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语文
发表时间:2021-06-15初三语文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教学案。
初三语文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教学案
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的大致内容,认识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日常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养成关注和不断改进自己思想方法的习惯。
2、在“阅读”方面,从课文中提供的由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材料说明相似道理的文章中,增强从现象到本质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看懂浅近文言短文的能力,学习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明事理的写法。
4、学会把握整体之中的关键部分,并尝试从事物联系和互动的方面去认识事物。在扩展延伸、搜集材料中消化学到的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5、在“讨论活动”中,学会在独立钻研、合作学习和制订方案的过程中,运用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自己研究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重点:养成关注和不断改进自己思想方法的习惯。
难点:增强从现象到本质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激发自己研究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看两则案例,谈体会
讨论后【明确】缺乏系统思想,没有运用统筹方法,简单行事,造成严重的混乱和重大的损失!
三、阅读选文明白事理
1、了解两位人物:华罗庚、孙膑
2、交流文选中的生字词
3、阅读解说
4、阅读《统筹方法》思考:
1)理清层次
2)《统筹方法》告诉我们要怎样安排好工序?
3)统筹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4)本文中三次举泡茶的事例,配置了三幅箭头图,并且三幅图表的设计方式都有变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5、阅读《田忌赛马》后思考:
1)明确文章的叙事过程。
2)田忌赛马获胜的玄妙何在?(若用图应该如何表示?)
四、明确什么叫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
五、阅读资料认识价值
了解内容明确层次
六、实践活动
七、组织交流
1、解决实际问题
1)假如某个星期天一群同学到你家里来,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吃。请你安排好从准备到煮熟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仿照《统筹方法》一文,用几个关键词和图形,描绘整个过程。
2)访问某一单位,了解某一工作流程,如农田种植、房屋装修、医院诊治、配料烹调等,研究一下这里面是否有统筹的学问,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要了解的工作流程最好是单一性的。调查报告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就可以。
2、统筹运用交流经验
《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的大致内容,认识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日常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养成关注和不断改进自己思想方法的习惯。
2、在“阅读”方面,从课文中提供的由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材料说明相似道理的文章中,增强从现象到本质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看懂浅近文言短文的能力,学习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明事理的写法。
4、学会把握整体之中的关键部分,并尝试从事物联系和互动的方面去认识事物。在扩展延伸、搜集材料中消化学到的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5、在“讨论活动”中,学会在独立钻研、合作学习和制订方案的过程中,运用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自己研究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重点:养成关注和不断改进自己思想方法的习惯。
难点:增强从现象到本质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激发自己研究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课前作业】
1、阅读书本p110——p119的相关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或据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统筹()淤塞()勘察()shū纽è制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文章后,请答题
(1)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囚其过于混沌而趣情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沌”________________。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沌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2)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同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路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3)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侧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型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辑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4)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小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
(5)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究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另,l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成“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愈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1.第(1)段的两横线上,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皆有风马牛不相及B.皆无格格不入
C.皆备异曲同工D.无穷如出一辙
2.第(2)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说明()
A.文学艺术家是在做“社会实验”,实施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B.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相同。
C.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一致,行为模式相同。
D.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3.第(3)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文艺活动与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B.文艺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不同之点。
C.文艺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区别。
D.文艺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第(4)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中,举婴儿识别母亲和计算机系统判断母亲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有()
A.科学与艺术应该统一B.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转化
C.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D.科学中的文艺现象
E.文艺中的科学现象F.谈谈科学与文艺
G.科学与艺术正在走向统一H.现代科技发展走势
二、名著阅读题
1、飞岛上的人对和两门学科有精深的造诣。
2、.“小人国”曾发生过很多可笑的事情:根据“怎样打破鸡蛋”而分成了__________派与__________派,为此引发了多次战争。
《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学案参考答案:
【课前作业】
1、略
2、chóusèkān枢扼
【课后作业】
一1.B
2.D
3.D
4.(1)文艺的进化模式。(或文艺开始了模式化。)(2)科学在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3)现代科学需要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
5.C、F、G
二、名著阅读题
1、数学;音乐2、大端;小端
扩展阅读
初三数学阅读与理解专题复习
专题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理解题是近年来中考的常见题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查内容.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获取的信息回答问题,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或一个新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或提供新闻背景材料等.考查内容既有考查基础的,又有考查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解答这类题关键是理解阅读材料的实质,把握方法、规律,然后加以解决.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出现形式多样.
考向一新知学习型问题
新知学习型阅读理解题,是指题目中首先给出一个新知识(通常是新概念或新公式),通过阅读题目提供的材料,从中获取新知识,通过对新知识的理解来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1】(2011北京)在下表中,我们把第i行第j列的数记为ai,j(其中i,j都是不大于5的正整数),对于表中的每个数ai,j,规定如下:当i≥j时,ai,j=1;当ij时,ai,j=0.例如:当i=2,j=1时,ai,j=a2,1=1.按此规定,a1,3=__________;表中的25个数中,共有__________个1;计算a1,1ai,1+a1,2ai,2+a1,3ai,3+a1,4ai,4+a1,5ai,5的值为__________.
a1,1a1,2a1,3a1,4a1,5
a2,1a2,2a2,3a2,4a2,5
a3,1a3,2a3,3a3,4a3,5
a4,1a4,2a4,3a4,4a4,5
a5,1a5,2a5,3a5,4a5,5
解析:a1,3=0;25个数中共有1+2+3+4+5=15个1,如表.
10000
11000
11100
11110
11111
因为a1,1ai,1=1,a1,2,a1,3,a1,4,a1,5都等于0,所以a1,1ai,1+a1,2ai,2+a1,3ai,3+a1,4ai,4+a1,5ai,5=1.
答案:0151
方法归纳根据题目的规定把有关字母用数表示出来,再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是解题关键.本题难点是不能根据规则把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转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所求式,未能利用任何数与0相乘均得0.
考向二探索归纳型问题
这是一类将阅读理解与探索猜想结合在一起的新型考题,其特点是要求学生从给出的特殊条件中,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出一般规律.
【例2】(2011广东珠海)阅读材料:小明在学习二次根式后,发现一些含根号的式子可以写成另一个式子的平方,如3+22=(1+2)2,善于思考的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索:
设a+b2=(m+n2)2(其中a,b,m,n均为正整数),则有a+b2=m2+2n2+2mn2,
∴a=m2+2n2,b=2mn.这样小明就找到了一种把部分a+b2的式子化为平方式的方法.
请你仿照小明的方法探索并解决下列问题:
(1)当a,b,m,n均为正整数时,若a+b3=(m+n3)2,用含m,n的式子分别表示a,b,得a=__________,b=__________;
(2)利用所探索的结论,找一组正整数a,b,m,n填空: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3)2;
(3)若a+43=(m+n3)2,且a,m,n均为正整数,求a的值.
分析:(1)将(m+n3)2展开得m2+3n2+2mn3,因为a+b3=(m+n3)2,所以a+b3=m2+3n2+2mn3,根据恒等可判定a=m2+3n2,b=2mn;(2)根据(1)中a,b和m,n的关系式,取得的值满足a=m2+3n2,b=2mn即可.(3)将(m+n3)2展开,由(1)可知a,m,n满足a=m2+3n2,4=2mn,再利用a,m,n均为正整数,2mn=4,判断出m,n的值,分类讨论,得出a的值.
解:(1)m2+3n22mn(2)4211(答案不唯一)
(3)根据题意得a=m2+3n2,4=2mn,
∵2mn=4,且m,n为正整数,
∴m=2,n=1或m=1,n=2.
∴a=13或7.
方法归纳通过阅读,理解式子之间的关系,找到内在的规律,写出关系式,问题可获解决.
考向三方法模仿型问题
方法模仿型阅读理解题,是指材料先给出一道题目的解答方法或解题过程,要求模仿这一方法来解决同类型或者类似的问题.
【例3】(2011北京)阅读下面材料:
小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梯形ABCD的面积为1,试求以AC,BD,AD+BC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
图1图2
小伟是这样思考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想办法移动这些分散的线段,构造一个三角形,再计算其面积即可.他先后尝试了翻折、旋转、平移的方法,发现通过平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得到的△BDE即是以AC,BD,AD+BC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如图2).
请你回答:图2中△BDE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
参考小伟同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3,△ABC的三条中线分别为AD,BE,CF.
图3
(1)在图3中利用图形变换画出并指明以AD,BE,CF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一个三角形(保留画图痕迹);
(2)若△ABC的面积为1,则以AD,BE,CF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
分析:本题利用平移对角线完成梯形和三角形面积之间的转化,从而得到△BDE的面积为1;对于(1)过点A,C分别作BC,AD的平行线,交点为P,连接EP,△CFP即为所求;(2)由作图知四边形APCD,PEB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E=PF.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得S△DEC=S△PEC,S△DEC=S△FEC,S△AEF=S△PEF,S△DEC=S△AEF=14S△ABC,S△PFC=34S△ABC=34.
解:△BDE的面积等于1.
(1)如图.
以AD,BE,CF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一个三角形是△CFP.
(2)以AD,BE,CF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34.
方法归纳本题通过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实现线段等值转化,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底边的一半及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解题的难点是由于线段较多,不能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较简单的图形.
一、选择题
1.对点(x,y)的一次操作变换记为P1(x,y),定义其变换法则如下:P1(x,y)=(x+y,x-y);且规定Pn(x,y)=P1(Pn-1(x,y))(n为大于1的整数).如P1(1,2)=(3,-1),P2(1,2)=P1(P1(1,2))=P1(3,-1)=(2,4),P3(1,2)=P1(P2(1,2))=P1(2,4)=(6,-2).则P2011(1,-1)=()
A.(0,21005)B.(0,-21005)C.(0,-21006)D.(0,21006)
2.在快速计算法中,法国的“小九九”从“一一得一”到“五五二十五”和我国的“小九九”算法是完全一样的,而后面“六到九”的运算就改用手势了.如计算8×9时,左手伸出3根手指,右手伸出4根手指,两只手伸出手指数的和为7,未伸出手指数的积为2,则8×9=10×7+2=72.那么在计算6×7时,左、右手伸出的手指数应该分别为()
A.1,2B.1,3C.4,2D.4,3
3.一个平面封闭图形内(含边界)任意两点距离的最大值称为该图形的“直径”,封闭图形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称为图形的“周率”,下面四个平面图形(依次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圆)的周率从左到右依次记为a1,a2,a3,a4,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a4a2a1B.a4a3a2C.a1a2a3D.a2a3a4
4.定义:平面内的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M,点M到直线l1,l2的距离分别为a,b,则称有序非负实数对(a,b)是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为(2,3)的点的个数是()
A.2B.1C.4D.3
5.定义一种“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百位上的数字都要小”的三位数叫做“V数”.如“947”就是一个“V数”.若十位上的数字为2,则从1,3,4,5中任选两数,能与2组成“V数”的概率是()
A.14B.310C.12D.34
二、填空题
6.若记y=f(x)=x21+x2,其中f(1)表示当x=1时y的值,即f(1)=121+12=12;f12表示当x=12时y的值,即f12=1221+122=15;…;则f(1)+f(2)+f12+f(3)+f13+…+f(2011)+f12011=__________.
7.对实数a,b,定义运算★如下:a★b=ab(ab,a≠0),a-b(a≤b,a≠0).
例如2★3=2-3=18.计算[2★(-4)]×[(-4)★(-2)]=__________.
三、解答题
8.通过学习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大小与两条边长的比值相互唯一确定,因此边长与角的大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类似的,可以在等腰三角形中建立边角之间的联系.我们定义: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与腰的比叫做顶角的正对(sad).如图①在△ABC中,AB=AC,顶角A的正对记作sadA,这时sadA=底边腰=BCAB.容易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这个角的正对值也是相互唯一确定的.根据上述角的正对定义,解下列问题:
(1)sad60°=__________.
(2)对于0°A180°,∠A的正对值sad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3)如图②,已知sinA=35,其中∠A为锐角,试求sadA的值.
图①图②
9.阅读材料:
我们经常通过认识一个事物的局部或其特殊类型,来逐步认识这个事物.比如我们通过学习两类特殊的四边形,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继续学习它们的特殊类型如矩形、等腰梯形等)来逐步认识四边形.
我们对课本里特殊四边形的学习,一般先学习图形的定义,再探索发现其性质和判定方法,然后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请解决以下问题:
(1)如图,我们把满足AB=AD,CB=CD且AB≠BC的四边形ABCD叫做“筝形”,写出“筝形”的两个性质(定义除外);
(2)写出“筝形”的两个判定方法(定义除外)并选出一个进行证明.
参考答案
专题提升演练
1.D根据定义的变换法则P1(1,-1)=(0,2),P2(1,-1)=(2,-2),P3(1,-1)=(0,4),P4(1,-1)=(4,-4),从而找出其规律:P2n(1,-1)=(2n,-2n),P2n-1(1,-1)=(0,2n),因此P2011(1,-1)=(0,21006).
2.A由题意,在计算8×9时,左手伸出3根手指,右手伸出4根手指,3=8-5,4=9-5,所以在计算6×7时,左手伸出6-5=1根手指,右手伸出7-5=2根手指.
3.B设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边长分别为a,b,c,设圆的直径为d,则
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圆
图形的边长(直径)abcd
图形的“直径”a2b
2cd
图形的周长3a4b6cπd
图形的“周率”a1=3a2=22
a3=3a4=π
从上表可看出a4>a3>a2,故本题选B.
4.C5.C
6.201012本题是找规律的题目,f(1)=12,f(2)=45,f12=15,f(3)=910,f13=110.由此可以发现:f(2)+f12=1;f(3)+f13=1,以此类推,f(2011)+f12011=1,共有2010个1,所以,答案是201012.
7.1原式=2-4×(-4)2=116×16=1.
8.解:(1)1
(2)0<sadA<2
(3)设AB=5a,BC=3a,则AC=4a.
如图,在AC延长线上取点D使AD=AB=5a,连接BD.则CD=a.
BD=CD2+BC2=a2+(3a)2=10a.
∴sadA=BDAD=105.
9.解:(1)性质1:只有一组对角相等(或者∠B=∠D,∠A≠∠C);性质2:只有一条对角线平分对角.
性质有如下参考选项:
性质3: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其中只有一条被另一条平分;
性质4:两组对边都不平行.
(2)判定方法1:只有一条对角线平分对角的四边形是“筝形”.
判定方法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只有一条被平分的四边形是“筝形”.
判定方法的条件有如下参考选项:
判定方法3:AC⊥BD,∠B=∠D,∠A≠∠C;
判定方法4:AB=AD,∠B=∠D,∠A≠∠C;
判定方法5:AC⊥BD,AB=AD,∠A≠∠C.
判定方法1的证明: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平分∠A和∠C,对角线BD不平分∠B和∠D.
求证:四边形ABCD为“筝形”.
证明:∠BAC=∠DAC,∠BCA=∠DCA,AC=AC,
∴△ABC≌△ADC,AB=AD,CB=CD.①
易知AC⊥BD.又∵∠ABD≠∠CBD,
∴∠BAC≠∠BCA,∴AB≠BC.②
由①②知四边形ABCD为“筝形”.
初三语文诗经教学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诗经教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题
《诗经》两首
授课时间
2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学习目标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目标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学案: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来源。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二.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雎鸠()()窈窕()()好逑()()寤寐()()荇菜()
B、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浚()
三.课文理解: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四、我存在的疑问:
第一课时:具体学习《关雎》
一、导入激趣。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1)《诗经》305风雅颂(2)赋比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荇菜()
3、读懂词义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4、自由读诗,体会诗歌的韵律。
5、学生范读后全班齐读。
三、质疑点拨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鲜明形象
3、说说《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当堂练习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3分)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4、背诵这首诗。
五、一课一得
谈谈你本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收获。
第二课时:具体学习《蒹葭》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预习检测:
1、背诵《关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浚()
二、质疑点拨新课标第一网
1、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2、这些美具体表现在哪里,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三、当堂训练: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2分)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四、一课一得:
谈谈你本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收获。
我的成功之处:
初三语文送行教学案
初三语文送行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3、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深入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法,引领学生通过文中两种“送行”场面的比较探究,领悟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趣,善于在阅读活动中发现和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用意,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
内容简析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创意说明
本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难点在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上。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勒罗的语言和神态上加以仔细的体会分析,并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送行南面加以比较,从而去把握文章的主题。最好能从我国古代送别诗的体会中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作者的情感领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疑:
1“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回忆、背诵
2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最兴吟诗作别,折柳相赠,以寄依依惜别之情。今人送别,也会叮咛祝福,相依缓行,不肯留步。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也许你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值得玩味或思考的意义。可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却用漫画眼光将送行活动中的“尴尬”和“精彩”这两种决然不同的境界写得精妙传神,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聆听、感悟
二、初读感知备疑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齐读、交流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1)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4)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板书)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
(真情)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雇)热切地说
三、从文章结构设疑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从语言上设疑
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引导学生自由质疑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1)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2)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送行》作业
【课前预习】
1.在括号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不谙世故()②凄怆()
③邂()逅()④尴()尬()
2.我的疑问:
3.阅读
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见他在说什么,我断定他正在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的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至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就像他的侧影一样,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我在哪里见过呢?
(1)文段中加线的细节描写的句子都说明了勒罗的“送行”成功,请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读完全文请填空新课标第一网
从勒罗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从他不忘还别人的钱可以看出他的(),他告诉朋友自己喜欢看他写的戏剧评论,表现出他的()。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课后巩固】
拓展阅读:阅读梁实秋的《送行》,后面的问题
送行(节选)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tún( )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xié( )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péng( )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rú()动。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厅,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厅,小宝剑两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据拼音写出汉字。
tún()积 xié()在手上 péng()松 rú( )动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骊歌:
耀武扬威:
纷至沓来: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和作者。
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
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
4、文章提到课文所写的勒罗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与比尔博姆相比也对送行有着同样的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5、文章语言比较幽默犀利,请举例说明,并简单评析。
6、对于送行,作者的态度是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是否赞同?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略2、略3、略
4、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5、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以送行者的早与被送者的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性。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更突出了这种幽默性。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读罢让人啼笑皆非,可见作者的幽默诙谐。
6、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