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界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05g2dlja-5.2世界经济全球化。
5.2世界经济全球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理解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政策,激发学生为建设好祖国而奋发努力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1.读图(教材89页图5.4),找出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的地区。
发达国家:所谓北方;主要是指欧洲的一些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大多分布于北半球,面积约占世界的40%、人口占世界的25%。【36gh.coM 合同范本网】
下载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60612
相关知识
专题27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
专题27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开始于工场手工业时期。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及其殖民扩张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相互封闭的状态,使全球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初显端倪。②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引起了“商业革命”,欧、亚、非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欧洲同美洲开始有了贸易往来。③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扩大,极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许多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殖民者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实行强制性的政治统治或经济控制。④文化联系大大加强,西欧的价值观,西欧的思想、文学、艺术、生活方式逐步向亚非拉地区扩展。
(2)。经济全球化趋势初显:1.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产,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产生的影响是:东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逐步兴起。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自然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在东方日益传播,许多地方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2.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动力、组织与科技手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垄断组织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也被一系列工业化为主导的美国等国家取代。其产生的影响是:帝国主义通过新交通工具的运用和资本输出、基本控制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命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及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与传播。
(3)。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式出现:①生产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日益增多,1996年有跨国公司4.4万;资本日益国际化,国际金融财团随时可以动用数百亿美元,甚至上千亿美元投往一个国家或从一个国家抽走,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贸易日益国际化,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依赖于世界贸易,绝大多数国际的经济离不开世界贸易;1997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意味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式出现。②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1991年欧共体十二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2年欧元成为12个成员国的惟一法定货币,今天欧盟成员国已扩大到了25国。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4)。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成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等措施,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基本中断,中国经济的运行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和孤立的状态,自成体系,世界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明显,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世界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积极参入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发展与东南亚联盟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科技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才能迎接挑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评价极其问题
(2)学生能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宗旨、意义,中国入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2)应用热点让学生学生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出发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2)树立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苏的“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采访历史课代表
晚上洗头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和香皂?——潘婷、舒肤佳(美国宝洁)
今天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和鞋子?——海南的揶苗校服和美国的耐克
用什么什么牌子的手机?——诺基亚(芬兰)
提问:通过采访,同学们从课代表的身上看到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回答: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答略)
2、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以国际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操作方式,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其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思考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冷战期间存在的两个所谓的平行的市场,随着冷战的结束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成为全球通行的机制,也促使经济全球化在冷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致辞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总之,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3、
材料一:以波音公司为例(课文的引言),提出问题:波音公司的零部件在美国能否生产?波音公司为什么把某些零部件生产舍近求远放在国外进行?
材料二:博帕尔事件发生于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Bhopal)美国联合碳化物(UnionCarbide)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异氰酸甲酯(MethylIsocyanate)泄漏事件。当时有二千多名博帕尔贫民区居民即时丧命,后来更有两万人死于这次灾难,二十多世博帕尔居民因而永久残废,现时当地居民的患癌率及儿童夭折率,仍然因这些灾难远比其他印度城市为高。该事件被认为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灾难之一
材料三:2000年12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2001年4月,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魁北克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2001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欧盟峰会,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这些大型会议的会场外到处都是情绪激昂的反西方全球化的抗议人群。一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热那亚八国峰会的会场外被枪杀身亡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时就说:“如果没有什么原因触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是不可能成千上万的人跑到这里来游行示威的。无论对错,肯定存在某种焦虑、某种困难。对此,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追问拓展:你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这种生产方法,如果在20世纪以前能否进行?为什么?
(2)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通过多媒体演示时事新闻中人们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不同反映的图片,围绕“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辩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归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促进世界共同繁荣。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什么?关贸总协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局限性?
2、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目的是什么?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鉴于教材篇幅有限,教师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宗旨、职能、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适当补充,并通过数据材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片断:2001年11月10日晚18时39分,随着WTO第四届部长会议主席卡迈斯手中的一声木槌响,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13亿中国人翘首以待的梦想瞬间化为现实。
2、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老师介绍沈觉人、佟志广、谷永江、龙永图四位首席谈判代表
3、结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谈一谈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通过“走向世界的海尔”和“美国对华彩电倾销案”正反两个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国企业要积极面对,沉着应战,对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外熟悉世贸组织规则,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四、小结: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利大于弊,是最大的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不能现在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经济全球化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与它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成正比。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正确主动获得发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是导入部分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兴趣极高。其次,很多的设问存在太大的空泛,学生的思考的角度存在偏差。
在教学中,本课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讨论、辩论、自由发言、设计灵活的课后调查活动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课堂实施以及学生后续学习的情况来看,本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能联系身边的实例,容易接受及理解。
当然本设计仍存在着有待修正的地方,如多媒体手段的利用不够充分,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是有所欠缺等。假如以后有机会再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我会在这两方面进一步完善。
世界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世界经济全球化:
知识目标
1、了解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其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2、理解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作用。
3、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大量的文字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其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阅读法、讨论归纳法,启发式讲述法
投影仪、挂图
导入新课: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讲授新课: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其分布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把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类型。其差异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国家
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北美洲的美、加,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新,非洲的南非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颁
北半球(所谓的北方)北半球南部、南半球(所谓的南方)面积
40%
60%
人口
25%
75%
财富
75%
25%
贸易
75%
25%
技术
先进
落后
人均收入
高
低
经济结构
工业产值比重高,制造业比重高
工业产值比重低,采矿业比重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向发展中国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在上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人均收入低,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在世界经济中相对处于边缘。说明:①核心和边缘反映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核心指经济发达、工资高、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剥削其他国家和地区;边缘国家则经济落后,技术简陋,生产单一,经济上遭受先进地区的剥削。
②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分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A高收入的石油出国,如海湾地区的科威特、东南亚的文莱等,人口少,人均财富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B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我国的台湾、拉丁美洲的巴西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超过10000美元;
C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1000美元以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和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以及部分亚洲国家(日本)和大洋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此外还包括非洲的南非。发展中国家即所谓的南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注意:世界经济格局以南北两类国家为代表,这种发达国家集中在北部,发展中国家集中在南部的世界经济事实状分布现象(或称空间格局)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不平衡则表现为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2、世界经济核心和边缘格局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15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人开始对掠夺和殖民扩张,欧洲经济开始向外扩散。欧洲人的经济活动逐步扩大到拉丁美洲、非洲、北美、印度、东亚、大洋洲,到20世纪扩展到全球,形成一个欧洲人的世界经济。
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也加入核心地区。
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的过程中,拉美、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相继变成边缘地区。
注意:(1)世界经济核心和边缘地区的形成过程,实质就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外进行掠夺和殖民扩张的结果。
(2)当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以经济发达国家为核心和以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特征,是欧洲经济活动向外扩用的结果,其实质是长期的武力征服、殖民掠夺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在经济上处于剥削和不平等的地位,经济相对落后。
(3)第一次技术革命后世界经济的核心在欧洲;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扩大到北美;第三次技术革命扩大到日本。在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过程中,世界经济活动的范围在扩大,核心区在扩大,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等核心区,亚洲、拉美、非洲等边缘区。由此可见,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思考:当今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的南北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是殖民侵略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1、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洋洋而来,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洪流更加汹涌,全球市场化、全球信息化、生产全球化和国际资本迅速流动这四大特征将表现得更加充分。
说明:(1)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蓬勃发展,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国家离开了国际市场,都将寸步难行。因此,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2)我国实际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我国申请加入WTO,目的就是为了进入世界大市场,加快经济发展。
(2)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当前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以下几个:①高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②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边界控制减弱,是经济全球化的政策保障;③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④企业经营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材重点介绍了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两个因素。
2、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科学技术最具世界性,也最早实现全球化。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使产品能够大量生产和销售。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品市场范围,使产品和服务能迅速在全球普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占领的市场。这些都说明,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2)改进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工具,大大缩短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3、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上或更多国家内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的企业。跨国公司作为世界性生产的基本组织方式,不仅有相当大的能力左右一些产品在全球的生产和销售,而且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跨国公司在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加速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出售产品,较好地实现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2)促进技术的空间扩散。在新技术扩散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知识产品的内部化,解决了国家之间、公司之间交易费用昂贵的问题,促进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3)扩大贸易量,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益。例如,在拉美地区,90%的小麦和玉米贸易、85%的咖啡贸易、80%的茶叶贸易、60%的糖料贸易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在美国,80%以上的进出口额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还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
(4)促进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和融合。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也迫使东道国政府关注别国经济政策,以求得吸引对外直接投资和创造就业岗位上的优势。
注意: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的经营方式,促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带动了相对落后地区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但是跨国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可能压制地区竞争,形成世界性垄断,势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甚至可能对一个国家的政府行为产生影响,冲击该国的国民经济。
思考:跨国公司实行全球经营战略,其优势有哪些?(其优势在于它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行高度科学的经营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1、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够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例如:一半以上的世界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全球直接对外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活动及其地理分布,也相对集中在这里。
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统计,近几年美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占40%,说明美国越来越依靠对外经济来维持本国的繁荣。
2、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和机遇
(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有利于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应积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促进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发展中国家由于比较弱小,在世界贸易中是相对被动的一方,经济全球论既能带来发展机遇,也伴随着巨大风险。一方面,南北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会拉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更加突出。
(1)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P106表5.1“南北主要指标对比”
(2)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见下表)
区域
经济全球化状况
拉美
持续的国内改革为提高竞争力奠定了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阿、智等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一体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外资,贸易也有较大发展亚洲
东亚和东南亚
①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吸引较多外资;②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南亚
通过实施开放经济政策,已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纺织品)的供应地撒哈拉以南非洲
①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低,吸引外资条件较差,国家财政严重依赖外援;②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经济发展波动明显西亚和北非
①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工人短缺;②一些国家内部及国家间政治冲突不断,吸引外资能力较低注意:从上面两表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资源优势,投资条件差,政局不稳,缺乏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思考:(1)为什么说世界经济的南北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①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从而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容易被发达国家控制;②由于规模小、水平低、基础差、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③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的是先工业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多是农矿产品,在产品交换中,始终处于不等介状态;④发展中国债务沉重,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困难;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有可能在贸易和环保等方面提出苛刻条件,给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设置高门槛。)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不同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地区影响不同。①持续的国内改革为拉美国家和地区提高竞争力奠定了基础;②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使东亚和东南亚成为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较多的地区,从而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③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低,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较差,国家财政严重依赖外援。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波动比较明显。④北非和西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工人短缺,一些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政治冲突不断,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较低。)
:
P106活动题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3)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知识与能力: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影响。
简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和查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历程等,了解“从GATT到WTO”的过程,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并对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等问题展开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通过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
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难点: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认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一、不甘落后的世界
1.非洲统一组织
原因:非洲独立国家出于发展民族经济的要求。
非洲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的弱点。
建立:1963年5月,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
发展:
2.非洲联盟
决定成立:2001年第五次非洲统一组织特别首脑会议
正式成立:2002年非洲联盟第一届首脑会议
性质: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政治实体
主要任务:实现和平稳定,致力于非洲的发展与复兴。
显著成绩:安全合作维护地区稳定、推动经济一体化。
发展措施
3.非洲一体化的不利因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的前身是什么?
二、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1.关贸总协定(GATT)——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建立原因:A.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且导致1929年大危机的加深。B.美国经济倡导。
(2)成立:1947年,美、中、英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1948年1月1日关贸总协定(GATT)开始实施。
强调: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台湾当局1950年非法退出。
(3)宗旨;促进自由贸易。
(4)特点: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同时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通过其特点分析既然关贸总协定极大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还要成立世贸组织取代它的原因。
(5)作用: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美国则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2.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形成与发展
(1)决定成立:乌拉圭回合
(2)正式建立:1995年1月1日
(3)性质:调解贸易关系、解决贸易争端的机构。
★(4)世贸组织成立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作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人教版)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复关”申请:1986年
(2)正式“入世”:2001年11月10日
★中国要“入世”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角度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①中国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
②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球提供了诱人的大市场,WYO也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3)中国“入世”的意义
机遇:
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人教版)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突破国家的界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西欧国家实力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目的:直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根本: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高考总复习全解》)
3.确立:1944年7月
4,内容:
(1)国际货币制度(基本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国以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美国财政部长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转绕着美元转。”
(2)国际金融机构: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BANK)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
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
IFM宗旨: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现有成员国180个,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席位。
WB宗旨: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由于美国认缴股金最多,获得的投票权最大,由此控制了国际金融机构。
5.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制度建立起来,为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瓦解: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欧和日本崛起,以及该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加上美国经济实力的衰弱。这样以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高考总复习全解》)
补充: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两大体系: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进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2)评价:确立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进行经济扩张,但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高考完全解读》)
(二)经济全球化
1.发展进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歼击机发展,并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人教版)
2.出现原因:(1)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2)科学技术的推动。
(3)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3.表现:(1)资本的跨国流动。(国际贸易的增加)
(2)生产的国际化。
(3)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4)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5)世界市场的扩大。
全球化的手段:跨国公司的运作。
四、为了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影响
1.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2.影响:双刃剑
问题:
(1)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
(2)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A.发达国家:最大的受益者。
B.发展中国家: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展望:
(1)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综合课文、人教版和《高考完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