海水中MgCl2都转化为Mg(OH)2,理论上需要Ca(OH)2多少吨?(相对原子质量:Mg24Cl35.5Ca40O16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