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

高中环境保护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一课时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
目标定位
1.了解森林的价值、分布及破坏后的环境问题。2.分析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理解雨林的脆弱性。3.通过学习森林的环境效应,树立爱护森林、自觉保护森林的意识。

核心点一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光合作用的简单化学反应式:
6CO2+6H2O――→光能叶绿素C6H12O6+6O2↑
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吐旧纳新的作用,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若雨林遭到破坏后,雨林中所积累的大量碳元素就会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其后果可想而知。
2.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森林在自然界中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回大气中,形成云雨。热带雨林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亚马孙流域降水量的大约50%是由该地区的雨林自身所产生的。整个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足见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影响的重要。可把雨林的这种作用简单的用如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雨林蒸腾蒸发产生的水汽不仅是雨林地区成云致雨的水汽源地,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大气的水汽含量,可谓是“云雨的故乡”。若雨林被毁势必造成全球降水的变化。
3.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1)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
(2)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使得雨林不断消减。导致雨林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许多将来对人类可能具有重要价值的物种,在还没有被人类充分研究之前就已灭绝,有些物种甚至还未被发现就已永远消失了。这对人类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现代自然保护的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这种尊重是一种道义承诺。自然界并不是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而存在。所有物种都有天赋的生存权利。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地球的生命长河中,人类只是一个后来者,其他许多生物没有人类可以照样生存,而人类离开其他生物则无法维持生命。
方法技巧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对应的意思是: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另外还可用图所示。

核心点二雨林的生态环境脆弱性
1.雨林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背景条件
(1)群落生产力高。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生长旺盛,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这是群落生产力高的表现。
(2)生物循环旺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有机物残体(枯枝落叶)又会被微生物分解,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过程如图所示:

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二是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2.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雨林生态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土壤贫瘠和养分集聚在植物体内两个方面。地上植被是雨林系统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位,而地上部分也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方法技巧
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地上植被是雨林系统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位,而迁移农业毁坏的恰恰正是雨林的这一部分。因此,迁移农业不仅仅是对雨林植被的直接破坏,而且对雨林的土地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雨林下的土壤在刚刚焚烧开荒之时,肥力较高,随着种植作物的次数增加,土壤的肥力不断降低。弃耕之后,受雨林脆弱环境的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很难聚集,肥力很难恢复。次生林恢复后肥力恢复依然缓慢,并且肥力达不到原先水平。若
超出了土地自动更新的周期,土壤的恢复会更加困难。

类型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请写出下面各图所反映的植物环境效益。

A ;B ;C 。
D ;E ;F 。
答案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保护农田,繁衍物种;C:防风固沙;D:调节气候,美化环境;E:吸烟除尘,净化空气;F:稳定大气成分。
解析 本题是用一组素描景观图,表达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的作用,在读懂图的前提下,概括每幅图所表示的含义。图A是山坡上的防护林,图B是平原农田中的防护林,图C是茫茫沙漠上的林带,图D是在园林区,图E要注意箭头表达的意思,图F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森林在不同的区域所发挥的生态环境效应是不同的,例如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主要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城市市区植树造林主要起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树造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分析必须具体地区具体分析。
变式练习1 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毁灭可能带来的后果有()
①大气中CO2含量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 ③厄尔尼诺现象频发 ④亚马孙河径流量变化不大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毁灭导致其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雨林又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毁灭势必引起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与森林联系不大;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降水量大约50%是由该地区雨林自身产生的,而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毁灭势必使亚马孙河水源的补给变得不稳定。
类型2雨林生态环境脆弱性
 读“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右侧是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________和________。
(2)树木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靠不断形成的________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________。
(3)图中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使________作用增加,导致________。没有了树木,________逐渐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
答案 (1)暴雨冲刷 烈日曝晒 (2)枯枝落叶 不断更新
(3)淋洗 土壤侵蚀 枯枝落叶 物种
解析 (1)图的右侧表示雨林未被破坏的情况,植被与土壤之间维持着正常的物质循环,森林起到明显的环境效益。(2)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来源于岩石风化、雨水带来、枯枝落叶分解,本题要求回答的是枯枝落叶的分解。(3)图的左侧表示雨林被砍伐后,森林的生态作用尽失,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也被破坏,从而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变式练习2 读“热带雨林原始迁移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发展过程,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丙乙甲丁C.乙丙甲丁D.丁甲丙乙
(2)请回答出图甲中农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这种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水循环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生物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对土地只种不养,作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使肥力耗竭,几年后土壤变得贫瘠 (3)①气候恶化 ②水分蒸腾量和下渗量减少,原来的水循环规律被打破 ③使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
解析 本题以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当地人口贫困,过度发展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破坏而产生的后果。在热带雨林迁移农业中,首先是选择小块适于耕种的林地进行焚烧开荒,由于只种不养,再加上当地长年高温,降水丰沛,雨水淋洗,耕地在连续耕种1~3年后,土壤肥力下降,而被迫弃耕,再重新选择新的林地进
行焚烧开荒,如此循环而导致热带雨林的破坏。



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①热带雨林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④亚寒带针叶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种森林,一种是分布在纬度较高(北极圈穿过)的亚寒带地区,另一种是分布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赤道穿过),由此我们可判断为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主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在热带雨林系统中,你认为最主要而且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是()
A.热带雨林的土壤层B.热带雨林的地上植物
C.热带雨林的动物D.热带雨林的根系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雨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雨林看起来很茂密,但事实上,雨林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3.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近年来巴西雨林开发和保护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读“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图”,思考有关雨林开发与保护的争论,其实质是()

A.砍伐与不砍伐森林的问题B.巴西人与西欧人之间的事情
C.保护森林先与后的问题D.目前利益与全球生态关系问题
答案 D
解析 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开发还是保护雨林,实质是在两种利益或目标之间取得协调,即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
4.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③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④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一是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使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二是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土壤长期受到淋洗。
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

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
(2)读图,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答案 (1)A表示原始森林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
作后土壤肥力下降到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2)通过以上图表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雨林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减退。
解析 本题是通过热带雨林迁移农业说明人类活动对雨林的影响。回答第(1)题时,可以
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进行阐述。第(2)题,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是读图,需要认真对比左
右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何不同,然后找出结果。看图时注意从因到果。


基础过关
1.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
A.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
B.东南亚、非洲、南美洲
C.亚欧大陆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
D.太平洋诸岛、西印度群岛、马达加斯加岛
答案 A
解析 结合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联想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区。世界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据此完成2~3题。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④项所述特点是热带雨林脆弱性的重要表现,属于其劣势而不是优势。
3.雨林群落高大茂密的原因是()
①热量充足 ②水分丰沛 ③生长季节连续 ④土壤肥沃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
答案 A
解析 热带雨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砖红壤,呈酸性,比较贫瘠。热带雨林群落高大稠密的原因是由于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充沛。
4.下列问题不是森林减少造成的是()
A.臭氧层遭破坏B.全球气候变暖C.生物多样性锐减D.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A
5.雨林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涵养水源B.通过自身蒸腾形成云雨
C.生产力最高D.影响着地球上的碳氧平衡
答案 D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收和滞蓄大量降水,雨林更是如此,这说明森林具有的作用。雨林能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使降水又重新返回大气,形成。亚马孙流域的降水量的大约50%是由该地区的雨林自身产生的。因此,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 、调节全球的作用。
(2)亚马孙雨林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 ,被植被固定下来的碳的总储量有,因此,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
(3)一旦雨林被毁,没有了植被涵养水源,当有降水时会增强,造成,当降水量少时,没有来自雨林的水汽,会加重程度。
(4)没有雨林来吸收CO2,全球CO2的含量会增高,使 ,导致、而淹没沿海低地。
答案 (1)涵养水源 云雨 水循环 水平衡
(2) 上千亿吨 地球之肺
(3)地表径流 水土流失 干旱
(4)全球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雨林遭破坏后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能力提升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变化 ②兴修水利 ③毁林开荒 ④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8.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②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③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9.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①沙尘暴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台风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 7.D 8.A 9.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森林遭破坏的原因及其分布。第7题,在历史上,人类生产活动越深入的地区,植被遭到的破坏也越严重。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即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部分和西北地区的绿洲地带,是当时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且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因为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尖锐,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其中毁林开荒、营造宫殿和陵墓等行为是使当地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第8题,图中a地区为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区;b为我国东南林区,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c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d为雅鲁藏布江谷地林区,而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在东北林区。第9题,森林破坏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同。e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若森林植被遭破坏,易诱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易造成水土流失。
10.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资料二 图2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三 下表是图1中A——B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海拔高度(米)1600
年降水量(mm)350
≥10℃积温(℃)2997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公里)5200
植被覆盖率1900年较高
2005年显著降低
灌溉面积(公顷)0.0
人均耕地
(公顷)1970年0.57
2005年0.23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4185
土地产值(元/公顷)5610
耕作方式变化1995~
1980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1981~2005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1)根据资料一,从B至A反映出________和______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经济地带包括________。
(2)根据资料二,当年降水量小于300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_______。当年降水量在____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mm时,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资料三,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________区,耕作制度是________。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答案 (1)纬(经)向 经(纬)向 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2)较低(或弱,或不强) 300至450 增强
(3)半干旱 一年一熟 (4)存在的问题: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②垦殖过度,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协调措施:①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②治理水土流失;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④调整农业结构;⑤政府支持;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⑦控制放牧;⑧(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
解析 (1)从B至A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我国有三大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2)注意看清楚图中各线代表的含义和资料三中降水量数值和农作物种植情况,了解农作物种植时间,从而判断耕作制度。
(3)该地区人地关系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下降。
第二课时 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目标定位
1.了解亚马孙开发计划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后果。2.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破坏的基本情况,掌握热带雨林开发性保护措施。3.通过本节学习学会用图表分析人类活动对雨林的影响。
4.通过本节学习热带雨林的破坏及其保护措施,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核心点一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导致雨林被毁的原因分析
需要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导致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背景因素。这主要包括: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热带雨林被毁,从根本上看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也有发达国家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在亚马孙地区又具体表现为:①为获得更多的粮食,进行过度的迁移农业活动;②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进行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进行商业性伐木,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④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得经济收益。可用下图表示。

2.亚马孙开发计划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亚马孙开发计划主要包括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等内容。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如图所示。
随着横贯亚马孙公路的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
(2)移民亚马孙平原
巴西向亚马孙平原移民的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促成迁移的因素如图所示。

亚马孙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口增多导致雨林被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口增多后,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等生活资料,必然会增加迁移农业的频度和规模,砍伐面积增加,并且影响雨林的恢复;二是为增长的人口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积极进行采矿、修路、建工厂,城镇建设导致大面积的雨林被毁。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巴西政府的这种做法对雨林的毁灭而言,如同雪上加霜,愈演愈烈,陷于恶性循环之中。政府为了偿还巨额外债,必然加快雨林的砍伐,为加快开发必然欠下更多的外债,使背上的经济和财政包袱越来越重。而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投巨资参与亚马孙雨林的开发,纯粹是从本国利益考虑。一方面他们对硬木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于是他们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
(4)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这些牧场规模大,土地被废弃后,便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灾难性的后果不是原始的迁移农业所能比拟的。
思维拓展 亚马孙流域雨林能够保存的原因分析
①从历史因素看,南美洲的亚马孙流域开发较晚。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二是受殖民经济的影响,人口、城市、工业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②从自然因素看,亚马孙地区则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③从社会经济因素看,生活在浓密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一方面因为他们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迁移农业为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土地需求膨胀;实行人口均衡发展政策,向亚马孙地区移民,加快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高原上新建的巴西利亚,促进了对西部广大地区的开发。
核心点二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保护的理由
①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②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2.保护面临的难题
现在雨林保护的最大难题是全球利益、长远利益与地区利益、短期利益的协调,即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
3.保护的有利条件
①当地政府和人民已认识到低经济效益与高环境代价的开发是不可取的;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后,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
4.保护雨林的措施
从所采取的措施看,始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力求取得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协调。保护的措施具体为: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⑤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⑥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思维拓展 毁林与全球气候变暖
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根据自1958年以来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监测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类型1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读“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城镇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马孙横贯公路全长达多千米,从横跨亚马孙地区,一直延伸到 。
(3)简述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对亚马孙雨林产生的影响。
答案 (1)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生活;丛林密布,通行困难;殖民经济的影响,开发较晚 (2)5500 大西洋沿岸 西部秘鲁边境 (3)随着公路的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对雨林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破坏。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为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气候湿热,丛林密布,交通极为困难,开发很晚,所以地广人稀,城镇稀少。第(2)题,主要是从图中辨认,或者是据图回想,得出结论。第(3)题,公路本身的修建对雨林影响不大,由公路铺设而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雨林的破坏是巨大的。
变式练习1 读图,说出人口增长和雨林被毁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人口增长与雨林被砍伐速度成正比。
解析 从1970年到1988年18年间,人口从10万增长到100万,毁林面积也从不足10万平方米增长到180多万平方米,占雨林总面积的7.5%。
类型2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还是保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该开发,因为那里的人民生活贫困,需要砍伐树木发展经济,所以不应该保护
B.应该保护,因为热带雨林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不能开发
C.应该先开发,再保护
D.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适当进行开发
答案 D
解析 如何正确看待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是雨林的两种前途,也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但是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到底如何做出抉择,做到两种利益协调统一,这是最难的。不过就目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雨林开发的背景是复杂的,既有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也有发达国家国际市场的牵动。因此破坏雨林的责任也不全在亚马孙地区的国家和居民;保护雨林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发达国家更是责任重大。值得注意的是雨林的争论还在继续,雨林还在继续被破坏。
变式练习2 读下列资料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巴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这些宝贵资源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每天至少有100万棵树被毁。现在,巴西森林覆盖率已从400年前的80%减少到60%,许多地区的原始森林已踪迹全无了。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公顷的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
(1)根据资料和示意图判断,图中A、B的内容应为:A,B。
(2)按“目前状况”图示,分析巴西大量砍伐森林的这种做法,反映出的经济发展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目前状况”要实现“发展方向”,人类应采取的发展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为达到“发展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制定了《 》白皮书。并在保护森林、绿化祖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环境保护 经济优先 (2)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中国21世纪议程
颁布了《森林法》;规定了义务植树日;实施了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制定了森林的采伐和抚育相结合的措施
解析 森林的保护已经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因为森林的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能引起世界气候的变化。我国也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如颁布了《森林法》,规定义务植树
日等。

1.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下列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应该开发,因为那里的人民生活贫困,需要砍伐树木发展经济,所以不应该保护
B.应该保护,因为热带雨林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不能开发
C.应该先开发,再保护
D.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适当进行开发
答案 D
解析 如何正确看待雨林的开发和保护,这是雨林的两种前途,也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面对雨林正在遭受到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过滤空气、降低噪声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A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4.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半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第4题,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5.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1)~(5)题。

(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白处。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
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要年,才能恢复重新使用。
(3)从图中还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 就不可避免地
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4)当前亚马孙河流域破坏雨林主要的直接的原因有哪些?
(5)国际社会和巴西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

答案 (1)如下图

(2)20 (3)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4)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商业性伐木;③采矿、修路、
城镇建设;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5)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解析 此题是一道典型的读图分析题。首先:明确玛雅农业生产的模式:典型的“刀耕火种”式“迁移农业”,而此种结论的获得主要是依据图中所示生产过程。其次:结合教材对巴西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论述,讨论玛雅文明此种农业生产模式的直接危害。造成土壤肥力直接下降,森林锐减。第三:对热带雨林的被砍伐,而产生的其他地质作用分析,必须结合区域特征。热带雨林地区,高温湿热条件下,淋溶作用强,流水的侵蚀作用强。这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有区别的,故分析时必须结合区域气候特征。第四:亚马孙河流域雨林被破坏,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分析时必须结合巴西的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如人
口分布、贫困、经济形式、国家政策等等。

 
基础过关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据此完成1~3题。
1.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包括()
①迁移农业 ②迁都巴西利亚 ③大规模的农牧场开发 ④商业性伐木 ⑤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答案 B
2.亚马孙地区雨林被破坏的根源是()
A.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
B.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
C.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
D.巴西政府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答案 A
3.亚马孙平原上雨林被毁与人口增加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答案 A
4.读“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城镇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马孙横贯公路全长达多千米,从横跨亚马孙地区,一直延伸到 。
(3)简述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对亚马孙雨林产生的影响。
答案 (1)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生活;丛林密布,通行困难;殖民经济的影响,开发较晚 (2)5500 大西洋沿岸 西部秘鲁边境 (3)随着公路的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对雨林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破坏。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为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气候湿热,丛林密布,交通极为困难,开发很晚,所以地广人稀,城镇稀少。第(2)题,主要是从图中辨认,或者是据图回想,得出结论。第(3)题,公路本身的修建对雨林影响不大,由公路铺设而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雨林的破坏是巨大的。
能力提升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据此回答5~7题。
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km2年降水量/mm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kg粮食总产量/kg
19851933342038102051.025亿
19951047835042351350.975亿
5.该地区在10年内森林覆盖率下降的百分比和耕地面积增加的百分比分别是()
A.9%、30.3%B.9%、43.5%C.13.9%、30.3%D.13.9%、43.5%
6.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
7.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
A.风沙危害加重B.水土流失加剧C.大陆性气候减弱D.光照条件变差
答案 5.B 6.B 7.B
解析 第5题的答案能直接从提供的表中读取,1985年森林覆盖率为19%,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10%,下降了9%。耕地面积增加的百分比要运用表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求出:(478-333)÷333=43.5%。第6题,分析表中的材料可推知:我国北方某地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毁林开荒,虽然耕地面积扩大,但由于水土流失加剧,粮食亩产和总产量下降。第7题,由表中的数据对比分析,该地粮食减产、河流含沙量变大的根本原因是森林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8.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1)~(6)题。
因宏观生态体系失控而影响和威胁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通常称之为国家生态安全问题,1998年的长江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元。
材料一 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唯种粟,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两湖地区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
材料二 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 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
(1)下图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2)1950~1958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B.因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洞庭湖面积的缩小,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________分布,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的________能力,加重了该地区及长江流域的________灾害。
(4)以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5)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中“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的原因。
(6)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
答案 (1)C (2)B (3)空间 分洪 洪涝
(4)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水位抬高。
(5)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解决粮食问题,进山开荒,植被破坏;明清时期,人口压力更大,垦荒更剧烈;加上引进的玉米、甘薯对水土要求不高,加剧了对山区的开发,导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三江源头的水土保持,减少其下游旱涝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从而保证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下游各省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和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1)由图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积在不断减少,但并不是直线下降,1664年到1915年减少的面积较小;1916年到1958年,湖泊的面积迅速减小。(2)1950年到1958年期间,由于该地区人口大量增加,为了开拓耕地,便围湖造田,从而使湖泊面积迅速减少。(3)本小题主要是考查湖泊对于河流的作用,湖泊面积缩小后,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频繁。(4)本题只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功底,相对较简单。(5)本小题需要结合历史相关知识进行解答。(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持水土,保护生态,保护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9.读“尼日利亚略图”,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尼日利亚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①该国国土面积约为90万平方千米
②该国粮食依赖进口
③该国沿海有寒流经过
④尼日尔河全年径流量变化很小
⑤该国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
⑥该国全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2)比较尼日利亚南北农作物的差异,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3)简述尼日利亚北部发展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生态问题。
答案 (1)①②⑤
(2)南部以橡胶、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北部以棉花、花生等旱地作物为主。主要是因为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炎热多雨;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光照充足。
(3)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相关知识

生态环境的稳态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稳态”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生态环境的稳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5.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6.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8.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9.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
复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回答: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复习:如果我们写一个一般的食物链,就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这么写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是后一营养级以前一营养级为食的现象,后一营养级从前一营养级获得了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就从前一营养级流动到后一营养级。我们现在就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提问:那么,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一段,并思考这些问题。
(在同学们阅读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总结这几个问题。)
讲述: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但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沿着食物链流动。
提问: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讲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被呼吸作用分解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简单他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提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教材107页也有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特点”一段,阅读完后,可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待同学们阅读完后)现在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能量流动的特点。
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为什么是这样呢?请继续回答。讲述: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说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可以理解为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植食动物不能以肉食动物为食。植物与植食动物的关系也是如此。
对于逐级递减来讲,也是教材的第二个问题,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营养级,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
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的能量哪里去了?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讲述:对,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释放,还有一大部分未被利用。未被利用的,可以理解为后一营养级不能利用的(如荒地中的草根)和后一营养级能利用而未利用的(如羊不可能将草地的草吃净。这些未利用的能量除少量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外,它们或者进入别的生态系统,如被河水冲向海洋,或者沉积在湖底成为有机质沉积物,或者仍然是前一营养级的生存个体,保持了前一营养级的生产能力。
提问:在赛达伯格湖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是未利用的呼吸的下一营养级同化的分解者释放的。
提问:能量金字塔是什么含义?如以生物个体数量表示有无例外?(请一位同学回答)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比如草原怎样放牧产畜量高而草原又不退化?农作物怎样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教材中提到的办法就是一个好办法。假如给你一个池塘,你该怎样经营,才能最大获益?请大家讨论。
(讨论后请几个同学阐述他们的结论)
现在已经出现一种叫做“生态农业”的农业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最小投入,得到最大收益。比如桑基渔塘就是一例。(在此稍作解释)
总结: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
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循环流动,反复出现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能量,而物质又是能量的载体,以保证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三、生物圈中水、碳和氮的循环过程

1、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
大气环流

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3、生物圈中的氮循环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辅导教案
导学诱思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2。
2.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主要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主要危害
(1)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2)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3)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
(4)预测2030年海平面上升约20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5)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6)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的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5.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1.臭氧层作用: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4.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三、全国各地普降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雨水的pH<5.60。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2.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3.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平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且容易感染病害;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少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4.防治: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四、水体污染
1.生活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
2.表现:水体富营养化。
3.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中称为水华。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1.生物的多样性
(1)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2.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合作探究
探究一:赤潮的防治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3.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4.机械方法:可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5.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探究二:环境污染主要类型、对生物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主要污染物危害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化学污染物(如烟尘、CO2、SO2、氮氧化物等)、生物性污染(微生物)、放射性污染酸雨、急慢性中毒、传染病、致癌作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水污染重金属(汞、镉、铅等),农药,过量的N、P元素,粪便,垃圾毒害、富营养化、传染病生物防治害虫,需氧型微生物的净化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渣、废塑料、生活垃圾污染环境、传染病填埋、堆肥
噪声污染噪声损伤听力、影响心理、干扰睡眠、诱发疾病植树绿化
土壤污染化肥、农药、污水灌溉、酸雨等农作物减产、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生物防治害虫,施用农家肥,污水净化
探究三:DDT引起的生物效应
水生植物从湖水中吸收了大量的DDT并在水生植物体内积累,时间长了在水生植物体内的浓度就会高于湖水的浓度,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水生植物为食,会直接摄取高浓度的DDT,以此类推,当小鸟摄取鱼类时,浓度就已经是湖水的上千倍了,所以DDT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探究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态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层次:
(1)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发现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活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总起来说,生物多样性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包括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指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加以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这是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放回野外。
(3)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些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
题例领悟
2006年12月12日,美国知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一篇由美国气象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影响的研究报告。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那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导致北极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A.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B.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D.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
解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地球的热量难以散射出去,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积雪融化。
答案:B
领悟
导致全球气温度升高的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温室效应加剧。
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A.SO2的排放B.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
C.CO2的排放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解析:制冷剂氟氯烃等(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答案:B
领悟
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紫外线、射线等对全球生物的照射。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课堂反馈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光化学污染④潮汐⑤臭氧层空洞⑥水俣病⑦酸雨⑧大脖子病
A.①⑥B.①⑤⑧C.②③⑦D.④⑧
解析:潮汐是因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吸引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缺乏碘元素,而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这一重金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而导致缺氧,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答案:D
2.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副宣传画所提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
啊,地球出汗了!
A.酸雨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
C.臭氧层空洞D.森林锐减
解析:从图中可见地球出汗了,说明全球气温升高,反映了“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
答案:B
3.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是()
A.消灭有害生物B.植树造林
C.建立自然保护区D.宣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解析:有些生物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来说是“有害”的,但对生态系统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生物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一个营养级或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消灭了它们就可能破坏生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A
4.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形成了“臭氧层空洞”
B.氟氯甲烷也称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
C.臭氧层能散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其害
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辐射作用,制冷剂中使用的氟利昂能与O3反应引起臭氧层破坏。
答案:C
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该地区的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就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
〖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
〖提示〗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J”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
〖想像空间〗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D。
2.“现在的人,有五个孩子都不算多,每个孩子又各有五个孩子。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五个孙辈了。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口多而物资少,虽然辛勤劳作,生活用品却依然匮乏”。这句话反映出作者的忧虑:如果不节制人口增长,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
拓展题
1.近5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0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水──20亿生命之所系”(2003年)。这些主题都与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它们都与人口增长有关。
2.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主要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对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3.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及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
 1.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表现。2.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①____________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②______________、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③________________等。
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
(1)现状量:④ 、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 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⑤、东南、东北多,西北、⑥ 较少
(2)破坏森林的方式: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和采矿等。
(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⑦____________、工业革命和⑧__________加速。
(4)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⑨________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5)原始林:生物种类及⑩________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6)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____________低。
2.我国草场退化
(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____________。
(2)利用方式:________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
(3)问题:草场退化严重、________不断下降。
3.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面积锐减和草原退化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问题后果
森林面
积锐减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____________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原
退化改变草原的植物____________、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造成荒漠化。
三、水土流失
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以____________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2.形式:水蚀和________。
3.概念:在________因素的影响下,受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土壤发生移动和破坏的现象。
4.原因
5.后果
6.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大,具有长期效应。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生态环境问题
 
1.图示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A.毁林开荒,森林大量减少
B.草场退化
C.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D.生物多样性骤减
考查点2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2.我国很多地方森林资源锐减,主要原因是()
①采伐速度过快 ②疏林地多 ③基本建设 ④采矿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大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
4.关于目前我国草场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场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二位
B.重用轻养,草场退化严重
C.草场生产力下降,甚至出现荒漠化
D.草场退化面积占可用草地面积的2/3
考查点3 水土流失
阅读漫画“长江、黄河的对话”,完成5~6题。
5.漫画反映的是长江流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匮乏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D.沙尘暴
6.引起该问题出现的人为因素有()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②过度放牧 ③开矿修路 ④外来生物入侵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方法技巧练
框图法理解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只看到距塔里木河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 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带。千百年来,胡杨林和塔里木河相依相偎,形成一条绿色长廊,紧紧锁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急于扩张的沙舌。长期以来,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砍伐了大片胡杨林,发展了农牧业生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近20年来,流动沙丘步步逼近,蚕食着绿色走廊,大风、沙尘暴天气常席卷全疆,上千农牧民举家迁徙,沦为“生态难民”。
(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3)该地区的胡杨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作用?

方法技巧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结构和功能 ②土地荒漠化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森林覆盖率 ⑤西南 ⑥华北 ⑦人口激增 ⑧现代化 ⑨总面积 ⑩种群 单位蓄积量 澳大利亚 粗放 生产力 生态系统 种类成分 黄土高原 风蚀 人为 地形 土壤 开矿修路土地 河床抬高
基础达标练
1.B [由图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不合理的放牧极有可能造成草场的退化。]
2.B [疏林地多是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不是原因。]
3.D [解此题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问法,因为“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可以达到增大木材产量,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四个目的,但题目问的是首要目标,应该是改善生态环境。]
4.D [目前我国草场退化面积占可用草地面积的1/3,并有继续扩大之势。]
5.C 6.C [第5题,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原因是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图中长江的应答是题眼,说明长江的含沙量也很高。第6题,过度放牧出现在草原地区,外来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方法技巧练
(1)塔里木河给楼兰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大片胡杨林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了绿洲农业,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自然原因:南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分布广,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人类活动的原因: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引水漫灌,使塔里木河流量锐减,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人们还砍伐胡杨林,毁林开荒,使森林资源衰竭,淡水资源匮乏,沙漠不断扩张,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3)胡杨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在该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环境功能。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楼兰古城位于我国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公元3世纪以前,塔里木河为楼兰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胡杨林茂密,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胡杨林失去了保护当地环境的作用,塔里木河流量减少,沙漠面积不断扩大,环境逐渐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