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幼儿园母亲节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3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3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录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显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指图说明这是人类的居住地。
讲授新课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录像
学生讨论:
①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②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投影“图4.16和图4.17”
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
在学生口头描述的基础上,共同填写下面的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表:
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其它差异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
密集度高度
乡村
城市
4.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显示不同地区的村落景观A,B,C。
讨论: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
(提示: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村落中的房屋较分散;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承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差异,而且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聚落受自然、经济等环境影响很大。
二.聚落与环境
1.显示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
聚落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显示“平原景观图”、“高山荒漠地区景观图”
讨论: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教师讲述: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少有或没有聚落。
3.录像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
投影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
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根据讨论,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当地的气候特点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承转: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遗憾。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第二组讨论“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2.活动:①观看录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江南水乡—周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②图片显示“北京四合院”
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投影显示: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出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巩固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27
教学设计思路:
1.从初一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图片、录像,让学生多看多讲,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通过学生亲自看、读、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相关知识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主体、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成功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同时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充分的施展。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一般的地理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在“过程”中学。本节课的亮点有二:第一,引导学生分小组表述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资料丰富多样,有图片、有模型,体现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准备是充分的。第二,引导学生分不同的角色讨论“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刻地懂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聚落的类型.
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知道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或录像。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或资料。
●教学设计

1.预习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究该地区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实践活动:制作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模型。
(2)对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探访,拍摄活动录像。
3.提出质疑:(1)聚落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传统聚落文化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
4.教师准备:制作计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什么是“聚落”
用计算机展示学生收集的北京景观图片。
2、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计算机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图片。
教材: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不同地方的村落差异”
3、聚落与环境
计算机展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小组描述世界不同地区聚落的民居特点,突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地区有:
①热带雨林地区、②热带沙漠地区③我国云南地区、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⑤蒙古地区、⑥寒带地区、⑦我国南方地区。
4、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图片展示“四合院”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计算机展示一组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等。
5、继承遗产、创造未来:1、回答问题,开始学习:
回答:“一座房子。”
回答:“建筑群、有道路、有桥梁、有公园┉┉”
欣赏美丽的北京,说出每一张图片的内容。
2、看图片、思考、回答:
回答:“一个是城市聚落,一个是乡村聚落。”
讨论对比:“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回答:“不一样。”
小组讨论:“活动2”内容。
回答:A图是非洲的(因为非洲经济比较落后……,所以那里的房子低矮简陋。)
B图是欧洲的(因为欧洲经济发达,人口少……)
C图是亚洲的(因为亚洲人口多,房子密集……)
3、深入探究:
小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思考回答:聚落的形成要受自然条件(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社会条件(发展历史、生产条件、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影响。
计算机游戏:寻找形成聚落的条件。
各学习小组分别描述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过程:
1展示所要描述的聚落图片或绘制的素描图或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聚落模型(如:傣家竹楼、蒙古包等)。
2在黑板上的世界图或中国图中确定该聚落的所在地区。
1、说明该聚落的特点与其环境的关系。
2、谈探访感受。
(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不同聚落的建筑模型或绘制其素描图,就可以有目的探究该聚落的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4、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
回答:“知道,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
模型介绍:自制的四合院结构模型
介绍北京的四合院。
实践活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四合院进行探究活动,制作四合院纸模型,并有条件的学校可对北京的四合院进行实地探访,拍摄四合院的照片和录像,了解四合院的发展变化,访问四合院的老住户。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学生观察图片“四合院”
角色尝试:小品表演:《关于四合院》
角色:北京房地产开发商、四合院的老住户、外国游客、北京城建局领导、文物局领导。
阐述观点:“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
阅读材料:“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在美的意境中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5、设计未来
设计人类未来的聚落。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问:拿出学生手工课上制作的一个建
筑模型问:“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又拿出由多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沙盘,问:“这又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生活在首都北京这座大聚落里,它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美丽的北京”:
创设情境、进入主题:
“欣赏完美丽的北京,我们再来看
一组聚落图片”:
问:“这一组图片中表现的聚落与北京
是否有不同?如何不同?请说出
二者的差异。”
评价:略
问:“那么我们刚刚看到的那组乡村聚
落都一样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提供的活动2——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图片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请分别说明理由。
问题深入:
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一个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人民生活的聚落就各有不同。
“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落的神经。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因而任何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就成为一个聚落最有其特色的代表,“课前同学们分小组对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进行了一次探访活动,了解到了不同地区聚落中民居的不同特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的探访结果和感受:”
小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材料、建筑外貌等因环境而异。同学们还可以在课下去了解更多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聚落,进一步探究世界不同地域的民居文化。”
4、激发情感:
问:“说到民居,同学们知不知道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四合院是北京极富特色的居民建筑,但是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访一下北京的四合院:”
拿出学生制作的四合院纸模型:“这是某某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北京的四合院,就请他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有条件的学校)“我们再来看一段同学们自己拍摄的‘电视片’《探访四合院》。”
承转:“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但是在北京大多数四合院由于历史久远都很破旧,并且大都改变了原有的格局特点。随着北京城市化水平的深化,北京已然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看了以上小品,谈谈你们的观点。”
小结:聚落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体现,同时它也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它们已然成为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一组世界文化遗产。
古典音乐伴奏,老师加以旁白,文化遗产的魅力是无穷的,课后,希望同学们能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条件的,可以亲临感受她们的魅力。
结束语: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地球的人们在保护传统聚落文化的同时还要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家园。哪位同学将来立志要成为一名建筑学家?现在,就让我们来设计我们未来的家园。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培元中学执教:时间: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一、乡村和城市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2、聚落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思考、回答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1、讨论2、小记者采访3、小记者小结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总结教学反思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基于探究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调查;全班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曾经在其它城市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请同学们简介曾经生活过的农村或城市。

教师简单介绍曾经生活过的豫西农村景象。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教师:城市、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聚落。

电脑显示1:教材图4.16城市、乡村聚落图

学生活动1:

(1)根据电脑显示的图,分别判断属于哪种聚落;

(2)聚落除了是我们的居住地以外,还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电脑显示2:教材图4.17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图

学生活动2:仔细观察图,

(1)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2)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相同之处。

活动要求,将全班分为两大组,左半部分的同学讨论(1),右半部分的同学讨论(2),讨论时间3分钟。

(培养学生读图、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差异:从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来说明)

学生回答:(相同:都有道路、河流穿过、地形等方面)

教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时的共同条件,一般的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要素有哪些呢?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电脑显示3:教材上的图片

学生活动3:分析图中A、B、C、D四处哪个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为什么?

(创设情景,培养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脑显示4:天津市的位置图,分析天津为什么在三叉河口形成了聚落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聚落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电脑显示5:聚落的图片,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学生活动4: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聚落不断的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记录了历史的真实状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性等特征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威尼斯水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电脑显示6:一组天津老城的图片

学生活动5:以天津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1)天津老城厢是老天津民居的集中地,要完整的保留下来,保护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旧房子、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老城民居变得拥挤、混乱,干脆拆掉,盖新房算了。

(3)对老民居的改造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

(4)有些老民居,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拆了再照原样重建。

(以实例为证,使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聚落,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自由讨论,时间3分钟,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别人的看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许多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聚落面临变革、改造,具体怎么样的改造,应该是既保护了传统的历史风貌,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点评: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合理,依据课标要求大胆取舍,联系生活实际发掘地方地理的内容,突出了地理课程的生活价值,同时将复杂的聚落知识生动简捷的提炼出来,对学生来讲使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将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基本载体这一基本理念,处处联系本地区的情况,发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功用,使地理学习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