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6-15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

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课后作业

背诵诗歌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课前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新课标第一网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诗人的整体评价。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以前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三)正课:

1、一读: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2、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实——虚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心远——骨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3: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归纳: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课前作业设计:

文学常识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课后作业设计: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6、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笑春风。

7、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8、沾衣欲湿()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12、()()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著花未?14、停车坐爱()晚,()红于二月花。

15、()尽已无擎雨盖,()残犹有傲霜枝。

相关阅读

八上语文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课件及教案(苏教版)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望岳(杜甫)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登飞来峰(王安石)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课时】3课时
学法指导
如何分析古诗表现手法:
1.象征: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
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宝贵。
2.托手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3.渲染:渲染氛围,抒发情感,即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4.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相关链接
1.《望岳》的背景:
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伴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在他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钱塘湖: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2.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4.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5.王安石
字介甫,后“半山老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宋神宗支持下坚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我的计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在北宋文坛上有要的地位。了的诗继承的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望岳》
【合作探究展示】
学习《望岳》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产由望岳悬想站将来的登岳。
①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②“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理解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两句,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
①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语气词在这里无实在意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夫如何”,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揣摩之情。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三字,构思奇特,生动形象,富于动感,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颔联两句,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美。“钟”,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计人对泰山贩钟爱、赞美之情。“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一个“割”字用得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的,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③“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颈联两句,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通过动态的画面,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这里用“鸟”这细物来烘托空廓寥远的大景,有点睛传神之妙。这一联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并写出诗人长久望泰山的出神和内心汹涌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尾联两句,写作者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泰山绝顶的愿望。
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气概。“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一览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登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十分巧妙,而使之更富有诗意,更劲拔有力。
小结课文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钱塘湖春行》
【合作探究展示】
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3:“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为什么说“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
(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
为什么是“争暖树”,为啥要争“暖树”。
(向阳的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
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
(“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5: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6:“行不足”怎样理解?——指观赏不够
7: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
为什么说“乱花迷眼”?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8: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暗切题中“行”字)
9:“浅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10: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
(用抒情方式)
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读寻觅春踪:
1.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早春)
2.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读诗中妙笔:
1.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爱”)
2.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想像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整首诗描绘的内容讲述一遍。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美景。(优美的声调念)在一个明丽的早晨,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云同湖面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上似的。而湖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堤岸齐平了。远近都有黄莺婉转的啼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上飞过去;不知是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够遮住马蹄。神把花挂在树,把草铺在地,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白堤静静地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我流连忘返了。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结课文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诗人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了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闲适自得的感情。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登飞来峰》
【合作探究展示】
学习《登飞来峰》
前两句“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意思是“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时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反馈检测】
1.《望岳》这首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所见所感的?
全诗不着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在在写向岳而望。就距离而言,“望”自远而近,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进而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状。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着笔,描写望泰山所见所感,使一“望”字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红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说说这两句诗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启发。
含义: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这两句诗,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启发:作为今天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杜甫心胸开阔、敢于进取、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杜甫从小树立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突出一个“春”字,处处透出早春的信息。说说诗中哪些词表现了“早”。
例如“初平”的“初”,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的“早”,“新燕”的“新”,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渐欲”的“渐”,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的“浅”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比喻什么?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我们可以领略到的哲理有:(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课后作业积累:
一.写早春美丽景色的诗句:
1.风吹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偻》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写西湖的诗句: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唐】白居易《杭州回舫》
5.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宋】欧阳修《西湖念语》
三.带有哲理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
2.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句名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计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授《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去过不少寺院,想想看都去过哪些寺院,(学生回答)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描写寺院的古诗,想想看学习了哪些在关寺院的古诗(学生回答)有哪些感受呢?(生答)。今天再学习一首描写寺院的古诗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投影)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作者寄情山水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鸟声潭影,正写其幽静。鸟性之悦,人心之空,都出于人之主观感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静中之动,愈见其静。不过,声静还是表象,心静才是意境,故万籁俱寂之中又有万念俱寂的意思在;闻钟磬之声亦仿佛听佛法而有所警觉。。
5.配乐齐读
6.比较阅读
与本诗意境及感情相同或相近的古代诗还有哪些?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篇名:《别云间》作者:夏完淳,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选自《夏完淳集》

篇名:《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诗人。选自:《李贺诗歌编》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cuīníngyānzhòngxié摧凝燕脂霜重提携jīsàisāi塞满羁旅塞上塞sài边塞sè闭塞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

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阵以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

歌颂英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落入罗网,悲苦感叹。

爱祖国爱家乡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