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1-09-0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 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弱,而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本节课利用学生们喜爱的书签和熟悉的篮球场导入新课,让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和说出长方形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借助指出书签一周的边线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先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最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这样理解以后学生更容易接受。

延伸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

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教学反思:

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真正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堂课上学生通过用小正方形拼一拼、比一比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周 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学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 点:周长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没有包边的小镜子。

教师:大家看,镜子的边很锋利,一不小心就会把手划破。这样的镜子你们敢用吗?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安全地使用小镜子呢?

2.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要安全地使用小镜子可以给小镜子包上边。沿着镜子的边包上一周的长度就是小镜子的周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二、教学例3

1.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3图形。

2.说一说。

你能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3.摸一摸。

(1)摸一摸课桌桌面的周长。(注意:怎样才是“一周的长度”)

(2)找一找身边的事物,摸一摸它们面的周长。

4.(出示角)谁来指指它的周长?

教师:它有没有周长?为什么?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让说“有周长”的同学指出“角”的周长,使其在认知冲突中感悟“封闭”)

教师追问: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

通过讨论得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1.出示三角板、黑板擦、树叶、圆形纸片等物品。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议一议,量一量,填一填。

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三角板黑板擦树叶圆形纸片

3.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周长的?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

①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

②用在尺子上滚的方法测量出来;

③量出各边的长度是多少,再计算等。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83页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

2.练习十八第1题。(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

3.练习十八第2题。

(1)画出路径。

(2)就是求这个图形的什么?

(3)怎么求?

4.练习十八第3题。

(演示平移法,比较左右图形是否相等)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想一想都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能和大家交流吗?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从初步的感知一步一步变为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边”“线”,明白“从哪里起就到哪里结束”才是一周的长度。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橘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讲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数学教案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0-92页例3、例4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四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几及其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 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 :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 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3、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1.学会比较大小。 出示例4。

让学生用准备的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另一张涂出它的5/8,再比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把你怎样比的理由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3/8和5/8的大小怎样,你是怎样比的?

追问: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 指出:从图上看,把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8份,3份就比5份小,也就是3个1/8要比5个1/8小,所以3/8小于5/8。分母都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又一个知识点,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认识分数结合起来,以便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教材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别安排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只出现通过操作或直接观察图形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不总结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其意图就在于通过直观比较,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是能接受的,对加深分数的认识是有效的。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概念,接触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物体质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数学教案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①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②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

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2. 5 5 7 9

3. > >

4.  

5.

6. = - =

教学反思:

有人说练习课最能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数学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练习课更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实效。

练习课就是对于前一节的巩固练习。只有对知识掌握熟练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可是学生的不同步就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周长》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周长》数学教案

P59--61

教学目标:

1、 知道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2、 会描绘平面图形的周长。

3、 能推导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 培养学生归纳和推导公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周长的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自己买过衣服或裤子吗?

生:没有。

生: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胖约了小丁丁陪他去买裤子,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媒体演示:裤子太大了)

师:如果你是小丁丁,会和小胖说什么?

生:再换一条小点的试试。

生:这样太麻烦了,先要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师:你能向小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腰围吗?

生:腰围就是腰这里的周长。

师:谁想来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呢?

生边演示,边说明:从一端绕腰部一周的长度,就是腰围。

师:刚才同学还提到一个词,就是周长。我们平时说不说腰这里的周长呢?那什么时候才用到周长,周长的概念到底如何?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

二、主体探究

1、 周长的概念

媒体演示

师:你知道小青虫爬的一周是桑叶的什么吗?

生:桑叶的边长

生:桑叶的周长

师:对了,从桑叶的一端开始沿着它的叶边一周的长度,就是桑叶的周长。

那你说说我们在描叶子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把叶柄也描进去,它也是叶子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叶子,描描它们的周长。

生操作。

师:除了树叶以外,看看我们的教室里,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周长吗?

生:桌子、黑板、椅子……

生:周长是指平面图形的,应该说桌子桌面的周长。

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师:你知道周长的单位是什么?

生:是长度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举例的黑板、桌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推导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1)计算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图A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图B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

(2)猜测

长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

(3)证明你的猜测

(4)结论

长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正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

三、练习阶段

1、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

讨论:需要测量哪些边长?

可以通过平移的方法,转换成长方形,测量出其长和宽。

比较:(2)、(3)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相同但是面积不同,面积指的是图形的大小,而周长指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请你自己设计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周长不同。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数学教案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以及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算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样算。在学生汇报他们各自的算法后,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在学会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试一试”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算法不能灌输给学生,更不需要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数学教案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例1、例2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抽象出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初步体会数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及其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主题图

提问:观察野餐活动图,你看到些什么?

把每种视频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不满1个,只能说每份分得“半个”。这“半个”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平均分蛋糕

引导:把1个蛋糕怎样分可以得到着半个呢?(学生操作平均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怎样分的,没人分得其中的多少?

说明:吧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是这2份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1/2。

2、教学读写二分之一

先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横线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问:蛋糕的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每份是谁的1/2?

3、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4、教学“试一试”

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的1/2并展示。

指出:不管怎样折,也不管折出的这1份形状是怎样的,只要是吧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1/2。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1/4吗?折一折,再互相交流。

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出示例2

1、同桌两人合作,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别涂出它们的1/2和1/4试着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再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然后把1/8与上面的两个分数分别比一比大小。讨论并小结: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4、做“想想做做”第7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像 、 、 这样的数叫分数。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 >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中层次安排比较清楚,学生练习时能全面进行巡视,这样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决定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一些引导作用。同时,及时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可以清楚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纠正、指导,使学生不带着疑惑进入到下一个学习环节。本节课还注重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轻拿轻放,从细节入手,教学结束后能对新知识进行适当的小结。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分数》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分数》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 )。(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 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 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

第12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张) 4×126=504(张)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教学反思: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例题之间的联系,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重点。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尤其是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都要让学生有一个体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 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

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 )只 木桩( )根 夹子( )个

蘑菇( )只 篱笆( )块 手帕( )块

2、说一说。

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各是怎样排列的?

(1)小兔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也是。

(2)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3)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较每排两种动物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只小兔排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2、(1)把一根绳子剪4次,最少能剪成几段?

(2)如果把这根绳子剪成8段,最多需要剪几次?怎样剪次数最少呢?

3、用小圆片和小正方形探索规律。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十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学生分析讨论。

汇报:

■●■●……■● ■的个数等于●的个数 ●有10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 ●有9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 ●有11个

在小组里摆摆,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学生在经历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简单规律的摆放后,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深化。让学生多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多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规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