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9年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2

2019年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9年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年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一、那些年,我们与文言文一起走过的弯路

1.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思路、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付出了太多的精力,花费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2.有的学生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导致丢了很多不应丢的分数,但其实文言文的学习并没有那么复杂。

二、方法

1.过度依赖技巧和方法。文言文的最大技巧就是不迷信技巧和方法,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个疑难字的字义和用法。如果没有掌握一个字的字义和用法,就算有上千个技巧,也难派上用场。

2.课堂上要做到:一是做笔记时重点记疑难字的字义和用法;二是提高识记效率和准确性。

三、文言文实词掌握数量

文言文常用的字有1400多个,但是在考试中真正成为疑难字的并不多。实词常用130-150个,虚词18个。

第一天第一个字:出

1.出,出来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出去,外出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译:一天,风雪交加,天气特别冷,他带领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外出,走进一座古庙。

3.逃出

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

译: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

4.拿出,交纳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

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

5.产生,发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6.出现,显露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

译:可是处境是那样危险艰难。

7.超出,超过

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译:他们(的学识)超过一般人很远了。

8.出任,调任

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

译: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

9.出兵,出征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晋崤之战》

译:派他们从东门出兵。

10.使……流出

凿地为坎,置煴火上,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

译:(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踩他的背部,使淤血流出来。

序号加红为较常用的意思

第二天第二个字:期

1.规定的时日,期限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译:用五年作为期限,一定让它完复原。

2.等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译: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等待消亡。

3.期望,要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

译:富贵不是我所盼望得到的东西,而天帝居住的琼楼玉宇也不是我所能够期望得到的。

4.(jī)期功,为亲属服丧一年。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译: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

5.约会,约定

期我乎桑中。---《诗经·桑中》

译:约我到桑中

练一练:

1.你道是天公不可期。---《窦娥冤》

2.未登程先问归期。---《长亭送别》

第三天第三个字:适

1.往,到,到……去,动词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译:即使小孩到市场上(买东西),也没有人欺骗他。

2.嫁,古代士大夫以上,称作“嫁”,普通老百姓女儿出嫁,称作“适人”

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孔子家语·本命》

译:女子年纪到了十五岁,嫁人是符合常理的。

3.正好,恰恰在这个时候

余适客稷下。---《地震》

译:我正好在稷下做客。

4.通“嫡”,指正妻所生之子

杀适立庶。---《鲁周公世家》

译:杀掉嫡子,立庶妻所生子。

5.符合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译:怎么处理要符合哥哥的心意,我哪里敢自作主张啊!

练一练:

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梦溪笔谈》

第四天第四个字:覆

1.反,后引申为“翻”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译: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2.颠覆,灭亡,覆没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列女传》

译:赵括已经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儿赵军倾覆。

3.倒,倾倒,使……倾倒

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译:前面的车倾倒了,后面的车可以引为教训。

4.保护,庇护

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诗经·大雅·生民》

译:生下后把他抛弃在寒冰上,大鸟用翅膀覆盖庇护着。

练一练: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庄子·逍遥游》

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世说新语·言语》

第三天答案:1.往,到2.符合、迎合、适合3.正好,恰恰在这个时候

第五天第五个字:遂

1.成,顺利地做到

上无乏用,百事乃遂。---《礼记·月令》

译:国家富足,各行各业日益兴隆,百事顺遂。

2.成长,顺利地生长

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国语·齐语》

译:祭祀用的牲畜不过度屠杀,牛羊就能顺利生长。

3.“遂过”两字连用,表示知错不改,索性错到底。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过秦论》

译: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

4.于是,就,从此就

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左传·庄公八年》

译:齐侯游乐于姑棼,于是田猎于贝丘。

5.终于,结果,最后

历险数次,遂达顶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译:经历数次艰险,终于到达顶峰。

练一练: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3.四者无一遂。---《报任安书》

第四天答案:1.保护、庇护的引申义2.倒,倾倒,使……倾倒3.反,“翻”

第六天第六个字:志

1.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记载下来,叙述

修泣而志之。---《欧阳修文集》

译:欧阳修哭泣着记下了这些

3.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译:已经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处处做了记号。

4.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译:襄阳当地风俗,邻居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5.神志,心情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译:迷茫啊,心里好不痛快,失落得好像迷了神志。

6.通假字,通“帜”,旗帜

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译: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

练一练:

1.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列传》

2.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变动。---《周礼·春宫·保章氏》

3.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第五天答案:1.终于,结果,最后2.于是,就,从此就3.成,顺利地做到

第七天第七个字:法

1.法律、法令,上古的“法”,着重在“规定刑罚”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译:误了期限,按法律就当砍头

2.效法、学习

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译: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3.方法,办法

其法,用胶泥刻字。---《梦溪笔谈·活板》

译:它的方法就是用胶泥刻字

4.标准,模式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潮州韩文公庙碑》

译: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

练一练:

1.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2.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九变》

第六天练一练答案:1.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2.记载下来,叙述3.神志,心情

第八天第八个字:举

1.举起来,抬起来

吾力足以举百钧。---《孟子》

译: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一百钧重

2.举荐,提拔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

译: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好久推荐他,也不因为他品德不好就废弃他有价值的言论

3.攻下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译:戍边的奴隶士卒们叫喊着,函谷关就被攻陷下来了

4.全,全都,全部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译:全部都有喜悦的神色

5.兴起,发动

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译:发动起义造反也是死

6.记录,登记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译:登记人口,活着的就写入(册子),死去的就删除

7.成就,成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译:况且壮士不死便罢,死就要成就大名

8.谈论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原道》

译:不仅仅在口中谈论,而且还用笔记记在书上

9.取,拾取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吕氏春秋》

译:遗落的东西,人民没有去拾取的

第七天练一练答案:1.法令;法令2.效法,学习;法令3.方法,办法

第九天第九个字:修

1.修饰

义之修而礼之藏也。---《礼记·礼运》

译:修行道义,坚守礼仪

2.身长,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3.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译: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

4.整治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译:在国内制定法度,发展农业,整顿军队与武器

练一练:

1.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志》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八天练一练答案:1,兴起,发动2.全,全都,全部3,攻下

第十天第十个字:朝

1.早晨(zhāo)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译:早晨就去,天晚了就回来

2.朝廷(cháo)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

3.朝见(cháo)

孔子沐浴而朝。---《论语》

译:孔子沐浴后去朝见

4.使动用法,使……朝见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孟子·公孙丑上》

译:武丁使诸侯来朝见,从而有了天下

相关阅读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

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

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顾(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号(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惠(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极(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

借(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

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1)林尽水源(尽头)

(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3)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苦(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临(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

(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1)一狼径去(离开)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

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善(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5)整个(通计一舟)

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

谓(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6)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

(3)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

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

已(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

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

点)志(1)寻向所志(记号)

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 ——《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

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 (故意)

(2)间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隔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夹杂)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参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一会儿)

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

(3)绝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群响毕绝。——《口技》(停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观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景观)

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

(5)病

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

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不堪)

(6)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信)

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写)

(7)上

上使外见兵。——《陈涉世家》(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身体上的)

(8)见

昨日见军帖。——《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拜见)

才没不外见。——《马说》(通“现”,显露)

(9)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等到)

(10)少

宾客意少舒。——《口技》(稍微)

少时,一狼径去。——《狼》(一会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年轻的)

(11)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随从,跟随)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顺从,听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

(1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给,分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

(13)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14)世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时代,朝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世上)

(15)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职业)

(16)犯

作奸犯科。——《出师表》(触犯)

(17)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达到)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做官,显贵)

(18)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对着,面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

(19)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

(20)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砍伐)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攻打,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讨伐)

(21)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

朝晖夕阴。——《岳阳楼记》(阴暗)

(22)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

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同上)

(23)极

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极点,极端)

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尽,穷尽)

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到)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

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京城)

(25)备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完备)

众妙毕备。——《口技》(具备,齐备)

(26)径

少时,一狼径去。——《狼》(径直,一直)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

(27)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统率)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将帅,将领)

(28)顾

顾野有麦场。——《狼》(看见)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访问)

(29)胜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陈涉世家》(尽,全部)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

(30)复

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又)

(31)称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称赞,赞许)

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号称)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称呼)

不能称前时之能。——《伤仲永》(符合)

(32)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量词,辆)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

(33)章

又用篆章一。——《核舟记》(印章)

(34)惊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受惊)

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振起)

(35)属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一类)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

(36)策

执策而临之。——《马说》(鞭子)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记载)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

(37)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口技》(奇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零数)

(38)许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上下、光景)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答应)

(39)舍

便舍船。——《桃花源记》(丢下)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房屋)

(40)志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记)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

(41)寻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找)

寻病终。——《桃花源记》(不久)

(42)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正道)

(4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执)

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本来)

(44)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

(45)举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推荐)

死则举大名矣。——《陈涉世家》(成)

(46)坐

众宾团坐。——《口技》(坐着)

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因为)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同座)

(47)食

谨食之。——《捕蛇者说》(喂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

二、通假字归纳: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陈涉世家》

(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陈涉世家》

(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

(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

(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

(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

(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

(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

(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

(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

(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

(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

(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

(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

(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

(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

(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

(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

(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

(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

(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A.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

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

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

程度副词: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

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四)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②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3以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而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乃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6.于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

7.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2016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初中文言文简答


2016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初中文言文简答

1.《论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周敦颐的《爱莲说》: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