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自学导航】

1.我能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给带点字注音

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意万重()洛()阳榆()关那畔()行千帐()灯风一更()

3.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4.解释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整句诗的意思是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自己多读几遍这三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6.认真朗读三首古诗,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在小组内说一说

2、《泊船瓜洲》诗人所在的瓜州与他的故乡南京是近还是远?为什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3、你喜欢《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结合课后资料袋想象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4、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

5、细细地品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练练测测】

1、读《泊船瓜洲》填空

作者当时船停泊在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诗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等描写春天的词语,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

3、王安石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抄一抄

4、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5、默写《秋思》

 

【能力提升】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复恐”“临发”“又开封”变成“送家书”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精选阅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6古诗三首导学案(S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上册语文6古诗三首导学案(S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6.古诗三首

课前自学

一、基础积累。

1.熟读诗文,正确读写诗中生字。

吟诵瑟瑟

2.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二、初步理解诗文。

1.用“/”划出诗的朗读节奏,并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2.结合注释,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看哪些诗句意思读懂了,哪些意思不明白?把问题记下来。

3.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李白:

杜牧:

白居易:

课堂导学

三、预习检测。

四、学习诗歌,体会作者感情。

1.自主合作学习《望天门山》,试着完成下面的问题。

(1)初读诗文,小组内交流作者生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通过注释理解天门山所描写的景物。

(2)朗读诗文,天门山、楚江、碧水、孤帆有什么特点?这四句诗连起来讲了什么意思?

阅读提示:抓住诗中“断、开、回、出”等字,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大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3)研读诗文,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你有什么感想?

(4)诵读诗文,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对天门山的什么感情?

阅读提示:带着对诗文的感受,个人或在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诗的节奏、重音及音韵。

(5)总结学法,说说你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2.用学《望天门山》的方法学习《山行》,自主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初读诗文,交流作者生平,作者来到山脚下看到或想到哪些景物?将其写在下面。

(2)朗读诗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诗文,边读边想诗中描绘的画面,说说画面中的景物哪个最美?从中体会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4)回读诗文,同桌两人轮流诵读,直到背熟。

3.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暮江吟》,然后小组、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背诵默写本课三首诗,然后给《望天门山》《暮江吟》配画,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课后检测

六、辨字组词。

楚()孤()径()

禁()狐()经()

霜()吟()瑟()

露()冷()琴()

七、精挑细选。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远上寒山石径斜”,“径”的意思是()①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②狭窄的道路

③径直④直径的简称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的意思是()

①到达②至于

3.“可怜九月初三夜”,“怜”的意思是()

①怜悯②爱

八、判断小行家。下列诗句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九、古诗小擂台。

1.默写《山行》

,。

,。

2.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作者描绘了(季节)(地点)的景象,写了

几种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解释下面的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坐:红于:

4.解释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5.《暮江吟》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句描写了从到(时间)

(地点)的景色。诗中的“”

一词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

6.补充诗句。

一道铺水中,半江半江。

,。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十、让动物走进古诗。填动物名称补充诗句。

1.牧童骑()

2.草长()飞二月天

3.春江水暖()先知

4.月落()啼霜满天

5.故人西辞()楼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案设计

一、导入

由描写黄河的诗句导入。二、学习古诗1、读古诗

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生:齐读古诗。

师:这一遍,同学们能把字音读准,但是对于诗的韵律和节奏还把握得不好,现在请自由朗读,待会儿,愿意读的同学请大胆的起来朗读。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全班齐读。2、画古诗

师:我们读诗要讲究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读出诗的美,诗的韵。刚才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就让老师听出了这样的美。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笔和纸,我们再来画一画吧。师:请大家跟着我读第一句,然后用你手中的笔,把你读懂的东西画下来,我们再请同学起来说说你要这样画的理由。

生:跟读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然后把读懂的画下来。师:巡视。

生甲:我画了黄河和白云,因为我从\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诗中体会到有黄河和白云。生乙:我也画了黄河和白云,不过我和他的黄河不一样,我的黄河是远远的流向白云的,所以我画的越来越小。我从“远眺”这个词知道的。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也画的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将第二句诗也同样的画下来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吧!生:齐读第二句诗,并继续作画。

师:巡视。发现有孩子没有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于是马上提示:孩子们,我们现在是重新单独画呢,还是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为什么呢?

生:应该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因为它们描绘的是同一幅画面。生甲:我又画了城墙和山,因为诗句中说了有城和山。师:有同学补充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诗句,诗句中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城,怎样的山呢?你能将你的画再进行修改呢?

生乙:我只画了一座城,和很多的山。因为诗句说是“孤城”和“万仞山”。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仞”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师:“仞”是一种度量单位,它不是指数量,而是用来表示长度、高度。“一仞”相当于七尺。可见,万仞山是指山高,而不是山多。所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自己手中的这副画,就知道第一二句诗写的是什么了?生:写景3、体诗情

师:对,它在进行写景,那么后面两句诗又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后面两句,再用手中的笔进行描绘。生读诗,画。师巡视。发现很多孩子都不能画,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画了呢?”生:因为不知道该怎样画!

师:为什么呢?这两句在些什么呢?生:写人。

师:能不能具体的说说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的?生甲:写人在吹笛子,很忧伤。生乙:又在写柳树和春风。

师:我们写人物有哪些呢?这里诗人写了人物什么?生:神态。

师:对人物描写呀,可以有神态描写,但是,同学们,你们在回头看看我们的前两句诗,你明白前两句写景的目的吗?我们分析古诗,不能将几句拆开,而应该前后联系的进行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借用黄河之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感觉出作者的意图,那么,你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生自由读诗。

生甲:我觉得是作者依依不舍,因为有战士要离别了。生乙:我感觉诗人生活很孤独,很无聊。生丙:我觉得作者心里很不舒服,在埋怨。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从诗句中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请问同学们,作者“怨”什么呢,在“怨”字的前面还有词语你认真体会了吗?大家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那么是谁走谁留呢?诗句中写的人是谁呢?生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作者没有怨,因为前面还有“何须”两个字,就是不怨的意思。师:诗句中写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生:写战士,他们在吹笛子。师:为什么吹笛子?生:因为有人要走了。师:请同学想象,在黄河边上,孤零零的城池里的那些人们,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吹奏笛子的目的真正的是为了送别吗?生:他们很孤独,所以吹笛子解闷。

师: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只有靠吹奏笛子来解除烦恼,但是他们却并不抱怨,“何须怨”,这又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的思想?

这样孤独的生活,他们居然一点也不抱怨,这是怎样的思想啊?这是一种豪迈的情怀,一种悲壮的情怀。这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为的就是表达内心的这种孤独和豪迈。师:当我们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却身处异乡,倍感孤独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请你将自己当作诗人去感受一下吧?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朗读全诗吧。生:读诗

四、布置作业:背诵王翰的《凉州词》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3)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指名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

(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

3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请你快速圈出来。

(2)按顺序一起说: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录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三)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教师导言: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三、细品诗文,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四、总结全文,课内反馈

1,背诵古诗。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林升、陆游

2、熟读古诗《题临安邸》《示儿》,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说说诗的大意。

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凉州词》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整理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唐张籍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却感觉信短情长,无法尽诉,表达了浓浓的思想怀亲之情。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中心思想】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首诗词之间的区别: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借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寓情于事),《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

【重点词】

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

“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

“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èng。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聒:指声音嘈杂。那畔:那边。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相识诗歌的意思造就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相互来往、互助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形貌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盼望宁静的情感。

教学法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西席激情同砚们我们生涯在一个诗的国家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熏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涯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寓目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问题的明白。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局面而且使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缔造提供一个优秀的感知情况。

二、创设情景开端感知诗意

1、下面请各人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念书情况。

凭据学生朗读情况西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形貌的画面。

2、西席举行学法指导各人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网络的资料,实验着明白一下诗句的意思。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砚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外学习结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生长,引发学生创新性头脑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情感朗读

在学生明白诗意的基础上,接纳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砚评议、小组赛读、西席范读等差此形状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历程中西席适时施展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发情感,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情感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远程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昼军务忙碌,到了静夜,面临边塞荒芜的关山,面临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睁开想象,揭晓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讨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涯。实在,有许多诗人从差此外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对比一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你网络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适才学习古诗的要领,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西席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结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形状式,可以读诗谈体会、互助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差此形状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各人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善于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竣事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侪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心田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浏览一番。

2、演示课件,竣事授课。

《出塞》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运动为中心、以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焦点的创新教育头脑。尊重学生差异,造就学生头脑的独创性;施展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造就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时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学习与生涯天下的联合点,努力实验自主、互助、探讨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涯化,课堂学习生涯化,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图使课堂教学到达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缔造性,动态化、生涯化。

这样设计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熟悉主体、看作实践的主体、自我生长的主体,注重施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努力性,促进学生全面生长,造就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课接纳的是以经心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经心创设教学情境,听听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造就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能够学得有趣、有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西席很是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造就,现简朴举例如下

1、营造创新气氛,引发创新兴趣

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头脑活跃起来。因此,西席凭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事特征,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发生浓重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努力性,从而造就学生创新的兴趣。

2、增强教学评价,让创新更具理性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当有意识的建设生长性的评价观,这个评价应当是多元的。教学中,西席给与学生的评价将打破西席主观评价的形式,以西席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联合,每个学生都到场评价,既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到场意识,实现评价历程的多为互动性。同时西席还要善于把课堂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作出优秀的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造就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历程中。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导学案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默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
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诗意进行质疑。
3.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1)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小组与同学互读互评,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3.感情朗读,练习背诵,深入体会诗意。
五、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课件展示: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了解洞庭湖:洞庭湖,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2.导入课题: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二、欣赏范读,感悟古诗。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2.自己练习朗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同位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4.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全班交流,读准节奏。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师生评议,教师小结。(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景亮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陀螺。)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
(二)感情朗读,交流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和”是什么意思?(和谐,优美。)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3)教师评议并小结:“镜未磨”三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月亮把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
(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后两行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里的“山”指的是哪座山?(洞庭湖中的君山。)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表现了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照应了前两句诗中的“和”。)
(3)作者云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地表现了景色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在月亮银色的光辉映照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水显得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读出惊讶或赞叹之情。)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小结,升华感情。
1.交流探究:这首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2.教师小结:这首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3.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五、结合积累,拓展延伸。
1.像本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一样,以山水等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是山水诗,在平时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
2.小组学生回忆交流。
3.小组代表朗诵古诗,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4.课件出示,朗读积累: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课外阅读,积累古诗。
课外搜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古诗,阅读积累,和同学一起分享。

《古诗三首》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三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
课文简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为唐诗。
《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盼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赠汪伦》作者李白。公元755年,李白在桃花潭游览期间,结识了当地人汪伦,汪伦常用自酿的美酒热情招待他,俩人成为朋友。李白临走时,汪伦为他送行。汪伦没有伤感的情绪,而是高高兴兴唱着歌来的。对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十分感激,十分珍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王维少年时代就创作了不少作品,写这首诗的时候他17岁。抒发了在异乡过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以及新词。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朗读课文。想像三首古诗各自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能够说说三首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5、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是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说说这三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教学设想:
本课三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琅琅上口的名片佳作,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文是学生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底蕴,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回顾传统古诗教学,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在古诗课堂教学上,教师详详细细地讲,不厌其烦的灌;学生原封不动地记,老老实实地背,缺乏生气。要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就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我想,探究性学习方式正是因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而被新“课标”所倡导,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那么,在我们中年级古诗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古诗,可以使古诗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的生机。结合本课,预设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诗言志,诗传情,要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在课的开始,就以诗的情感基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能真正、快速进入到文本及角色当中,从而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
二、整体诵读,自主理解,感悟诗境
1、自由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仔细读每首诗,根据诗的注解、插图、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先大胆地说说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和同学讨论。
(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激励的机制,一个合作的氛围,以各自读自悟的机会,同学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
3、集体交流学习每首诗,教师随机点拨、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想像、畅谈感受中自主感悟诗境。
(诗境指的就是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从而创作出的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感受必须由审美主体也就是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而不能请别人代劳,不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光听别人的描述、转述获得,否则,学生得来的就只是写表面的冷漠的印象,是不能促动心灵、促动情感的,而且不同的人感悟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大胆摒弃已盘踞多年的繁琐的分析、讲解,还学生一个自由阅读、潜心感受、畅快交流、积极体验的空间。)
4、让学生再读这三首诗,想一想这三首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在这个比较中,引领学生自主品味诗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学生也会领悟到:《山中送别》和《赠汪伦》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中《山中送别》表达了盼望与朋友再相见的心情,流露出朋友走后自己的寂寞、孤独和失落感;《赠汪伦》直接赞颂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显得豪放、洒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是对亲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三、自主选择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实行作业自选就是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差异,让学生从束缚思维,压抑个性的“一刀切”的作业形式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诗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涵、鲜活的意境为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古诗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诗配画、诗配乐、诗配书法、改写古诗(据诗编故事)、学一首带多首等。如:本课可以让学生读读、背背其他的送别诗等。
总之,作为教师,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悟自得、自我启迪、互学互补,体验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喜悦。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以及新词。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课文。想像三首古诗各自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说说三首诗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说说这三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查阅资料:诗人及其诗作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语:诗能言志,诗能传情,要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在课的开始,就要真正、快速进入到文本及角色当中,从而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这样才会更好的学习古诗。
二、初读古诗、达到会读
5、浏览三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并介绍给大家。
6、你对这三位诗人还有哪些了解?
7、自由读这三首古诗,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
8、指生读给大家听。边听边指导字音与断句。
9、自由练习读,达到熟练。
三、整体诵读,自主理解,
a)自由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b)仔细读每首诗,根据诗的注解、插图、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自己思考诗意。
c)先大胆地说说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和同学讨论。
(导语: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害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
四、集体交流、感悟诗境
学习每首诗,教师随机点拨、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想像、畅谈感受中自主感悟诗境。朗读课文。想像三首古诗各自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盼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山中送别了朋友,落日时分,关上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两句的意思是:明年春天小草变绿的时候,朋友会不会回来呢?
一般的送别诗,大多描写临别时的情景,这首诗却不同,写的是送走朋友之后那种盼望再相聚的心情,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2、《赠汪伦》
作者李白。公元755年,李白在桃花潭游览期间,结识了当地人汪伦,汪伦常用自酿的美酒热情招待他,俩人成为朋友。李白临走时,汪伦为他送行。汪伦没有伤感的情绪,而是高高兴兴唱着歌来的。对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十分感激,十分珍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两句的意思是:李白坐上小船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忽然听见河岸上有踏着拍子的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可是还是比不上汪伦送我时的友情深。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王维少年时代就创作了不少作品,写这首诗的时候他17岁。抒发了在异乡过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生活在他乡,每逢过节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虽然远离家乡,但我知道亲人们正在登高远望,他们每人都头插茱萸,只是单单少了我一个。做客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平日里也自然存在。一遇到某种特殊的机会,如节日,就会更加强烈。这首诗歌写出了离家在外的人的共同感受,因而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句。
五、总结课文,升华收获。
1、再读这三首诗,想一想这三首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在这个比较中,引领学生自主品味诗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也会领悟到:《山中送别》和《赠汪伦》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中《山中送别》表达了盼望与朋友再相见的心情,流露出朋友走后自己的寂寞、孤独和失落感;《赠汪伦》直接赞颂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显得豪放、洒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是对亲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3、再次想象这三首诗的意境,选择一首讲给大家听。
4、你还知道其它诗人的哪些送别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最好讲一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家乡和亲人、朋友的诗呢?
六、作业
1、练习背诵这三首古诗。
2、检查默写。
3、自主作业,自己设计。
如:诗配画、诗配乐、诗配书法、改写古诗(据诗编故事)、学一首带多首等。如:读读、背背其他的送别诗等。
(实行作业自选就是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差异,让学生从束缚思维,压抑个性的“一刀切”的作业形式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22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师总结: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板书: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四、把握重点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②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然后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下读这几首诗,感悟诗中的爱国情感。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篇四】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已亥杂诗

教学目标

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

2.题解:

“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

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⒌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板书: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诵读默写。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六)作业:把两首《凉州词》朗诵(也可以唱)给家长听。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300字)

一、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批,让学生用几个词来表达读完前两句诗的感觉,再引导学生静心轻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

二、紧扣诗眼,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质疑“片”,加深对意境的感受,再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次接读,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三、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定了“三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读出感觉——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

四、大量课外拓展,如课前题目的理解等,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导学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创新教案】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一诗,是张籍的作品。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非常简单,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学习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边游览边欣赏古诗的时候了。

3、同学们,你们喜欢“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欢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

生:喜欢。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二)

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生:“绿”。

师:为什么?

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生机的春天。

师:王安石在写这句时也许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绿”字,他也许在推敲着,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会用到哪些字眼呢?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

生:不同

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这“绿”在诗句应如何解释?

生:“吹绿了”

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什么词?

生:动词

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这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

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

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二)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

 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

二、激发知识冲突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三、拓展延伸知识

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王安石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倾诉心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