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语文教案:《声情并茂》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27

高三语文教案:《声情并茂》教学设计。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声情并茂》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都是多音字惹的祸

某个体代理商为啤酒生产厂家代销啤酒,向厂家赊欠价值12万元的啤酒,欠条上注明欠款数额和日期,到了约定的时间,厂方来催款,代理商还了部分,又在欠条上写下了“还欠款捌万元,两月后归还”,两个月后,厂方催款,代理商给4万元,可厂家却讨8万元。双方发生了纠纷,因欠条上写的“还欠款捌万元”的“还”是多音字,究竟是“hái”还是“huán”,双方都提供不出充分的证据,法院最终判代理商再给厂家6万元。

名句有约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8.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素材积累

萧伯纳求婚

萧伯纳年轻时喜欢骑单车,有一次跌断腿骨,他的女同学很体贴地照料他,萧伯纳担心自己意志不坚,会向这位女同学求婚,他决定溜走。可是不小心从楼梯上跌到楼梯下,两条腿都跌坏了。结果他果然问她肯不肯跟自己结婚。当女同学点头时,萧伯纳昏了过去。

(选自“中国教育在线”)

1.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古体诗又称________或________;近体诗又称________诗。从字数上看,古诗、律诗、绝句又都各自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古体诗 近体诗 古诗 古风 今体诗 五言诗 七言诗

2.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__________或________。格律诗主要有四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律诗 格律诗

(1)每首限定八句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

3.所谓押韵,就是________。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第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句则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________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________字。律诗的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诗的________句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__________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个字限用______________字。用韵的字在诗中不能重复出现。

答案:韵脚的字必须同韵 二 四 平声 仄声 偶数 平声 仄声

4.平仄,是指______________。平,即“平声”,在普通话中,指________、________ 。仄声,在普通话中指________、________。五言诗的平仄有四个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律的平仄是在五律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头,仄前加平,平前加仄。

答案:对整首诗中每个字声调的要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5.所谓对仗,就是__________。对仗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流水对)。

答案:上下句字数相等,而且相对字的意义、词类、平仄也都要一一相对 工对 宽对 借对 串对

6.下列空缺处依次应填入的诗句是(将选项直接填在横线上)

朔漠紫台连雁门,明妃遗迹傍荒村。

黑烟滚滚风声疾,①__________________。

春草有情犹识路,②__________________。

和亲果使边风静,麟阁何人许并论。

A.青冢漫漫日色昏  B.纱窗日落渐黄昏

C.关山明月杜鹃魂 D.平沙无处可招魂

答案:①A ②D

7.阅读下面的诗句,说说各自对仗的类型。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C.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E.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F.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G.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H.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

I.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1)属于工对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宽对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借对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串对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D Ⅰ (2)B E (3)A H (4)F G

8.用对偶句的形式为某高校拟一条迎接新生的标语,表示欢迎或期望或鼓励。

答案:示例一:今日迎来桃李树,明朝送走栋梁材。

示例二:梧桐枝茂迎雏凤,伯乐心欢抚健驹。

示例三:喜迎新燕乘风至,共盼雏鹰凌空翔。jAb88.coM

示例四:今朝桃李芬芳齐竞秀,明日栋梁振奋共争雄。

9.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选项中的四句诗分别填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只填序号)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答案:(1)C (2)B (3)A (4)D

10.下面是高考励志联的上联或下联,请你对出相应的下联或上联。

(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灯下学子呕心沥血想的是金榜题名

(2)上联:三载寒窗,处处攻关,高二是关键,挥毫泼墨战书山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家中父母吃苦受累盼的是捷报频传

(2)十年磨剑,人人发奋,勤奋是根本,腾蛟起凤跃龙门

11.某地拟举办“交通安全”的主题晚会,请为晚会拟上一副对联,要求每句字数在10字以上,对仗工整,押韵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礼让三分,三分笑脸七分暖

情牵一路,一路春风九路歌

(2)文明行车争先进,缩千里为咫尺

礼貌服务似亲人,联两地成一家

12.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______________,弃之可惜

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答案: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3.下列对联中,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解析:B项,“为学有成”和“诲人无倦”都是形容教师的。

答案:B

14.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 ,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 文学社[  ] 摄影小组[  ]

答案: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15.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要求能够体现重庆精神,上下联续写部分分别在8~20字之间。

千里为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大为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千里为重)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名扬海外

(广大为庆)人杰地灵生活幸福喜上眉梢

示例二:(千里为重)爬坡上坎登高略

(广大为庆)兼蓄放怀涉远谋

示例三:(千里为重)爬坡上坎精神抖擞登高略

(广大为庆)兼蓄放怀斗志昂扬涉远谋

示例四:(千里为重)坚韧红岩精神存

(广大为庆)献身歌乐品质在

示例五:(千里为重)两江碧水热情慷慨

(广大为庆)四围青山执著稳健

本节内容与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联系紧密。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体形式,高考中在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些只要求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算是一种宽对了。因此,考生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诗词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对联拟写的方法

对联的最大特点就是既“对”又“联”。所谓“对”,就是结构上的彼此对应;所谓“联”,就是内容上的互为关联。因此,拟写对联:

首先,要分析“出句”特点。如:2004年全国卷I上联“扫千年旧习”,一从结构看,是动宾短语;二从词性看,“扫”是动词,“千”是数词,“年”是名词,“旧”是形容词,“习”是名词;三从意义看,是表达在新春到来时的愿望;四从平仄看,一般讲究处于偶数位置词语的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千”为平声,“旧”为仄声。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拟写对句了。

其次,要善于联想。一是相似联想,即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一般适用于正对。二是相对联想,即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一般适用于反对。三是相关联想,即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最后,要善于化用。所谓化用,指的是灵活变化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熟语、诗文名句、成语典故等来拟作对联。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皇天不负苦心人”“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其中;再如“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可以用“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来对,其中融进“青出于蓝”“庖丁解牛”等成语典故。

带三句话上路

李小刀

你将要远行,孩子。将有一生的岁月等你去走。我送你三句话带在身边。

快乐是一种美德

要保持快乐,孩子。这是我们穷人最后的奢侈,不要轻易地丢掉快乐的习惯,否则我们将更加一无所有。

你要快乐,在每一个清晨或傍晚。你要学会倾听万物的语言,你要试着与你身边的河流、山川、大地交谈。在你经过的每一个村庄,你要留下你的笑声作为纪念,这样当多年以后人们再谈起你时,他们也会记得当年曾有一个多么快乐的小伙子从这里经过。

快乐是一种美德。你要把它像情人的手帕一样带在身边。无论你带着多少行李,你也不要把它扔到路边的沟里。即使你的鞋子掉了,脚上磨出了血,你也要紧紧地攥着快乐,不和它离开半天。

快乐是一种美德,孩子,这是因为快乐能够传染。你要把你的快乐传染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劳累的农夫还是生病的旅人;无论他是赤脚的孩子还是为米发愁的母亲,你都要把快乐传染给他们,让他们像鲜花一样绽开笑脸。

孩子,在你经过的每个村庄,人们都会像亲人一样待你,他们给你甘甜的水,给你的包裹里塞满干粮。你就给他们快乐吧,记住,快乐是一种美德,它能让你在人们的心中活上好多年。

不为一朵花停留太久

在你的旅途上,孩子,会有许多你没有见过的鲜花开在路边。它们守在溪流的旁边,在风中唱歌跳舞。

不要忽略它们,孩子,我们的眼睛永远不要忽略掉美。你要欣赏它们的身姿和歌声,你要因为它们而感到生活的美好。不管你的旅途多么遥远,不管你的道路如何艰险,你都要和鲜花交谈,哪怕只用你喝点水、洗把脸的时间。

不要看不见满径的鲜花。但我要告诉你,当你沉浸在花香中的时候,不要忘记赶路,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

你只是一个过路的人,孩子。你要去的是前方,你的旅途依旧漫长,你的鞋子依然完整,你的双眼依然有神,你属于远方,而不是这里。

不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相信这条路的前头还有千朵万朵花在等你。你要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在你没到之前,孩子,不要为一朵花停住脚步。

你去的地方是远方,孩子,你要知道,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给帮过自己的人一份礼物

你会在某一天踩着满地阳光到达目的地。孩子,只要你的身体里流着奔腾的热血,只要你举着火把吓退野兽,你就早晚会抵达那个你想要去的地方。那是远方,那是幸福之乡。

就在你打点行装,准备返回的时候,我要对你说,孩子,别忘了为那些帮过你的人准备一份礼物。

你要记住在旅途上你喝过别人给你舀来的泉水;你吃过别人给你送上的食物;你听过一位姑娘的歌声;你问过一个孩子路;你在一间猎人的小屋中度过一个漫漫黑夜。要记住他们,孩子,你要记住这些人的声音、容貌。在你返回前,你要为他们准备好礼物。

你要把几块丝绸、几块好看的石头细心地包好。你要给姑娘准备好鲜花;你要给老人准备好烟丝;你要想着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的礼物最好找也最难找。

这些就足够了。再带上你在路上看过的风景、听过的故事,再带上你的经历和感触,在燃着火的炉边,讲给他们听。

告诉缺水的人们前头哪里有水,告诉生病的人哪种草药可以治病,把你这一路的经验告诉他们,把前方哪里有弯路告诉他们。

这些都是最好的礼物。

不要忘了给帮过自己的人准备一份礼物,孩子,只有这样,你的这次远行才算没有白走。

(选自“中教网”)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教案:《指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直接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学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讲授数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饶有兴味地给我们讲述了数学的起源--人类计数的历史。原来,让现代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在它的起步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十进位制,只不过是原始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无法把握数量的多少,面对生活的难题,他们困惑不已。然而人类的理性终于从纷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发展了数学思想,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数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样,是对人类心灵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课文节选部分共6节。第1节,谈人和动物的数觉。数觉是一种对数的原始直觉,是人和动物(如某些鸟类和昆虫)都具有的一种本领,是对小数目东西数量的判断能力。作者列举了鸟类、蜂类的例子,说明这种本领不独为人类所有。还讲了庄园主驱赶乌鸦的故事,说明这种依靠本能对数的辨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时会因此丢掉性命。

第2节,作者进一步对上述例子加以分析,举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正确的,即"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可能"只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一种是片面的,即认为"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作者在第2节中主要是针对这种意见进行了辩驳,指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直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界定了数觉的概念,指出人类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识数不能算是数觉;另外,还从原始民族、原始语言和欧洲语言中找例证,如南非布须曼族表示数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义。

第3节,继续举语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语言表示数字的字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数",就连英语"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两个表示数的抽象词都是外来语。由此证明"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由具体的、驳杂的对数的表示法,到"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是"数学发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罗素的精彩论述,说明了人类抽象能力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读之令人感喟。

第4节,进而谈集合的对应和匹配原理。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会堂的座位"与"出席的人",可以通过比对看出多少来。但是这种比对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预知,也不能脱离现场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各种模范集合"。模范集合起到了计量标准的作用,如同货币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样。这样,人们要表示数字"二"时,就想到了"鸟的翼";要表示数字"三"时,就想到了"苜蓿叶";要表示数字"四"时,就想到了"兽足";要表示数字"五"时,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后来,这些模范集合的具体所指逐渐被淡化,人们只是习得了记住了它们的语音形式,抛弃了它们生动的模范的内容,于是较为抽象的数字产生了。

第5节,承接前面的话题,提出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脱胎于模范集合、从"对应原则"产生出来的数,再抽象也是基数。单凭基数本身,是不能创造出"计数术"来的。一定要在对应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数到序数的转化,才能摆脱古老的烦琐的"一一匹配"办法,"创造出一种计算方法",实现"识数"的质的飞跃。

第6节,继续探讨"基数与序数的微妙区别",并从屈指计数方便灵活上,推断"在用手指的时候,人类借助于这个工具,就不自觉地从基数转进到序数"。作者的这种推断,在许多语言中找到了"遗迹",因为在许多语言中,"'五'这个数,就用'手'表示;而'十'则用'双手'"。作者至此点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题,指出"人类在计算方面之所以成功,应当归功于十指分明"。

阅读本文,不但能增进我们对数字、计数起源的认识,也会在作者亲切、信实的叙述中,领略到其语言的魅力,为作者探究数学文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语言与数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它们是两种语言体系,而且在早期还具有同源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语言现象说明数学起源问题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原始人类的数觉或表现数的方式,来阐述人类数学能力的发展历程。如对南非的布须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个数字,间接说明了原始人类对数的感觉极为有限;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语言的分析,论证了原始时代的数字经过了由多元具体系统到一元抽象系统的转变过程。

(2)作者为什么说"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有怎样的区别?

【明确】区分数觉和计数是作者在文中反复申明的,它是人与动物的数学能力的本质区别。要通读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作者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本篇立论的关键所在。数觉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而且就这种能力来说,人也不比某些鸟类或昆虫高明多少。但是计数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借助于人类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飞,演变为计数,成为全部数学发展的基础。

(3)作为一篇谈论数学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论述风格?

【明确】《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主要是介绍数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的,然而作者却很少用艰深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尽量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其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这本书,以激发大众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本书原版有一个副标题,为"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所以,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亲切、通俗是本书的主要特色,这在课文节选的部分也有突出的体现。另外,作者并没有就数学论数学,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来描述数学发展的轨迹。所以旁征博引,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读性极强。这些来自作者对数学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热爱,来自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高三语文教案:《孔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高三语文教案:《前方》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前方》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学流程及内容】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摄影的优势是视觉的直观性,散文的优势是可以自由联想,摄影散文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二、文本研读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由此可看出文章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几句话。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2.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作者分析了几点原因?

四点: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

3.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为11节开头的承上句中。

4.“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

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5.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

④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6.“家”如何理解?

双关既实指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义冢寄托与归宿。

7.文章引用了许多表现家园之思的古诗文,而本文作者强调的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并且奇怪的是本文竟然被收入“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那么如何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呢?(分小组讨论)

三、交流、评价学生的评点

四、作业布置

任选一幅图片,写出自己的感想。

高三语文教案:《耳听为虚》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教案:《耳听为虚》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文掌故

纪晓岚趣事

一天,侍郎纪晓岚、尚书和珅以及一名御史在一起聊天,恰逢一只狗进来。和珅指着狗,说:“是狼是狗?”纪晓岚应道:“看尾巴,上竖是狗,下垂是狼。”御史在一旁道:“哦,是狼是狗,我明白了。”纪晓岚笑道:“其实,狼只吃肉,狗啥都吃,遇屎吃屎。”

“上竖”与“尚书”谐音,说“上竖是狗”暗骂和珅。“遇屎”与“御史”谐音,说“遇屎吃屎”则暗骂那名御史。

(选自“小故事网”)

名句有约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9.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

10.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素材积累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夏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忙的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近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选自“青华园网”)

1.下列对“讨口彩”的习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家人团聚时,不小心摔碎了碗碟,要适时说上一句“碎碎(岁岁)平安”

B.新娘结婚,新床上要撒上枣子、花生、桂圆、栗子等,取其“早生贵子”的吉利兆头

C.年初五接财神,以红烧鲤鱼敬神,意味“日子红火,年年有余”的兆头

D.吃年夜饭,要吃热腾腾的馒头、年糕,因为“馒”与“满”,“糕”与“高”谐音,取其“圆满、高升”之意

2.下列关于同音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汉语中的同音字现象,首先是指一音对多字的情况,即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的一个音节对应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多个汉字

B.虽然汉语中的同音字比较多,但同音字的存在绝大多数是不会影响交际的

C.汉语的同音字,在表达时有独特的用处,如在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中就是同音字在起作用

D.匪、诽、朏、腓,这四个字是同音字

3.下列关于同音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汉语的同音词,一种是同音同形,如“大家”既可指著名的学者,也可以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B.汉语的同音词的另一种类型就是同音异形,它又为部分异形,如“无畏—无味—无谓”,全部异形如“立意—利益”

C.汉语的同音词很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语音偶合,即读音碰巧一样;历史音变,即读音原来不同,后来才变得相同;词义分化,即一个词的几个意义后来失去联系了

D.同音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积极的,使用它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可以构成修辞上的双关,用来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

4.下列各项中的歇后语,没有利用同音现象的一项是( A )

A.王府的奴才——百依百顺

B.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

C.山头上吹喇叭——名声远扬

D.门神里卷灶神——话里有话

5.下列句子中,使用谐音双关的一项是( B )

A.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B.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箫和

C.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D.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从头再叙

与本节内容对接的是2014年考试说明中“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两个考点。

关于语音题,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题型主要是客观选择,本节涉及的“同音字”是备受高考青睐的重点考查内容。

本节的“同音词”一般不在字音部分考查,而是在“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中体现。对同音近义词和双音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是高考经常考查的题型。这一考点一般采用词语填空的形式,在客观题中出现。

谐音与同音

一、谐音、同音歇后语

1.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量)

2.苍蝇飞进花园里——装蜂(疯)

3.回民赶集——(诸)猪事不问

4.公鸡戴帽子——冠上加冠(官)

5.王八肚子插鸡毛——(归)龟心似箭

6.河里的螃蟹——都有夹(家)

7.山鸡吃着黄莲子——苦在心窝不敢啼(提)

8.秀才手巾——包书(输)

9.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10.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11.飞机上挂暖壶——水瓶(平)高

12.猪鼻子插葱——装象(相)

二、谐音对联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忝列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比后生长

故事背景:话说以前某村有两个读书人,一个老者,一个年轻人。老者是过了乡试的秀才,每以正宗读书人自居,瞧不起年轻人。年轻人虽未经乡试,但也读了不少书,是才高八斗之辈,常以自己文思敏捷而看轻老者。某日,两人约定比试文采,比试的项目是出对联。老者出的上联是:“眼珠子,鼻孔子,珠子忝列孔子上。”在这一联中,“眼珠子”暗喻诸子百家,“鼻孔子”比喻孔夫子。中国封建社会尊孔的时间居多,历来孔子的声誉都在诸子百家之上,老者自比孔子,而把年轻人比作诸子百家,讥讽年轻人不识相。年轻人看了此联后,完全明白个中含义,于是也出一联:“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比后生长。”在这一联中,“眉先生”暗喻老者,“须后生”暗喻作者自己。眉毛虽比胡须先生,但后来还没有胡须长得长。年轻人试图以此自然现象提醒老者:虽然你比我年长几岁,但你的才学并不见得就一定比我高。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麻菇,麻菇真鲜,麻姑真仙

据说此联源于明代。当时,一秀才想用它来压倒江南才子祝枝山。

谐音广告集锦

谐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构成语义的变异,具有音同意异的修辞效果。采用此修辞手段的广告,便称为谐音体广告。此类广告,可增加幽默感、趣味性,使广告具有诱惑力。如:

例1 “酱”出名门,传统好滋味。

——酱菜广告

例2 “面”目一新的大成面。

——台湾方便面广告

例3 胃病患者“治”在“四方”。

——四方胃片广告

例4 病口不治,笑口何来?——华素片快治人口

——华素片广告

例1将成语“将出名门”作了同音异形改动;

例2使用“面”字的歧义,巧妙地扣住商品;

例3将成语“志在四方”中的“志”作了同音改动,简洁明了地突出了该广告产品的功能;

例4借“脍炙人口”这一成语的谐音,巧妙地描述该药的特点,巧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上面是同音的变异,还有近音的变异。如:

例5 一饼惊人,甜薄脆——都得利饼干。

——都得利饼干广告

例6 美加净——精益求“金”。——护发定型摩丝广告

例5“饼”与“鸣”近音,使“一饼惊人”成为“一鸣惊人”的谐音;

例6“金”与“精”近音,使“精益求金”成为“精益求精”的谐音,两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