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06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生存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开拓谷”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教师教学过程备注说明
课前铺垫音乐,幻灯片播放天津城市景观图片
新课导入刚刚在课前,我们看了一组图片,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地方的景观图片嘛?
(学生集体回答)由家乡开始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师总结这些美丽的景观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家乡——天津,是我们每天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地方。
教师过渡可以看到,天津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而且还是我们学习、工作、娱乐……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像天津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把他称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聚落的知识。引出聚落概念
引出课题
媒体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新课讲授聚落作为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结晶。就像我们的家乡天津,从明朝天津设卫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602年的历程,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天津人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天津1897年、197年及现在的地图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做一次聚落建设的开拓者。
合作学习聪明的开拓者——安居乐业
情景设置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地方有一块世外桃源——开拓谷。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有一天这里开了一群聪明的开拓者,他们在这里建设自己的聚落,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丰硕的果实……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角色扮演如果今天你们是这些聪明的开拓者的话,你们也能够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开拓谷中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体验这个过程。“世世代代”暗含着可持续发展观点
活动具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张“开拓谷”的地形图,利用我们学习的“地图”的相关知识,在地形图上为自己小组的聚落选址并在图上表明,同时总结出选址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我们请小组代表上前来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发言由两名成员合作完成:一名成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小组讨论的聚落选址位置并阐述原因,另一名成员结合同伴的叙述在黑板上列举关键词。
希望同学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发扬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认真聆听同伴的意见,共同协作商讨,确定出一处你么认为最理想的安居之所。教师明确学习任务,便于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学生活动教师给每一小组发一张“开拓谷”地形图
学生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听取合作过程,并给予指导
讨论结束教师过渡我们的讨论先告一段落。刚刚同学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都非常好的做到了参与、创新、聆听、协作。下面我们选取3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讨论的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体现出我们小组队员之间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仔细来听,共同来分享我们同学们的探究成果,认真的思索,我们最终来看看哪一组的方案最为科学、合理,哪一组能够真正的做到“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尊重、分享”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体现
学生发言学生合作展示:一人发言,一人在黑板列举关键词
教师点评,即使纠正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合作展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教师总结通过刚刚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看出同学们在建设自己的聚落都不约而同的考虑到了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我们说这些也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在学生探究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知识重点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对自己的聚落的选址进行了探讨,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关于聚落建筑的外貌的问题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的“开拓谷”分别位于这两个位置(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下列的两种建筑,你会选择那种?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世界时候类型图”来回答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我们确定如果“开拓谷”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则它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可知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所以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墙厚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入屋内的太阳的热量;小窗可以较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进来的热风。
教师总结如果“开拓谷”位于东南亚地区,则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聚落中常见双层的木楼或者竹楼,下层空着或者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快,还可以避免潮湿。
教师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聚落建筑的外貌、材料等也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聚落的建筑外貌也同样可以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反馈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过程。
教师提问看下图的聚落建筑(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你能判断出该聚落所处的位置嘛?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出地点,并解释判断的原因)
教师总结气候终年严寒,就地取材。
教师提问贵州的石板屋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材料就地取材,贵州地区多山区
屋顶倾斜,便于雨水倾泻,贵州地区降水较多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自然资源等条件优越的地点。
教师过渡早期的聚落主要形成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这些地区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进而就逐渐形成了城市聚落。
教师提问比较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学生回答学生语言描述,教师加以指导
教师过渡那么同学们再来认一认这些地方,你知道这是哪里嘛?
学生回答学生辨认,集体回答
教师总结三幅图分别是北京的四合院
江苏水城周庄、
云南古城丽江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再来认一认下面这组图片,表现的具体是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总结我们只能确定他们是大城市,至于具体是哪座城市,我们恐怕就难以确定了
教师讲解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聚落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教师讲解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任何一个聚落,无论是怎样的简单,还是多么的复杂,民居就是一个聚落最具特色的代表。我们天津也有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
教师提问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开发和保护相碰撞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结合家乡,引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学生回答同学就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传统民居的发展与保护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师总结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主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结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总结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结语天津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扩展阅读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3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录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显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指图说明这是人类的居住地。
讲授新课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录像
学生讨论:
①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②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投影“图4.16和图4.17”
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
在学生口头描述的基础上,共同填写下面的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表:
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其它差异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
密集度高度
乡村
城市
4.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显示不同地区的村落景观A,B,C。
讨论: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
(提示: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村落中的房屋较分散;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承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差异,而且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聚落受自然、经济等环境影响很大。
二.聚落与环境
1.显示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
聚落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显示“平原景观图”、“高山荒漠地区景观图”
讨论: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教师讲述: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少有或没有聚落。
3.录像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
投影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
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根据讨论,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当地的气候特点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承转: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遗憾。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第二组讨论“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2.活动:①观看录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江南水乡—周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②图片显示“北京四合院”
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投影显示: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出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巩固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27
教学设计思路:
1.从初一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图片、录像,让学生多看多讲,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通过学生亲自看、读、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我们人类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形式是聚居在某一个地点上。这个地点,我们把其称为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2)目前,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2、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第一产业的生产活动。现在也开始办工厂企业和开发旅游业等。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P78
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
(1)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
(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2)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3)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2)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2)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
(1)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2)措施: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各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和政策。
小结:本节我们了解了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对聚落分布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还了解了城市形成特点及发展保护措施。
作业:
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
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答案:
3、目前世界上住在城市的人大约有(C)
A.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B.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C.世界人口的一半D.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
4、我国的东部人口稠密,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西部内陆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试分析原因。
答案:我国东部沿海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湿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聚落多;西部内陆,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人口少,聚落少。
5、如何理解分析聚落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当地的气候:是潮湿还是干燥,是炎热还是寒冷?如我国云南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搭建双层木楼或竹楼,楼上层居住人避免潮湿,而且上层风大凉爽。再如在西亚的热带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非常高,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小窗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2)当地的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资源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再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的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
6、如何保护古建筑(含古民居)?
修旧如旧。外部维持原貌,内部适当改造,使之适合现代生活需求。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广州的西关大屋。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主体、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成功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同时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充分的施展。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一般的地理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在“过程”中学。本节课的亮点有二:第一,引导学生分小组表述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资料丰富多样,有图片、有模型,体现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准备是充分的。第二,引导学生分不同的角色讨论“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刻地懂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聚落的类型.
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知道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或录像。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或资料。
●教学设计

1.预习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究该地区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实践活动:制作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模型。
(2)对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探访,拍摄活动录像。
3.提出质疑:(1)聚落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传统聚落文化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
4.教师准备:制作计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什么是“聚落”
用计算机展示学生收集的北京景观图片。
2、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计算机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图片。
教材: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不同地方的村落差异”
3、聚落与环境
计算机展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小组描述世界不同地区聚落的民居特点,突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地区有:
①热带雨林地区、②热带沙漠地区③我国云南地区、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⑤蒙古地区、⑥寒带地区、⑦我国南方地区。
4、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图片展示“四合院”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计算机展示一组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等。
5、继承遗产、创造未来:1、回答问题,开始学习:
回答:“一座房子。”
回答:“建筑群、有道路、有桥梁、有公园┉┉”
欣赏美丽的北京,说出每一张图片的内容。
2、看图片、思考、回答:
回答:“一个是城市聚落,一个是乡村聚落。”
讨论对比:“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回答:“不一样。”
小组讨论:“活动2”内容。
回答:A图是非洲的(因为非洲经济比较落后……,所以那里的房子低矮简陋。)
B图是欧洲的(因为欧洲经济发达,人口少……)
C图是亚洲的(因为亚洲人口多,房子密集……)
3、深入探究:
小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思考回答:聚落的形成要受自然条件(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社会条件(发展历史、生产条件、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影响。
计算机游戏:寻找形成聚落的条件。
各学习小组分别描述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过程:
1展示所要描述的聚落图片或绘制的素描图或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聚落模型(如:傣家竹楼、蒙古包等)。
2在黑板上的世界图或中国图中确定该聚落的所在地区。
1、说明该聚落的特点与其环境的关系。
2、谈探访感受。
(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不同聚落的建筑模型或绘制其素描图,就可以有目的探究该聚落的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4、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
回答:“知道,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
模型介绍:自制的四合院结构模型
介绍北京的四合院。
实践活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四合院进行探究活动,制作四合院纸模型,并有条件的学校可对北京的四合院进行实地探访,拍摄四合院的照片和录像,了解四合院的发展变化,访问四合院的老住户。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学生观察图片“四合院”
角色尝试:小品表演:《关于四合院》
角色:北京房地产开发商、四合院的老住户、外国游客、北京城建局领导、文物局领导。
阐述观点:“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
阅读材料:“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在美的意境中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5、设计未来
设计人类未来的聚落。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问:拿出学生手工课上制作的一个建
筑模型问:“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又拿出由多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沙盘,问:“这又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生活在首都北京这座大聚落里,它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美丽的北京”:
创设情境、进入主题:
“欣赏完美丽的北京,我们再来看
一组聚落图片”:
问:“这一组图片中表现的聚落与北京
是否有不同?如何不同?请说出
二者的差异。”
评价:略
问:“那么我们刚刚看到的那组乡村聚
落都一样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提供的活动2——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图片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请分别说明理由。
问题深入:
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一个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人民生活的聚落就各有不同。
“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落的神经。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因而任何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就成为一个聚落最有其特色的代表,“课前同学们分小组对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进行了一次探访活动,了解到了不同地区聚落中民居的不同特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的探访结果和感受:”
小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材料、建筑外貌等因环境而异。同学们还可以在课下去了解更多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聚落,进一步探究世界不同地域的民居文化。”
4、激发情感:
问:“说到民居,同学们知不知道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四合院是北京极富特色的居民建筑,但是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访一下北京的四合院:”
拿出学生制作的四合院纸模型:“这是某某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北京的四合院,就请他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有条件的学校)“我们再来看一段同学们自己拍摄的‘电视片’《探访四合院》。”
承转:“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但是在北京大多数四合院由于历史久远都很破旧,并且大都改变了原有的格局特点。随着北京城市化水平的深化,北京已然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看了以上小品,谈谈你们的观点。”
小结:聚落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体现,同时它也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它们已然成为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一组世界文化遗产。
古典音乐伴奏,老师加以旁白,文化遗产的魅力是无穷的,课后,希望同学们能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条件的,可以亲临感受她们的魅力。
结束语: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地球的人们在保护传统聚落文化的同时还要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家园。哪位同学将来立志要成为一名建筑学家?现在,就让我们来设计我们未来的家园。

文章来源:http://www.jab88.com/j/13085.html

上一篇:闹花灯 下一篇:森林,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