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6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 ——《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

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 (故意)

(2)间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隔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夹杂)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参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一会儿)

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

(3)绝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群响毕绝。——《口技》(停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观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景观)

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

(5)病

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

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不堪)

(6)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信)

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写)

(7)上

上使外见兵。——《陈涉世家》(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身体上的)

(8)见

昨日见军帖。——《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拜见)

才没不外见。——《马说》(通“现”,显露)

(9)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等到)

(10)少

宾客意少舒。——《口技》(稍微)

少时,一狼径去。——《狼》(一会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年轻的)

(11)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随从,跟随)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顺从,听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

(1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给,分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

(13)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14)世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时代,朝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世上)

(15)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职业)

(16)犯

作奸犯科。——《出师表》(触犯)

(17)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达到)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做官,显贵)

(18)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对着,面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

(19)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

(20)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砍伐)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攻打,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讨伐)

(21)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

朝晖夕阴。——《岳阳楼记》(阴暗)

(22)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

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同上)

(23)极

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极点,极端)

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尽,穷尽)

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到)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

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京城)

(25)备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完备)

众妙毕备。——《口技》(具备,齐备)

(26)径

少时,一狼径去。——《狼》(径直,一直)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

(27)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统率)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将帅,将领)

(28)顾

顾野有麦场。——《狼》(看见)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访问)

(29)胜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陈涉世家》(尽,全部)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

(30)复

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又)

(31)称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称赞,赞许)

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号称)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称呼)

不能称前时之能。——《伤仲永》(符合)

(32)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量词,辆)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

(33)章

又用篆章一。——《核舟记》(印章)

(34)惊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受惊)

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振起)

(35)属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一类)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

(36)策

执策而临之。——《马说》(鞭子)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记载)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

(37)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口技》(奇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零数)

(38)许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上下、光景)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答应)

(39)舍

便舍船。——《桃花源记》(丢下)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房屋)

(40)志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记)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

(41)寻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找)

寻病终。——《桃花源记》(不久)

(42)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正道)

(4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执)

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本来)

(44)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

(45)举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推荐)

死则举大名矣。——《陈涉世家》(成)

(46)坐

众宾团坐。——《口技》(坐着)

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因为)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同座)

(47)食

谨食之。——《捕蛇者说》(喂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

二、通假字归纳: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陈涉世家》

(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陈涉世家》

(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

(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

(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

(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

(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

(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

(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

(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

(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

(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

(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

(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

(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

(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

(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

(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

(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

(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

(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A.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

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

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

程度副词: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

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四)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②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3以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而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乃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6.于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

7.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相关推荐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实词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实词

文言文令很多中考考生头疼,有很多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需要大家掌握,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实词】,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从而复习好这些知识点。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

(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打洞)其中

妇抚儿乳(喂奶)

名(取名)之者谁

公将鼓(击鼓)之

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

狼不敢前(上前)

愿为市(买)鞍马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

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此)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百废(废弃的事情)具兴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

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

屠(屠户)惧,投以骨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

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

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

动词,拿、持。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

形容词,白色的。

比:

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

动词,比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动词,相比。曹操比于袁绍

兵:

名词,士兵军队。可汗大点兵

名词,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名词,古代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名词,水池。墨池记

出:

动词,出现、露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出去、出来。不复出焉

动词,拿出。皆出酒食

动词,产生。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

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

名词,时候时间。乡书何处达

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

次:

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

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

丛:

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

动词,依从。

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

形容词,从容。

道:

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

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

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

名词,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动词,达到。

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

动词,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

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动词,发出。野芳发而幽香

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

负:

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

动词,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

动词,感动。帝感其诚

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动词,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

观:

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实词】是为大家带来的,这些文言文知识点都是考试经常考察的,希望大家能够下功夫去记忆,这样中考就能取得好的语文成绩。

2011届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4、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7、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8、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0、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1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1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4、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1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17、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1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1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20、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2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22、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23、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25、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26、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2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28、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29、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3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3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32、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3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34、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1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17.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第六册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防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6.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在驾相顾。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奉行使命。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
9.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
10.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1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1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15.《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6.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8.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写出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一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0.清朝赵翼的《论诗》: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白和杜甫,风骚原来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2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刘禹锡的《秋词》: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3.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5.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其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闻天的“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斯大林的“只有伟大的目的方能产生伟大的毅力。
3.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4.请写出我国古今诗文中关于读书的名句。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5.我国有许多关于团结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一句.团结就是力量
6.请写出古诗词中有表现尊师内容的名句。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杨雄)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别林斯基)
7.请写出古诗词中有表现奉献内容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8.请写出古诗词中有表现爱国内容的名句。僵卧孤村不自哀,上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宝贵的。(鲁迅)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9.请写出古诗词中有表现友谊内容的名句。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一点的光彩。(巴金)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10.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代诗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2.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山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种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3.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花的诗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4.古代诗歌中写水的句子不少,请你举出两例,课内课外不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5.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赞颂大海的一、二个句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6.请你写出一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17.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8.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鸟的诗句,请写出有关“鸟”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9.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0.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


第二节文言虚词归纳

初中6册文言文虚词

代词

问之客曰(代词,代这件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公与之乘(曹刿)//愿借子杀之(他,指代“北方侮臣者”)

他(们)、她(们)、它(们)

又数刀毙之《狼》//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令辱之(指代吴广)//杀之以应陈涉(指代当地长吏)//又数刀毙之(狼)

这、这种、这些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人皆有之(这种思想)//吾既以言之王矣(它,指代这件事)//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助词:的

于厅事之(的)东北角。《口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水陆草木之花//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忠之属也(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无义)//行道之人(的)//臣之弟子禽滑厘//为楚造云梯之械(的)//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所以:……的方法)//于厅事之(的)东北角。《口技》

动词:去、往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译、无义(助词)

期年之后(时间词后面,不译)//公将鼓之(语气助词,无意义)//怅恨旧之(无义)//何罪之有(无义)//臣以王吏之攻宋(无义)//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倒装标志

宋何罪之有?《公输》//何陋之有?

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无丝竹之乱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满井游记》//吾妻之美我者//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不译)

音节助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向、对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为了、为着

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因为、由于

项为之强(《童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贤能为之用《隆中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茅屋为秋风所破//贤能为之用(被)//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表反问或感叹的语气词,“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做动词:

好为《梁父吟》(唱)//为坛而盟(筑)//酿泉为酒(酿造)//以弱为强者(变成)//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天下为公//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谓为信然(是)//俱为一体//……为天下富//此为何若人//为与此同类(是)

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制造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作为

以丛草为林(《童趣》)//武陵人以捕鱼为业//全石以为底//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作为)

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接受)//为忠善者

1.表并列关系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窥镜而自视//舍生而取义者也//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表并列)

2.表转折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由是则生而有所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宋无罪而攻之(表转折)

3.表顺接(承接)关系,译:而且,接着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蹴尔而与之//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

4.表修饰关系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

5.表因果关系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醉翁亭记》)//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1.它(他、她),它(他、她)们

父利其然(《伤仲永》)//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代五柳先生)//或遇其叱咄(代词,代先达)

2.它(他、她)的、它(他、她)们的

必细察其纹理,(《童趣》)//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稍稍宾客其父《口技》//策之不以其道//下视其辙(齐军的)//公问其故(战胜的)//卜者知其意(代词,他们的)

3.那、那里、其中的

神游其中(《童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4.大概

其恕乎?(《论语》)//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5.表期望、命令或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6.这

其诗以养父母//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代词,这)//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代词,那些)

7.难道

其真无马邪(《马说》)

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扶苏以数谏故(因为)//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凭借

以弱为强者(《隆中对》)//以此夸能//以此自终//何以战(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依靠)//以天下之所顺(凭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

徐喷以烟(《童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军中多务//以衾拥覆//祭以尉首(用)//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以牒为械(用)

用来

杀之以应陈涉(用来)//将以攻宋(用来)

以丛草为林(《童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因以为号焉//全石以为底//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必以分人(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君为长者(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不以疾也//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臣以王吏之攻宋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以致)//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作为)//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成为

卒之为众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卷石底以出(而)//俯身倾耳以请

家贫,无致书以观//以光先帝遗德(来,表目的)//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表结果)

按照(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策之不以其道

这样(代词)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公输》

……的样子

怡然自得(《童趣》)//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但是(连词)

然,胡不已乎?(《公输》)//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然,胡不已乎//然臣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作词尾:表……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满目萧然

动词:是,对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能谤讥于市朝//其一犬坐于前//忘身于外者(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

皆朝于齐//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受地于先王(从)//起于鲁(从)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贤于材人远也《伤仲永》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皆以美于徐公

假借于藏书之家//胡不见我于王(向)

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是、就、这才、却、反而、才、只是、就是

乃重修岳阳楼。

竟然、竟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的人(东西、事情)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二者不可得兼(…的东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人)

……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是;是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个;样(用在数词后)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同”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同”也”,强调语气)

……的地方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成年男子

此庸夫之怒《唐雎不辱使命》

丈夫

其夫呓语《口技》

那;这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将发议论。不译。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鹓雏发于南海《惠子相梁》

并且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啊(语气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始一反焉又何间焉(呢)

怎么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里

且焉置土石

在那里

无陇断焉//惧有伏焉(在此)

从这里

不复出焉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从

隶而从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然而不胜者(这样)//然臣子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吴广以为然(正确)//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入据陈(才)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3.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4.哪里:安知鱼之乐也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3.丈夫(夫齁声起)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消愁愁更愁)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2.请求(曹刿请见)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shǎo1.会儿(少时)2.稍微(意少舒3.不多(饮少辄醉)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3.因而(恐遂汩没)

1.地方(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的地方)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用来之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

1.说(谓为信然)2.对(谓先主曰)3.是(太守谓谁)4.认为(予谓莲)5.商量(舍人相谓曰)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7.命名(太守自谓也)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

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

1.自己(并自为其名)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的样子”:怡然自乐//翼然临于泉上

1.即使。例,虽有千里之能 // 虽不能察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例,风力虽尚劲 //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