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导学案湘教版

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09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导学案湘教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导学案湘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导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分布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3、理解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分布原因
2、人口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系列的有关人口问题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世界问题确实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引起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自主学习:1、读图3-1,完成39页的活动题
各抒己见:分析3-1图后,你有什么感悟?
2、阅读40页部分内容
(1)完成本页的活动题
(2)根据表中的内容,把表格补充完整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英国
1.20
1.08
巴西
2.03
1.3
德国
0.97
1.04
尼日利亚
1.23
2.78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结论:
(1)世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____国家增长慢,__国家增长快。
(2)世界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

学习任务(二)世界人口分布
1、自主学习:阅读40——41页教材内容以及3-2图完成下列问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①你知道南极洲为何至今无人定居吗?浩瀚的沙漠为何渺无人烟?
②讨论分析P41活动,总结人口分布的表达方式及如何计算。列出计算
公式:。
③读图3-2,分别找出世界上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和人口稀疏区,总结人口分布规律。

④结论:结合以上的分析得出:世界人口分布与条件和条件,而且分布。
比较法是地理学科中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在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时,认真对比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总结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即可得出结论。
①:气候寒冷,环境恶劣;沙漠地区干旱
②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分布地区
分布规律
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南北美洲东部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
人口稀疏区
寒冷的极地,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沙漠,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
高纬度地区,赤道附近,干旱区,地势高峻地区
④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不平衡
学习任务(三)世界人口问题
1、自主学习:阅读42页教材内容结合图3-33-4图以及44页活动2题完成以下问题:
(1)世界人口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会出现什么现象?
(2)怎样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能不能利用人口迁移的方式让世界人口趋于平衡呢?
个性化修改
2、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这种情况会带来什么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
(温馨提示)参照教材44页活动1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1、世界人口增长快→带来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不同→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世界人口稀疏区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41页——43页
六、附板书设计: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速度原因
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原因
3、世界人口问题:过多过少措施
教学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地球的面貌》导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球的面貌》导学案湘教版

认识地球
(一)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经济地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图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向:表示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
(1):定义(2):公式(3):表示方式、、
(4):比例尺大小的选用大范围,小比例尺,内容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小范围,大比例尺,内容详细,量算精确
(5):比例尺的作用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_________→浑天说→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约____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万千米。
二、地球仪:1、定义: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的_____
2、地轴:3、两极:3、赤道:
三、经线和纬线:1、填表:
纬线
经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起点
度数划分
半球划分
2、几条重要的纬线:
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4、特殊经线圈:①东西经度界限:②东西半球界线:
五、经纬网:1、概念:2、作用:
第二节、海陆分布
1、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_____,中国位于_____、______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____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2、四大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____”、_____度最多的大洋。
3、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4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_____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基本类型。
5高度的表示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地形图上用_____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____、蓝色表示_______、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_______
6非洲的______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________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_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7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8海底地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大洋底由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
9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_______
和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节海陆变迁
10、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1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_______、________、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______和________
12、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上。
1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______,等高线稀疏的地方_____。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________,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________
14“沧海桑田”说明了地形的变化,海洋变成_______,陆地变成_______。
15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由_________提出。
沧海桑田”解释下列现象?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3、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观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题回顾]——明确怎样解答中考试题
例1.(2004年泰安市)下面四幅图中,按A在B的方向排序,正确的说法是()
[转载]湘教版地理总复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面貌》复习导学案
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B.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C.东南、正西、西南、东北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
例2:(2004年德州市)在下列节日,德州市日出最早、正午时刻树木影子最短的是()
A.元旦B.春节C.中秋节D.国际儿童节
二、练习巩固、
1在图上填出:
(1)、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2)、各纬线的纬度数值及五带名称:
[转载]湘教版地理总复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面貌》复习导学案
读图总结: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地区是—______,直射两次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纬度范围内有太阳直射现象,________纬度范围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在西经经度里面,__________范围内属于东半球,在东经经度里面,__________范围内属于西半球。
3读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转载]湘教版地理总复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面貌》复习导学案
(1)填出上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名称:①;④;⑥;⑦。我国位于洲。
(2)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洋的名称填写在下列的空格内。
A,B,D,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介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和,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3)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同为一个大陆的大洲是____和。
(4)就东西半球来说,陆地主要分布在半球,就南北半球来说,陆地主要分布在半球。
(5)①⑤大洲的分界线为。①②大洲的分界线为。

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导学案湘教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导学案湘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导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3)“→←”表示板块作运动,“←→”表示板块作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火山地震灾害频繁发生,我们的家乡也处在地震带边缘。
(1)请列举近几年来国内外比较严重的地震和火山灾害。
(2)当地震来临时,你如果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合,你应该怎么办?
教师点拨:重点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与学生进行一下交流。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大陆漂移假说
泛大洋内部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
交界处→火山地震
图文结合法: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图文结合法也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我们既要知道地理事物的名称,更要掌握其位置,学习中注重“以文释图”“以图释文”,来帮助我们掌握地理事物。
联系法:地理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比如: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在学习中要注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32页----34页部分题目
六、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内部
2、运动
交界地带
四、火山与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学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1、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地形
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水源
③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交通
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
2、(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民居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1、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等。
2、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4页和55页,解决以下问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我们生活在泰山脚下,面对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进行保护与开发?
泰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景区游客过多、环境承载过重、违章建筑多、有很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等。
泰山的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济南,南接曲阜;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典故、美丽传说、碑林石刻,是世界地质公园。
开发泰山文化,泰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帝王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还有石敢当、药材和泰山传说等民俗文化;要坚决拆除泰山景区内的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严禁破坏景区内的一草一木,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学习聚落的形态,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景观特色;讲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通过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利用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通过对如何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讨论,让学生得出应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思路。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54页和55页的“综合运用”一、二题
六、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城市和乡村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4、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5、民居与自然环境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