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侵蚀和沉积作用下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是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侵蚀、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达到教学目标。

教法:采用讲授法对基本概念知识的讲解,采用视频图片直观演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最后采用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对本节课的知识加强巩固。
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各种视频图片资料、制作课件、设计课堂活动等
学生准备:预习、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素材等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目的与效果
情境导入
播放《匆匆那年》视频,引出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地表形态,温故知识
学生思考并集体回答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
温故知新
回顾原有知识,引出新知识
投影“新西兰南岛摩拉基大圆石”,引出本节课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展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同时分析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师:形态各异的地表是地质作用造就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其表现有岩浆、火山、地壳运动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外力作用。请大家回忆: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案例,对比分析两类地貌,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风力侵蚀的视频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展示各种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播放流水沉积视频

展示长江流域图片和荆江河段图片




展示海浪作用影响的各种地貌图片
展示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
师:风力侵蚀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那些地貌?
生: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师: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沙粒较大,磨蚀力较强,形成这种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我们称之为风蚀蘑菇。除此而外,还有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师:当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中,当风速减小时沙粒就会慢慢沉积,形成堆积地貌,那么风力沉积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生:沙丘(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还有黄土高原深厚的的黄土层。
师:思考:沙丘师如何移动呢?
师:我们看到沙丘的两侧面坡度不同,坡度较缓的这边应该是风的来向,坡度较陡的那侧就是背风坡,由此可以看出,沙子在迎风坡吹起,在背风坡堆积,这样就缓慢向前移动。
师:通过练习检测风力作用与地貌。
师:大家看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
生: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师:通过图片展示,流水侵蚀所成地貌是什么?
生: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师:这是一幅山水组合景观,欣赏这种景观类型我们应该乘船或竹筏感受一种人在画中游的动态美,请问大家这是哪里?
生:桂林山水。
师: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属于什么地貌类型?
生:喀斯特地貌。
师:对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区,由于可溶性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我们把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由于溶蚀作用形成。
师:那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什么地貌?
生: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云贵高原区。
师:当流水减缓时,侵蚀的产物就会慢慢堆积而成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又形成那些地貌类型?
生:出山口——冲积扇,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师:我们对于沉积地貌逐一进行再分析。
师:我爱连连看。
师:小结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
问题探究一:(合作学习)
师: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在上游成为沱沱河,通天河,在流经滇川交界时因古时盛产沙金而称金沙江,在流经四川境内称之为川江,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称之为荆江,在扬州以下称之为扬子江,在上海注入东海。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曾在《渡荆门送别》中描述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大家合作探究长江地貌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合作探究)
生:上游形成V形谷,下游形成U形谷。
师:(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显示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
师:讨论海浪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生:分布在海滨地带。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海浪沉积可以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师:是的,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波浪和潮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不但受海浪的强弱外,还与岩石的抗蚀能力有关。对于坚硬的岩石,结构致密,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或垂直节理发育,而被侵蚀成为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师:讨论冰川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生: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冰川侵蚀可以形成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湖、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冰川沉积可以形成形成杂乱无章的冰碛地貌,如冰碛平原、冰碛丘陵等。
练习:独具慧眼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做出示范
课外探究
展示荆江图片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师:展示荆江部分图片,让学生课后思考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师生分妒案例后,小组展开讨论,极大地提高了掌兰学习的效率。
通过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学生堤升了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小结
PPT展示小结表格
外力作用
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风力作用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侵蚀
沉积
海浪作用
侵蚀
沉积
冰川作用
侵蚀
沉积
“梳理特征”环节,需要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分析,使整节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检测
1、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风蚀作用D、冰蚀作用
2、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的成因是()
A、溶蚀作用B、沉积作用C、风蚀作用D、海蚀作用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立多思考
板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力侵蚀
(2)风力沉积
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物理侵蚀、化学侵蚀)
(2)流水沉积
3、海浪作用
(1)海浪侵蚀
(2)海浪沉积
4、冰川作用
(1)冰川侵蚀
(2)冰川沉积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结束
在欢快的歌曲中,展示:小纸币大地理的图片。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扩展阅读

高一地理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42


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的:
1.识记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归纳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用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2.分析区别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特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事象。
3.识记地质构造及褶皱、断层的概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会判断背斜和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
4.理解并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地质构造的规律指导生产和生活。德育目标在教学设计思路中已经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倒置地形的形成及成因。
★课时安排:本节课讲述3课时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教学法、学生自学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1、
2、
二、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一)地壳运动
挤压——巨大的褶皱山系
水平运动:
断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
2、断层
四、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
3、风力作用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地貌,顾名思义就是地球的面貌,也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球自形成以来,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确确实实是在不断变化的。地球上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现在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而已。
[过渡]:我们把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
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教师提问]: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请大家看一段材料。
[出示材料]: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教师举例引导总结]:地质作用进行的速度差别很大。
1.有的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顷刻之间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并且往往造成自然灾害。
2.有的则进行得十分缓慢,但日久天长,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一)地壳运动
挤压——巨大的褶皱山系
水平运动:
断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一般来讲,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相伴发生的。但是,从全球范围看地壳运动,水平运动是主导因素,升降运动是次要因素。
[过渡]:地壳为什么会运动?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有关地壳运动的奥秘。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海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中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板块移动对地貌影响举例边界类型
板块碰撞陆陆相碰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消亡边界
陆海相碰陆地板块形成海岸山脉和岛弧,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南美安第斯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屿消亡边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生长边界
: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96页第2段,并完成下列表格。
地质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破坏、搬运、堆积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预习下一课内容。
第 二 课 时
: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为,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为成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就叫做构造地貌。
2、常见的基本构造——褶皱和断层
两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是褶皱和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沉积岩层由水平成层堆积状态受力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倒置地形示意图)。
[展示“倒置地形”示意图,教师提问]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各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物体受力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棍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受张力作用最大,容易首先破裂的事实。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多媒体动画演示]:展示倒置地形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教师总结]:这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当岩层受力挤压,会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的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有时背斜也会成谷,向斜也会成山。但是背斜和向斜处连续岩层的弯曲方向不变,这是大家在判断背斜和向斜时要注意的地方。
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岩体会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我们称之为断层。
[多媒体动画演示—断层]
展示断层的形成,岩块的上升、下沉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
[引导学生总结]
指导学生总结,并提示他们把课本98页最后一段至99页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划出来。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等。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陕西的华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等等。
断层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汾河谷地。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学生归纳]
褶皱:背斜是良好的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断层:断层附近容易形成泉;在工程建设中如要通过断层,则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四、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坡面流水是坡面破碎;沟谷和河谷流水,使沟谷和河谷加宽加深。(例如: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流水的沉积作用: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会(有规律的)沉积下来。(例如: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力作用
(1)风的侵蚀作用:在干旱地区,风扬起砂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2)风的沉积作用: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垅或黄土高原。

褶皱断层
成因岩层因地壳运动,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形成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时,受强大压力和张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形成断层(裂谷和陡崖)
类型背斜向斜地垒地堑
特征①岩层上拱
②岩层中心老两翼新①岩层下弯
②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两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两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地貌①一般成山岭
②常被侵蚀倒置成谷①一般成谷地
②常被侵蚀倒置成山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常形成凹陷很长的凹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预习下一课内容。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5000~6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1855年以前。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型或“V”型)
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黄河流域内,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________地区,其突出地形特点是________。
4.随着流域的治理和水电站的建设,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对埃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尼罗河三角洲出现后退。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



用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2.外力作用的规律
(1)沉积规律
①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
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
②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2)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3)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静止沙丘剖面)
 读“地貌景观图”(如图),回答(1)~(2)题。
(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一场因国际旅游岛概念而催生的饕餮盛宴,正在引发海南第二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热潮,逾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南“跑马圈地”。
1.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南“跑马圈地”将给地表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2.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因而也属于地质作用,这种认识正确吗?
 

 
3.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最合理的是()
A.阿斯旺大坝B.都江堰水利工程
C.三门峡水库D.洞庭湖围湖造田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未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有利影响:如缓坡修梯田、填海造陆、植树造林、兴修水库、退田还湖等。
(2)不利影响:如陡坡修梯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
 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1)常见的侵蚀地貌
(2)常见的堆积地貌

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常考点,经常结合我国实际考查流水和风力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为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人类应该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风化 ②侵蚀 ③沉积 ④平坦
⑤横断山地 ⑥青藏高原 ⑦黄土高原
⑧三角洲 ⑨冲积平原 ⑩沙丘 填海造陆 围湖造田等。
探究点一
1.“V”型
2.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
3.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4.变慢 随着流域治理、水电站建设,黄河泥沙含量减少,中上游输送到入海口的泥沙减少
5.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的泛滥减少,使携带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减少造成鱼类食物不足,泥沙沉积作用减弱,再加上海水侵蚀作用使三角洲出现后退。
考例探究1 (1)D (2)C [第(1)题,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第(2)题,峰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探究点二
1.耕地减少,海岸带生态系统破坏,植被和湿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加剧等。
2.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质作用必须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因而人类活动不属于地质作用。
3.B
考例探究2 B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形成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高一地理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43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43”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关于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节关于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继续,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学习地质灾害的知识铺垫。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表形态,一直是过去教学中难点,新教材在这里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本节教材最后讲述外力作用时进行简单描述。
教材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别讲述内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地质灾害中有所描述,在本节教材中不再涉及。关于“地壳运动”教材首先论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基本运动形式,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两种运动形式引起的地表变化和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由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方式、时空分布规律等的探讨和研究引出板块构造学说。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教材力图体现两个方面,关于知识方面应明确:板块的概念、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内部和边界的不同运动特点以及板块边界不同的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关于价值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历史发展的观点,即板块构造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补充、逐步完善的;运动的观点,即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正是体现了这一运动特点。
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可以从沧海桑田的变化入手,举一些实例说明,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由此说明地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壳变化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地壳会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地质作用的概念、能量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缓慢或激烈的变化,可以提出问题:“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完成学习。
学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两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计算机动画演示运动过程,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树立学生运动的观点有一定帮助。计算机动画演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过程后,教师应再举例加以说明,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说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脉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运动的结果,垂直运动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实例。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块示意图”,观察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是哪两类板块的交界,分别形成什么地貌?板块边界处与板块内部的运动特点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质构造类型时”注意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计算机动画演示并思考:两种地质构造类型是否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观察应使学生明确褶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对于褶皱还应使学生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差别,包括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的地表形态、地形倒置是怎样形成的,向斜构造中一般会储存有地下水,背斜构造中容易储存油气等。对于断层应使学生明确其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等。
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实景图片和示意图,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示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对于风化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经过风化的岩石标本讲解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简单原理以及风化的结果。无论是流水地貌还是风成地貌,其过程都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经过流水或风力的作用对风化壳进行侵蚀,侵蚀后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侵蚀的产物被流水和风携带离开原地,较大颗粒物最先沉积,较小的颗粒物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沉积,形成不同的沉积地貌。在学生对内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使学生明确: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内力是主导作用;二者共同影响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方案
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③外力作用与地貌
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

(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引起地壳这种变化的力来自何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质作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列表比较完成。
(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受力发生水平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地壳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板书)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分类
2.板块构造学说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是什么?→有些岩层弯曲变形,有些岩层断裂错开,这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地质构造的类型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弯曲变形属于褶皱。岩层弯曲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态判断褶皱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在野外有时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挤压力的影响,不易被破坏,在外力沉积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观察背斜和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差异?→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观察断层与褶皱在岩层变化上本质的差别是什么?→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观察断层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实例有什么?根据观察思考结果填表。
(板书)①褶皱
类型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形
背斜
向斜

②断层
组合形式岩层形态形成地形实例
地堑
地垒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提出问题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产生的地形倒置现象印证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板书)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作用
(阅读教材中风化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风化地貌图片及风化的岩石标本)结合示意图或图片分别说明物理、生物和化学风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确风化的结果是在岩层外部形成风化壳,对基岩起保护作用。
(承转)风化壳在流水、风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破坏,经搬运离开原地,随着流速、风速减小,冰川融化,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板书)2.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或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示意图思考)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风力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书)①流水作用
侵蚀后的产物被流水搬运,进而沉积形成沉积地貌
(板书)沉积: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
沉积:戈壁——荒漠—沙丘——黄土沉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总结)外力作用的过程
(板书)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重点是对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原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重点内容的确定,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类图像资料,并自行设计计算机动画示意,以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地壳运动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解。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