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03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朗读、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

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文(竖版)的课件给学生。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文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感受白文朗读与标点文朗读的区别。

3.教师展示《咏雪》的课本版课件给学生。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谈横版与竖版书写阅读的区别。(现代汉语的语言书写习惯是从左往右书写,而古代文言文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书写。)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文章的版式与现代的不同。

4.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成表格问题,然后将表格内容组织成一句话。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咏雪》教学设计

人物:谢太傅、兄子、兄女(谢道韫)jab88.cOM

情况: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

做的事情:兄女分别咏雪。

组织成一句话: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兄子、兄女分别咏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简单基本概括的能力。

(三)围绕“咏”字,把握情感

1.析“咏”解题。

教师通过展示“咏”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知道“咏”的本意,由此学生知道“咏”的引申义:深情地抒发,表达,即赞颂。由此完成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质疑,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2.赏读咏雪句子,把握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划出兄子、兄女二人咏雪的句子并朗读。

(2)学生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两个人物朗读咏雪句子时的感情、语气、节奏等,并用演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两句咏雪的句子,一个是兄子胡儿说的,一个是小才女谢道韫的;两个人回答的都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问话。两个孩子回答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描述,你能想象两个孩子回答时的神情、心理、语气、语调、节奏等吗?同学们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落实成文字,写到相应的句子旁边。使作者给我们的这块留白,通过我们的想象丰富起来,精彩起来。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多元解读。)

举例:男孩性子急,想问题简单,只抢占第一个答题名额,所以他会很骄傲地快速地高声脱口而出;而女孩相对较沉稳,性格内向些,深思熟虑之后,自信地微笑着,不徐不疾地说。

分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中,在全班中演读展示。

【设计意图】巩固脚本批注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书写和演读,给孩子们充分的展露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3)体会文中人物对咏雪的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谢太傅更赞赏谁的咏雪句子?

请学生们用曲线,划出描写谢太傅表情动作的句子并朗读。体会揣摩谢太傅对两个孩子咏雪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其实两个人都很聪明,一个好,另一个更出色,他们为什么这样优秀?

教师课件出示谢太傅的学识、家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家庭生活情趣的词句(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大笑乐),加以分析。

得出:她的家庭是一个温馨、欢乐、融洽的书香之家,正是这样的家庭培养出了如此聪明的孩子。

分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背诵、演读的方式,将咏雪故事的场景再现给同学们看。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讨论,更好的理解文章。让学生领会家庭氛围在对人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背诵演读,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咏雪句子的评价。

(1)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哪个好?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括号标出表明作者态度的句子并朗读,之后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于谢道韫的赞赏之情。

(2)补充文学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言语”指会说,善于言谈应对。作者正是欣赏谢道韫的这方面才学,才将此文编入《言语》一门。

【设计意图】明确作者选材的意图,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

(四)写法探究与活动学习

教师提问:我们通过读文章知道了这则小故事的内容,知道了这个温馨和乐的大家庭,通过读作者,知道了他的写作意图。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怎样看呢?你觉得怎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教师带着学生分析两个比喻句,一个有形无神,还不是很贴切;另一个既有形又有神,给人一种很诗意的美感。总结得出好的比喻: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有意蕴。)

学生尝试仿写赞美雪。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咏雪的句子,拓展思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描摹事物的方法,考察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描摹事物练习:请你任选一样事物进行描写和比喻。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

扩展阅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一导入:(配乐朗诵)

瓦片上好冷啊,每天我都得蜷缩着身子,即便这样,风还是呼呼地围着我转。我好想回家,可又害怕主人的木棒。我看见别的小猫依偎在自己主人的怀里,泪水一下子湿润了我的眼眶……

二人眼看猫

(一)一看猫的故事,看看这几只猫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污涩(wsè):肮脏不光滑的意思

红绫(líng):一种红色丝织品

怂恿(sngy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蜷(quán)伏:弯着身体窝着

悲楚:悲伤凄楚

惩(chéng)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wàng)下断语:胡乱地说出断定的话

第一只猫:从隔壁家抱来的猫后来病死了

第二只猫:从舅舅家要来的猫最终被人抱走了

第三只猫:流浪到家的猫被主人怀疑吃了鸟,被棒打,最终冤死

看猫结论:衬托让故事更感人

(二)二看猫的特点

第一只:很活泼

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

第三只:不活泼,天生忧郁,懒惰

看猫结论: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细致描绘

(三)三看人对猫的情感态度

第一只:喜爱一缕的酸辛

第二只:宠爱怅然、愤恨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不太喜欢若有若无自责、难过永不养猫
看猫结论: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

三猫眼看人:

(一)三只猫眼中的其他人

三妹:爱我们,但更爱漂亮的我们的人
周家的丫头:冷漠,对我们不闻不问的人
抓猫的人:自私自利,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
其他的人:不大喜欢我们的人

(二)三只猫眼中的“我”
喜欢我们,并且是我们悲剧的见证者
不太喜欢我,还冤枉我,他的武断直接造成我的悲剧

四人眼看人:

(一)我们应怎样看待文中的“我”

面对一只被自己伤害的小猫,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可是“我”却愧疚,忏悔,深深自责。这种自省精神是一种道德
素质的体现,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看看作者

郑振铎(duó)(1898-1958)
著名文学史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郑源新、落雪。他把文学比作“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他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艺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弊病,为我国现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看看其他有良知的人

我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巴金《小狗包弟》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我那时打过所谓的‘资本家’,当时打得并不重,可由于种种原因,那人3天后就死了。我到现在都一直想着这事,一直感到很愧疚,所以要不断做好事。”
——著名演员濮存昕沉重地说

就是要把自己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作家卢梭谈写《忏悔录》的目的

五小结

和谐世界
人眼看人人可钦可敬
猫眼看人人可靠可依
人眼看猫猫可爱可怜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鸟的喜爱。在品读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加深作者对爱鸟深意的理解。

2.感悟重点段落中关键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结合全篇内容完整表述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段落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爱鸟的深意。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段落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完整表述中心。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赏读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通过默读和回答“思考探究”中二、三两题来完成。

2.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小学时我们学过冯骥才的《珍珠鸟》,文中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实秋的《鸟》,体会本文带给我们的感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对鸟的情感是怎样的?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预设:喜爱。1、3、4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4段,思考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预设:爱鸟的声音和形体。

教师明确:文章开宗明义上来就写“我爱鸟”,在3、4段作者直接表达了对鸟声音和形体的欣赏、喜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作者情感的角度设计问题,直接从3、4段切入,感受字里行间描写对鸟的喜爱之情。

(三)内容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教师质疑或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第1段写“我爱鸟”,然后接着3、4段写可以吗?写第2段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可以,总分结构,3、4段具体写喜爱的原因。不可以,作者既然加第2段肯定有意图的。

引导学生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胳膊上的鹰失去神气,笼子里的鸟苦闷。

重点品读:“羽翮不整地蜷伏着”“哪有半点儿瞵视昂藏的神气”“优待”“撞头碰壁”“仅次于”“仅优于”。写笼子里的鸟的苦闷,为了引出后面写自由的鸟儿的可爱,反衬鸟的自由快乐。

2.默读第5段,你在读第5段的时候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

预设:“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怎样理解?

引导思考该段写了什么──有人由杜鹃联想到故事,产生情感;我对杜鹃的客观介绍;那人听了介绍再幻不出诗意;我想文学作品中的鸟都是诗人的幻想,与鸟不相干。

明确:“单纯”指喜欢鸟本来的样子,喜欢客观存在的鸟。“幻想”指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情感强加在鸟的身上,让鸟赋予某种意义。

教师强调:第5段是对3、4段的一个补充,作者喜欢鸟的原生态,不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加之于鸟的身上。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6、7段,能不能找到两段的中心句?

预设:鸟有时给人悲苦。

提问:作者悲苦的是什么?

明确:小鸟经不住料峭的寒风栽死,麻雀啄食干枯叶子。麻雀在檐下的烟突旁取暖,喜鹊不知逃到哪里,鸽子少见在天空打旋,听见寒鸦鼓噪、鸱枭怪叫。

教师强调:作者在第6段中悲的是鸟的处境,没有生存能力的鸟或被冻死或被饿死,作者因此而悲。

重点品读:“不再容易”“也不再容易”“只是”“也很少看见”“偶尔”“再令人触目”“不忍看”等词语。

提问:第7段中的重点词语是想表达什么呢?

预设:鸟的生存现状──越来越少,远离人类。

教师强调:鸟失去生存能力已经让作者感到悲苦,但鸟失去自由更令作者触目惊心。至此收束全文,那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中心呢?

教师根据学生概括的情况点评,并出示示范: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不仅满怀喜悦爱自然界鸟的声音、形体,爱自由自在的鸟,更充满悲苦地展现了自然界失去生存能力、失去自由的鸟的悲惨之状,这份悲苦更是作者对鸟儿们最深沉的爱,这份爱更惊心、更震撼!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第2、5、6、7段的作用,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表达情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中心。

(四)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鸟检测练习”。

2.2014年7月,河南郑州大一学生闫啸天暑假期间,和朋友王亚军,在邻居家门口掏了一窝小鸟共12只。然后,闫在网上兜售。后来两人因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逮捕并被判10年有期徒刑。对此,你怎么看?写一段话表明观点并阐释理由,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事件,把感悟化为实际行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会记事》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会记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会记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

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本节课会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将事件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具体的方法。

2.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又要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本课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所选材料立足教材及课外名著,促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写作素材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剧情,一方面学生较为熟悉,方便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内容有意思,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思考、写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授之以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话语导入

导语:入学以来,我们一直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提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入新课。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

1.学生观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时长:5分33秒)。看完后,请同学们先列出写作的情节思路。

注:

本集主要内容为“大圣闹天宫”: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孙悟空,封他作齐天大圣。玉帝担心孙悟空闲游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园。王母娘娘蟠桃会没有邀请孙悟空,惹怒了他。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天兵天将与之展开激战,但无法降伏他。最后太上老君将悟空带回,投入八卦炉中,用三味真火烧炼。不料猴王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

学生观看的视频是截取的本集中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玉帝被告知孙悟空整日闲游,与众仙称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园(时长:33秒);入园后,土地神为孙悟空介绍仙桃的神奇功效(时长:3分13秒);孙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时长: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变成一个仙桃睡去(时长:17秒)。

【设计意图】确定写作的情节思路,将事件讲完整,将经过讲清楚。

2.通过展示、交流,发现所呈现的问题。

3.通过回顾六要素知识,及分析《散步》情节作为样例,使学生能列出理想的情节思路。

(1)知识回顾。

我们在记叙事件时,最基本的一点是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求下笔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并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时空内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其意义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样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会令人产生疑惑,不明就里;再者,“经过”是事件的主体,是叙述的重心,要重点写,写详细些;最后,“结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没有它整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当然,贯穿故事过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课文样例。

《散步》情节

4.再次列出情节思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学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节思路,并互相交流、完善。

教师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其中有些还可细分,如:偷吃仙桃时,孙悟空先在树下摘吃,后来又脱掉冠服跳上树吃。)

5.教师小结:我们在记事时,为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时,也要想想事情的经过有几个主要阶段,并将这些材料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样,我们的叙事才能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式提示学生记事要以清楚、明白为基础,并为写作任务搭起框架,绘出“主干”。

6.完成写作:请同学们依据所列情节思路,完成故事的写作。

(三)探究方法,实现“具体、生动”

1.通过交流、展示,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叙事过于概括,难以吸引读者的问题。指出:叙事过程中,仅仅是能够把事情讲明白还远远不够,如果想让故事吸引人,使人爱读,则需要展开重要情节,详述事情经过。

2.探讨方法。

请同学们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用文字把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

预设:为事件的主干“添枝加叶”:将桃的样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样子、偷桃时的不安心理、吃桃时的贪婪模样等细节,做细致刻画。要多角度全方位关注所写对象的信息:颜色、姿态、质地、容貌、神情、服饰、地点、种类等,一定程度而言,我们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表达就越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初步做到具体生动。

3.修改作品。

请同学们再次观看一遍视频,然后,对所写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动、具体。写完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运用方法,加以实践。

4.总结方法。

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写作情况,将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后面方法讲解的示例,并结合《西游记》原著中的精彩细节描写来总结方法。

预设:(1)恰当的修饰语(如:“熟透了的”大桃;大圣“一个翻身”跃上树)

(2)具体可感的词语(如:孙悟空“摘”下一个桃子,不如孙悟空“拽”下一个桃子具体可感)

(3)修辞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写到:“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这就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桃林之美、仙桃的诱人刻画得如在目前。)

(4)侧面描写(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馋得要命”,不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两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觉地直往桃子上伸。”后一句从侧面呈现出孙悟空馋的模样,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的基础上,补充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做到叙事生动、具体。

(四)课堂总结

初一阶段,我们要培养自己记事的能力,今天我们通过完成写作任务,主要学习了两点:首先要做到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讲述明白。第二,在叙事过程中要做到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希望同学们将今天所学内化为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五)布置作业

1.用本课所总结的方法将自己的课堂习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并完成故事的写作。(注意:叙述完整清楚、条理清晰、具体生动。字数:不少于500字)

2.做课本第二单元的写作实践练习一。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观察笔记中选择一篇记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业一。

(注:作业一必做,作业二和作业三可任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