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小学自然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1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㈠、认识自然资源
阅读课本P153图4-1-1的5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a、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⑵依据性质
b、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能够不断生长和繁殖或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认为是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有些自然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承转: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a、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b、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c、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一般具有地质规律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性在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运用实例予以说明。
⑶数量的有限性
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都是有限的。前者以石油为例,后者以土地资源为例。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⑷利用的发展性
科技的进步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性的前提。表现一、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表现二、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功能和用途越来越强;表现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方式越来越广泛。
承转: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面我们以土地资源为例,共同探讨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长和发展的意义。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承转:通过土地资源的分析和学习,我们知道土地资源正遭到不断的破坏。那我们又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呢?
㈢、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阅读P85-86,
探究导致某些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样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

a、公平性原则
(3)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人类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违背什么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人类过渡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某些资源匮乏违背什么原则?
持续性原则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合P86表4-1-3与表4-1-4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人为原因:三过一不合理一不当(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不当)自然原因:自然风力条件下沙丘的迁移入侵。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例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属于土地资源、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属于地形。
答案:C
例2: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解析:A表示能源完全属于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又都属于自然资源,这是错误的。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称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沼气……都属于能源。能源不完全属于矿产资源。B图能源完全不属于自然资源更是错误的。D图将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开,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是错误的,因为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只有C图正确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一次能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二次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
巩固练习
3.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自然资源
1.自然属性
2.经济属性
3.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4.按性质分类:⑴不可再生资源
⑵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⑶数量的有限性
⑷利用的发展性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是决定因素
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都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十、教学反思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会判断一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理解记忆自然资源的共性特点和开发利用要求,结合典型的题目说明。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2、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同特征;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二、预习内容
一、认识自然资源:
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属于自然资源的有源

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__________从__________获得,并用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自然资源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____、土地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气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或生产情况看,可分为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资源。
3、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包括和。
4、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阶段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阅读P85-86,
探究导致某些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

(1)概念:。
(2)内涵:
(3)原则:
人类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违背什么原则?
人类过渡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某些资源匮乏违背什么原则?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⑵
⑶⑷结合P86表4-1-3与表4-1-4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2.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
的是()


3.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属性?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天然)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一不可。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柴油、煤油等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再如雷电等尽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但由于目前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不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或生产情况,可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可再生资源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3.土地、水、生物等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有地带性规律。而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还受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制约,有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地质分布规律,如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则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
4.按照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可将能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多年来就大规模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是指近若干年才开始使用的能源,或过去利用过,后来被取代了,现在又有了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新能源与常规能源是相对而言的。一种能源在它没有被大规模利用以前都属于新能源,但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和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能源就变成常规能源了。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表现举例
分布的不平衡性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我国北方多煤矿、南方多磷矿,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山地多、热带多、水分多,西北光照强、风力大,西南光照少、生物种类多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资源间的联系性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热量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数量的有限性矿产资源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利用的发展性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以能源利用为例: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以来以煤炭利用为主。二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正推广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四、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1.采猎文明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2.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数量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则可以不断发展和提高。?
拓展延伸?
1.土地资源和耕地?
土地资源是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能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质和能量的土地,是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是一种自然综合体。耕地是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已开垦为农田,并在其上种植作物的土地。
2.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水资源。水是地球上人类及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主,水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分布,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农业文明时期,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水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的地方,农业发达,人口聚集,生产力发展较快,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大都分布在大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故人们称之为“大河文明”。?
工业文明阶段,城市人口增多,工业规模扩大,水资源成为影响城市分布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今,由于用水规模的扩大和水体污染的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问题?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2.适度开发,利益兼顾,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再次,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拓展延伸?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荒漠化问题已十分严峻。而造成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水蚀及工矿和交通基本建设不当。结合我国各地的水分条件差异不难得出,我国的北方地区以风蚀为主,南方以水蚀最为严重。北方地区因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而造成的植被破坏,又是造成荒漠化的直接原因。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据下列概念的相互关系,确定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部分依次代表的是()
A.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C.自然资源、能源、石油
D.淡水、河水、自来水
2.当今世界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海洋资源开发
B.控制对资源的开发
C.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D.扩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
3.人类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也不同。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
B.工业社会阶段——土地资源
C.后工业化阶段——气候资源
D.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矿产资源
读下表,完成4~5题。
我国各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比较表

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
东北5.56%8.76%16.97%
①46.44%19.55%14.44%
②33.72%38.04%25.40%
③6.14%26.01%31.19%
④8.14%7.64%12%
4.序号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地区分别是()
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
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
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
5.序号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的以下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开展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⑥改良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 ⑦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⑧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A.①②④
B.③⑤
C.⑤⑦
D.①⑤⑧
目前,中国队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超过50%,而降低依存度的出路就是开发生物能源和石油代替产品。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乙醇(燃烧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等,直接作为动力。据此完成2-3题。
7.生物能源与石油()
A.本质来源相同
B.均属清洁能源
C.均属可再生能源
D.分布地区一致
8.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的前景广阔,这主要取决于()
A.交通四通八达
B.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C.原料来源丰富
D.试点企业遍及全国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9-10题。
材料一: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1.969亿吨,逼近2亿吨。从开始进口到进口1亿吨,中国用了11年时间;从进口1亿顿到逼近2亿吨,却只用了3年时间。中国目前已成为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称,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回落,故决定自2009年1月15日起对气、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60元。
9.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状况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缓和
B.保持当前状态,长期存在
C.趋于尖锐
D.无法预测
10.面对当前石油供需形势,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加快国内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 ②严格控制石油进口数量,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④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抑制石油消费的数量 ⑤寻求国际合作,发展海外石油生产基地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11.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平原是我国有名的黑土地,土壤中腐殖质丰富,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但由于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原本肥沃的土地,肥力已经下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
材料二:历史上,黄土高原不少地方林深草密,生态良好,后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每年损失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相当于上千万吨化肥的含量,造成了土壤退化或沙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以上两例现象,都是________的结果,其中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保持土壤肥力,人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样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

a、公平性原则
(3)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人为原因:三过一不合理一不当(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不当)自然原因:自然风力条件下沙丘的迁移入侵。
如何实现: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解决当地居民的能源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建设及时恢复地表等
1.C2.C
3.B4.A
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D 2.C 3.D 4.B 5.B 6.A 7.A 8.C 9.C 10.D
11题答案:(1)人类不合理活动(或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退化 过度开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
(2)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养用结合

相关知识

高二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

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A.、冬春多,北部少B、夏秋多,南部少C、冬春少,西部少D、夏秋少,东部少

2、我国下列地区中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

A.、东北地区B、青藏地区C、华南地区D、华北地区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约有33万立方米,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有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我国正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根据材料分析回答3--8题。

3、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可再生资源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不可再生资源D、属于气候资源

4、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

A.、具有区域差异性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

5、天然气的分布,其主要制约条件是

A.、热量B、水分C、土壤D、地质作用

6、我们在进行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量太少

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够

D、天然气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7、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适度的开发,不能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

B、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C、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的和保护相统一

D、高度保护非可再生资源,不能开采利用

8、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无规律可循B、水热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矿产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9.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①范围会越来越广②方式会越来越多③依赖性会越来越强④利用率会越来越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

D.多数可再生资源,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二.双项选择题

1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主要是因为:

A..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内区B.草原多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

C.森林多集中在东北、东南。D.南方耕地多、热量少。

12.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多、平地少,因此:

A..同世界各国相比,耕地面积较大。B.在各类土地资源中,林地比重最大。

C.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耕地D.人均耕地少,凡是平地都应开垦为耕地。

13.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显著特点是:

A..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

C.各类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少,特别是耕地和林地更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2003年8月14,伊拉克北部的基尔库克油田在战后第一次通过管道向国外输出原油,国际市场油价顿时下降3—6%。据此回答29—30题。

14.伊拉克原油主要销往:()

A..美国B.日本C.澳大利亚D.巴西

15.随着油价下跌,下列工业部门的产品价格跌幅较大的是()

A..钢铁厂B.炼铝厂C.合成塑料厂D.人造纤维厂

三.综合题

16.右图为“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

代表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出方向。读图回答:(共8分)

(1)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三个水能基地有(填字母)

(2)在E基地工程建设产生的诸多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中,就其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受公众关注的程度而言,首推的是

问题。

(3)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是 (填字母)

由B、C、D、E地区输往甲、乙、丙地区的能源输送工程称为“ ”工程。

(4)建设这些能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

题号123456789

答案cdcA.dddbb

题号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dA.bbcA.bA.bA.d

16.(1)、BED(全写对得1分,写两个不给分)库区移民安置(1分)

(2)、A.(1分)西电东送(1分)

(3)、D(1分) 

(4)、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不平蘅(或能源生产和输出地主要在西部,能源消费地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1分)

(5)、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实行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量;

③节约能源,减少浪费;④开发新能源或进口能源等等。

(答两点,可得2分。但可依据实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二

1.海底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

A..大陆架浅海B.大洋中的海盆C.大陆坡D.滨海滩涂

2.位于西半球大洋西部的世界性大渔场是()

A..北太平洋渔场B.西北大西洋渔场

C.东南太平洋渔场D.东南大西洋渔场

3.关于海洋能源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十分巨大、密集B.是可再生能源,而且不污染环境

C.工程投资少、效益高D.目前已进入了大规模的商业化开发阶段

4.关于海洋油气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世界80年代以来,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

B.海洋油气开发是一项高投资、高风险、高难度的工程

C.除南极洲和大洋州外,其它各大洲沿海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D.科学家常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5.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拥有的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是()

A..从海岸线向外12海里B.从海岸线向外200海里

C.从领海区边界线向外200海里D.联合国规定的若干海域

6.下列属于气候资源的是()

A..光照、空气B.雷电、冰雹C.霜冻、高温D.台风、暴雨

7利用气候资源要因时制宜,反映了气候资源的()

A..普遍存在性特征B.地区分布上的差异性特征

C.有较大的变率D.具有明显的数值特征

8.在我国,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的方位一般宜采取()

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

C.与纬线成10°—20°的夹角D.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9.下列做法中,属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是()

A..南水北调,解决北方缺水问题B.在上海建设宝山钢铁公司

C.北国一景——哈尔滨冰雕艺术D.将商业中心设置在城市中心地带

10.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利用潜力无限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不断提高

B.自然资源开采利用范围和领域在不断拓宽

C.自然资源开采利用的品位要求不断提高

D.某些稀缺资源的替代材料或替代品研究不断有突破

二.双项选择题

11.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钾盐B.棉花C.大理石D.闪电

12.“自然资源会枯竭”的观点,其主要错误是没有认识到:

A..自然资源的数量是不断增多的B.可再生资源是不会枯竭的

C.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可以不断增加。

D.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13.关于我国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磷。B.西北干旱、多风沙、日照强。

C.北方平原少、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多、热量多、水分多。

D.西南湿润、光照多,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14.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B.人口密度与自然资源丰歉程度成正比

C.我国自然资源的突出优势是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

D.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5.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下列地区与农作物搭配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甜菜B.河北——甘蔗

C.南疆——棉花D.长江三角洲——水稻

三.综合题

16.(34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能源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大战和国际和平的重大问题。

(1)简要说明战后西亚产油国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并概括70年代以来西亚产油国经济

发展状况。(12分)

(2)读“我国东部、中西部能源生产和消费占全国的比例(1998年)”,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0分)

材料一目前,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GDP产出却不足全球的4%。2003年,能源消费的总量中:煤炭占67.1%,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8%,可再生能源仅占7.3%。

材料二国家自1999年以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并于去年发布首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在宏观节能量、单位能耗、宏观管理等方面的节能目标。今年,能源外交也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内容——走进非洲、守住非洲、进军拉美,符合我国石油全球布局的战略。

(3)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12分)

17.某房地产开发商计划在海口、无锡、北京、哈尔滨建设若干幢规格相同的楼房,为使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接受到太阳照射,四地的楼间距会有何差异?若在位于北纬36.5的某城市(见图4—4)建设两幢20米高的楼房。为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接受到太阳照射,两楼间的间距至少应达到多少米(取整数)?该地民居房屋的大门最好应选择朝向:①向东、②向南、③向西北、④向东南。选择?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二)

题号123456789

答案A.bbcbA.cdc

题号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cA.dcdA.dA.ccd

16.(1)收回和控制本国的石油资源,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影响。(3分)1973年提高石油价格,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2分)石油输出国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增加石油收益。一些国家已迈入富国行列。(2分)建立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发展其他工业。(3分)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2分)

(2)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是我国能源主消费区。但能源资源储量相对贫乏。(2分)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为能源主产区,但经济发展水低,能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2分)措施:(开源方面):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的能源跨地区调配;积极完善联系东、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将高能耗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答出其中2点得3分)(节流方面):东部地区相应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分)

(3)反映的问题:能耗高,经济效益差。(2分)能源结构不合理。(1分)

解决措施: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分)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2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分)

17.楼间距应哈尔滨北京无锡海口约35米选择④朝向东南

地理: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湘教必修1)


地理: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湘教必修1)
知识摘要
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知识结构
定义: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认识自然资源分类土地资源
水资源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
气候资源
不平衡性→因地制宜特征联系性→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发展性→提高科技、挖掘开发潜力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煤炭B.水泥C.钢材D.蔗糖
2.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B.水C.鱼D.金矿
3.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5.下图中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①a村落b林地c耕地②a林地b果园c耕地
③a耕地b林地c村落④a林地b村落c耕地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回答6-8题。
6.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7.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地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8.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产出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9.读右图,与阴影部分含义相符的一项是()
A.核能B.地热能C.水能D.风能
10.关于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资源分布规律限制,数量有限
B.受空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
C.受技术水平限制,数量有限
D.受时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
二、综合题
11.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分析下列问题。
(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增加。
(2)森林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____侵蚀,___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
(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12.读“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关联示意图”,回答:

(1)将代表下列内容的序号选择填入图中框内
①矿产资源②耕地资源③森林资源④草场资源⑤造纸业⑥畜牧机械制造⑦副食品工业
(2)从上图可以看出________是人类生产活动进行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________基础。

一、选择题1.A 2.D3.B4.A5.B6.C7.B8.D9.B10.A
二、综合题
11.(1)循环更新水分(2)土壤植物(3)相互联系的整体制约
12.(1)a---②b--①c--⑤d--⑥e--③f--④g--⑦
(2)陆地自然资源物质

高一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一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
(板书)一、自然资源
1.概念
2.分类
(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板书)3.

(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4,并完成表格
历史时期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经济主体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
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存在问题
2.途径
(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自然资源
1.概念
2.分类
3.共性特征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部分 学案
学习目标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特征
2.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导学
一、认识自然资源
1.阅读图4-1-1,哪些图片反映的内容属于自然资源?
2.阅读表4-1-1,熟悉自然资源分类
3.思考:
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4.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5.小结:完成下表

二、土地资源与
完成下表
历史时期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经济主体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课堂练习(略)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1、知识目标: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并能加以区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上的特征。
3、情感目标: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____获得,并用于_______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用途分:主要包括___资源、___资源、___资源、___资源、
___资源。 
以性质分:非可再生资源:如___资源。可再生资源:如___资源。 
 
2、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①分布的____性:自然资源的分布上存在___或___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各种可再生资源受____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规
律。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____作用的制约,其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资源间的___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
系的。这种联系性在各种____资源之间表现得万为突出。 
③数量的____性:不可再生资源的绝对数量将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不断__
_。各种可再生自愿虽然可不断再生,更新获或循环,但数量也是____的。
④利用的____性:随着_____进步和_____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
的利用范围合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将不断___。
3.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____、____为生。这时
土地的____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____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较大。
(2)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是以____和____为标志的。这时土地
的_____和____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工业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_____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
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______的大量使用,使土壤和土地退化越来越
严重。土地的_____和_____,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4.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①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______和______,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②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强调的是_______,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_______能力。其次,人类要将____利益与____利益、____利益与____利益结合起来。再次,要高度重视对______的保护。


一.填空题
分析以下资料,以下资料分别说明了自然资源的什么特点?
(一)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远景储量有9000多亿吨,而可利用的精煤储量仅570亿吨。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已探明的80种矿种中,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只有20种。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量仅占可开发量的5.5%。-----------------()
(二)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的尔文卡尔发现在许多大戟科植物产生的一种乳状液体中,含有40%左右的类似原油的碳氢化合物。他认为,选择高产量的品种种在荒地上,估计每公顷可提取相当于650桶石油的原料。大戟科种子榨出的油经化学分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经催化裂解后,可产生许多重要的化工原料。新西兰计划到公元2000年可全部用植物石油替代当前的石油。而在德国还兴建了一座以芒属植物、白杨、柳混合物和秸杆植物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
(三)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料的历史,是一个品种和类型不断扩大和增加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来尤为迅速。如稀土、铀、钽、铌等矿石在40年代都是没用的,50年代成为重要的矿种。现在稀土已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玻璃、陶瓷、电子、核能工业以及轻工业、医学、农业等方面,铀则成为现代军事、能源工业的重要资源。-----------()
(四)过去人类一直是着力开发利用出露地表的和地壳表层的矿产资源,钻探深度不过几千米。50年代以来钻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人类开发利用地壳深层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人类的钻探深度已突破万米,并在日益加深。---------()
(五)中国的水资源总最为2.8万亿立方米。中国的草地面积达3.2亿公顷,人们可以利用的约占70%,达2.2亿公顷。-------------------------()
(六)阿斯旺水坝修建前,尼罗河河水将上游大量的含有腐殖质的泥沙带到下游,使得下游农田非常肥沃。截流建坝后,泥沙少了,下游的农田因缺乏肥料而逐渐变得贫瘠。当地盛产的优质棉花大量减产;河流的人海处由于没有泥沙作补充,海岸逐渐被海水侵蚀,海水的倒灌使一些村庄被海水淹没。阿斯旺水坝拦截了鱼儿的食料,因而使下游的水产品产量由每年1.8万吨下降到每年500吨。----------------------------()
二、选择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中能够为人类提供陆地自然资源的是()
A、电闪雷鸣 B、海水涨落C、火山喷发D、温泉沸泉
2.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滩涂、荒山、戈壁、沙滩均不属于自然资源
B、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许多生物资源的分布虽不均衡,但也有地带性规律
D、目前地壳中的铁、镍元素也是自然资源
3.我国为了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要()
A、在内蒙古建立磷矿基地
B、在苏、浙建立稀土工业基地
C、在鄂、滇、黔建立稀土工业基地
D、以山西为中心建立能源、重化工基地
4.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气候资源 B. 水资源 C. 矿产资源D. 生物资源
5.有关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是自然综合体B.土地就是土壤
C.荒漠、滩涂不属于土地资源D.湖泊不是土地资源 
6.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铝土矿B.钢材C.稻谷D.雷电
7.下列自然资源中,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煤炭资源B.水资源C.森林资源D.矿产资源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都是由陆地环境提供的
B.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
C.一种资源发生变化,不一定会使其它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D.我国的资源优势是自然资源总量,但资源类型不全
9.影响可再生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水热条件C.洋流D.地质作用
7、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B.农业生产C.自然资源D.自然条件
10.关于陆地能源资源的一些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按照能源资源的属性,一般可以把能源资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B.今天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炭
C.随着技术的进步,能源资源的种类会越来越多
D.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1.西南山区山高谷深,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采取“封山育林,禁止砍伐”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使森林充分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
C.建设旅游区 D.西部大开发的要求
12.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与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耕地多,西部草原多――土地利用方式不同
B.北方多煤,南方多磷――地质史上植被覆盖情况不同
C.西南湿润,光照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降水多、地形复杂
D.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灌溉水源的丰歉程度不同
13.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规律,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金、银、铜等内生矿――沉积岩地区
B.煤、石油――沉积岩地区
C.天然气――岩浆岩地区
D.铁、锰等――变质岩地区
14.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了人种的分布
B.陆地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其开发利用的潜力是有限的
C.陆地自然资源中的能源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D.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陆地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
15.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能源的影响是 ()
A.使不可再生能源变为可再生能源
B.使水能资源的蕴藏量不断增加
C.使能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加
D.使能源消费的结构趋向单一
 三、综合题
1.读“自然资源数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数量

1980 2000 年
(1)、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森林资源,则解决的办法是:
(2)、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矿产资源,则解决的办法是:
2.阅读以下资料:
我国天然林面积不足国土10%,全国木材产量的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

山地。东北是全国的林业基地。由于种种原因,东北拥有用材林、成熟林已由新中国成立时
 ②
的1200万公顷减少到1998年底的590万公顷,减少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风沙旱涝灾害频频发生,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近年来,东北林区一方面保

护和营造森林,另一方面实行森林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好的效益。 ④

分析资料中划横线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反映出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