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分析湘教版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分析湘教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分析湘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分析湘教版

知识梳理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
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来源:
2.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
随着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有些学者认识到,地理环境并不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
3.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社会经济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中·华.资*源%库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表4-2
学说类型
代表人物/时间
学说的主要思想
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
拉采尔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可能论
白兰士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和谐论
二战后
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
20世纪80年代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知识导学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在学习各种人地关系思想时,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①该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
②该思想的核心思想;
③该思想产生的影响;
④能对该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
疑难突破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剖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JAB88.cOm

(1)崇拜自然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步入农业文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大气等资源。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3)征服自然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科学和技术的飞速猛进,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在这个阶段,人们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审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2.对“悲观派”和“乐观派”两种发展观点的评价?
剖析20世纪70年代,围绕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国际上出现了悲观派和乐观派的大论战。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都有其片面性“悲观派”低估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忽略了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对人类自身的繁衍生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估计不足;“乐观派”过高估量了人的能力,忽略了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从这两种观点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类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但要一分为二,长远的观点是潜力问题,有些问题可以,但不可能,人类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守自然规律,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悲观派”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夸大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浓厚色彩;而“乐观派”夸大了人的力量,对人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不足,对遵守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发展的认识不足,可以说是一种很有欺骗性的“人类中心论”思

精选阅读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018


4.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材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对环境。
2、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地关系不协调,增强
3、工业文明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提出,人地矛盾激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
向环境中排放
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表现:人类过度索取资源会出现资源短缺和
排污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会形成
3、环境问题的分布:城市
乡村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内涵: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原则
原则
原则

将下列选项序号填人与结构图中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选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统一③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④对立⑤物质资料生产⑥统一
ABCDEF
自己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体系图。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污染问题B.生态问题C.经济问题D.发展问题
2、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
A、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B、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
C、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
D、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3、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的萌芽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18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
D.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化时期
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B.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C.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
5、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以人为本,人定胜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6、下列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认的观点是()
A、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7、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才开始出现矛盾
D.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8、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
C、可持续发展论D、天人相关论
判断题
9、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技术手段和人地关系思想。()
10、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
1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问题探究:A4B6C5D3E1F2
1——5DCBAD6——8ADB
9对10错11对

高一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数量表现。可用人口密度和人均占地等项指标加以反映。人口密度为单位面积土地拥有人口数量,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人均占地为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如人均占有土地、人均占有农用地、人均占有耕地等,是衡量人地关系的重要标志。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决定着人均占有粮食等农产品的数量。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可持续发展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高三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0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三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0”,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解析: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
的资源短缺。
答案:A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解析: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答案:C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3~4题。
3.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
A.石漠化面积 环境人口容量 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 环境人口容量 石漠化面积
C.环境人口容量 石漠化面积 生物多样性
D.石漠化面积 生物多样性 环境人口容量
解析: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因而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曲线呈减
少趋势,为生物多样性曲线;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①曲
线呈上升趋势,为石漠化面积曲线;森林减少,短时间内耕地面积会扩大,人口容量会
扩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人口容量会减少,②曲线为环境人口容量曲线。
答案:A
4.据图可知,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解析:石漠化面积扩大主要是森林覆盖率降低所致,而森林的减少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造成的。
答案:D
(2010潍坊调研)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解析: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两者的相对关系即人
均耕地在减少,而不是某一要素耕地或者总人口数的变化。
答案:C
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
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解析:通过技术的提高实现环境负担的减轻,推广良种,是符合这个要求的。A是通过
工程措施减轻负担,B项农业生产结构不是属于技术措施,D项不能减轻人类社会的负
担。
答案:C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中,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以下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读图回答7~9题。
7.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A.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B.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C.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D.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解析:根据联系图中“出山口径流减少”可知丙为“入境水流减少”,丁为“地下水位
下降”,综合分析甲为“耕地减少”,乙为“用水增加”。
答案:B
8.关于山地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说明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B.生态系统恶化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C.山区径流量减少,径流速度降低
D.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解析:①过程说明了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破坏,山区径流量减少,但流速增
大;该地区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由于人口增长,为满足新增人
口的需求而对土地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答案:B
9.下列促使绿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营造防护林带
C.打坝建库 D.改进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解析:打坝建库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答案:C
(2010济南3月)“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11.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12.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不理解“牧童经济”
的实质,导致第10~12题错选。
第10题,要注意“牧童经济”是一种人为破坏,不包括自然灾害。
第11题,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经济活动不属于“牧童经济”。
第12题,“牧童经济”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
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答案:10.C 11.B 12.D
13.(2009宁夏文综,11)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
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
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过去50年来”反映的是时间范围,“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
反映现象发生的程度,“最主要”是分析原因的限定词。所以应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
结合题意判断应是围湖造田。
答案:B
(2010佛山模拟)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回答14~15题。
程度
甲乙丙丁
广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14.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5.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析:从表中灾害分布省区可知,甲为水土流失,乙为寒潮,丙为土地荒漠化,
丁为酸雨。
答案:14.B 15.B
二、综合题
16.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
的;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社会,人类开始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将丘陵改为梯田,发展种植业,破坏了植被,
地表因缺乏植被的保护而出现各种生态问题。第(3)题,隋唐时期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对自然生态平衡有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客观原因是经济重
心南移,大量人口南迁,以及人口增加的压力所造成的。第(4)题,20世纪60年代,
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得以认可,而这个过程是人类
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陡坡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
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湘教版必修2)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湘教版必修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湘教版必修2)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人类社会早期农业革命以后
生产力极为①______,人们靠②______和③______为生以畜力和④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⑤______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大
对环境的影响有限,处于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地对环境影响增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对人地关系认识⑦______改造自然;“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定胜天”——“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思想论主张
19世纪⑨____________决定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初可能论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二战以后__________人类应______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
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国语》),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可能论
C.和谐论
D.可持续发展论
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考查点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
①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②人定胜天,世界主宰 ③观风雨雷电而知天地之恩威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③②①D.①③②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现了下列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可持续发展思想
方法技巧


活动探究
1.是天人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体现了人们不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摆布,不畏艰险的精神。
2.好处:可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如果引水过多,可能使邻县的水源不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果用水不当,当地可能会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P96)
活动探究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该阶段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变化。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则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重点阐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出现了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的演进。
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工业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强度小,若干年后出现的环境问题还能恢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范围广,强度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P97)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低下 ②采集 ③狩猎 ④金属工具 ⑤资源 ⑥被动地适应环境 ⑦肤浅 ⑧地理环境决定论 ⑨地理环境 ⑩地理环境的性质 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 和谐论 主动 协调发展 相协调
基础达标练
1.A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材料中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于人们风俗习惯和民性特点的影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2.C [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
3.D [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大,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出的“三废”物质和农业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不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的;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C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协调论。]
方法技巧练
B [“人定胜天”的思想盲目追求征服自然,体现了人类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