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图教学三步曲[原创]

月光曲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2-01-28

地图教学三步曲[原创]。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地图教学三步曲[原创]》,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图教学三步曲

江苏省金湖县第二中学霍海洲(211600)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各种地图(表)贯穿始终,地图教学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图的教与学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点。对教师而言,怎样把图中所蕴含的种种地理信息传达清楚,怎样帮助学生读图、析图,而不是简单地指图、说图;对学生而言,怎样对图上有用信息过滤,怎样从地图中找出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规律、记忆图上信息,举一反三,最终使自己能力得到提高。WWW.jAB88.COm

一、读图

拿到一张地图(表),首先要读"图名",也就是这幅地图的名称,对图有个整体印象,从图名中找到关键词,这一步骤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读"图名",再读"图例"及图上的各种说明,要求详细,注意发掘图中隐含的信息,以免造成信息的遗漏。第三,要看清主图与副图、各种图表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

在读图时,尽可能找出规律,按一定顺序读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沿线读图,这里的线可以是铁路线、公路线、河流,也可以是经线、纬线等,如长江的主要支流及分布。还可以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读图。在读图过程中要注意动态图与静态图的区别,对于动态图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运动来读图。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教案:“三步曲” 质疑—思考—领悟——《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点滴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内容博大精深、组织结构独特的悼念文章。为了冲破“文字狱”关,鲁迅先生运用了“曲笔”的手法,使行文既深奥隐晦又使人看后仍能心领神会。这样的教材,上四、五课时是不嫌多的。然而教师慢咀细嚼,学生却“食欲”减退;如能开拓学生思路,“曲”中探“幽”,就会收到化难为易、时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分步进行的。

一、相机诱导、找出“曲处”

在简介课文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从题目入手,逐一找出文章中的“曲处”:既然是“记念”,为何是“为了忘却”?白莽烈士参加革命活动多次被捕,这是他的主要事迹,理应多写,为何要引用林莽作的《白莽印象记》中的话来暗示呢?又为何刚一提及,却很快煞住,去说送书、译诗的事了?在写柔石的“硬气”和“迂”时,为什么“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儒,觉得好象也有些这模样的”?“左联”时期应该是烈士们生命最光辉的一段,照理要大写特写,为什么作者在第三大部分里只点了“左联”的名称后马上煞住了?当鲁迅先生听到烈士被捕的消息时,为什么“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而说:“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逃走”呢?五烈士被枪毙的噩耗传来,鲁迅先生的震惊悲愤是达到极点了,为什么只说了“原来如此”的四个字,其余全用省略号代替呢?为什么当《北斗》创刊时,只选用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牺牲》来表示对柔石的记念呢?……。这些“为什么”犹如引线和催化剂,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激发和促进的作用。正如明代人张洪所说的“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课文中的“曲处”既明,那曲径通幽的最佳入口处是不难找到的。

二、理顺曲径选准突破口

引导学生依据找出来的一连串“曲处”,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把握住作者的行文脉络。进而扣住“典故”,细加揣摩,选择课文第五部分中的一段话为突破口,那就是:“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这是说,鲁迅先生此时的处境,正与向子期所处的环境相类似:司马氏统治时疯狂诛杀异己,人们不敢说话;现在蒋氏统治更是杀人如草,搞得民缄其口。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要暴露现实的黑暗,岂可直说,只能借鉴《思旧赋》那种隐晦曲折的笔法来写这篇悼文,许多地方也是“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由此可知,这段话是学生开启曲径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它,才不会出现象鲁迅先生年青时读《思旧赋》那样的情景,也不会对课文中的“曲笔”感到莫名其妙,而是从中找出蕴涵的深意。

三、触类旁通“曲”中探“幽”

学生“入门”后,就要求他们“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语)”,在“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字里行间,去探求鲁迅先生在文中还没有说出的“幽微”。我选择其中的一二个“曲处”作示范。例对“原来如此”这一段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分析,很难体会它深刻的内涵,我就引导学生把这段与上一段的文字联系起来,进行思索:(1)从“天气愈冷了……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这一层,体现着鲁迅先生的什么感情?——深切悬念狱中战友饥寒的深厚感情。他在担心柔石活着受苦,根本没有想到柔石会被杀害。(2)“但忽然得到……中了十弹”这层表明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境?——出乎意料地得到柔石惨被杀害的可靠消息,心中无限震惊悲愤。(3)“原来如此!……”这段与上段体现着怎样的联系?——是鲁迅先生怒火满腔、悲愤至极的必然迸发。而句后省略号表明:不是作者不愿说,而是在当时不能说。这一段既体现着鲁迅先生悲愤交加到了极点的心情,又说明敌人的卑劣狠毒,从而猛烈地鞭达了穷凶极恶的反动派。同时,要举一反三地去启迪学生,去巧悟其他“曲处”所隐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总起来说:一是沉痛悼念、深情缅怀了烈士们为了人民解放事业,顽强斗争英勇牺牲的光辉业绩。当然烈士们与封建文人稽康、吕安、方孝孺等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后者的所谓坚持气节,只不过是忠于前君主而已,但在被恶势力所杀这点上,两者是相同的。二是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用最卑鄙的手段杀害五位青年作家的法西斯暴行。它们一伙比起阴谋篡权、杀戮异己的司马昭,心狠手辣、久有篡位之心的朱棣,卖国求荣、残害忠良的秦桧等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三是鲁迅先生表明自己对杀了人又不准人们悼念的法西斯白色恐怖的无比愤慨,不象向子期那样慑于司马昭的暴政,而是敢怒敢写,无所畏惧;表明自己决不采取高僧“坐化”、逃避现实的消极方法,而是保存实力,摆脱悲愤的重压,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斗争;以此来激励革命者,前仆后继,夺取革命的胜利。

上述的“三步曲”,实际上是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质疑——思考——领悟,这不仅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也是课堂导读的基本活动程序。这样的教法,可谓是“批大郤,导大窾”,“曲”中见“直”,探微显旨,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原创]地图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通州市高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公开课教案

高二地理专题复习三地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课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理解地图上方向的表达方式;熟知常用图例。

2、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对高度、地形坡度、地形类型表达;准确判断地形部位的类型。

二、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常用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能根据要求制作地形剖面图,并能运用相关地图分析说明地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好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志趣。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和运用。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自学、讨论、训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高考文言辅导站:文言断句四步曲


高考文言辅导站:文言断句四步曲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这里的“句读”就是现在说的“断句”。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2004年开始,高考北京卷率先推出文言文断句题(只断句,不加标点,共5分),至2009年高考的五年均有此类题,而北京卷对这一题型情有独钟,每年都有。文言文断句是有一定的方法的。那么如何来给文言文断句呢?下面仅以2009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应试时如何具体操作。
11.用斜线(筑)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给文言文断句,一般可按下面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言文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要把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务必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基本把握篇章大意。
2009年高考北京卷断句题注明“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常识告诉我们:《老子》是诸子散文,当属说理性文体。断句时首先要基本了解文段主要内容,本段由“自然的规律(‘天之道’)”讲“社会的准则(‘人之道’)”,指出了从事政治与从事其他事业,如商业,其原则是不同的,治理国家的原则也与争权夺利完全不同。如果明白了这一点,相对就容易把握。其次要结合平时课内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本段中一些关键词语的义项,如“道”、“补不足”、“人”、“损”在教材中都有出现,在此基础上,弄懂大意,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应不是难事。可见,古文断句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的基础,反过来,断句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通读全文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做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这个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通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如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高者抑之筑下者举之”,较难断开的有“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虚词,巧妙断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者”、“以”、“而”、“之”、“是以”等虚词,都是很好的断句“助手”。本段有5处可借助文言虚词断开。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可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修辞来辅助我们断句。如本段,把握判断句式和句式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乃是断句的关键。其中,疑问句如“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就可以帮助我们断出该句。关注句式特点,也可以有效提高断句准确性。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这样断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筑高者抑之筑下者举之筑有馀者补之筑不足者补之筑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筑人之道则不然筑损不足以奉有馀筑孰能有馀以奉天下筑唯有道者筑是以圣人为而不恃筑功成而不处。
(注:评分标准规定,“筑”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最后应通读一遍文段,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用翻译、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当然,上述的断句方法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总之,正确地点断句子,应以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为原则。古文断句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断句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原创]高三地理怎么学


高三地理怎么学

"地理太难了!"上了高三,许多同学发出这样的叹息。地理怎么就这么难呢?地理真的就这么难吗?我说,其实地理并不难学。那么,为什么同学们感到难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认识,其二就是方法。

长期以来,同学们习惯将地理划归文科类学科。作为文科类学科的知识,大家都认为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所以往往是一开始表现为不重视,尽管老师再三劝说,仍是"我行我素"。直到后来"夹生饭"煮成了,再想学好就难了。于是觉得地理越学越难,慢慢儿的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在畏惧心理的驱使下,地理简直没法儿学了。

因此,在这儿我首先要更正同学们的认识。地理不是文科类学科,至少不是纯文科类学科。它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体。在我们高中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没有哪门学科能够象地理这样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得如此紧密、如此完美。因此它在我们将要进行的"大综合"高考中,有着极其特殊的价值。也正是地理学科的这种极强的兼容性,我们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就不能仅用大家习惯的"记忆"来处理它,否则你肯定得处在"云里雾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