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高一地理《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地理《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本条标准,教者认为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总结并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三是知道不同气压带、风带的干湿性质,能够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形成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一部分“大气的运动”中“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由小尺度大气运动到大尺度大气运动的知识迁移,还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以及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前提与基础。

三、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具有丰富的探索性内容,教师应创设情境,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迁移理论、支架式教学原理,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四、学情分析

1.通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第二单元“三、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但由于高一学生此时还未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故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稍有欠缺。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之我校高一学生在不同的个体、性别上地理学习能力差别较大,预料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困难较大。

五、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分析、推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形成的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进行探究,推导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进行探究,推导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地理现象的过程,了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引导归纳和总结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根据分布规律进行科学记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严密性,使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七、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启发式、引导探究法

八、教学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平台、powerpoint课件

九、教学过程

讲述小故事“马纬度”:自从哥伦布首航美洲以后,各国商人用帆船(风为动力)装载大量的货物和马匹前往美洲,当帆船进入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停下来等待顺风的到来,一等就是几个星期,马匹因缺淡水、饲料大量病倒、死亡,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地带叫做“马纬度”。

那么,这一地区为什么常常出现无风、闷热的天气?

:假设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探究北半球单圈环流的形成。

1、复习引入、互动交流: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B(热)

A(冷)

B(热)

A(冷)

2、迁移探究: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极地,B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近地面的赤道和极地气压分布将会怎样?(分别形成低压带和高压带,分别叫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绘图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6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4.活动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产生的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实际上这种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不能,因为实际上地球是在不断运动)

: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探究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

1、旧知迁移,引导探究:

导学问题①:根据前面所学大气水平运动规律,考虑地球自转,从赤道受热上升的大气在高空北进过程中,多受一个什么力?最终如何运动?

导学问题②: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不断在30°N附近高空堆积,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如何运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变化?(变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导学问题③:在近地面,赤道与30°N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气流将如何运动?(由30°N流向赤道,右偏成东北风,叫东北信风)

2、绘图活动:请一个同学到前面边画板图边讲述和小结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注意看、听,如发现问题则帮助他(她)纠正。之后,各人在自己学案图上添画箭头完成低纬环流。

3、问题导学,分析探究:

导学问题①: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必然存在一个气压值相对低的地方,那么两者之间的大气将如何运动?

导学问题②: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气流将如何运动?(暖气团在冷气团之上被迫抬升)

导学问题③:60°N附近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变化?(变低,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导学问题④:60°N高空气压状况如何变化?根据高空气压分布情况,30°N、60°N、90°N的高空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导学问题⑤:根据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30°N与60°N之间大气如何运动?(由30°N流向60°N并右偏成西南风,形成西风带);60°N与90°N之间呢?(由90°N流向60°N并右偏成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4、绘图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面边画板图边讲述和小结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注意看、听,如发现问题则帮助他(她)纠正。之后,所有同学在自己学案图上添画箭头完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类比迁移,要求根据北半球三圈环流图,类推并在学案图上绘出南半球三圈环流图。

绘制全球气压带分布图并说出气压带分布规律。

l、提出绘图要求:在学案图上南北半球相应的纬度位置填写各气压带的名称。

2、观察和归纳规律:说出全球气压带分布有什么规律?(高压、低压相间分布;纬度每隔30°分布有一个气压带,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

3、归纳、总结填表:根据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以上绘制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分布图”,思考填写下表。

推导、绘制全球风带分布图,并说出风带分布规律。

1、迁移运用:根据以上所绘全球气压带分布图,各气压带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差异,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推导,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如何?

2、绘图并归纳:①请绘出全球近地面风向,写出名称,并说明理由;②归纳并说出全球风带的分布规律。

点评绘图作业: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绘图作业,点评学生所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并总结分布规律。

拓展探究:气压带成因、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风带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l、设置悬念,激发问题探究动机:南北纬30°与南北纬60°之间冷热不均,前者受热明显多于后者,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南北纬30°大气应受热上升,近地面应形成低压,而南北纬60°大气应冷却下沉,近地面应形成高压,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实际情况正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假设地表均一,既考虑地球自转又考虑地球公转,以上大气环流会有什么变化呢?

1、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问题引导探究:

导学问题①:根据你的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可能会随什么移动?两者移动幅度大约有多少?

导学问题②:概括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3、引导小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发生季节性的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现在你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解释“马纬度”小故事中,30°N附近常常出现闷热、无风天气的原因吗?

请一位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如有不全面等问题,再请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前面我们探究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等问题时,一直都在假设地表均一,而实际上地表是不均一的,如果考虑海陆分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又会有什么变化?下节课来学习,请大家课后先结合学案进行预习。

(略)

相关阅读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第三课时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学情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
2.能够说出三圈环流形成的过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四、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
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

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看图 “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师:很好。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北半球)

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

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

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风带。

(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过渡)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呢?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从冬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

师: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投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知识)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板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师: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呢?

生: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

师:那么,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生: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温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

(投影)教材活动3图示(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

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

师:为什么?

生: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师:夏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

师:为什么?

生: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师: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

生:冬季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

师: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

生:不会,图中的气压带会被高低压中心切断。

师: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会被切成块状分布于大陆和海洋上。

师:很好。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

承转: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冬季的亚洲高压(也叫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压(也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就很大。阅读41页课探究课题:东亚季风(动画演示)

师:季风定义: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海陆热力差异。

季风环流的类型: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投影)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又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知道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

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

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

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 mm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

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教师引导)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气流下沉。

师: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生:终年高温少雨。

师:这种气候叫热带沙漠气候。

(投影)开罗——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生: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西亚阿拉伯半岛、印度河流域、墨西哥、西南非洲、澳大利亚的中西部、智利北部和秘鲁等地区。(同时动画演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分布。

师:终年在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下,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投影)伦敦——温带海洋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生: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终年湿润,年降水量在700~1000 mm,气温年较差小。

师:这种气候叫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冬不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动画演示)温带海洋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交界两侧的西海岸、南美洲的智利南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

(过渡)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带来风带和气压带的南北移动,这样就会有一些地区夏季受某环流的影响,而冬季又会受另一种环流的影响,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讨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板书)(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动画演示)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师: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因为离赤道较近,故全年高温。看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夏季赤道低气压会移动到这儿并控制这个地区,会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会控制这个地区,降水稀少。)

师: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

(投影)——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看图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生:全年高温,夏半年降水多,冬半年干燥。

师:正确。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请你找出主要分布的地区。

(动画演示)热带草原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师:很好。再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已标示风带和气压带),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并影响这一地带,暖湿多雨。)这种气候在哪儿最典型?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

师:很好。这就是地中海气候。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周围和帕斯周围。

师: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

生: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墨尔本、帕斯、好望角、开普敦等。

师:这是唯一一种夏干冬湿的气候类型,大家要认真理解记忆。

承转: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补充其他气候类型,小结:刚才我们主要探讨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道:在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三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要特别注意: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我们也分析了其他因素形成的气候类型。下面请大家做一些巩固练习。(习题略)

高一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2、理解季风现象及季风的形成原因、性质。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对比分析冬夏季气压分布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读图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3、通过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讨论东亚和南亚季风,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学情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前面学习了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几节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在讲解的时候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本节也比较抽象,对于高一的学生难以快速接受,不仅要耐心教授,而且要结合图文,使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接受,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海陆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2、形成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教材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但那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状态下的三圈环流。然而真实的地表并不是均匀的,不仅有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区别,还有地形地貌的差异,所以事实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得多。而且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都快于海洋。海陆冬夏季和冷却速度的明显不同,使原本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大气环流的实际状况,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板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请同学们看书上36页活动题,这是简化了的世界地图,冬夏季在欧亚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请同学们根据热力环流的知识把陆地上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画出来,思考在大陆冬夏季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并简述其理由,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

大家都知道大陆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冬季大陆较海洋为冷源,空气冷却而下沉,大陆会形成冷高压;夏季,大陆较海洋为热源,空气膨胀而上升,在大陆会形成热低压。接下来同学们看冬季大陆上的气压柱大概位于哪个纬度?

学生:北纬60度。

教师:在三圈环流图上北纬六十度是哪个气压带?

学生:副极地低气压带。

教师:也就是说冬季在北纬60°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低压部分仅保留在海洋上。那么夏季大陆上的空气柱大概位于哪个纬度?

学生:北纬30度。

教师:在三圈环流图上北纬三十度是哪个气压带?

学生:副热带高气压带。

教师:也就是说夏季在北纬30°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所切断,高压部分仅保留在海洋上。大家动笔画一下,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画几条等压线,可以发现气压带不再呈带状分布,而被分割成了一个一个的气压中心。由上述可以得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37页的图2.13,一月份在北纬60°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气压中心,低压仅在洋面保留。刚才活动中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亚欧大陆上的冷高压中心大概位于外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所以我们把这个高压叫做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可以叫做亚洲高压。而保留在洋面的低压中心,其中一个低压中心位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附近,我们把它叫做阿留申低压;另外还有一个低压中心位于北大西洋的冰岛附近,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冰岛低压。请同学们在图上相应的位置把它找出来并做笔记。

板书:一、分布:

1、1月份:冰岛低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教师:大家再看图2.14,分析7月份的情况。在北纬30°的副热带高压带被低压切断,夏季大陆会形成热低压,高压仅保留在洋面。夏季亚欧大陆上的热低压中心大概位于印度河流域,我们把它叫做印度低压,也叫做亚洲低压。保留在洋面上的高压,其中一个位于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因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叫做夏威夷高压;另外一个高压中心位于北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我们叫做亚速尔高压。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笔记。

板书:2、7月份: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教师:大家再看一下这两幅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

教师:北半球原本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高低压中心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则大致保留了原来的带状分布。所以可以总结出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那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

教师: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南半球大,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都在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北半球气压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就大致保留了原来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板书:二、特点: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教师:由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变化,导致风向随季节而发生变化。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气压变化最明显,进而引起亚欧大陆东部的风向随季节发生较大的改变,这就是季风,东亚的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仅带来了气压带的变化,还有风带的变化,那么到底风带产生了何种变化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8页的活动,分析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的盛行风向、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等一下再一起来分析。

板书:三、季风:

1、东亚季风:

形成原因:

分布地区:

2、南亚季风:

形成原因:

分布地区: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看东亚,冬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西北风。

教师:夏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东南风。

教师:冬季风由大陆的冷高压吹出,夏季风也是由洋面而来,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教师:东亚季风主要影响哪些地区?

学生:……

教师:主要影响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

板书:三、季风:

1、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布地区: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

教师:大家再看一下南亚地区的季风,冬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东北风。

教师:对,这也是从亚洲高压吹出的风,受地转偏向力偏转成为东北风。夏季又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西南风。

教师: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教师: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它是夏季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它主要影响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

板书:2、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分布地区: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

教师:大家再看一下东亚地区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夏季风从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吹来,暖而湿;冬季风从陆地上的冷高压吹来,冷而干。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还有东亚和南亚冬夏季盛行风向,以及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显著,大家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

1.郑和下西洋,从长江入海口刘家港出发,到东南亚和南亚。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返回可以顺风推舟?

2.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与撒哈拉沙漠大致位于同纬度地区,但气候差异如此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家可以通过讨论、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一、分布:

1、1月份:冰岛低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2、7月份: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二、特点: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三、季风:

1、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布地区: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

2、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分布地区: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教材上的活动及地图,让学生相互讨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因为教材的这一节的文字较少,如果只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主要结合了课本上的活动及地图,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图的分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通过教材的图文结合,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最后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后的思考题,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季节移动,还有热力环流等知识,但由于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师生活动和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因在之前简要复习一下

本节课需要的简单的知识。导入也不够新颖,精彩的导入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要注意导入部分的选取。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从容说课

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