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语文教案:《本为画》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27

高三语文教案:《本为画》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本为画》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夫”字探源

“夫”字的造型,不只表示一般的男子,它其实向人们展示男子中有志之士的风采。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夫”字中的“人”是象形字,即“人”的形象,当“人”把两手张开,就成了“大”,即“大人”。但是,在人们看来,再大的事物也大不过“天”,所以造字者在“大”字上再加一横,而成为“天”字。而人总是不甘做“天”的奴隶,拜倒在老天爷脚下,他们有敢于冲破天的气概,所以“天”字出头,成为大丈夫的“夫”字。

名句有约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6.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素材积累

关于文字的知识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2000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

1.下列对文字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字是在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出来的

B.世界上的古老文明都有自己独立形成的文字,这些文字都跟图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我国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D.文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旦产生,便永恒流传,如中国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

2.下面关于汉字的造字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汉字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演变后,逐渐发展出一些不同“画图”的造字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B.像画画那样,用描摹实物的方法创造出的文字是象形字

C.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表意的,而形声字则是单纯表音的

D.会意字是指在象形字上加个符号或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造出来的字

3.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小篆、金文、甲骨文、隶书、楷书

B.甲骨文、隶书、小篆、金文、楷书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D.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

4.下面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手 抢 慢 田 海

B.拉 琶 监 弦 裹

C.饮 蜻 跚 峰 地

D.鹉 警 雾 基 羞

解析:A项,“手”是象形字,像手的形状;“田”是象形字,像田地的形状。B项,“监”字形表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脸,是会意字。C项,“饮”是会意字。D项,“羞”本义是进献食物,从“羊”“丑”声,所以是形声字。

答案:D

5.从汉字的造字方法来看,“禾、衣、果”三个字都是( A )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D.形声字

6.从下列四组字中选出造字法与另三组不同的一组( D )

A.萌 旺 佐 B.芳 响 何

C.草 睛 伙 D.莫 明 信

7.下面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不是形声字( C )

A.彰 B.彩 C.彤 D.形

8.从下面四组形声字中选出一组不是左形右声或左声右形的字( B )

A.岭 扶 依 唱  B.修 荆 颖 赖

C.政 歌 顶 刊  D.期 峰 惜 欣

9.“艰、难、戏、劝、对”等字中的“又”是( C )

A.声旁  B.形旁

C.既非形旁又非声旁  D.既是声旁又是形旁

10.从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看,打破古汉字象形的传统,奠定现代汉字基础的是( D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隶书

11.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言得体是交际的需要。讲究得体,也就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平时说话讲究敬称、谦称和避讳。

答案:(1)“家父”改成 “您父亲”或“令尊”

(2) “犬子”改成 “儿子”

(3) “小有名气”改成“很有影响”

(4) “有幸”改成“应邀”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寓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请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祥云是花,是奥运在东方大地盛开的文明之花;祥云是海,是奥运给华夏土地带来的欢乐之海。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驰援 万户侯 明察秋毫 急风劲草

B.规矩 流线形 歪风邪气 通宵达旦

C.催眠 及时雨 寸草春辉 防患未然

D.签订 护身符 屈指可数 语无伦次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风靡吻颈之交自诩一筹莫展

B.寒碜礼尚往来偿试杀一儆百

C.端倪改弦更章虐杀原形毕露

D.肆意淋漓尽致编撰理屈词穷

15.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示例: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

(尘)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人类啊,我本不是灾害,应该好好思考生出我的原因了。

(舒)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

示例二:

(尘)那小小的泥土啊,所扬起的可是人们无处躲避的杂念啊!

(舒)我的舌头啊,总能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道尽世间的沧桑!

本节与2014年考试说明相对应的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与“默写名句名篇”以及写作中“书写规范”等。本节侧重于通过了解形声、会意等造字知识辨析音同形似字、音异形近字、音形相近字。近几年高考字形辨析题仍侧重考查常见易混字。

常见汉字字形辨析方法

一、同音字——学会以义辨形

现代汉语由于只有1000多个音节,因此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和音近字。所谓同音字,就是指字形、字义不同,而字音相同的字。如:非、飞、菲、妃、绯、扉、蜚、霏,这些字的读音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意义不同,因而不能相互替代。所谓音近字,就是指字的读音相近,像有些字的声母、韵母相同,仅仅是声调不同,如:古、故、谷、姑、雇、辜、蛊等。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有人因音同或音近写成别字。如把“滥竽充数”中的“竽”与“芋”字相混,把“阴谋诡计”中的“诡”与“鬼”字相混,把“仗义执言”中的“执”与“直”字相混。究其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没有弄清字(词)的含义而张冠李戴。

二是由于误记而误写,以至于生造词语。

同音近音字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要正确区别它们,就要从汉字的三要素音、形、义入手,整体把握。纠正音同音近的错别字主要靠以义辨形的方法。许多音同、音近的字,形体也很相近,它们都有共同的声旁,而区别只在于形旁。所以只要抓住形旁,结合字义,加以记忆,就不会写错。如:“燥”和“躁”,前者从“火”,有“干”的意思,常组成“干燥”“燥热”等词;而“躁”字从“足”,有“急”的意思,常组成“急躁”“烦躁”等词。同样,知道“班门弄斧”是指“鲁班门前耍大斧”,就不会把“班”写成“搬”了。

二、形似字——学会以音辨形

形似字是指形体相似而意思不同的字。如仓—仑、睑—脸、瞠—膛……这些字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辨识,书写时又不认真,就很容易写成错别字。

形似字的误写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单纯形似而造成误写,如:“徒”与“徙”、“盲”与“肓”、“肆”与“肄”、“灸”与“炙”……另一种情况是偏旁相似而造成误写,例如“扛”与“杠”、“析”与“折”、“阻”与“狙”、“滔”与“谄”……

要掌握形似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音辨形。如:“娇健”和“拾人牙惠”中的“娇”“惠”就分别为“矫”“慧”之误,“娇”读作jiāo,而“矫”读作jiǎo;再如:“翔”xiánɡ是“盘旋地飞”的意思,“诩”xǔ是“夸耀”的意思,组成的词就有“翱翔”“自诩”。熟记字音,辨别字形,就不会写错、用错。

2.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记形似字。有些形似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要辨析不同形旁的意义。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但“狐”的形旁是“犬”,用“犬”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兽类有联系,狐狸属于兽类。“孤”的形旁是“子”,用“子”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小孩有关,孤儿是死去父亲的孩子。“弧”的形旁是“弓”,用“弓”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弓箭有联系;“弧”的原意是木弓,引申作圆周的一段。了解这几个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了。

三、同音多义词——根据语境辨形

如:“化妆”意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化装”意思有二:①假扮;②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装成夫妻”,就不能用“化妆”,因为在这个语境中“化装”有“假扮”的意思。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朝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而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说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喜欢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农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问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之好”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上都有一株百合花。

(选自《课外阅读》)

延伸阅读

高三语文教案:《指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直接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学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讲授数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饶有兴味地给我们讲述了数学的起源--人类计数的历史。原来,让现代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在它的起步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十进位制,只不过是原始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无法把握数量的多少,面对生活的难题,他们困惑不已。然而人类的理性终于从纷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发展了数学思想,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数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样,是对人类心灵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课文节选部分共6节。第1节,谈人和动物的数觉。数觉是一种对数的原始直觉,是人和动物(如某些鸟类和昆虫)都具有的一种本领,是对小数目东西数量的判断能力。作者列举了鸟类、蜂类的例子,说明这种本领不独为人类所有。还讲了庄园主驱赶乌鸦的故事,说明这种依靠本能对数的辨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时会因此丢掉性命。

第2节,作者进一步对上述例子加以分析,举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正确的,即"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可能"只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一种是片面的,即认为"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作者在第2节中主要是针对这种意见进行了辩驳,指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直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界定了数觉的概念,指出人类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识数不能算是数觉;另外,还从原始民族、原始语言和欧洲语言中找例证,如南非布须曼族表示数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义。

第3节,继续举语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语言表示数字的字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数",就连英语"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两个表示数的抽象词都是外来语。由此证明"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由具体的、驳杂的对数的表示法,到"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是"数学发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罗素的精彩论述,说明了人类抽象能力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读之令人感喟。

第4节,进而谈集合的对应和匹配原理。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会堂的座位"与"出席的人",可以通过比对看出多少来。但是这种比对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预知,也不能脱离现场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各种模范集合"。模范集合起到了计量标准的作用,如同货币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样。这样,人们要表示数字"二"时,就想到了"鸟的翼";要表示数字"三"时,就想到了"苜蓿叶";要表示数字"四"时,就想到了"兽足";要表示数字"五"时,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后来,这些模范集合的具体所指逐渐被淡化,人们只是习得了记住了它们的语音形式,抛弃了它们生动的模范的内容,于是较为抽象的数字产生了。

第5节,承接前面的话题,提出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脱胎于模范集合、从"对应原则"产生出来的数,再抽象也是基数。单凭基数本身,是不能创造出"计数术"来的。一定要在对应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数到序数的转化,才能摆脱古老的烦琐的"一一匹配"办法,"创造出一种计算方法",实现"识数"的质的飞跃。

第6节,继续探讨"基数与序数的微妙区别",并从屈指计数方便灵活上,推断"在用手指的时候,人类借助于这个工具,就不自觉地从基数转进到序数"。作者的这种推断,在许多语言中找到了"遗迹",因为在许多语言中,"'五'这个数,就用'手'表示;而'十'则用'双手'"。作者至此点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题,指出"人类在计算方面之所以成功,应当归功于十指分明"。

阅读本文,不但能增进我们对数字、计数起源的认识,也会在作者亲切、信实的叙述中,领略到其语言的魅力,为作者探究数学文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语言与数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它们是两种语言体系,而且在早期还具有同源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语言现象说明数学起源问题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原始人类的数觉或表现数的方式,来阐述人类数学能力的发展历程。如对南非的布须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个数字,间接说明了原始人类对数的感觉极为有限;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语言的分析,论证了原始时代的数字经过了由多元具体系统到一元抽象系统的转变过程。

(2)作者为什么说"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有怎样的区别?

【明确】区分数觉和计数是作者在文中反复申明的,它是人与动物的数学能力的本质区别。要通读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作者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本篇立论的关键所在。数觉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而且就这种能力来说,人也不比某些鸟类或昆虫高明多少。但是计数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借助于人类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飞,演变为计数,成为全部数学发展的基础。

(3)作为一篇谈论数学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论述风格?

【明确】《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主要是介绍数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的,然而作者却很少用艰深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尽量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其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这本书,以激发大众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本书原版有一个副标题,为"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所以,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亲切、通俗是本书的主要特色,这在课文节选的部分也有突出的体现。另外,作者并没有就数学论数学,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来描述数学发展的轨迹。所以旁征博引,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读性极强。这些来自作者对数学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热爱,来自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高三语文教案:《孔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高三语文教案:《前方》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前方》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学流程及内容】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摄影的优势是视觉的直观性,散文的优势是可以自由联想,摄影散文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二、文本研读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由此可看出文章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几句话。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2.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作者分析了几点原因?

四点: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

3.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为11节开头的承上句中。

4.“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

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5.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

④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6.“家”如何理解?

双关既实指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义冢寄托与归宿。

7.文章引用了许多表现家园之思的古诗文,而本文作者强调的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并且奇怪的是本文竟然被收入“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那么如何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呢?(分小组讨论)

三、交流、评价学生的评点

四、作业布置

任选一幅图片,写出自己的感想。

高三语文教案:《耳听为虚》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教案:《耳听为虚》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文掌故

纪晓岚趣事

一天,侍郎纪晓岚、尚书和珅以及一名御史在一起聊天,恰逢一只狗进来。和珅指着狗,说:“是狼是狗?”纪晓岚应道:“看尾巴,上竖是狗,下垂是狼。”御史在一旁道:“哦,是狼是狗,我明白了。”纪晓岚笑道:“其实,狼只吃肉,狗啥都吃,遇屎吃屎。”

“上竖”与“尚书”谐音,说“上竖是狗”暗骂和珅。“遇屎”与“御史”谐音,说“遇屎吃屎”则暗骂那名御史。

(选自“小故事网”)

名句有约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9.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

10.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素材积累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夏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忙的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近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选自“青华园网”)

1.下列对“讨口彩”的习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家人团聚时,不小心摔碎了碗碟,要适时说上一句“碎碎(岁岁)平安”

B.新娘结婚,新床上要撒上枣子、花生、桂圆、栗子等,取其“早生贵子”的吉利兆头

C.年初五接财神,以红烧鲤鱼敬神,意味“日子红火,年年有余”的兆头

D.吃年夜饭,要吃热腾腾的馒头、年糕,因为“馒”与“满”,“糕”与“高”谐音,取其“圆满、高升”之意

2.下列关于同音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汉语中的同音字现象,首先是指一音对多字的情况,即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的一个音节对应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多个汉字

B.虽然汉语中的同音字比较多,但同音字的存在绝大多数是不会影响交际的

C.汉语的同音字,在表达时有独特的用处,如在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中就是同音字在起作用

D.匪、诽、朏、腓,这四个字是同音字

3.下列关于同音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汉语的同音词,一种是同音同形,如“大家”既可指著名的学者,也可以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B.汉语的同音词的另一种类型就是同音异形,它又为部分异形,如“无畏—无味—无谓”,全部异形如“立意—利益”

C.汉语的同音词很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语音偶合,即读音碰巧一样;历史音变,即读音原来不同,后来才变得相同;词义分化,即一个词的几个意义后来失去联系了

D.同音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积极的,使用它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可以构成修辞上的双关,用来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

4.下列各项中的歇后语,没有利用同音现象的一项是( A )

A.王府的奴才——百依百顺

B.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

C.山头上吹喇叭——名声远扬

D.门神里卷灶神——话里有话

5.下列句子中,使用谐音双关的一项是( B )

A.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B.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箫和

C.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D.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从头再叙

与本节内容对接的是2014年考试说明中“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两个考点。

关于语音题,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题型主要是客观选择,本节涉及的“同音字”是备受高考青睐的重点考查内容。

本节的“同音词”一般不在字音部分考查,而是在“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中体现。对同音近义词和双音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是高考经常考查的题型。这一考点一般采用词语填空的形式,在客观题中出现。

谐音与同音

一、谐音、同音歇后语

1.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量)

2.苍蝇飞进花园里——装蜂(疯)

3.回民赶集——(诸)猪事不问

4.公鸡戴帽子——冠上加冠(官)

5.王八肚子插鸡毛——(归)龟心似箭

6.河里的螃蟹——都有夹(家)

7.山鸡吃着黄莲子——苦在心窝不敢啼(提)

8.秀才手巾——包书(输)

9.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10.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11.飞机上挂暖壶——水瓶(平)高

12.猪鼻子插葱——装象(相)

二、谐音对联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忝列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比后生长

故事背景:话说以前某村有两个读书人,一个老者,一个年轻人。老者是过了乡试的秀才,每以正宗读书人自居,瞧不起年轻人。年轻人虽未经乡试,但也读了不少书,是才高八斗之辈,常以自己文思敏捷而看轻老者。某日,两人约定比试文采,比试的项目是出对联。老者出的上联是:“眼珠子,鼻孔子,珠子忝列孔子上。”在这一联中,“眼珠子”暗喻诸子百家,“鼻孔子”比喻孔夫子。中国封建社会尊孔的时间居多,历来孔子的声誉都在诸子百家之上,老者自比孔子,而把年轻人比作诸子百家,讥讽年轻人不识相。年轻人看了此联后,完全明白个中含义,于是也出一联:“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比后生长。”在这一联中,“眉先生”暗喻老者,“须后生”暗喻作者自己。眉毛虽比胡须先生,但后来还没有胡须长得长。年轻人试图以此自然现象提醒老者:虽然你比我年长几岁,但你的才学并不见得就一定比我高。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麻菇,麻菇真鲜,麻姑真仙

据说此联源于明代。当时,一秀才想用它来压倒江南才子祝枝山。

谐音广告集锦

谐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构成语义的变异,具有音同意异的修辞效果。采用此修辞手段的广告,便称为谐音体广告。此类广告,可增加幽默感、趣味性,使广告具有诱惑力。如:

例1 “酱”出名门,传统好滋味。

——酱菜广告

例2 “面”目一新的大成面。

——台湾方便面广告

例3 胃病患者“治”在“四方”。

——四方胃片广告

例4 病口不治,笑口何来?——华素片快治人口

——华素片广告

例1将成语“将出名门”作了同音异形改动;

例2使用“面”字的歧义,巧妙地扣住商品;

例3将成语“志在四方”中的“志”作了同音改动,简洁明了地突出了该广告产品的功能;

例4借“脍炙人口”这一成语的谐音,巧妙地描述该药的特点,巧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上面是同音的变异,还有近音的变异。如:

例5 一饼惊人,甜薄脆——都得利饼干。

——都得利饼干广告

例6 美加净——精益求“金”。——护发定型摩丝广告

例5“饼”与“鸣”近音,使“一饼惊人”成为“一鸣惊人”的谐音;

例6“金”与“精”近音,使“精益求金”成为“精益求精”的谐音,两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