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3.21聚落的形成 2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2-01-29

3.21聚落的形成 2。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3.21聚落的形成 2”,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聚落的形成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Www.JaB88.Com

2.使学生学会分析乡村和城市起源的条件,知道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4.树立忧患意识,村落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复习内容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例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牵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现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经衰落,甚至早已灭亡。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在讲述该内容时主要联系书本将基本内容跟学生陈述清楚,之后引用一些案例,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开放性研究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

★复习重点

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

★复习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复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扩展阅读

第六单元6.1聚落的形成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乡村的发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

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

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读课本图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发展十分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因为用水、运输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与古文明的联系?(古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3.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农业自然经济的限制

读图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古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时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也意味着环境的变味,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结

一、聚落

1.概念

2.分类:乡村与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乡村形成的原因

(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3)乡村的发展

(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课后思考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叙述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
B.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 
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

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
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A.河流中上游山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纬度和沿海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

(答案:DCAABD)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教案


聚落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并懂得乡村形成、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3.理解并能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区别乡村的形成与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城市是由乡村演变来的,应正确认识城乡之间的差别。

●教学重点

1.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3.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642

交通聚落2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交通聚落2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商业活动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
2.掌握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因素。
3探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4.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
5.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自主预习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相互关系
交通运输主要是通过()和物流影响商业布局商业中心的繁荣,又会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商业中心
发展某地点商业活动多,就逐渐发展成为规模比较大的市场,形成()
作用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布局位于区域的(),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
3商业网点
分布于居民区或广大乡村,便于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4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有深刻影响:如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许多商业集聚在()与()的结合部。随着()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课堂探究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1—82和图3—37,图3—38分组完成下列各题。
1、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
②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成因。

2商业网点的分布只受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吗?

3、比较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差异。
位置组织
形式交通条件主要职能商品种类专业性能
商业中心
商业网点

4商业即贸易吗?

课后巩固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任选其一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区位条件。

3.21城市的区位因素 3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城市的区位因素

地 理

课 题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执 教

吴旭明

年级

高一[6-9]

时间

2005.4.12

备课组成员

汪功攀、钱茂春、吴旭明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和地理思维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发展观念及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聚落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上节课所学的最早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又为下一节课学习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发展问题教学法,即是探究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的结合,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三大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