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26

高一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数量表现。可用人口密度和人均占地等项指标加以反映。人口密度为单位面积土地拥有人口数量,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人均占地为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如人均占有土地、人均占有农用地、人均占有耕地等,是衡量人地关系的重要标志。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决定着人均占有粮食等农产品的数量。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可持续发展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相关知识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分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一)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质。归根结底,人与环境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不协调,则出现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将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二)教会学生判读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对于填充型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再在组内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或提示,结合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生产流程图,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把握中心环节,系统地理解整个生产过程,用工农业区位等知识分析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人地关系的实质。
七、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整体思路
导入新课
(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
(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
(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以材料分析形式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课堂反馈、小结
(以漫画来考查学生能否挖掘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后果及解决措施)
十、知识框架
十一、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人地和谐发展。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给出一组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分析相互之间的联系。

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讲讲其中道理。
给出一组填充式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思考完成。
A.生存条件恶化
B.人均收入减少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人均资源减少
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F.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G.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H.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I.当前的生存要求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J.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对于填充式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结合所学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1.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的增加。2.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3.受贫困困扰的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了长远的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贫困导致教育落后和环境意识薄弱,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4.环境的退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土地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了解人口、环境与资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阅读教材P95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在南北半球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有何表现?
北半球问题多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转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哪一个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CO2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环境问题
引出《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的报道材料,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了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分布,培养学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全球环境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解概念及内涵,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提高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逻辑分析能力。

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课堂反馈、小结
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何后果?请提出解决措施?
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分析湘教版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分析湘教版

知识梳理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
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来源:
2.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
随着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有些学者认识到,地理环境并不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
3.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社会经济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中·华.资*源%库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表4-2
学说类型
代表人物/时间
学说的主要思想
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
拉采尔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可能论
白兰士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和谐论
二战后
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
20世纪80年代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知识导学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在学习各种人地关系思想时,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①该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
②该思想的核心思想;
③该思想产生的影响;
④能对该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
疑难突破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剖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崇拜自然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步入农业文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大气等资源。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3)征服自然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科学和技术的飞速猛进,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在这个阶段,人们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审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2.对“悲观派”和“乐观派”两种发展观点的评价?
剖析20世纪70年代,围绕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国际上出现了悲观派和乐观派的大论战。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都有其片面性“悲观派”低估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忽略了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对人类自身的繁衍生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估计不足;“乐观派”过高估量了人的能力,忽略了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从这两种观点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类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但要一分为二,长远的观点是潜力问题,有些问题可以,但不可能,人类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守自然规律,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悲观派”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夸大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浓厚色彩;而“乐观派”夸大了人的力量,对人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不足,对遵守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发展的认识不足,可以说是一种很有欺骗性的“人类中心论”思

高三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0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三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0”,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解析: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
的资源短缺。
答案:A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解析: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答案:C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3~4题。
3.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
A.石漠化面积 环境人口容量 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 环境人口容量 石漠化面积
C.环境人口容量 石漠化面积 生物多样性
D.石漠化面积 生物多样性 环境人口容量
解析: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因而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曲线呈减
少趋势,为生物多样性曲线;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①曲
线呈上升趋势,为石漠化面积曲线;森林减少,短时间内耕地面积会扩大,人口容量会
扩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人口容量会减少,②曲线为环境人口容量曲线。
答案:A
4.据图可知,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解析:石漠化面积扩大主要是森林覆盖率降低所致,而森林的减少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造成的。
答案:D
(2010潍坊调研)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解析: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两者的相对关系即人
均耕地在减少,而不是某一要素耕地或者总人口数的变化。
答案:C
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
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解析:通过技术的提高实现环境负担的减轻,推广良种,是符合这个要求的。A是通过
工程措施减轻负担,B项农业生产结构不是属于技术措施,D项不能减轻人类社会的负
担。
答案:C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中,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以下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读图回答7~9题。
7.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A.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B.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C.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D.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解析:根据联系图中“出山口径流减少”可知丙为“入境水流减少”,丁为“地下水位
下降”,综合分析甲为“耕地减少”,乙为“用水增加”。
答案:B
8.关于山地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说明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B.生态系统恶化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C.山区径流量减少,径流速度降低
D.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解析:①过程说明了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破坏,山区径流量减少,但流速增
大;该地区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由于人口增长,为满足新增人
口的需求而对土地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答案:B
9.下列促使绿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营造防护林带
C.打坝建库 D.改进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解析:打坝建库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答案:C
(2010济南3月)“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11.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12.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不理解“牧童经济”
的实质,导致第10~12题错选。
第10题,要注意“牧童经济”是一种人为破坏,不包括自然灾害。
第11题,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经济活动不属于“牧童经济”。
第12题,“牧童经济”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
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答案:10.C 11.B 12.D
13.(2009宁夏文综,11)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
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
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过去50年来”反映的是时间范围,“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
反映现象发生的程度,“最主要”是分析原因的限定词。所以应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
结合题意判断应是围湖造田。
答案:B
(2010佛山模拟)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回答14~15题。
程度
甲乙丙丁
广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14.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5.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析:从表中灾害分布省区可知,甲为水土流失,乙为寒潮,丙为土地荒漠化,
丁为酸雨。
答案:14.B 15.B
二、综合题
16.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
的;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社会,人类开始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将丘陵改为梯田,发展种植业,破坏了植被,
地表因缺乏植被的保护而出现各种生态问题。第(3)题,隋唐时期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对自然生态平衡有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客观原因是经济重
心南移,大量人口南迁,以及人口增加的压力所造成的。第(4)题,20世纪60年代,
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得以认可,而这个过程是人类
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陡坡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
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湘教版必修2)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湘教版必修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湘教版必修2)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人类社会早期农业革命以后
生产力极为①______,人们靠②______和③______为生以畜力和④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⑤______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大
对环境的影响有限,处于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地对环境影响增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对人地关系认识⑦______改造自然;“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定胜天”——“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思想论主张
19世纪⑨____________决定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初可能论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二战以后__________人类应______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
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国语》),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可能论
C.和谐论
D.可持续发展论
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考查点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
①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②人定胜天,世界主宰 ③观风雨雷电而知天地之恩威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③②①D.①③②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现了下列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可持续发展思想
方法技巧


活动探究
1.是天人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体现了人们不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摆布,不畏艰险的精神。
2.好处:可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如果引水过多,可能使邻县的水源不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果用水不当,当地可能会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P96)
活动探究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该阶段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变化。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则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重点阐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出现了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的演进。
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工业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强度小,若干年后出现的环境问题还能恢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范围广,强度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P97)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低下 ②采集 ③狩猎 ④金属工具 ⑤资源 ⑥被动地适应环境 ⑦肤浅 ⑧地理环境决定论 ⑨地理环境 ⑩地理环境的性质 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 和谐论 主动 协调发展 相协调
基础达标练
1.A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材料中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于人们风俗习惯和民性特点的影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2.C [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
3.D [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大,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出的“三废”物质和农业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不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的;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C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协调论。]
方法技巧练
B [“人定胜天”的思想盲目追求征服自然,体现了人类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