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地理教案:《认识区域》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17

高三地理教案:《认识区域》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区域的含义、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重点与难点】

◆区域的含义

◆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位置的记忆

【考点梳理与拓展】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 。

(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界线,具有明确的

__________,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划分:划分指标有______指标或______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或______要素指标。区域划分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区域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特征

含义

实践意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________、

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资源利用要综合考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

域内部也有差异

必须遵循________的原则,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

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

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必须加强区域______,实现________,协调发展。

【经典例题1】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图1中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经典例题2】

读图2,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经典例题3】

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图3表示甲、乙两个不同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甲、乙分别对应我国目前的农村、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A.初级矿产品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廉价劳动力

4、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我国共有____个省级行政区,其中直辖市有____个,特别行政区有____个。

【经典例题4】

图4表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2中省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省位于第二级阶梯,属于北方地区

B.丙、丁两省位于同一温度带,同一气候区

C.甲、乙两省以山地为界

D.丙、丁两省以河流为界

2.对图中省份的交通和物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省陆路交通居首位 B.丙、丁两省水路交通居首位

C.甲、乙两省煤、木材丰富 D.丙、丁两省有色金属、粮食丰富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常常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理环境整体性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D.指标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不同

2.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显的界线 B.区域内部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一个区域发生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区域

图5为“某区域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按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划分,图5中属于半湿润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图5所示区域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致由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

B.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降水量逐渐递减

C.降水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D.降水的区域差异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

图6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区域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差异大

6.有关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读图7,回答7—8题。

7.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wWw.968oK.Com OK语录网)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

B.自然带景观为温带荒漠,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D.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8.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9.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的纬度相当,但气候相差很大,其根本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水汽来源不同 C.人类活动不同 D.海拔不同

10.关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植业是西藏的特色产业 B.对外联系是拓展外向型经济的保证

C.优质青稞、细毛羊等是特色产品 D.为加快资源开发,可以大量接受移民

二、综合题

11.图8中的四个不同的区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读图回答问题。

(1)简要分析四地农业生产共同的自然条件。

(2)简要分析四地在农业生产中各自的优势。

①A地在土地资源上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地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地在灌溉条件上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地所建的著名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1】A

【经典例题2】1.B 2.C

【经典例题3】1.B 2.A

【经典例题4】1.AB 2.AD

【课后巩固】

1.D 2.D 3.C 4.A 5.D 6.D 7.B 8.D 9.D 10.B

11.(1)四地均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灌溉便利。 (2)①肥沃的黑土,土地后备资源充足 ②实行基塘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③河湖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④都江堰

12.(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相关知识

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综合分析》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综合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利用区域地图判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区域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区域地图判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区域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用具:欧洲、非洲各自然地理要素图、农业发展资料。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经纬线和区域自然特征判断区域地图的基本方法。但是,判断区域地图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判断出区域地图后,接下来就应该进行区域综合分析。

案例:德国。

一、问题

1、这是哪一个地区?判断根据是什么?

2、你能够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二、学生讨论

(1)根据等高线判断德国的地形

北部波德平原(冰川侵蚀、波状起伏)、中部中德山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北部边缘。

(2)河流

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威悉河、埃姆斯河以及莱茵-美茵--多瑙运河、中部运河、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基尔运河)。

河流流向受地形控制。

(3)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气候类型

50N,以温带气候为主。绝大部分国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成因);东部小面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部边缘高山和高原气候。

根据系统地理知识解释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分布。

根据气候与河流的关系解释河流的水文特点。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自然带。

09届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2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09届高三地理区域地理综合2”,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部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一、高考展望

本专题内容是将中国区域地理以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重新排列组合,用有关地理学的原理、规律分析阐释评价区域国土整治工作的背景、措施、区域规划和发展的方向等。本专题内容主要是为高考试题提供背景材料,与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重点工程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以各种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析各农业区位的优势、不利条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发展方向等成为考查的热点。

2.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比较,根据区域的相似性,借鉴其它区域开发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措施。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各区域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治理的措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城市新区的建设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高三地理同步辅导教材中国地理复习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三)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三地理同步辅导教材中国地理复习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地理同步辅导教材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三)

[本讲主要内容]

中国地理复习(三)--中国气候

[本讲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1.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1)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成因:①冬季南北温差很大;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冬季(1月)我国南方的海南省和黑龙省北部平均气温相差近;夏季(7月)时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除青藏高原以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以上。为什么这样呢?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都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其次,我国北方邻近冬季风的源地,首当其冲受冬季风的影响,加剧了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所以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加上夏季时,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所以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夏季时,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许多地方的平均气温在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海拔高的缘故,而气温最高的地方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时纬度虽然较高,但由于深居内陆,晴天多,气候干旱,光照强,地面热容量小,气温回升很快,加上盆地地形,热量不容易散失,气温高,是名符其实的"火洲"。位于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南京"三大火炉"也与他们所处的盆地地形有关。

高三地理产业转移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地理产业转移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

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2.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1)这条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2)发生产业转移有多种原因。

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如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这样的产业转移对迁出区来说,可能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他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产业转移。如台湾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这种转移可以增加迁入区的就业机会。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