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天上的街市》的整体基调;通过设计朗读脚本,体会诗人对美好的向往。
2.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式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牛郎织女的故事很多同学都听说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请学生讲述牛郎织女故事。
诗人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里面涉及了牛郎织女,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天上的街市》,了解郭沫若先生笔下牛郎织女的生活与刚才大家所讲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体会诗人借这个故事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诗歌,尝试感受诗歌的主基调。
自由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这首诗的主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重点词语,关注作者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得到主基调──抒发对美好的追求、向往之情)
2.再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
教师抓住能反映本诗歌基调的语句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三)内容探究
我们知道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不是郭沫若所写的那样,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我们在朗读时,读到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景象时,有什么感觉?再请2位同学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在诗中画出作者想象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想象的内容在你的脑中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布置学习任务:
1.请2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圈画出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
2.小组内合作,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描述“看到”的画面;相互补充后,派代表与全班交流。
3.班内同学倾听别人的发言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幅画面给你的感受。
学生朗读,其他人圈画。学生小组内讨论。讨论后,将关键词写在黑板的指定位置。展示后,学生先用一个词表达听后的感受,之后进行阐释。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相互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评议进行点评。重点关注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关注学生有理有据的阐释。)
诗中的珍奇物品与牛郎织女的生活都是作者的想象。这些美好的事物令作者心驰神往,这种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诗人内心的向往。诗人借这样一些美好事物,表达出自己的追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想象,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思。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诗歌是高度精炼的语言,老师发现在这首诗当中反复提到了“定然”这个词。反复出现一个词未免显得有些啰唆,以第二节为例,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这个词是否可以删掉?
删一删: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原版和删除“定然”的诗歌,其他同学体会两种表达有何不同。
请同学将比较后的感受写在第二节的旁边,并用简介的语言对自己的感受加以阐释。之后,再次进行朗读,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五)活动学习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自行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批注。
朗读脚本范例:
重音用“?”标注,停顿用“/”,语调用“、”标记。
2.小组内相互交流。每位同学在小组内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提出改进建议。推举小组代表,参加班内朗诵竞赛。
2.请小组代表按照组内设计的朗读脚本来朗诵诗歌,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六)布置作业
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天上的街市》同步检测”。[通知范文吧 TV2288.COm]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练习。
相关阅读
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学案一、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诗歌的朗诵、研读,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深意,更深入地体会感受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区分联想和想象,通过练习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能自主解决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本文充满新奇大胆的联想与想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本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异,使得学生难以领悟诗歌内涵并和作者产生相同的感受。加上七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比较陌生,所以应指导学生学会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像,进而体悟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晴朗的夜空,群星璀璨,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浮想联翩……当你看到群星闪烁时,你会想到像些什么呢?谁愿意来说一下。
生:想到许多神话传说。
生:我想飞到蓝天和星星一起游玩。
师:好,同学们对星空有着许多奇妙的想象,那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当他仰望星空时,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天上的街市》。天上怎么会有街市呢?让我们一起去诗歌中寻找答案。
(二)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指导学生通过参考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对作者基本情况及写作背景有了简单的了解。学生自主完成了预习案的第一题。
(三)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指导学生通过参考课文下方的注释和查字典、词典掌握了生字、新词。让学生自主完成预习案第二题。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让学生们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2.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教师指出朗读诗歌不仅要求正确流利,更要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划分节奏重音。
4.学生再读诗歌。
(五)探究交流理解诗歌内容
请大家思考预习案第三大题的问题,各小组同学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帮助梳理总结。
1.全诗共有四个小节,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第二节,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2.这首诗哪些部分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3.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由街灯想到明星,因为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发光体,数量都很多,而且远望街灯和远眺星空非常相似,所以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自然而然联想明星。
4.诗人想到了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以及牛郎织女的生活。这些在现实中存在吗?
不存在,是诗人想像出来的。
5.你能区分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吗?
联想是由此及彼,想象是无中生有。
举例:“比如:我看到了口罩,就想到了医生,想到了雾霾,这是联想;而同学们爱看的《西游记》《变形金刚》里面的奇幻故事就是想象。
下面请大家做一组有关联想、想象的练习”。出示课件“有趣的图形”。教师先做示范:“比如我由圆联想到了太阳,你能联想到什么呢?
学生们畅所欲言:我由圆联想到了硬币,想到了烧饼。我由直线联想到地平线,想到日出日落。……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爸爸或妈妈的眼睛生气时像___________。”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课后练习第二题就是关于联想和想像的练习,请同学们课后动脑完成。”
(六)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答疑解惑
现在请同学们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一下,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向其他组成员或老师求助。
1.为什么诗中所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传说中的不一样?作者为何要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
教师点拨:对比诗中牛郎和织女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差别,联系社会背景来思考。诗人十分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人间又找不到光明、自由和幸福,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诗中为何用那朵而不用那颗来形容明星?
教师点拨:平常我们常用朵来形容花或云彩,花儿和云彩都是很美好的事物。这里用朵形容明星,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天上的生活像云彩一样美好。
(七)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课后反思
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再听课,学生对于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这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这样,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一来,自然就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一导入:(配乐朗诵)
瓦片上好冷啊,每天我都得蜷缩着身子,即便这样,风还是呼呼地围着我转。我好想回家,可又害怕主人的木棒。我看见别的小猫依偎在自己主人的怀里,泪水一下子湿润了我的眼眶……
二人眼看猫
(一)一看猫的故事,看看这几只猫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污涩(wsè):肮脏不光滑的意思
红绫(líng):一种红色丝织品
怂恿(sngy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蜷(quán)伏:弯着身体窝着
悲楚:悲伤凄楚
惩(chéng)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wàng)下断语:胡乱地说出断定的话
第一只猫:从隔壁家抱来的猫后来病死了
第二只猫:从舅舅家要来的猫最终被人抱走了
第三只猫:流浪到家的猫被主人怀疑吃了鸟,被棒打,最终冤死
看猫结论:衬托让故事更感人
(二)二看猫的特点
第一只:很活泼
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
第三只:不活泼,天生忧郁,懒惰
看猫结论: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细致描绘
(三)三看人对猫的情感态度
第一只:喜爱一缕的酸辛
第二只:宠爱怅然、愤恨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不太喜欢若有若无自责、难过永不养猫
看猫结论: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
三猫眼看人:
(一)三只猫眼中的其他人
三妹:爱我们,但更爱漂亮的我们的人
周家的丫头:冷漠,对我们不闻不问的人
抓猫的人:自私自利,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
其他的人:不大喜欢我们的人
(二)三只猫眼中的“我”
喜欢我们,并且是我们悲剧的见证者
不太喜欢我,还冤枉我,他的武断直接造成我的悲剧
四人眼看人:
(一)我们应怎样看待文中的“我”
面对一只被自己伤害的小猫,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可是“我”却愧疚,忏悔,深深自责。这种自省精神是一种道德
素质的体现,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看看作者
郑振铎(duó)(1898-1958)
著名文学史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郑源新、落雪。他把文学比作“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他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艺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弊病,为我国现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看看其他有良知的人
我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巴金《小狗包弟》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我那时打过所谓的‘资本家’,当时打得并不重,可由于种种原因,那人3天后就死了。我到现在都一直想着这事,一直感到很愧疚,所以要不断做好事。”
——著名演员濮存昕沉重地说
就是要把自己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作家卢梭谈写《忏悔录》的目的
五小结
和谐世界
人眼看人人可钦可敬
猫眼看人人可靠可依
人眼看猫猫可爱可怜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鸟的喜爱。在品读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加深作者对爱鸟深意的理解。
2.感悟重点段落中关键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结合全篇内容完整表述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段落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爱鸟的深意。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段落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完整表述中心。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赏读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通过默读和回答“思考探究”中二、三两题来完成。
2.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小学时我们学过冯骥才的《珍珠鸟》,文中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实秋的《鸟》,体会本文带给我们的感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对鸟的情感是怎样的?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预设:喜爱。1、3、4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4段,思考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预设:爱鸟的声音和形体。
教师明确:文章开宗明义上来就写“我爱鸟”,在3、4段作者直接表达了对鸟声音和形体的欣赏、喜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作者情感的角度设计问题,直接从3、4段切入,感受字里行间描写对鸟的喜爱之情。
(三)内容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教师质疑或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第1段写“我爱鸟”,然后接着3、4段写可以吗?写第2段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可以,总分结构,3、4段具体写喜爱的原因。不可以,作者既然加第2段肯定有意图的。
引导学生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胳膊上的鹰失去神气,笼子里的鸟苦闷。
重点品读:“羽翮不整地蜷伏着”“哪有半点儿瞵视昂藏的神气”“优待”“撞头碰壁”“仅次于”“仅优于”。写笼子里的鸟的苦闷,为了引出后面写自由的鸟儿的可爱,反衬鸟的自由快乐。
2.默读第5段,你在读第5段的时候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
预设:“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怎样理解?
引导思考该段写了什么──有人由杜鹃联想到故事,产生情感;我对杜鹃的客观介绍;那人听了介绍再幻不出诗意;我想文学作品中的鸟都是诗人的幻想,与鸟不相干。
明确:“单纯”指喜欢鸟本来的样子,喜欢客观存在的鸟。“幻想”指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情感强加在鸟的身上,让鸟赋予某种意义。
教师强调:第5段是对3、4段的一个补充,作者喜欢鸟的原生态,不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加之于鸟的身上。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6、7段,能不能找到两段的中心句?
预设:鸟有时给人悲苦。
提问:作者悲苦的是什么?
明确:小鸟经不住料峭的寒风栽死,麻雀啄食干枯叶子。麻雀在檐下的烟突旁取暖,喜鹊不知逃到哪里,鸽子少见在天空打旋,听见寒鸦鼓噪、鸱枭怪叫。
教师强调:作者在第6段中悲的是鸟的处境,没有生存能力的鸟或被冻死或被饿死,作者因此而悲。
重点品读:“不再容易”“也不再容易”“只是”“也很少看见”“偶尔”“再令人触目”“不忍看”等词语。
提问:第7段中的重点词语是想表达什么呢?
预设:鸟的生存现状──越来越少,远离人类。
教师强调:鸟失去生存能力已经让作者感到悲苦,但鸟失去自由更令作者触目惊心。至此收束全文,那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中心呢?
教师根据学生概括的情况点评,并出示示范: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不仅满怀喜悦爱自然界鸟的声音、形体,爱自由自在的鸟,更充满悲苦地展现了自然界失去生存能力、失去自由的鸟的悲惨之状,这份悲苦更是作者对鸟儿们最深沉的爱,这份爱更惊心、更震撼!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第2、5、6、7段的作用,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表达情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中心。
(四)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鸟检测练习”。
2.2014年7月,河南郑州大一学生闫啸天暑假期间,和朋友王亚军,在邻居家门口掏了一窝小鸟共12只。然后,闫在网上兜售。后来两人因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逮捕并被判10年有期徒刑。对此,你怎么看?写一段话表明观点并阐释理由,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事件,把感悟化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